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探讨海拔梯度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对设立在岑王老山海拔1 350、1 550、1 850 m等3个海拔梯度森林群落的样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个样地共有49科131属302种,随着海拔的升高物种逐渐减少;海拔1 350 m样地各项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海拔1850 m样地的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略高于海拔1 550 m,Shannonwiener指数则低于海拔1 550 m。海拔梯度越接近,群落的相似性系数越高,表明群落物种组成随海拔呈连续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对福建省政和县石屯镇、杨源乡10年生湿地松幼龄林建立多个生物量相容模型,并对不同海拔的湿地松幼龄林生物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海拔的湿地松幼龄林生长差异明显,胸径、树高差异显著,300m海拔区比900m海拔区的平均树高、胸径大;其分别建立的900m海拔区和300m海拔区生物量相容性模型决定系数R~20.99;300m海拔区10年生湿地松单位面积生物量比900m海拔区高97%。说明海拔对湿地松生物量影响显著,较低海拔区更利于湿地松生长。  相似文献   

3.
<正>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从海拔900米的山麓,到海拔2160.8米的山顶,水热变化明显,孕育出了典型的森林垂直带谱植被。其中,海拔900米到1400米是常绿阔叶林,海拔1400米到1600米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海拔1600米到1750米是针阔叶混交林,海拔1750米到1950米是温性针叶林,海拔1950米到2050米是中山苔藓矮曲林,海拔2050米以上是中山灌丛草甸。  相似文献   

4.
徐治平 《广西林业》2014,(11):35-38
桂西北有一列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山脉,就像一条青龙从澄碧湖畔腾跃而起,飞越百色、凌云、田林、乐业诸县市,要到红水河边饮水。地图上标注为青龙山。其间有好几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自北向南依次为乐业县的狗论山(海拔1554米)、五台山(海拔1433米)、高大坪(海拔1982米)、余家坪(海拔1877米),田林与凌云之间的岑王老山(海拔2062米),凌云的青龙山(海拔1498米)、尾羊(海拔1272米)、九烟山(海拔1307米)等。  相似文献   

5.
《林业实用技术》2021,(10):32-35
以祁连山乔木建群种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试验分析,研究了青海云杉林分因子、生物量及地上径向密度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为探索祁连山水源涵养功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树高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2 800 m处树高最大,2 900 m处树高最小,平均胸径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递增的趋势,3 100 m处胸径最大,2 700 m处胸径最小;林分密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递减趋势,2 700 m处林分密度最大,3 100 m处林分密度最小。各海拔区段树高和平均胸径差异不显著,各海拔区段林分密度差异显著。青海云杉地上生物量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先减小再增大的趋势,海拔2 900 m的青海云杉地上生物量最少,地下生物量随着海拔的升高先减小再增大,变化幅度较为平缓,海拔3 100 m地下生物量最大。地上径向密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海拔3 100 m地上径向密度最大,海拔2 800 m地上径向密度最小;海拔3 100 m是青海云杉的最佳生长海拔区段,最能反应森林水源涵养能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6.
对晋西黄土高原土石山区天然次生林乔灌层优势种组成及其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本植物优势种组成受海拔梯度影响明显,丰富度沿海拔梯度升高而呈下降趋势,总体上灌木的丰富度比乔木高,且乔木树种与灌木树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存在明显差异,乔木树种在海拔较高地段丰富度较大,而灌木树种则是在海拔较低地段丰富度较大;乔木层α多样性指数随海拔升高而递增,而灌木层α多样性指数则随海拔升高呈缓慢下降趋势.采用Cody指数和Whittaker指数计算了各海拔群落的β多样性指数,得出各海拔群落的β多样性指数多以相邻海拔群落的指数值最小,群落间海拔差异越大指数值越大,其中在海拔高度1 650 m左右β多样性指数变化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国家级公益林是怒江下游干热河谷保持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本文着重研究了该区域思茅松人工促进林随海拔变化的蓄积量变化情况,研究表明:怒江下游龙陵三江口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蓄积量显著受到海拔的影响(p0.05)。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区域,森林蓄积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型变化。在各海拔区间之中,森林平均蓄积量最低值为海拔900~1000 m,为132.9 m~3/ha,随着海拔的提升,平均蓄积量不断增大,最高值出现在海拔1400 m左右,蓄积量达到230.3 m~3/ha,随后,蓄积量开始下降,至海拔最高点海拔1880 m,平均蓄积量降至167.3 m~3/ha。随着海拔提升,900m至1400m之间,该生态公益林的蓄积量平均增长速率为19.5 m~3/(ha·100m),而自海拔1400 m至1880m之间,蓄积量的平均下降速度为12.6m~3/(ha·100m)。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不同海拔的毛竹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在低海拔造林中,造林前地类为果园和有林地成活率较高,疏林地和经济林地成活率明显较低。低海拔移栽母竹年龄最好选2~3年生。起苗至栽植天数1~2天内对毛竹成活率影响不大。不同海拔毛竹造林前地类为有林地时,低海拔造林成活率最高,中海拔和高海拔相差不明显。不同海拔毛竹造林前地类为疏林地时;低海拔造林成活率最高,其次为高海拔,最低为中海拔。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云南蒋家沟流域土壤种子库在不同海拔梯度上的变化特征,明确种子库对植被垂直带谱的响应性机制及群落恢复潜力,选取蒋家沟流域8条海拔带[Ⅰ(2700~2900 m)、Ⅱ(2500~2700 m)、Ⅲ(2300~2500 m)、Ⅳ(2100~2300 m)、Ⅴ(1900~2100 m)、Ⅵ(1700~1900 m)、Ⅶ(1500~1700 m)、Ⅷ(1300~1500 m)]为研究对象,对其植物群落土壤种子库的数量特征、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种子库相似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Ⅲ、Ⅱ海拔带的平均物种数和种子密度显著高于Ⅶ、Ⅷ海拔带,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与物种数量随海拔降低而逐渐减少;Ⅰ、Ⅱ、Ⅲ海拔带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M)大于5.000,Ⅶ、Ⅷ海拔带M小于3.000。种子库萌发物种以菊科和禾本科草本植物为主,海拔2300 m以上以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海拔2100 m以下则以1年和2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各海拔带物种分布均匀性较好,除Ⅵ海拔带外,其余海拔带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大于0.900。Ⅲ海拔带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D)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最高,分别为0.942和3.006;Ⅶ海拔带的D和H最低,为0.810和1.720。除Ⅶ、Ⅷ海拔带以外,其余海拔带的土壤种子库均与临近海拔带种子库相似性最高,Sorensen相似性系数(CS)为0.400≤CS<0.550,且整体上表现为随海拔升高CS逐渐减小的趋势。蒋家沟流域植被群落土壤种子库的变化受海拔梯度的影响,与蒋家沟流域内气候的垂直地带分布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采用梯度格局法沿海拔梯度设立样方,对河北承德辽河源地区天然油松林的垂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油松林最大株高和海拔呈现负相关线性关系;油松林的最大胸径沿海拔梯度变化趋势不明显,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油松林的平均株高在海拔775~1270 m之间差异不显著,在海拔1340~1465 m之间差异不显著,只有在海拔775 m的平均株高与1340 m和1465 m的平均株高比较差异显著;油松的平均胸径随着海拔的升高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对永春县呈祥乡雪山柳杉马尾松混交造林进行不同海拔生长调查及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在海拔950~1 260 m,II类立地条件下,采用相同造林及抚育措施,柳杉林分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生长明显优于马尾松林分。柳杉生长量基本持平,不同海拔对柳杉生长影响不显著,但不同海拔对马尾松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影响极显著,海拔低的马尾松生长极显著优于海拔较高的,马尾松生长量随着海拔增高而递减。  相似文献   

12.
对西双版纳州普文试验林场和大渡岗乡大干坝村试验地不同海拔的中泰南五味子生长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2015—2018年,不同海拔试验地中,中泰南五味子的地径、藤长生长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普文试验林场的生长量略高于大渡岗大干坝的;海拔800 m的生长量在不同时间及不同试验地均略高于海拔1 200 m的;海拔1 000 m的生长量均优于海拔800 m、海拔1 200 m的。提出在西双版纳境内,中泰南五味子应选择海拔在1 000 m左右地块种植生长最佳。  相似文献   

13.
海拔对毛竹生长和竹林结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拔梯度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为了解海拔对毛竹生长和竹林结构的影响,对江西省贵溪2个海拔的毛竹林年龄结构、整齐度和均匀度等生长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海拔对毛竹生长具有一定影响,对竹高影响显著。低海拔和高海拔毛竹平均胸径分别为10.84,10.99cm;平均竹高分别为13.53,12.35m;立竹度分别为2 525.00,2 829.27株/hm2;海拔改变了毛竹林年龄结构,并对各龄竹胸径和竹高生长产生了影响。海拔对竹林整齐度和均匀度影响显著,随着海拔升高,整齐度和均匀度增加。毛竹生长和竹林结构在海拔上产生了分异,主要受气候、地形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沿海南尖峰岭林区海拔梯度设立164块25 m×25 m样地,分析乔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同时分析森林采伐对这种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尖峰岭物种丰富,164块625 m2样地共记录植株65 144个,分属84科253属596种;原始林的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呈现双峰型的分布格局,主要受尖峰岭地区水热、光照、群落特性等因素控制;径级择伐后森林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波动上升;皆伐后森林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梯度剧烈波动;原始林的Simpson物种多样性指数随海拔增高而缓慢上升;径级择伐森林Simpson物种多样性指数首先随海拔增高而平缓上升,海拔800 m处最高,之后缓慢下降;皆伐林中Simpson物种多样性指数随海拔增高先上升,海拔680m处达到一个峰值,然后下降,海拔850 m处又开始继续上升;和原始林相比较,径级择伐森林总体而言沿海拔梯度的Simpson物种多样性指数有所上升,而皆伐森林的Simpson物种多样性指数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5.
基于腾冲县1∶50 000数字化地形图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图层,利用Arcmap 10.0处理矢量数据、Fragstats 4.1计算景观格局指数、Excel进行数据统计和图表制作,将腾冲县天然林景观分为29个海拔带,选择景观面积、类型面积、面积比例和斑块丰富度4个景观格局指数对天然林景观的垂直梯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景观面积随海拔梯度先增大后减小,中等海拔梯度天然林面积大,低海拔和高海拔梯度天然林面积小;不同海拔梯度天然林的主要森林类型不同,海拔2 900m以下和3 300 m以上变化较缓和,2 901~3 300 m范围内变化较剧烈;不同海拔梯度的优势森林类型不同,海拔1 400 m以下是云南松林,1 401~3 100 m是栎类林,3 101 m以上是竹林;不同森林类型的适宜分布海拔梯度不同;中等海拔梯度分布的森林类型较多,低海拔和高海拔分布的森林类型较少;海拔2 300 m以下的天然林受人为干扰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6.
对凤山县不同海拔泡核桃(Juglans sigillata)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500~700、701~900和901~1 100 m 3个海拔区间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不同海拔对泡核桃产量、树高和胸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拔901~1 100 m的平均年产量最高;海拔与树高和胸径呈负相关关系。在凤山县海拔901~1 100 m的地区种植泡核桃较适宜。  相似文献   

17.
以长林系列4个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浙江省庆元县(高海拔)和青田县(低海拔)不同海拔高度对其果实大小和茶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长林系列油茶品种的单粒重高海拔均小于低海拔;4个品种茶籽的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含量不同海拔之间有一定的交叉变化,但不显著。棕榈酸含量,只有长林166号和长林4号低海拔比高海拔高,硬脂酸含量除长林166号,高海拔比低海拔高;饱和脂肪酸总量高海拔比低海拔高。亚油酸含量长林166号和长林40号高海拔比低海拔低,长林4号和长林53号高海拔比低海拔高;油酸含量4个品种基本上是高海拔比低海拔低,而棕榈油酸长林166号和长林4号高海拔比低海拔高。不饱和脂肪酸中顺-11-二十碳烯酸,除长林53号,其余品种都是高海拔比低海拔高。研究结果表明,海拔高度与油茶果实的大小及百粒重呈负相关,但对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为了了解海拔与核桃品种(系)生长状况的关系,根据引种对比试验的初选结果,进行7个品种(系)的12个海拔试验点的区域试验,采用随机区组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研究海拔对不同品种(系)4年生树地径、树高、冠径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组合中海拔、品种及海拔与品种交互间地径生长量差异效应非常显著或显著,但差异规律性不明显;树高生长量差异效应非常显著或显著;冠径差异极显著,海拔之间冠径差异不显著,海拔与品种的交互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正>贡嘎山是西南山地的最高峰,海拔7556米。巨大的海拔差孕育了多样的自然带,相较于其他观鸟地,这里的鸟儿种类多、差异大,随着海拔升高能看到不同的飞羽奇观。贡嘎山观鸟指南海拔1300米以下东坡·大渡河泸定段贡嘎山东坡,大渡河由北向南奔腾而去,沿途的河谷海拔大概在1300米以下,构成了贡嘎山区海拔最低的部分。大渡河谷是当地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大量的土地被开垦为  相似文献   

20.
采用树木年代学的方法,按照珙桐的分布特点分海拔下限(1400 m~1500 m),中部(1 600 m~1 700 m),上限(1 800 m~1 900 m),研究不同海拔梯度下北川珙桐种群的年龄结构,结果表明:海拔上限珙桐年龄结构偏大,缺乏幼苗及30 a~40a的个体;在海拔中部,30 a~40 a的个体占的比例较大,争夺空间和资源的能力更强;海拔下限的实生幼苗较多.在中部海拔分布的珙桐较多,且年龄结构集中在30 a~40 a之间,低海拔的种群特征是以幼苗为优势,而高海拔面有的幼苗却很少,表明海拔对珙桐种群年龄结构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