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氮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云南南滚河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物种分布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对植物分布区类型的统计分析,探讨了云南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植物分布区类型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中国特有成分和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随着海拔的升高均呈单调递增格局;而热带、亚热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呈单调递减格局.在整个海拔梯度上,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中亚分布成分所占比重均很小,甚至未发现,这可能与研究区域内湿润的气候或生境有关.海拔梯度上泛热带分布与热带亚洲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均明显高于其他区系成分,表明该区域的植物区系与热带亚洲和泛热带植物区系之间的紧密联系.海拔梯度上不存在区系平衡点,这可能与研究区域所处的低纬度以及较小的海拔高差有关. 相似文献
3.
江西森林植被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土壤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有机碳库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根据江西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结合\"十五\"期间江西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在GIS技术支持下采用土壤类型法估算江西省森林植被土壤有机碳储量,同时引入有机碳丰度指数这一指标,对有机碳在不同土壤和不同区域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森林土壤在20 cm和100 cm深度的总有机碳储量分别为401.04×106t和1 025.73×106t;20 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0.89~10.92 kg/m2,100 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2.71~35.61 kg/m2;100 cm深度的土壤和区域有机碳丰度指数分别为0.3~3.57和0.96~1.03,与气候、植被、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通过物种分布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对植物分布区类型的统计分析,探讨了云南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植物分布区类型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中国特有成分和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随着海拔的升高均呈单调递增格局; 而热带、亚热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呈单调递减格局.在整个海拔梯度上,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中亚分布成分所占比重均很小,甚至未发现,这可能与研究区域内湿润的气候或生境有关.海拔梯度上泛热带分布与热带亚洲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均明显高于其他区系成分,表明该区域的植物区系与热带亚洲和泛热带植物区系之间的紧密联系.海拔梯度上不存在区系平衡点,这可能与研究区域所处的低纬度以及较小的海拔高差有关. 相似文献
5.
6.
基于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比较研究了长白山地区典型的8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质量分数、碳氮比、碳密度和氮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8种林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质量分数变化范围分别是36.99~70.33、3.14~6.04 g· kg-1,有机碳、全氮质量分数最大的林型均是阔叶混交天然林。红松天然林土壤C /N值最大为15.56,其它C /N值变化范围为10.55~12.19。在土壤垂直剖面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的有机碳、全氮质量分数随之递减,土壤密度随之递增。8种林型土壤碳密度是杨树天然林最大,为22.13 kg· m-2,氮密度是落叶松人工林最大,为1.97 kg· m-2;针阔混交人工林的碳密度和氮密度均为最小,分别是12.37、1.11 kg· m-2。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对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分布状况进行研究。[方法]以天山北坡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棉田为研究区,以弃耕地为对照,采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连续23年种植棉花地的土壤0~30、30—60和60~100e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分布特征。[结果]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垂直分布,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并且0-30cm土层明显高于30cm以下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全氮亦呈垂直分布,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含量降低,有机碳含量差异明显,并且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呈逐月下降趋势,而棉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呈先减少后增加,即棉花生长初期,0—30和30~100cm土层有机碳储量降低,到花期最低;而随着棉花进入生殖生长后期,有机碳储量呈现增加趋势;弃耕地有机碳储量因没有植株凋落物的输入而呈现逐月降低的趋势,二者有机碳含量差异明显。[结论]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明显高于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呈现增加的趋势,且主要发生在0—30cm土层,在30—100cm土层中有机碳、全氮含量变化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8.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的地形分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地形对中亚热带森林植被分布的影响,在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取研究区域各地形因子和植被景观信息基础上,分析了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和地形的总体特征,揭示了植被分布在地形上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区内各植被类型面积分布不均,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是主要植被类型,占总面积的70.53%。在海拔的影响下,保护区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坡度和坡向对不同植被类型分布影响程度不同,只对中山草甸、阔叶矮曲林和人工植被等3种植被类型有较显著影响。从各植被类型在海拔、坡度和坡向上的变异系数看,海拔因子对植被类型的分布影响最大。图4表3参16 相似文献
9.
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特点、植被类型和群落结构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植被类型丰富,具明显的垂直带结构,优势种以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依据生态外貌和群落特征,将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划分为6个植被型组,9个植被型,16个植被亚型,28个群系,并对各主要典型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进行了简要描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小麦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有机肥用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成都平原小麦生产中,化肥减量20%并配施有机肥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储量。其中以化肥减量20%,配施有机肥3000~4500kg/hm2效果较佳,与单施减量20%的化肥处理相比,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分别增加6.01%~7.45%、11.47%~13.44%,碳氮储量增长率分别为3.21%~4.37%、9.73%~11.49%,且土壤碳氮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