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森林资源产权与森林生态保护之间有着紧密的相关性,森林资源产权不明晰、责任不明确、利益不明了,保护森林生态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最主要内容,其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南方森林作为我国森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包含了面积非常广阔的森林资源而且还具有非常丰富的生态价值。该论文对南方森林生态资源经营设计的方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方案设计思路、原则和目标,并阐明了经营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为南方森林资源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南方集体林区森林资源产权变动管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森林资源产权完整性的角度考察认为,南方集体林区森林资源产权经历了四次较大的变动,指出当前南方集体林森林资源产权变动管理中主要存在产权不清、主体虚置、评估体系不健全、公益林补偿不到位、产权主体利益受损、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通过构建森林资源产权监管制度、规范森林资源产权变动、建立生态公益林权益补偿管理制度、改革商品林管理制度、建立森林资源产权信息系统等5项对策,以促进森林资源产权变动管理,保护森林资源产权主体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浅谈南方集体林区的森林经理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南方集体林区特点和林业生产情况,分析了国际与国内社会经济快速变化对林业和森林资源管理产生的影响,指出南方集体林区的森林资源管理没有摆脱"计划经济体制"和"工业化林业"的阴影,集体林区林业和森林经理面临生存和生态、发展与保护的艰难选择;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南方集体林区森林资源管理目标、对象、森林经营主体以及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因此,南方集体林区的森林资源管理必须面对现实,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下,拓宽知识领域,将社会学、政策学、经济学融入森林资源管理,采取综合集成方法和森林生态系统经营途径,利用3S技术建立森林资源和环境评价、监测和动态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剖析林改后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面临的新问题,论述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工作思路,并从全面推行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科学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加快森林经营和采伐管理配套改革、加强森林采伐限额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和补偿制度、进一步加强林地保护管理、积极推进林业行政执法体系改革、加强林政资源管理队伍建设等八个方面探讨了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正>为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在森林质量等级划分中可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森林资源质量进行科学的等级划分,为森林经营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林地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自然资源,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物质基础,是森林资源长久发展的根基,是生态建设的重要载体。为保护国土生态安全,在林地保护利用工作中,可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现阶段森林资源质量完成等级划分,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明确森林资源保护利用工作要点,  相似文献   

7.
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可以有效的指导经营主体科学、合理、有序地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西林吉林业局森林经营以生态公益林为主,针对该局森林经营的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对林业局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当地调查、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经营方案编制过程中的内容构成之一——经济指标的测算进行了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8.
森林经营的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的实质是在对森林经营活动范围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各类生态和社会影响指标体系,估计森林经营带来的或可能带来的主要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的系统化评价方法。本文通过对云南省腾冲县古永林场森林资源分析,进而评估森林经营对云南省腾冲县古永林场带来生态与社会影响,以达到改善古永林场森林经营体系的目的,从而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完善森林景观结构,提高商品林的生产力和稳定性,发挥森林资源的多种效益,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和林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森林资源监测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也是林业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开展森林资源监测,定期掌握森林资源消长和生态状况变化情况,是《森林法》及《森林法实施条例》赋予林业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步入21世纪,建设和培育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我国林业建设的重要任务。作为森林资源管理重要支撑手段的森林资源监测,必须能够及时提供准确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信息和分析评价结果,增强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林业》2020,(1):16-17
明确森林权属、加强产权保护,是加强生态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制度,也是本次森林法修订的重点。原森林法重点对权属证书核发作出了规定,有关森林资源流转、不同权利主体合法权益等规定比较原则,也分散在不同章节中,实践中对于公益林、国有森林资源能否流转以及按照什么程序流转存在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导致产权纠纷多发、资源保护乏力、开发利用粗放,影响了森林资源的保护发展。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林业产权呈多元化趋势。林业产权的变化,要求森林资源管理不断改革。本文分析了鹰潭市林业产权的现状,阐述了不同林权结构对森林资源管理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莆田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促进了林业发展,但也对现行森林资源管理制度提出新的挑战、新的要求,需要探索建立与林改后落实处置权相适应的森林资源管理制度。为此提出了构建有效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新型的林业合作经营体系和合理的林业行政执法体系,探索林木采伐限额管理新路子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以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实验示范工作总结为切入点,提出了我国现阶段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体系框架和实现途径:即建设好一个平台,协调好两个关系,做好三项工作,用好四个机制。"建设好一个平台"就是建设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森林经营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协调好两个关系"就是既要协调好商品林经营与生态管理的关系,又要协调好公益林保护与经营的关系,实现森林总体效益的最大化;"做好三项工作"就是编制好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编制好森林经营方案,开发好多种森林经营模式,构建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体系;"用好四个机制"就是用好市场机制、政府调控机制、森林生态系统内部机制和森林产权机制,不断优化森林可持续经营政策。同时,针对现实情况,提出了当前全国森林经营管理,特别是森林可持续经营实验示范工作中必须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指出了国有森林资源管理存在的资产化管理程度不高、所有者主体缺位、产权虚置、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之间责任不清等问题;提出了全面确立国有森林资源的所有者主体,明确其权责,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国有森林资源体系的改革思路;探讨了与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改革相关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林业产权是一项内容十分丰富的财产权利,其核心是森林资源的所有权.合理完善的林业产权制度对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价值.通过改革现有的林业产权制度,建立一套适合我国林业事业发展的产权制度,是目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物权与产权权利构成的对比分析,结合国有森林旅游资源产权的基本要素,提出森林旅游资源产权分割界定的初步构想,以求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实现对森林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南方集体林区国有森林资产产权变动状况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集体林区国有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变动较普遍,产权变动规模、原因、形式、流向等,呈明显变化趋势.通过国有森林资产产权变动,可以推进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引入短缺的生产要素,完善林业产业体系,促进劳动关系改革等,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产权变动主体混乱、行政干预、程序不到位、缺乏公开性与透明度、产权变动与林地占用混淆等.随着我国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国有森林资产产权物权性质将强化,森林资产产权变动运作将市场化,森林资产产权变动管理将得到进一步重视,从而推动国有森林资产产权变动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全面总结了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主要体现在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林业生产经营、林农增收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深入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包括林木处置权放活与木材采伐限额管理之间的矛盾、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不健全、林业投融资难、促进林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等,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包括改革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和补偿机制、推进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林业产业发展体系、规范森林资源流转制度、完善林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9.
采用社会经济调查分析方法,对贵州山区布依族村寨森林资源产权演变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了传统文化(非正式制度)和林地产权制度(正式制度)变化在布依族地区森林资源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并提出布依族村寨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