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岫岩县忽视生态建设,造成了恶果, 水土流失面积由解放初期的8 .7 万h m 2 扩大到19 .7 万h m 2 ;河道行洪面积由0 .9 万h m 2 增加到1 .9 万h m 2 ;耕地由8 .3 万h m 2 减少到4 .5 万h m 2 ;洪涝灾害由10 多年一遇增加到3 ~4 年一遇。其主要原因是森林面积减少,林分质量下降;蚕场面积扩大,沙化严重; 乱割滥樵, 柴场植被稀少;乱采滥挖,破坏植被。因此必须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的生态建设责任制;制定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严格执法,依法保护生态建设成果。  相似文献   

2.
一、柴达木荒漠植被在生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柴达木盆地是全国八大沙漠之一,也是青海省沙化土地面积最多、治理难度最大、保护任务最艰巨的地区,在全省林业生态建设中处于特殊的地位。沙化土地总面积949.6万公顷,占全省沙化土地总面积的75.6%(占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的5.45%)。  相似文献   

3.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我区的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朱基总理指出,大力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我区既是国家重点林业省区之一,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之一。因此,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家林业局都对我区的林业建设寄予厚望,赋予了更为艰巨的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区生态建设任务十分艰巨,沙化和潜在沙化土地5.4亿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0.5%;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面积2.8亿亩,占总土地面积15.8%。自治区成立以来,在自治区党委、…  相似文献   

4.
林业技术在安徽省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中的应用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但长期以来矿区森林和林地不断受到侵占和破坏,森林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多年的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受到了严重威胁。该文在安徽省矿区植被本底调查的基础上,分类阐述了造林及林地整理、管护与封育、湿地恢复等林业技术在安徽省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中的应用,旨在通过技术措施使矿区开采创面、塌陷区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沙化和石漠化得到缓解,现有植被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林业生态建设重点省区之一,也是防沙治沙重点省区之一。全区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巴音温都尔五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乌珠穆沁五大沙地,以及大面积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全区荒漠化土地面积9.33亿亩,占自治区总土地面积的52.6%,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的23.6%。沙化土地面积6.24亿亩,占自治区总土地面积的35.2%,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23.9%。沙化土地遍布全区12个盟市、90个旗县。  相似文献   

6.
包头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西部,是自治区最大的重工业城市。全市土地总面积2.8万平方公里,沙化退化面积8988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32%;水土流失面积10100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7%。该市干旱多风,年降雨量在175~340毫米之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启动实施,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卓有成效地实施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和禁牧、休牧、轮牧、围封转移等战略措施,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森林面积和蓄积持续"双增长",土地沙化和荒漠化实现了"双减少",森林草原植被得到迅速恢复。在这大好形势下,森林草原防火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令面推进自治区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一年。按照同家、自治区总体部署,今年仝区拟安排林业生态建设任务100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00万亩,飞播造林120万亩,封山育林480万亩,生态建设任务相当艰巨。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林业》1998,(11):13-15
长期以来,克什克腾旗林业战线的广大职工在旗委、旗政府的带领下,始终高举生态建设大旗,同荒漠化和沙化进行着不屈的抗争,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沙造林运动,实现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增长。1996年,自治区林业厅将我旗列为林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示范旗。三年来,我们按照...  相似文献   

10.
回顾过去的五年,包头市林业战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胆构筑、锐意进取,使全市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十五”期间,包头市共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任务287.75万亩,其中天保工程完成119.89万亩,风沙源工程完成41.33万亩(不含退耕还林和人工种草面积),退耕还林工程完成96.1万亩,“三北”四期工程完成4.1万亩,一般造林完成26.33万亩建设规模是西部大开发前三十年的总和;年均完成林业建设任务50万亩,是“九五”年均建设面积的三倍;国家投资4.9亿元,是“九五”建设投资的几十倍。其中退耕还林工程使退耕农户年人均增收360元。2003年至2005年连续三年森林覆盖率年递增一个百分点,截至2005年底,全市森林面积达到356.1万亩,比“九五”期末增加了13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41%,比“九五”期末增加3.13个百分点,是“九五”增加值的3.6倍。  相似文献   

11.
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生产发展后劲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全县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多年的林业建设,林地面积达211。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5.5%,全县的林业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连续五次荣获兴安盟林业全优奖、八次荣获自治区绿化杯奖,并被评为全区防沙洽沙、植树造林先进县,全国林业宣传先进县,全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先进县和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县生态建设呈现出可喜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部林业生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西部林业生态建设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西部林业生态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先后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防沙治沙工程、黄河中游、珠江、沿海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这些工程建设减缓了生态环境恶化的速度,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三北”防护林已累计造林 2200多万公顷,“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6.62%;治沙造林保存面积 520万公顷,使 12%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有 4万多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得到绿化…  相似文献   

13.
一、林业生态建设形势 全社会的生态意识普遍提高。林业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位置得到全社会的承认,中央和自治区两个决定出台.群众对林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加强江河源区和上游地区的生态建设。为了贯彻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青海省等有关单位经过考察和论证,建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现况 草场退化与沙化加剧 据调查,保护区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1996年退化草场面积达250万公顷,占本区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7%。同50年代相比,单位面积产量下降了30%-50%,有毒有害类杂草增加了20%-30%。而沙化面积也已达253万公顷,每年仍以5200公顷的速度在扩大。植被演替呈高寒草甸-退化高寒草甸一荒漠化地区的逆向演替趋势。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随着赤峰市林业生态建设的不断发展,森林草原植被的逐步恢复,防火压力愈来愈大。因此,从可持续发展和工作连续性角度看,赤峰市乃至全自治区都有必要考虑建立生态恢复与森林草原防火的连续性工作机制。 赤峰市生态建设中的防火问题主要反映以下几个方面: 森林草原植被逐步恢复,火险也不断升高。近年来,赤峰市对生态建设项目区进行封山管理农牧区植被恢复迅速。从全市现状看,由于几十年植树造林,各地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新林区”,使得防火工作区域  相似文献   

16.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的九年,也正是西乌珠穆沁旗林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这一时期,全旗林业建设以沙源工程为中心,完成防沙治沙面积7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5万亩。飞播造林18万亩,封沙育林40万亩.固沙种草建设7万亩;义务植树55万株,四旁植树45万株;全旗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2.9%提高到5.33%,沙化速度得到控制,全民防沙洽沙、造林绿化意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绿染青城     
自2000年呼和浩特市生态建设大规模开始启动以来,在艰难中起步,在困境中奋进,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合格面积203.78万亩,飞播造林102.17万亩,义务植树1768.46万株。在全区林业生态建设综合考评中连续三年获得第一名,连续4年获自治区全优奖。 孟宪毅 摄影  相似文献   

18.
呼和浩特市城乡绿化一体化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和浩特市总土地面积17224平方公里,人口204万,城区人口80万,水土流失面积5854.5平方公里,风蚀沙化面积3270平方公里。1999年,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依托国家重点林业工程,作出了建设“生态市”的决定,提出了“大干十年,基本改变全市生态面貌;苦干三年,初步建立首府绿色形象”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9.
开鲁县地处西辽河冲积平原上游,总面积673.2万亩,属于科尔沁沙地的一部分。平原和坨沼相间分布为主要地貌特征,平原面积354.3万亩,坨沼面积318.9万亩。多年来,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沙造林活动,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县森林面积145万亩,森林覆盖率21.6%。但从总体情况来看,生态环境还相当脆弱,近200万亩沙化土地尚未得到有效综合治理,农田林网化程度、公路绿化率和村屯绿化率较低。2005年至2007年,实施林业生态建设“333”工程:一是突出“三防林”建设,使150万亩基本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道路和村屯基本实现绿化;二是林业经济使农牧民人均增收300元;三是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综合治沙造林为核心,累计造林绿化56.6万亩.  相似文献   

20.
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林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在生态建设中和西部大开发中的重大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内蒙古的林业生态建设自1998年六大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启动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果。5年来,全区共完成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沙)育林7600万亩,全民义务植树3.3亿株,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尽管全区局部地区沙化、荒漠化还在扩展,但整体上得到初步非常严重,生态建设任重而道远。归纳起来,我区林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低”、“三滞后”。三低:1.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2002年存率为78.66%,合格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