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研究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偏好特征则是游客差异化市场选择的根本原因。文中以喀什市游客市场调查问卷结果为基本研究对象,运用SPSS软件中的多重对应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喀什市国内客源市场空间分异与游客选择偏好的耦合性。研究发现,环渤海、长三角等远程客源市场偏好于观光旅游、民族旅游等旅游产品以及高质量的餐饮、住宿等旅游设施条件;新疆及近中程游客市场则对商务旅游、探亲旅游等旅游产品更为关注,且对商务、信息和交通等基础旅游条件更为关注。文中特别指出,旅游地发展只有更加关注差异化地域客源市场的游客偏好区别,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提升旅游地产品、设施、形象,才能全面有效推动旅游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银川旅游区乡村休闲旅游地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大银川旅游区乡村休闲旅游地的类型及空间分布.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针对大银川旅游区乡村休闲旅游地资源属性特征的评价模型。运用专家征询法对19处乡村休闲旅游地进行了实证评价,为该旅游区乡村休闲旅游地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北方沙漠旅游地开发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照旅游资源赋存条件、旅游地可进入性和旅游地空间竞争三个方面对我国北方沙漠旅游地开发的适宜性进行尝试性分析。研究表明:在沙漠旅游资源条件中,沙丘形态在影响沙漠旅游开发中起关键作用,而沙漠区规模对旅游开发影响不明显;夏季和秋初(即5至8月)的四个月是我国北方沙漠旅游地气候适宜期;而其它类型旅游资源与沙漠的结合能更有效地提升沙漠旅游地的吸引力;虽现已开发的沙漠旅游地大多分布在沙漠区的边缘区,但有向沙漠腹地扩展的趋势,另外,我国北方沙漠旅游地开发中旅游项目重复建设比较明显,由此而导致的空间竞争问题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迭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迭部以其优美的自然生态和灿烂的历史文化成为甘肃省旅游的新亮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决定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在开发利用前进行旅游资源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模糊评判方法对迭部各景区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各景区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结果,并对此进行分析和论证,指出当前旅游地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最后,就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5.
省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其旅游竞争力受多个因素影响,也包含多个层面。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旅游发展评价指标分析的基础上,从竞争环境支持力、资源产品吸引力和市场影响力三方面构建了一个省域旅游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旅游竞争力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客观分析了各地区旅游业竞争的优势和劣势,为各省全面提升旅游竞争力提供了决策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14城市旅游竞争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以甘肃省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法对各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客观准确的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甘肃省14个地级市旅游竞争力差异存在显著差异,并可以将其划分为旅游竞争力优势型、旅游竞争力潜力型、旅游竞争力劣势型三个层次;旅游资源竞争力的差异、旅游接待能力的差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差异、旅游社会支持力的差异是引起甘肃城市旅游竞争力差异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甘肃省各层次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策略,以期为提高甘肃省旅游综合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持。研究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揭示了甘肃省14城市旅游竞争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旅游地学是中国地理、地质等学者在1985年提出的一个新学科概念.随着旅游地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独立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研究内容有哪些,它们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学科体系是什么等根本性问题,不断困扰着旅游地学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文中重新审视了旅游地学过去35年研究内容与学科特征,结论认为:1)旅游地学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  相似文献   

8.
关于陕西省旅游业竞争力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旅游业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旅游业竞争力分析评价对于各地科学、有序地发展旅游业,合理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了旅游资源与产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区位条件、市场与环境条件、旅游业绩五大类别31项指标构成了四个层次的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旅游业竞争力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雷达图对陕西省旅游业竞争力进行结构分析,指出了陕西省旅游业发展的优劣势,并提出提高陕西省旅游业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依托实地旅游市场调查数据,以地理集中度指数、空间使用曲线以及旅游感知评价法,对天津滨海新区旅游市场的空间结构、旅游者行为特征及感知评价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特征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目的地旅游市场空间结构及旅游者行为进行了讨论。从结果来看,滨海新区旅游市场空间结构方面,符合东部沿海地区综合性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市场空间结构特征,表现出较强的距离衰减规律;在旅游者行为特征方面,滨海新区符合发展初期旅游目的地的游客行为特征,呈现出以观光为主的低消费旅游模式。  相似文献   

10.
甘南州旅游开发的空间竞争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区域内部各旅游地间的竞争关系 ,一方面能够有效避免过度竞争 ,将竞争转化为互补优势 ,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 ;另一方面能够为区域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和旅游建设资金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各县市旅游地间的空间竞争关系为对象进行了研究 ,指出了其空间关系主要是替代性竞争关系 ,认为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可进入性是影响这种替代性空间竞争关系的主导因素。最后对甘南州旅游资源开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1.
宁夏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旅游者出游对旅游地的深层文化内涵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成了旅游业的灵魂,文化旅游日益成为旅游前卫兵代替旅游的发展主流方向。宁夏文化积淀深厚,对宁夏文化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意义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定位。  相似文献   

12.
北京旅游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年内变化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气候舒适度是影响旅游地开发的重要因素,旅游气候的舒适性及持续时间,直接影响到旅游季节的长短及客流量的年内变化。本文利用近30年气候资料,对北京市旅游气候舒适性进行了评价,划分了旅游活动的适宜性等级和时段分布;结合近3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客流量的年内变化,计算了客流量月指数并划分了旅游活动的淡旺季;在对气候舒适度与若干虚拟因子数值化的基础上,采用OLS方法建立了客流量月指数与气候舒适度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入境游客年内变化主要受气候影响,入境旅游月指数气候弹性系数1.2218%;国内旅游不仅受气候舒适性影响,还受7~8月暑假以及2月春节的影响,客流量月指数气候弹性系数为0.2633%。本项研究,为北京市客流量年内变化预测、旅游地开发、景区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不同气候区1704份有效问卷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单要素评价模型,综合分析了潜在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天气偏好及感知态度。结果表明:气候的空间异质性影响游客出行行为,绝大部分受访者喜欢阳光灿烂、温暖宜人的气候,但当居住地具有不舒适的极端气候特征时,潜在游客会喜欢与之相反的舒适气候,如冷干地区的人群偏好小雨湿润气候,而高温地区的人群则偏好冰雪天气;旅游地气候特征对潜在游客出行决策影响重要,但其影响程度远低于景观质量及安全性等因素;居住地气候特征不同,其潜在游客选择目的地的感知与态度也不同。总体而言,居住地气候舒适度越低,旅游地气候因素对潜在游客选择目的地的影响就越大,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4.
环渤海地区旅游气候资源评价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28  
环渤海地区作为重要的滨海旅游度假地 ,其气候因素是重要的限制条件。本文利用多年气候统计资料 ,采用温湿指数 (THI)和风效指数 (K)的综合值作为旅游气候舒适度指标 ,对环渤海地区具有代表性的 8个城市和地区的气候特点、人体舒适度及旅游气象障碍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评价。研究发现 ,环渤海地区的各旅游地舒适期长短、舒适程度均存在差异 ,可分为舒适期连续和不连续两类 ,前者是夏季避暑胜地 ,后者春秋两季是最佳旅游期。但总体来看 ,环渤海地区适宜旅游时期较长 ,在适宜旅游的时期内 ,降水、大风、雾等气象障碍的影响不大 ,综合条件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居民省际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与演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省际农村居民旅游数据构建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流网络,分析网络结构特征及其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流的空间对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旅游流较小,可划分为全国核心区、区域核心区、一般地区和边缘地区,已形成了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地区和川渝地区四大旅游流集散地带.中心旅游地集聚扩散的垄断地位在弱化,次中心旅游地在崛起,出现区域性集聚单元.旅游流网络联系和密度的增加是多因素作用下的再调整而非路径依赖.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服务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可达性是主要影响因素,将使未来中国农民旅游流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6.
生态旅游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旅游 ,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一种高层次的旅游类型 ,也是旅游开发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本文在阐明了生态旅游的定义、特征和意义后 ,以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论述了其多方面的开发优势 ,提出了应该重点开发的生态旅游系列产品的构想及进一步开发建议 ,可供西部其它地区乃至全国生态旅游开发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旅游地社区主体所持有的旅游地意象对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形成产生着很大的影响.文中基于旅游地意象构成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等方法,以内蒙古草原旅游地为例,对比分析了旅游地社区主体和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的认知、情感以及整体意象感知的变化和差异.得出以下结论:(1)旅游社区主体和旅游者都持有积极正面的草原旅游地意象.(2)旅游地社区主体与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感知存在着一定的差异.(3)恋地情结是导致旅游地社区主体旅游地意象感知显著高于旅游者意象感知的主要原因之一.文中的研究对于更好地解读旅游东道主与旅游者的感知及其差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网络对旅游地形象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文中采用内容分析和对应分析的方法,对国际互联网上传播的西安市旅游形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网络传播的西安市旅游形象可归纳为8个主题:历史文化、城市地位、宗教文化、旅游体验、社区生活、旅游服务、自然景观、休闲娱乐;2)通过对应分析发现四类旅游网站所传播的西安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主题存在差异,即分裂现象。最后针对西安旅游形象传播的分裂特征,从塑造和宣传清晰、统一的西安旅游形象角度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量化手段对我国东、中、西三个区域,31个省份不同旅游企业经济竞争力指标进行了分析,得出区域及省市旅游企业经济竞争力分布特点及分类。结果显示:我国旅游企业经济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为上海、北京和广东,区域结构方面,我国旅游企业经济竞争力总体上呈现东—西梯度演进结构。文章将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系统分解,研究了旅游产业主体(旅游企业)的经济竞争力,从而为更好的理解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旅游地形象认知的替代效应与旅游形象策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心理认知的角度解释了旅游地形象认知的替代效应的概念和表现 ,结合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对民族地区旅游形象认知的替代效应对旅游地的促进和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 ,并以甘肃省临潭县旅游形象策划为例 ,对民族地区如何利用替代效应促进作用以及消除其抑制作用进行旅游地形象策划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