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水稻"甬优6号"为试验材料,在总施氮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设置4种生育前后期不同的氮肥施用比例,考查了不同氮肥运筹比例对水稻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适当的前氮后移施肥方式(N3处理:基蘖肥∶穗粒肥=6∶4),能够有效地延缓叶绿素的降解,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水稻成穗率,并且N3处理下氮素积累量、水稻农学利用率以及生理利用率均达最高值,水稻产量也达最高。由此可见,适当的前氮后移能够优化水稻的群体结构,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进而促进水稻高产潜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氮肥是作物增产的重要因素。针对水稻氮肥用量过高,前期氮肥比例过大这一突出问题,本试验选取水稻"前肥后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对特定生态区水稻主栽品种的氮肥运筹进行研究与优化。研究氮肥后移对水稻碳氮物质积累、运转、分配及品质形成的影响,进一步明确不同氮肥运筹下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调控机制,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结果表明,氮肥后移使分蘖期群体分蘖的发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降低了拔节前植株的吸氮量。但在氮肥后移之后,拔节-抽穗阶段的植株吸氮量明显提高,每穗总粒数显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增产的效果;氮肥后移的效果与氮肥施用量有关,在N15、N18和N21处理下,当氮肥运筹比例为5∶5时产量较高。综合多年的试验表现,江苏麦茬单季晚粳稻以N18处理下氮肥运筹比例为5∶5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氮肥不同运筹模式对水稻生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肥是作物增产的重要因素。针对水稻氮肥用量过高,前期氮肥比例过大这一突出问题,本试验选取水稻"前肥后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对特定生态区水稻主栽品种的氮肥运筹进行研究与优化。研究氮肥后移对水稻碳氮物质积累、运转、分配及品质形成的影响,进一步明确不同氮肥运筹下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调控机制,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结果表明:氮肥后移使分蘖期群体分蘖的发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降低了拔节前植株的吸氮量。但在氮肥后移之后,拔节-抽穗阶段的植株吸氮量明显提高,每穗总粒数显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增产的效果;氮肥后移的效果与氮肥施用量有关,在N15、N18和N21处理下,当氮肥运筹比例为5∶5时产量较高。综合多年的试验表现,江苏麦茬单季晚粳稻以N18处理下氮肥运筹比例为5∶5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精量机条播和人工撒播水稻产量形成的规律,明确直播稻最适宜的氮肥运筹比例,特做了不同前后氮肥比例对精量机条播和人工撒播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机条播的最优氮肥运筹比例为7∶3,人工撒播的最优氮肥运筹比例为6∶4;精量机条播比人工撒播产量高的主要优势在于有效穗不减少,而穗型变大;后期氮肥比例增加促进二次枝梗的数量,提高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适宜的氮肥运筹比例能明显促进抽穗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  相似文献   

5.
冷浸田是我国西南地区主要的水稻田,通过合理的氮肥管理,以提高冷浸田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十分必要.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的氮肥用量和氮肥运筹对稻谷产量及其构成、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西南地区冷浸田合理的氮肥管理提供依据.试验设5个氮肥施用水平:0(N0),90(N90),120(N120),150(N150),180(N180) kg/hm~2, 3个氮肥运筹方式,即底肥:分蘖肥:穗粒肥氮肥施用比例分别为60∶40∶0(T1),40∶60∶0(T2)和40∶20∶40(T3),以及控释氮肥1次施用处理(T4).结果表明, N120,N150和N180处理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N0和N90处理,其中以N150处理稻谷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最高,分别为9 466.65 kg/hm~2和30.75%,氮肥的回收利用率比N120和N180处理高2.37,3.54个百分点,且N150处理水稻收获指数显著高于N120和N180处理. 3种氮肥运筹方式及控释氮肥处理间水稻产量、生物量及籽粒氮素吸收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氮肥采用底肥∶分蘖肥∶穗粒肥=60∶40∶0处理,水稻收获指数、结实率、每穗粒数均高于其余氮肥运筹及控释氮肥处理.鉴于西南地区的冷浸田氮素水平和基础地力较高,施氮量宜为120~150 kg/hm~2;氮肥运筹以普通尿素按底肥∶分蘖肥∶穗肥=60∶40∶0施用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基于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施氮量和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 以期为江苏地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根据施肥方式(C1常规施肥、C2侧深施肥)、施氮量(N1常规施氮、N2氮肥减量20%、N3氮肥减量40%、N4氮肥减量60%)和氮肥运筹(R1分蘖肥一次施用、R2分蘖肥两次施用),设置10个处理,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 侧深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分蘖肥一次施用时,减少氮肥用量显著降低了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具体表现为C2N1R1>C2N2R1>C2N3R1>C2N4R1。分蘖肥二次施用时,随着施氮量减少,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降低,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具体表现为C2N2R2>C2N1R2>C2N3R2>C2N4R2。此外分蘖肥一次施用增产效果优于分次施用。本试验条件下,侧深施肥方式配合全氮且分蘖肥一次施用为最优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调整水稻基肥蘖肥穗肥施用氮肥比例的方法,来减轻水稻生育前期大量氮素流失的面源污染风险。2015年在苏州市相城区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展田间小区试验,以常规粳稻品种武运粳29号为供试材料,采用基肥机械深施,在施氮量300 kg/hm~2水平下,设计5个氮肥运筹处理,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比例分别为5∶2∶3(N1,氮肥前置);4∶2∶4(N2,常规氮肥运筹);3∶2∶5(N3,前氮后移);2∶2∶6(N4,前氮后移),以及不施氮肥处理(N0,空白对照),研究前氮后移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除N0处理外,不同处理间水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差异不显著。与N2处理相比较,N4处理水稻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均有所下降,但处理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与常规氮肥运筹相比,将20%作为水稻基肥的氮肥后移至穗肥施用,对水稻产量、氮素累积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物质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氮肥运筹下水稻产量形成的调控机制,提高水稻生产的氮素利用效率、保持水稻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盐丰47和盐粳188水稻品种,采用不同氮肥水平(0kg/hm2,165kg/hm2,210kg/hm2,255kg/hm2)和不同施肥比例(基蘖肥∶穗粒肥分别为8∶2、7∶3和6∶4)进行裂区设计试验,对水稻生长动态、氮素利用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盐丰47和盐粳188在施纯氮210kg/hm2、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6∶4及7∶3时处理效果较好,具有适宜的有效穗数,总吸氮量和氮素回收率高。  相似文献   

9.
氮肥运筹比例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氮肥的运筹方式是水稻大田栽培调控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对水稻产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选用3个不同穗型的水稻品种,通过设置生育前后期两种不同的氮肥施用比例处理,NT施肥(9 ∶ 1)和NP施肥(6∶4),探讨不同的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NP施肥方式,能够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有效成穗率,优化了群...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的氮肥运筹处理对机直播水稻的产量、稻米品质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在机械直播条件下,以南粳9108和黄华占为材料,在大田总氮量210 kg/hm2的条件下,设置3种不同的氮肥运筹,基肥∶分蘖肥∶幼穗分化肥分别为N1(5∶2∶3)、N2(3∶4∶3)、N3(无∶6∶4),并以不施氮肥(N0)作为对照。结果显示,南粳9108和黄华占都在基肥∶分蘖肥∶幼穗分化肥为3∶4∶3时产量最高,分别为9 691.2、11 596.1 kg/hm2,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在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随着穗肥比例的增加而升高,表现为N3>N2>N1,垩白率、垩白度随穗肥比例的增加而降低,表现为N1>N2>N3。水稻各个生育时期在3∶4∶3的处理下,氮素吸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并且氮素农学利用率、氮肥利用率表现为N2>N3>N1。研究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氮肥运筹N2(3∶4∶3)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而N3(无∶6∶4)处理显著提高稻米营养品质和外观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