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姜洋 《甘肃农业》2006,17(4):173
通过人格权和法人的产生过程来认识法人人格权的独特性和必要性,它是在商品经济下的产物,是为经济生活的需要服务的一项法律制度。我国在法人人格权上的明确规定有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权意识的提高,新型的人格利益彰显出了其获得民法保护的必要性,这些人格利益的进一步发展便生成了新型的人格权。未成年人精神性人格权,或者称之为"未成年人精神纯正权",是一项为未成年人享有的,旨在保护其纯洁人格品性和正派操行作风的人格权,它对于弥补对未成年人保护不足的法律缺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在司法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些当事人在提起诉讼时,动不动就提出精神损害赔偿,造成不必要的诉累和诉讼成本。其实,精神损害赔偿是有规定的。根据《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最近颁布的司法解释,只有下列民事案件当事人提起诉讼后,才能获得精神损害赔偿: 一、自然人因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的案件。人格权包括生命权、健  相似文献   

4.
杨咏婕 《农业与技术》2006,26(4):164-165
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与法制观念的增强,人们不断强化对人格权等非财产性利益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尊严、安全,因此精神损害赔偿已成为众人瞩目关注的焦点,精神损害赔偿由于没有既定的标准且又与保护社会成员的切身权益密切相关,所以需要相关法律适应社会对权利要求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在民法意义上,人格权是平等主体为维护独立人格所必备的民事权利,包括生命健康、人格尊严、人身自由以及姓名、肖像、名誉、隐私等各种权利。从民法角度维护贫困大学生人格权具有必要性,应从人格权具有自主性与非财产化特点、人格权的保护与舆论监督的关系等方面,加强贫困大学生人格利益之民法保护。  相似文献   

6.
一般人格权实际上是一种法律技术,它所体现的价值取向——对人格权进行全面保护——可以通过人格权立法的多元模式实现。在人格权立法的多元模式中,我们可以将人格尊严权与人格自由权作为个别(具体)人格权来处理。在将人格尊严权与人格自由权作为个别(具体)人格权之后,应当对这两个具体权利的内涵与外延作出明确的解释,司法解释将承担进一步明确这两个权利的内容与具体范围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一般人格权是一种以人格尊严、人格自由、人格独立和人格平等为客体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具体人格权之外的人格权。它和人格权保护下的具体人格权互补,共同构成对自然人格权的全面保护。一般人格权制度的产生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人们已意识到人格权是一个不可被穷尽列举的权利;二是民法的立法格局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自身尊严性存在予以尊重的要求。一般人格权并非起源于瑞士,而德国出于对新型人格权利的保护需要,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中通过对法律的解释创设了判例意义上的一般人格权。  相似文献   

8.
《农家顾问》2005,(8):66-67
帮忙劝架遭杀害索赔无据;灵车搅婚礼被判赔偿3万元;粪便抹脸遭羞辱三农民维权胜诉;与邻不睦巫蛊诅咒被判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9.
生育权是一种人格权,是自然人所专属、必备、与生俱来的权利,其存在并不以夫妻身份为前提,因此,不仅夫妻享有生育权,夫妻以外的任何主体都享有生育权,只是不同的主体所享有的生育权的内容、表现形式和实现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0.
精神损害包括民法上的精神损害和国家赔偿法上的精神损害。好多的国家对此并不做区分,我们国家目前只在民法中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而国家赔偿法中则没有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规定,这实在是一大缺陷。本文主要就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的理论基础,各个国家关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规定来论述一下我国在国家赔偿法中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和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从根本上说,制定人格权法就是为了使人们生活得更幸福和更有尊严.人格权法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活得更有尊严.人之尊贵与荣耀,及其享有尊贵与荣耀的权利,理应是人类社会一切法制的发端与目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社会的变化对法律特别是民法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要保障人们的生存权,而更应当保障人民幸福、有尊严地生活. 人格权法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活得更有尊严.人之尊贵与荣耀,及其享有尊贵与荣耀的权利,理应是人类社会一切法制的发端与目标.民法上的人格权就是指民事主体对其生命、健康、姓名(或名称)、肖像、名誉、隐私、信用等各种人格利益所享有的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就自然人而言,人格利益是其享有的最高法益.  相似文献   

12.
司法损害赔偿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司法权的过程中,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由国家给予赔偿。司法机关是指国家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刑事侦查、监狱管理机关。司法损害赔偿包括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中的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13.
从目前我国的法律规定来看,我国现行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仅限于民事侵权领域,即只在侵权责任中存在精神损害赔偿,而在合同责任中并无精神损害赔偿.本文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学说和相关判例,论述了违约责任中应有精神损害赔偿,并对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29.什么是法人?答:《民法通则》第36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30.法人具有哪些特征?答:法人具有以下3种特征:①法人是一种社会组织;②法人享有民事权利能力;③法人有独立的民事权利、义务、责任。31.法人应当具备什么条件?答:《民法通则》第37条规定:法人应当具备4个条件:①依法成立;②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③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④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32.法人共分为几类?答:法人分为4类,即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33.什么是法定代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精神领域的关注也逐渐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案件数量不断增长.挑战着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我国已初步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随着该制度时侵权行为法的发展不断进行突破.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和适用客体也有了扩张从1986年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到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出台.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日益发展和进步。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雇主对工作场所实施电子监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此举也对劳动者的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和隐私权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应当确立利益平衡原则、最小损害原则以及法定限制和意定限制原则,以实现雇主利益、社会公益利益和劳动者精神性人格权法律保护的平衡与协调。  相似文献   

17.
新闻自由与人格权是统一性和矛盾性并存的辩证关系。我国新闻侵权审判具有新闻报道的监督性可能影响审判,大众关注度较高,法官的价值取向对审判的影响重大的独有特征。目前我国新闻侵权审判存在诸如审判依据尚未系统化、科学化,审判标准不统一,审判结果严重失衡,政治压力直接影响审判结果等缺陷。本文通过对新闻侵权审判的法理分析,同时借鉴美国新闻侵权审判制度及其经验,以期寻求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审判的司法裁判之路。  相似文献   

18.
精神损害赔偿是人身权民法保护中非常重要的救济方式,因此,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性质和适用范围进行讨论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南 《云南农业》2001,(12):8-8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公民因其人身权利受到不法侵害而遭受精神痛苦或精神利益受到损害,要求侵权人进行金钱赔偿的一种法律制度.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和新<婚姻法>的规定,在下列几种情况下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20.
潘家永 《百姓》2001,(7):42-43
问: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解释》)。请解释一下精神损害赔偿的含义和这个司法解释的意义。答: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公民因其人身权利受到不法侵害而遭受精神痛苦或精神利益受到损害,要求侵权人进行金钱赔偿的一种法律制度。根据《解释》第5条的规定,请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