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90年代以来,台湾、大陆及东南亚的对虾养殖业遭遇前所未有的灾难,相继爆发毁灭性的病毒性传染病,致使以上地区的对虾养殖遭受严重损失。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我国广大水产科学工作者研究工作的深入,逐渐对引起对虾传染性疾病的病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预防及控制措施,以下就作一简单叙述: 1.白斑病 (1)病原:杆状病毒(HHNBV)。 (2)症状:病虾头胸甲和尾部有明显白斑,有时也可见病虾体色发红,内部解剖可见肝、胰脏糜烂。 (3)感染对象: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及斑节对虾等。 (4)预防及控制…  相似文献   

2.
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 de Haan)隶属十足目(Decapoda)、游泳亚目(Natantia)、对虾科(Penaeidae)、新对虾属(Metapenaeus),俗称麻虾、虎虾、花虎虾、泥虾、基围虾、沙虾、芦虾、土虾、蚕虾或红爪虾,简称刀虾,其个体大小在新对虾属中居中,体长75—164mm.体重4~50g.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沿海和东南亚各国沿海,  相似文献   

3.
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 De haan)俗称沙虾、基嘲虾、虎虾等,形态特征:体色褐绿色,有黑色微圆小点,触鞭血红色,长度是体长的1.6倍,额角后脊达头胸甲的后缘:双侧眼窝后具双刺脊,额角上缘6~9齿,下缘无齿,肝沟“C”宇形,壳较中国对虾稍厚;雌性交接器之中央板长条形,两侧板为脊状硬板,后连两片三角形的后板:雄性交接器腹面观只见三角形的中央突起,侧突出被中央突起所盖,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正>斑节对虾俗称草虾、黑虎虾、花虾、竹节虾,联合国粮农组织通称大虎虾。它们外壳较厚,体表光滑,通常体色为墨绿色、深棕色和土黄色环状色带相间排列,步足、腹肢外侧呈桃红色或浅黄色,是对虾属中体型最大的种。近十年来,斑节对虾养殖技术难度较高,白斑  相似文献   

5.
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又称白肢虾、白对虾、白虾,过去国内曾译为凡纳对虾,为热带型种类。原产于南美太平洋沿岸的水域,以厄瓜多尔沿岸的分布最为集中,是当今世界养殖虾类产量最高的三大种类之一。1南美白对虾的养殖优点南美白对虾与中国对虾外形酷似,正常体色为浅青灰色,但与中国对虾相比,南美白对虾有以下特点:a.繁殖周期长,可以周年进行苗种生产;b.营养要求低,饵料中蛋白质的含量的比率占20%-25%时,即可满足其正常的生长需要,而中国对虾饵料中蛋白质含量的比率需占40%-45%;C.生长快,适应性强,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6.
对虾白黑斑病的病原病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生力 《水产学报》1996,20(4):325-331
对虾白黑斑病是养殖中国对虾的常见病,曾被怀疑是细菌性疾病,本试验通过对病虾肝胰腺、血液和病灶组织的细菌分离,对正常虾用白黑斑虾的细菌注射感染等一系列试验发现:细菌或其它生物性病原与对虾白黑斑病并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7.
《齐鲁渔业》2009,(6):60-60
5月份,全省各市对24个养殖品种(鱼类10种,甲壳类6种,贝类4种,藻类1种,棘皮动物1种,两栖类2种)的病害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报告。1病害测报情况分析测报数据显示:鲢鳙、鲂、牙鲆、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罗氏沼虾、河蟹、梭子蟹、海湾扇贝、虾夷扇贝、栉孔扇贝、牡蛎、海带、中华鳖、黄河口鳖16个养殖品种没有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8.
<正> 唐海县1993年对虾发病有以下特点:(a)发病早·来势猛,面积广,死亡率高;(b)发病不分品种,无论中国对虾,斑节对虾,还是车虾,都不同程度地染病;(c)不分养殖模式(粗养、精养、半精养),不分大地小池、新池老池,均遭受虾病侵袭;(d)病因不清。病虾表现为不摄食、空肠、空胃,体色由红到灰白,至于是病毒,病菌,还是综合感染,众说不一。尽管目前对虾死亡病因难以确定,但有以下几种现象值得重视和研究:1 种源问题 1992年由于风暴潮的突  相似文献   

9.
《渔业现代化》2010,(1):74-74
(1)池塘底增氧养殖模式。全省建立了17个省级示范点,在开展南美白对虾、梭子蟹等生产中推广应用底增氧养殖技术的同时,在锯缘青蟹、甲鱼、罗氏沼虾、乌鳢、鳜鱼、常规鱼等池塘养殖中也进行了示范推广。(2)混养轮养种养模式。全省推广混养模式10余种,累计推广面积33.6万亩。几种新型的混养模式主要有:对虾鳖混养模式,鱼鳖混养模式,鱼蚌混养模式,虾泥鳅混养模式,稻鱼共生模式;另外还有一些龟鳖与稻、油菜、大小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红体病易感的南美白对虾、日本沼虾、斑节对虾和罗氏沼虾进行分析阐述,从病毒、细菌和环境因素等方面,总结了虾类红体病的病原和病理特征,归纳了相应的防治方法,以期为该病的进一步研究以及临床诊断和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科学养鱼》2004,(10):78-78
十、红腿病 [病原]副溶血弧菌感染引起。 [流行特点]全国都有发生,江苏最为严重。发病时间江苏在7~8月,南方在6—9月。虾各个生长阶段都会发生此病,特别是成虾养殖30~50天就发病,以中国对虾发病率最高,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发病率逐年上升。 [病症]附肢变红色,特别是游泳足呈血红色,头胸甲的鳃区呈黄色,病虾一般在池边缓慢游动,厌食。  相似文献   

12.
<正>稻虾综合种养模式是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利用稻田沟渠及浅水环境,种植水稻的同时进行虾类养殖的一种生态高效养殖模式。虾品种可选择克氏原螯虾、红螯螯虾、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和日本沼虾等。我们进行了稻虾综合种养试验,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张文革 《内陆水产》2008,33(3):28-29
1红体病 (又称桃拉综合症)症状:虾体虚弱,甲壳变软,不摄食,空胃,体色素扩散,附肢呈红色,尤其是在尾扇、尾节和腹肢更明显,有时整个虾体变成红色。急性期感染的南美自对虾全身暗红,尤以尾扇与游泳足明显。病虾肝胰脏肿大变白。  相似文献   

14.
环境条件对中国对虾交尾影响的试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在室内条件下中国对虾雄性生殖系统不同部位精子形态、激活反应及外界环境对对虾交尾影响等的试验观察。雄性生殖系统被分为3部分:精巢(T)、输精管和精荚(TA);输精管又分为前、中、后3段,其中的前(AVD)、中(MVD)、后(PVD)3部分以及精巢和精荚被分别匀浆取样镜检,观察精子形态。结果表明:中国对虾雄性精巢、输精管、精荚及雌虾纳精囊内精子的形态、对卵水的激活反应能力有所差异,是一逐渐成熟过程;雄虾具有多次交尾能力,不同环境条件对中国对虾的交尾影响明显;当雌虾比例较高时交尾率也高;不同对虾密度对交尾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正>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对虾科、滨对虾属动物。又名南美白对虾(White Shrimp)、白肢虾、凡纳对虾、白对虾等,是公认的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产量高的虾类优良品种之一。凡纳滨对虾肉质鲜嫩,加工后出肉比例高,效益显著,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养殖虾类的主导品种之一。滨州市养殖对虾历史悠久,近年来养殖总产量占全省的60%以上,稳居全省第一。  相似文献   

16.
印尼是世界养殖虾大国之一,现下其养殖虾的生产量仅次于泰国居世界第2位。养虾业是印尼的主要渔业之一,也是出口创汇的主要渔业之一。印尼养殖的虾类.主要为个体大、经济价值高的对虾类,其中主要的有班节对虾、墨吉对虾和周氏新对虾、刀额新对虾等。例如,1997年印尼养殖虾的产量为16.7万t,其中斑节对虾的为9.6万t(占58%),墨吉对虾的为3.1万t(占18%),新对虾属的为4.0万t(占24%)。  相似文献   

17.
93’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因和今后对策我国的对虾养殖业。从1978年全国海水养殖会议提出在沿海大面积推广人工养殖以来.15年来发展突飞猛进、目前,从养虾整个生产和总体技术水平看;对虾养成(商品虾养殖)。人工育苗和亲虾越冬基本都是成功的。对虾病害尽管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每年春季的清明到五一和中秋国庆期间,养殖对虾容易出现红体病。表现为硬壳或软壳,有或无白斑,空胃空肠,体色微红,肝胰腺肿大、糜烂,病虾体弱无力,在水面  相似文献   

19.
《海洋与渔业》2009,(6):24-24
病名:固着类纤毛虫病病原:最常见的为聚缩虫、单缩虫、微孢子虫、吸管虫、累枝虫和钟形虫等。症状:虾类(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青虾等)被固着类纤毛虫附着时,虾体外观呈黑色,体表有灰黑色绒毛。当大量虫体寄生在虾体、鳃、附肢时,轻者病虾活动能力下降,不摄食、不蜕壳,生长缓慢,影响鳃的呼吸,重则与细菌性疾病并发,引起虾的死亡;成虾感染寄生虫后体表粗糙,  相似文献   

20.
正南非斑节对虾俗称金刚虾、斑节王、草虾王,分类学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游泳亚目(Natantia),对虾科(Penaeidae),对虾属(Penaeus),是对虾属中大型种。该虾的亲本是来源于非洲的野生斑节对虾,相对于国内目前养殖的斑节对虾而言,其体色较深,头胸甲较为厚实,体长而侧扁,略呈梭形,体色鲜亮;最适合水温25~32℃,20℃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