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山西农业科学》2016,(9):1284-1286
选用太育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密度处理,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太育1号产量及干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为6.00万~9.00万株/hm~2时,太育1号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提高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时,达到最高产量;穗长、百粒质量、籽粒干物质和单株玉米干物质的量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秃尖长是逐渐增加的。说明,在一定的种植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玉米间的竞争加强,籽粒干物质和单株玉米干物质的积累逐渐降低;种植密度群体弥补了籽粒和单株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减少,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
通过不同种植密度对郑单22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郑单22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大而减小。群体叶面积系数和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加,达到一定种植密度后而下降,产量随密度加大而增加,结果表明,郑单22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5000~52500株/hm2。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为进一步突破夏玉米单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天泰33、天泰55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6.00×104、6.75×104、7.50×104、8.25×104、9.00×104、9.75×104株/hm26个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籽粒产量显著提高,超过某一密植条件,产量逐渐降低。叶面积指数随种植密度增大而增大,在吐丝期达到高峰,然后开始下降。随着种植密度逐渐增加,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天泰33和天泰55的适宜种植密度为8.25×104株/hm2左右,不超过9.00×104株/hm2;郑单958在密度7.50×104株/hm2左右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为进一步突破夏玉米单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天泰33、天泰55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6.00×104、6.75×104、7.50×104、8.25×104、9.00×104、9.75×104株/hm26个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籽粒产量显著提高,超过某一密植条件,产量逐渐降低。叶面积指数随种植密度增大而增大,在吐丝期达到高峰,然后开始下降。随着种植密度逐渐增加,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天泰33和天泰55的适宜种植密度为8.25×104株/hm2左右,不超过9.00×104株/hm2;郑单958在密度7.50×104株/hm2左右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5.
‘郑单988’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确定玉米新品种‘郑单988’的适宜种植密度,对不同种植密度下‘郑单988’的植株性状以及产量等进行了分析对比,通过不同种植密度对‘郑单988’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郑单988’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大而减小,群体叶面积系数和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加,达到一定种植密度后而下降,产量随密度加大先增后减,‘郑单988’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2~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6.
《山东农业科学》2019,(6):130-134
选用玉米新品种诺达1号为试验材料,设每公顷种植6万株、6.9万株、7.5万株、8.25万株、9万株共5个密度,于拔节期叶面喷施化控剂"玉黄金"300 mL/hm~2,研究化控处理对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化控处理条件下,玉米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每公顷种植8.25万株的密度条件下,化控剂处理后的产量最高,达到11 154 kg/hm~2。化控处理能明显降低玉米株高和穗位高,降低植株倒伏率,延缓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的衰减,增加干物质积累量。适宜种植密度和化控剂可协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7.
在甘肃省庄浪县山地梯田全膜双垄沟播条件下,通过3 a田间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先玉335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增大,单株干物质积累呈下降趋势,而群体干物质积累则呈上升趋势,叶绿素相对含量和产量呈现先增后降趋势。种植密度为7.5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12 397.5 kg/hm~2,玉米群体和个体产量形状相对协调。  相似文献   

8.
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夏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的重要途径。但是密度过高会造成夏玉米单株生长受限,干物质积累量下降,最终导致减产。以先玉335为试材,分别在7.5万和10.5万株/hm~2密度下种植,于玉米吐丝期对植株顶部叶片进行剪叶处理,设不剪叶(S_0)、剪去2片叶(S_2)、剪去4片叶(S_4)和剪去6片叶(S_6)4个剪叶处理,研究了不同密度下剪叶强度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剪叶后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减少,完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随剪叶数量的增多而逐渐明显降低,进而导致严重减产。在10.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S_2处理显著促进了茎秆干物质向籽粒中的转移,明显提高了完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较不剪叶处理增加了9.9%;而S4和S_6处理剪叶后的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比例均显著降低,籽粒产量分别降低了21.1%和30.6%。在7.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剪叶不利于植株干物质的积累,玉米减产明显;而密度提高到10.5万株/hm~2时,剪去顶部2片叶可在玉米生育后期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促进茎秆干物质向籽粒中的转移,提高完熟期群体干物质的积累量,从而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密度下新葵18号的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产量和含油率,分析种植密度对新葵18号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调查不同种植密度下新葵18号的生长数据,计算不同处理的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并测定含油率.[结果]种植密度对新葵18号的生长发育有着显著影响,低密度处理(4 000株/667 m2)的单株叶面积较高,高密度处理(5 500株/667 m2)的叶面积指数较高,产量、含油率和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方面以处理5 000株/667 m2的值最高.产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但是密度超过5 000株/667 m2后,产量则表现出减少的趋势.[结论]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调节新葵18号个体发育,最大发挥群体效应,在新疆5 000株/667 m2是新葵18号的适宜种植密度,可以取得较高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新品种‘九圣禾2468’在山西南部小麦玉米连作区的适宜密度,为制定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和加快新品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7种密度对‘九圣禾2468’玉米的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九圣禾2468’玉米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穗数增加,百粒重、穗粒数、出籽率均降低,空秆率上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干物质积累呈下降趋势,群体干物质积累呈上升趋势,收获指数和成熟期叶面积指数随着密度的增加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产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符合一元二次方程,密度在82 500~90 000株·hm~(-2)产量显著提高。因此,在本试验生产条件下,‘九圣禾2468’玉米适宜种植密度在82 500~90 000株·hm~(-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生长特性与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以新冬20为供试材料,设置3种种植密度,对其群体、个体生长性状及产量构成进行调查。[结果]随生育进程的发展,总茎数与叶面积指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干物质积累量则持续增加;最大总茎数在拔节期出现,单株叶面积和群体LAI最大值在抽穗-扬花期。随密度增加,最高总茎数、株高、单株最大叶面积、群体最大LAI、单株和群体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350万株/hm2密度处理下的总茎数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较大,而650万株/hm2密度处理的单株叶面积和群体LAI变化较大,500万株/hm2密度处理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较大,且产量构成因素均达到最大,产量最高达8 472.49 kg/hm2。[结论]在南疆地区,为了获得高产高效,冬小麦密度应控制在500万株/hm2时较好。  相似文献   

12.
以高蛋白大豆齐黄34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高蛋白大豆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叶面积指数(LAI)及干物质积累分配动态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单株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随密度增加而减小;干物质前期主要用于营养器官生长,后期主要向生殖器官转运;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生育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鼓粒期达到峰值;群体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大先增加后减少,以密度22.5万株/hm2处理最大;群体产量在密度为22.5万株/hm~2时最高,为3 916.67 kg/hm~2;群体LAI的变化趋势大致呈一抛物线,LAI与产量在R2、R4、R7期达显著正相关,在R6期达极显著正相关;大豆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在R2和R4期呈显著正相关,在R6和R8期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试验设置12.75万、15.75万、18.75万、21.75万、24.75万株/hm~2 5个群体密度,研究了夏大豆干物质生产、光合生理特性对群体调控的反应。结果表明同一生育时期随群体密度的增加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各器官分配比重、叶绿素相对含量、产量性状呈下降趋势,叶面积指数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抛物线变化趋势,鼓粒期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在12.75万~24.75万株/hm~2群体密度范围内,产量随群体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18.75万株/hm~2产量最高达3 029.58 kg/hm~2。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以克单10号为试材,在3种植密度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克单10号的产量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玉米个体产量、主要产量相关性状、单株叶面积及单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均呈现降低的趋势,群体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叶面积指数则呈现升高趋势。其中种植密度为4.5万~6.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明不同密度下扩行缩株(扩行距缩株距)栽培模式对黄淮海夏玉米产量和群体结构的调控效应。【方法】2018—2019年以密植高产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行距,即60 cm(B1)、80 cm(B2)、100 cm(B3)等行距;2个种植密度,即67 500株/hm2(D1)和82 500株/hm2(D2),采用裂区设计形成不同的栽培模式。【结果】与D1密度相比,D2密度能显著提高夏玉米群体叶面积和光合势,改善群体的光能利用,增加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量,促进产量的增加。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扩行缩株对夏玉米群体结构的影响存在差异。在67 500株/hm2密度下,扩行缩株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在82 500株/hm2密度下,B2处理较B1和B3处理2年平均增产9.45%和11.48%,主要是由于行粒数增加引起的穗粒数增加。在此密度下,B2处理较B1处理显著提高花后群体叶面积指数(LAI),显著延缓中下部叶片衰老,增加花后夏玉米群体光合势,茎叶夹角增大,叶向值减小,穗位叶层和底层透光率明显增加,消光系数减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花后干物质转移量降低。表明高密度条件下,80 cm扩行的等行距模式有利于构建高效的光合群体结构,延缓叶片衰老,增加夏玉米群体干物质生产与积累,从而提高产量。【结论】黄淮海平原夏玉米通过增加种植密度并适当扩行缩株可实现光能资源高效利用和产量协同提高,本试验条件下,推荐82 500株/hm2密度搭配80 cm等行距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6.
种植密度对春玉米超试1号产量及源库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紧凑型玉米品种超试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其源库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叶片的叶绿素SPAD值和比叶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下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每穗粒数和可粒重降低,其库容量下降,但高密度处理(9.67万株/hm2)的产量显著提高,比6.75、...  相似文献   

17.
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分配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大豆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分配与产量关系,研究了不同密度对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经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株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随密度增加而减小;群体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大先增加后减小,以密度19.5万株·hm~(-2)处理最大;随生育期延长,单株及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均呈增加的趋势,鼓粒期达到峰值;干物质前期主要用于营养器官生长,后期主要向生殖器官转运;在密度为19.5万株·hm-2时,群体产量最高,为3536.67 kg·hm~(-2);群体LAI变化趋势大致呈一抛物线,LAI与产量在R2和R8达显著正相关,在R4和R6达极显著正相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在R2和R4呈显著正相关,在R6和R8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黄淮海地区大豆的推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栽培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8.
宁南山区不同玉米生长及产量对密度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进一步明确宁夏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旱地春玉米合理密植增产机理,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以当地大规模种植的2个玉米品种大丰30和先玉698为试材,设置5个密度梯度,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植株的主要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等方面的影响。【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大,不同玉米品种的植株株高和穗位高逐渐增加。干物质积累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在逐渐增加,在成熟期2个品种的干物质积累达到了最大值。群体叶面积指数随密度的增大逐渐增加。叶绿素相对含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2个品种随着密度的增加穗重、穗粗、行粒数、穗粒重、百粒重、产量等先增加后减小,秃尖率均先减小后增大,2个品种均在6.75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比在5.25万株/hm~2时产量增加了73.39%、36.26%。【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大丰30和先玉698的适宜密度是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9.
扩行缩株对夏玉米群体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明不同密度下扩行缩株(扩行距缩株距)栽培模式对黄淮海夏玉米产量和群体结构的调控效应。【方法】2018—2019年以密植高产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行距,即60 cm(B1)、80 cm(B2)、100 cm(B3)等行距;2个种植密度,即67 500株/hm2(D1)和82 500株/hm2(D2),采用裂区设计形成不同的栽培模式。【结果】与D1密度相比,D2密度能显著提高夏玉米群体叶面积和光合势,改善群体的光能利用,增加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量,促进产量的增加。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扩行缩株对夏玉米群体结构的影响存在差异。在67 500株/hm2密度下,扩行缩株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在82 500株/hm2密度下,B2处理较B1和B3处理2年平均增产9.45%和11.48%,主要是由于行粒数增加引起的穗粒数增加。在此密度下,B2处理较B1处理显著提高花后群体叶面积指数(LAI),显著延缓中下部叶片衰老,增加花后夏玉米群体光合势,茎叶夹角增大,叶向值减小,穗位叶层和底层透光率明显增加,消光系数减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花后干物质转移量降低。表明高密度条件下,80 cm扩...  相似文献   

20.
种植密度对鲁单981产量及其产量建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高秆大穗型玉米品种鲁单981,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玉米个体产量、主要产量相关性状、单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单株叶面积以及群体消光系数均呈现降低的趋势,群体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叶面积指数则呈现升高趋势。高秆大穗型玉米品种种植密度为45000-60000株/hm^2时,可构建较合理的群体结构,群体净同化率高,可获得较高的玉米群体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