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研究连续2年秸秆还田下氮肥用量对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增加,施氮量达到216 kg·hm-2时,产量最高,施氮量超过216 kg·hm-2时产量有降低的趋势。相同施氮处理玉米产量年际变化明显,2010年较2009年产量提高0.69%~4.75%。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收获指数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年0~1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均以施氮240 kg·hm-2最高,且有向土壤深层迁移的趋势,对浅层地下水构成潜在的威胁。与施氮240 kg·hm-2相比,施氮168、192 kg·hm-2和216 kg·hm-2处理0~100 cm土壤无机氮残留量2年平均减少39.87%、35.84%和29.38%。相同施氮处理,0~100 cm土壤无机氮累积量2010年较2009年略有降低。综合考虑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与生态环境效益,该地区最适施氮量20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秸秆还田条件下6个氮肥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的研究,探讨氮肥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处理3的干物质、经济系数及产量性状在6个处理中表现最好,产量达9 027 kg·hm~(-2),而且比同一施肥水平秸秆不还田的产量高4.7%,说明合理的轮作制度配合秸秆还田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3.
秸秆还田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秸秆还田模式与常规种植模式对比,研究了秸秆还田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大豆茬种植玉米轮作还田模式的株高、干物质重、叶面积均高于常规种植模式;两种模式下土壤含水量和容重变化并无显著差异;在土壤养分方面,大豆茬种植玉米轮作还田模式的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均高于玉米常规模式;在产量方面,大豆茬种植玉米轮作还田模式比玉米常规模式下的产量表现为增产,增产幅度为6.4%.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麦、玉米秸秆还田对植烟土壤养分、常发性病害发生流行、烟草农艺性状、烟叶经济和化学性状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置不还田+常规烟草复合肥(CK)、常规烟草复合肥+6 000 kg/hm2大麦秸秆还田(T1)、常规烟草复合肥+6 000 kg/hm2玉米秸秆还田(T2),测定烟株移栽后土壤化学性质、农艺性状、烟叶产量产值和化学性状并调查病害发生情况。[结果]T2处理后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较CK分别增加了10.31%、44.19%、26.09%和130.35%,T1、T2处理促进了烟草农艺性状;田间气候斑点病、普通花叶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表现为CK>T1>T2,黑胫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表现为CK>T2>T1;T1、T2处理提高了烟草产量、产值和...  相似文献   

5.
秸秆腐熟还田对中低产田土壤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指示品种,以基础田(不施肥)为对照,采用秸秆直接还田、秸秆腐熟还田、农家肥、短期绿肥、当地常规施肥处理等措施,研究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养分、含水量、耕作层温度、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施腐熟秸秆15 000 kg/hm2+不施肥的处理效果最好,玉米折合产量最高,为13 006.7 kg/hm2,较对照基础田(不施肥)增产43.88%;纯收益增量最高,为7 342元/hm2,纯收益增长率为79.05%。施农家肥15 000 kg/hm2的处理和施腐熟秸秆7 500 kg/hm2+农家肥7 500 kg/hm2的处理玉米折合产量较高,分别较基础田增产41.00%、40.78%,纯收益增长率分别为76.75%、72.86%。秸秆腐熟还田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及土壤含水量,对土壤耕作层温度也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农家肥和秸秆还田可以促进后茬玉米的生长发育,促使玉米提前达到旺盛生长期。在玉米整个生育阶段,秸秆腐熟还田处理能显著提高玉米出苗率和单株叶面积、棒三叶叶面积的增加速率,优化玉米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特性,提高玉米叶、茎、鞘对籽粒的贡献率,增加玉米籽粒产量。建议在农业生产上加大秸秆腐熟还田的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6.
以寒地水稻品种东农428为试验材料,在秸秆还田条件下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水稻植株氮磷钾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分蘖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的植株干物质积累均表现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的趋势;而产量和有效穗数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氮肥用量为133 kg·hm-2时最高,产量最高可达7983.33 kg·hm-2,有效穗数每株17.7个;分蘖期各处理植株氮磷钾积累差异不明显,抽穗期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灌浆期和成熟期表现出一直增加的趋势。秸秆还田增加了有效穗数,对水稻产量、穂重、总空瘪率和千粒重没有影响;对分蘖期和抽穗期的氮磷钾积累均没有影响,而在灌浆期秸秆还田抑制了氮磷钾积累;成熟期秸秆还田抑制氮积累,促进了磷钾积累。  相似文献   

7.
于2018、2019连续2年在湖南省桃源县木塘垸乡设计3种油菜秸秆还田量(移除、半量还田、全量还田)与3种氮肥施用量(减氮40%、减氮20%、当地常规施氮量)2因素裂区试验,探究不同油菜秸秆还田量和氮肥施用量处理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生育期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和施氮量的增加略有延长;在秸秆还田的第1年,叶面积指数、地上部总生物量、产量、氮肥偏生产力等变化主要与施氮量有关,秸秆作用不明显;第2年,大多数指标均以秸秆半量还田+减氮20%的组合效果最好,其吐丝期叶面积指数、成熟期地上部总生物量、实际产量较秸秆移除+常规施氮组合的分别提高18.8%、8.2%、7.6%,在同一施氮量下,秸秆还田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较秸秆移除处理的高;2年的油菜秸秆还田及氮肥减量处理对玉米的各农艺性状影响均不大,大多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秸秆还田具有良好的减氮增效的作用,可在洞庭湖区油菜–夏玉米复种模式下推广,且以油菜秸秆半量还田+氮肥减量20%的组合为宜。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每年有大量农业副产物,高达7亿t以上,其中玉米和小麦是最主要的秸秆输出作物。为了明确在小麦与玉米轮作体系下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及其变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人们应该采用的技术措施,从而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本文通过查阅文献,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分析出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磷、钾、有机质、pH值等都有正向效应,提出秸秆还田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应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地区确定还田量与还田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研究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CK),设置4种秸秆还田方式,分别为秸秆粉碎翻压还田(T1)、秸秆粉碎行间覆盖还田(T2)、秸秆发酵翻压还田(T3)、秸秆炭化还田(T4)。研究了玉米叶面积指数、光合参数、干物质积累和转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特征。【结果】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和产量形成影响显著,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间存在显著差异。各处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表现为T3>T4>T1>T2>CK,玉米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均是T3处理最高。【结论】秸秆发酵翻压还田有利于提高玉米叶面积,增加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和转运,从而提高玉米产量,是较好的秸秆还田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以小麦品种烟农999为研究对象,在前茬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分别设置施N 0kg/hm2(处理T1)、70kg/hm2(处理T2)、140kg/hm2(处理T3)、210kg/hm2(处理T4)、280kg/hm2(处理T5)共5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处理对小麦光合特性、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以处理T4最大;胞间CO2浓度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处理T4最小。随着施氮量增加,各处理小麦产量均有所增加,处理T4产量最高。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处理T4的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最高。综合考虑认为,试验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氮肥210kg/hm2可以有效提升小麦光合能力,提升土壤养分,提高小麦产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秸秆循环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筛选合理的秸秆还田方式,于2000年设计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定位试验,通过对植株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等指标的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结合深松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增加玉米单株叶面积,提高叶片光合能力,促进了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提高,产量数据表明,全方位深松、高茬还田、粉碎还田和条带覆盖分别比现行耕法产量提高8.27%、13.50%、13.59和10.07%,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吉林农业科学》2014,(5):34-37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于2010年在公主岭市范家屯镇香山村长期定位田,设计1/2倍量、1倍量、2倍量和4倍量秸秆粉碎还田试验,通过对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pH等养分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和水解性氮的含量,有机物料归还土壤,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土壤中氮含量增加;其次,秸秆粉碎还田显著促进土壤磷和钾含量的增加,而且两种模式均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另外,秸秆粉碎还田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均匀垄提高幅度为9.79%~24.55%,宽窄行提高幅度为4.52%~11.22%,而土壤pH值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表明秸秆还田后提高有机质对土壤pH值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形成良好土壤环境,促进土壤养分积累,增强土壤缓冲性能,培肥土壤提高地力。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高产优质小麦‘烟农999’的适宜氮肥施用量。以高产优质冬小麦‘烟农999’为材料,研究了秸秆还田和非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冬小麦的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农999’籽粒产量各处理大小顺序为:N240>N300>N180>N120>Ns180>Nck,生物产量表现的规律性与籽粒产量基本一致。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以及产量三因素。适宜的施氮量范围为180~240 kg/hm2时,氮肥的农学利用效率较高,说明施用氮肥的增产效果较好。2个品种相比较,‘烟农999’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均高于‘济麦22’,分别提高5.1%,4.0%。‘烟农999’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均高于‘济麦22’,分别提高4.18%、28.8%。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东北地区中部黑土秸秆还田条件下玉米适宜氮肥用量,于2017-2020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连续4 a设置定位试验,分析秸秆还田下不同氮肥用量(0、70、140、210、280和350 kg/hm2)对玉米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探讨秸秆还田下氮肥用量与玉米产量及氮素盈余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15.
介绍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玉米秸秆整株还田对土壤水肥及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重点介绍玉米整株还田技术,所需配套机具有操作工艺,技术要点和3年的实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整株还田,秸直经过一年的腐解,腐解率达90%以上,玉米整珠还田耕深20cm,秸杆在土壤8cm深度以下秸秆覆盖率达95%以下,能够保证冬小麦播种质量,小麦播种出苗后基本苗蘖测定分别比粉碎还田(对照)增加23株和0.2个,小麦生育期干物质和千粒重分别增加8.95%和1.33%,小麦产量提高3.18%。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有机肥替代部分氮肥对土壤培肥和玉米产量的效果,在长春市选择连年秸秆还田试验地,在等氮条件下设置不施肥、单施化肥和施用3种有机肥(鸡粪堆肥、猪粪堆肥和商品有机肥)替代氮肥等14个处理,测定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速效养分及玉米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的增加,土壤容重呈下降趋势,鸡粪替代100%氮肥处理(CM100)、猪粪替代100%氮肥处理(PM100)、商品有机肥替代100%氮肥处理(COF100)容重较100%化肥对照(CF)分别减少6.6%、5.3%、5.3%;在0~20 cm土层,鸡粪替代25%氮肥处理(CM25)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比CF提高6.2%;CM25处理的玉米产量比CF降低1.2%,与其他处理相比减产最少;施用3种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对土壤速效养分没有贡献,均无显著性差异.综合比较,替代量为鸡粪25%~50%的效果最佳,在保证产量的同时,也改善了土壤环境,保护黑土地.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稻麦两熟地区,秸秆利用难度最大的是小麦秸秆,由于麦秸价格低,收获季节紧,同时作为水早轮作的小麦秸秆还田给稻田整地、插秧等带来很多困难,因此大多农民为了图省事,只好一把火一烧了之。小麦秸秆的焚烧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影响交通安全和造成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8.
对宁夏引黄灌溉平原地区秸秆还田项目区内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进行1年监测,研究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还田后0~20、21~50 cm土层有机质质量比均显著提高(P<0.05),同比分别增长11.8%和7.8%,土壤全氮、有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质量比均显著高于秸秆还田前(P<0.05),分别提高了23.1%和22.9%、12.4%和8.8%、23.0%和21.5%、7.7%和13.6%。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了6.6%和2.0%、13.0%和1.1%、15.5%和4.9%、19.7%和1.7%;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较好。土壤蔗糖酶活性与速效磷、速效钾质量比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有机质、有效氮质量比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脲酶活性与有机质、有效氮、速效磷质量比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氮、速效钾质量比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质、有效氮质量比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氮质量比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不同秸秆翻土还田量对土壤养分、玉米产量的影响,分别设置玉米秸秆还田量(即覆盖量)为3680、4907、6133、7360、8567 kg/hm2,加上对照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土体内有机质含量在15~30 cm土层比0~15 cm土层略低;秸秆翻埋还田处理的氮、磷、钾含量要明显高于对照;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随着还田量的增加,土体内氮、磷、钾含量均有提高。由结果可知,玉米秸秆最优覆盖量为6133 kg/hm2,此时玉米产量达到8831 kg/hm2。  相似文献   

20.
在平凉市采用田间定位试验(3 a),探讨了秸秆还田方式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结合秸秆还田处理的玉米产量较对照无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以种植带秸秆翻耕还田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较对照增加25.25%。秸秆还田各处理0~20 cm耕层土壤总孔隙度较对照增加。秸秆还田3 a后,种植带或非种植带秸秆翻耕还田方式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速效钾和速效磷供应能力,有利于土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