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研究保护性耕作对旱作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和种植效益的影响,2005年山东省农机推广站与章丘市农机局在官庄乡阎满村进行了对比试验,并对试验监测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保护性耕作对旱作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和种植效益的影响情况,2005年。章丘市农机局在官庄乡阎满村进行了对比试验。并及时跟踪监测,现对试验监测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一、试验田基本情况 1.试验区情况:试验田土层深厚.地表略有起伏,土壤属轻质壤土.常年降雨量650mm.冬小麦多年平均产量160kg/667m^2。小麦播种时间:2005年10月10日.播前降大到暴雨。土壤含水量较高。小麦品种选用济麦20.播种量10kg/667m^2;底肥选用磷酸二铵颗粒状复合肥.施用量35kg/667m^2(无覆盖直播田施种肥10kg/667m^2)。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一年两熟冬小麦-夏玉米保护性耕作体系对作物产量、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土壤含水量,保护性耕作对地温的降低作用应该引起重视。免耕覆盖的保护性耕作体系可以在库车县一年两熟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2006年,为了探索宁夏南部山区旱地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冬小麦保护性耕作工作组结合宁夏南部山区自然条件和冬小麦生长的农艺要求,在彭阳县开展了冬小麦一个生育周期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  相似文献   

5.
在凌源市小城子镇县级高标准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应用基地开展均匀行、宽窄行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模式与常规旋耕整地作业模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均匀行和宽窄行保护性耕作模式玉米平均出苗率好于常规作业模式,均在92.5%以上;保护性耕作玉米株高整体高于常规作业,且幼苗生长情况较好;均匀行和宽窄行保护性耕作模式玉米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6.6%和5.0%,节本增收207.6元/667 m2和179.8元/667 m2。  相似文献   

6.
<正>2006年,为了探索宁夏南部山区旱地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我们结合宁夏南部山区自然条件和冬小麦生长的农艺要求,在彭阳县开展了冬小麦一个生育周期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  相似文献   

7.
基于长期定位耕作试验(2006—2016年),探讨长期传统翻耕、免耕和深松耕作对冬小麦关键生育期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分析长期免耕和深松耕作下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和转运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长期免耕和深松耕作较传统翻耕均不同程度提高了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但在较干旱年份,不同生育期免耕蓄水保墒效果优于深松耕作。从冬小麦扬花期到成熟期,无论何种耕作方式氮素在茎和叶中的分配比例逐渐减小,在穗中的分配比例逐渐增大。扬花期,与传统翻耕相比,连续2 a免耕分别提高茎、叶和穗的平均氮素积累量44.3%、80.5%和70.9%,而连续2 a深松耕作未呈现显著变化;成熟期,连续2 a免耕和深松耕作较传统翻耕均显著降低了茎的平均氮素积累量,增加了籽粒的平均氮素积累量(P0.05),且免耕优于深松耕作。此外,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显著提高冬小麦植株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转移率和营养器官对籽粒的贡献率(P0.05),而深松耕作仅在较干旱年份未明显提高冬小麦植株营养器官转运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综上,长期深松耕作并不能持续促进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与转运,对于干旱少雨年份免耕优于深松耕作。  相似文献   

8.
保护性耕种作是指能够保持水土、培肥地力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耕作措施与技术体系,以秸秆覆盖和少耕、免耕为中心内容,其技术的实质性特点是历年的作物秸秆不断地在土壤表层累积,逐渐形成肥沃的腐殖层。为此,研究了不同秸杆覆盖量对玉米田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覆盖量越多,土壤温度降低越多;而4000kg/hm2秸秆覆盖在耕作层(15cm以上)温度要高于不覆盖,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出苗有利。通过对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温度动态变化的测定,阐明了秸秆覆盖与土壤温度动态变化的关系,为保护性耕作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对鄂北岗地的气象、地理与水资源等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开展鄂北岗地玉米保护性耕作的试验研究,分析了鄂北岗地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所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及市场风险,研究得出鄂北岗地实施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必要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论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牧交错区实施的农艺与机械化技术方案、措施及实施效果.以农牧交错区的典型代表武川地区为例,分析了农业机械化技术模式,总结了实施效果.经检测,麦类增产75~90kg/hm2,增幅为7%左右;油菜籽增产45~120kg/hm2,增幅为4%~7%;马铃薯由于带状保护而增产约900kg/hm2,增幅为6%左右;节省作业费50~255元/hm2;增收节支效益为270~480元/hm2.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可减少风蚀30%~60%,减少地表径流30%左右,对防治沙尘暴、改善农牧业生态环境和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根据和田地区玉米在进行田间管理时开沟雍土形成玉米沟,使茬地不适合而进行直接免耕播种的现状,2004年在洛浦县设计了"地表有田埂垂直于玉米沟免耕播种""地表无田埂平行于玉米沟免耕播种""地表有田埂平行于玉米沟免耕播种""传统播种"4个处理的冬小麦播种试验.试验中测定了出苗率、土壤含水量、地表秸秆覆盖量、覆盖率和作物产量.结果表明:①在玉米茬上垂直于玉米沟免耕播种冬小麦与传统耕作对照田的产量相同,因此这种免耕方式是可行的;②改进后的河北"农哈哈"牌2BMF-6C-2型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适于灌淤土.试验结果为进一步完善新疆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和大面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玉米秸秆覆盖对小麦出苗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丽  赵秋霞  张晋国 《农机化研究》2007,(8):116-117,120
我国正在逐步调整传统农业耕作方式,采用了保护性耕作.其中,秸秆覆盖是保护性耕作的一个主要方式.玉米秸秆覆盖的质量和面积对小麦的出苗以及生长有重要的影响,也是保护性农业机具的一个重要指标.不合理的秸秆覆盖已经影响了我国保护性耕作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就秸秆覆盖和小麦出苗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数据分析,并且通过回归分析以及数据拟合得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式,为合理地确定秸秆覆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3.
清、污水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影响的田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31  
污水灌溉对作物生长和土壤环境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在北京东郊所进行的清、污水灌溉田间试验 ,着重探讨了污灌条件下 ,不同灌水水量和施肥量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了 2种灌水水质 (清水和污水 )、3种灌水水平 (高水、中水和低水 ) ,2种施肥水平 (中肥和无肥 ,限污水灌溉 ) ,共 9个处理 ,2组重复。结果表明 :污水灌溉对冬小麦茎叶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并能提高产量 17.6 %~ 31.1% ;虽然灌溉污水能够提供一定的养分 ,但对冬小麦适量施用氮肥仍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伊犁河谷是新疆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针对伊犁新垦区面临砂质薄土层的灌溉问题,通过冬小麦生产喷灌试验,确定伊犁新垦区冬小麦生产喷灌最佳灌溉制度和喷灌水肥调控技术。设置4个不同的灌溉定额(4 200、4 800、5 400、6 000m3/hm2)处理,采取统一的灌溉周期:4d,并对土壤水分、冬小麦分蘖、冬小麦产量、水分生产率和主要农艺性状等指标进行研究。试验表明在应用小水量多灌次的喷灌技术,灌溉定额对产量有较显著的影响,成正相关,当灌溉定额在5 700m3/hm2时,可获得最佳产量。在伊犁新垦区冬小麦喷灌生产,采用小水量多灌次和生育期内追肥的冬小麦喷灌水肥调控技术,可实现当地冬小麦生产的节水、节肥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保护土壤、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机械化耕作技术体系。将保护性耕作技术种植小麦的试验数据与常规耕作技术的试验数据相比较,结果表明: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种植小麦的增温、保墒作厢更为明显,麦田含水率较常规耕作的多2.52%,小麦个体发育健壮,平均增产1.6%,节约耕作费用450元/hm^2,新增经济效益570元/hm^2。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冬小麦水分生产函数模型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河北省临西、望都试验站冬小麦灌溉试验资料,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别求出Jensen、M inhas、B lank、S tew art及S ingh模型的敏感指数(系数),采用F检验法及复相关系数检验法对敏感指标进行分析检验,得出临西、望都二地适宜的冬小麦水分生产函数模型,并探讨了上述模型的空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1988~1990年的连续试验研究表明,采用灌水和追肥在时间和数量上的合理组合,能达到以水促肥,以肥调水,提高水、肥生产效率的目的。试验研究提出了在不同水资源条件下节水增产灌溉的简单模式,为黄淮平原节水灌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准确实现河南省冬小麦种植面积的遥感提取,并探索河南省冬小麦种植面积的变化过程。【方法】将遥感监测与统计数据结合,以多时相MODIS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分析制定了冬小麦信息的提取规则,利用统计数据辅助确定规则中的阈值选取,以减少阈值选取的主观性,提取出河南省2004—2013年冬小麦种植面积,并分析了河南省2004—2013年冬小麦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结果】遥感监测结果与各地市统计值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2=0.938 5),在平原地区具有较高的精度,监测精度为89.5%,而在受到地形等因素影响的地区,冬小麦种植面积的分布相对破碎,监测精度具有较大误差,个别地区甚至不足50%。从空间上看,河南省冬小麦种植面积的空间分布总体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河南中东部的黄河平原和淮河平原地区和豫西南的南阳盆地地区。从时间上看,河南省冬小麦种植区域总体变化较小,种植年份较为稳定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豫东平原地区,累积种植年数显著增加地区主要分布于南阳盆地地区,累积种植年数显著减少地区的分布较为分散,无明显的分布趋势。【结论】基于遥感和统计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可准确监测平原区冬小麦种植面积,河南省冬小麦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均较为稳定,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灌区种植的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冬小麦在不同灌水条件下的生育进程、形态指标及产量构成因素差异,为确定冬小麦的节水高产灌溉制度及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土壤墒情状况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水分亏缺会对冬小麦群体植株形态指标产生不良影响;低水分处理(T-50)叶面积指数、植株高度、干物质积累等性状低于适宜水分处理,土壤水分不足时,会造成叶面积指数、植株高度和干物质累积量等低于正常值;穗部性状随着土壤水分的降低而减少,T-50的处理最低,无效小穗数受土壤水分的影响规律性不明显;穗粒重和产量最高出现在适宜水分处理(T-60)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