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鱼类摄食行为的感觉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感觉器官在摄食行为上的作用,是研究鱼类行为和感觉的一个基本方向。本文的目的是对有关鱼类摄食行为的感觉基础这一问题的现状进行分析。摄食是一些单独的行为时相或动作依次交替的复杂过程。它由机体获得环境中的食物信号开始,终止于最后将其吞食或摒弃。摄食行为的特殊之处是鱼的感官无例外地全部参与其中。由于这类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感觉特征,在分析其感觉基础时,必须预先将其划分为一些阶段或时相,这样做还与鱼类生态(包括营养生态以及摄食类型和方式)的多样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鱼类摄食行为的化学感觉调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周洪琪 《海洋渔业》1988,10(6):263-265
<正> 摄食行为是动物赖以生存的基本行为之一,自从 Strieck(1924)第一个进行鱼类摄食行为试验之后,逐渐地证实了化学感觉对鱼类摄食行为的调节作用,60年代电生理技术的发展,对于味觉生物电反应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这种调节的生理机制,学者们对于鱼类化学感觉和摄食行为的基础理论研究,使我们能够掌握这些生理活动的规律性为生产实践服务,例如生产饲料添加剂,改变饵料的味道,使原来不爱吃的、但又富有营养的饵料变为适口饵料,既可以扩大饲料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介绍了鱼虾摄食相关的感受器,摄食化学感觉研究的方法,诱食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鱼类的摄食感觉是决定鱼类摄取食物与否的关键,也是鱼类营养学研究的基础.文章简要介绍了鱼类的摄食感觉器官--嗅觉、味觉、侧线、视觉的结构和功能,不同感觉器官在鱼类摄食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感觉器官的反应在摄食过程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当前,远洋渔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是我国目前最有潜力的渔业形式。而钓捕在远洋渔业中占有很大比例。为此,明确鱼类摄食行为与钓饵的关系对于提高钓捕技术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养殖鱼类摄食行为的特征提取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养殖过程中饲料浪费和水质污染的问题,鱼类摄食行为的研究一直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量化鱼类摄食行为,提取可用摄食参数,构建精确的摄食模型是优化投喂策略的有效途径.总结了摄食过程中主要觅食感觉器官、捕食量化指标和摄入声信号特征.综述了养殖期间影响摄食行为的环境因素.对比分析了两种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及优缺点,即基于可见...  相似文献   

7.
鱼类早期发育阶段摄食行为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琪  区又君 《南方水产》2006,2(1):71-75
对鱼类早期阶段的摄食行为研究进行了综述。重点阐述了胃含物分析法、饥饿对摄食的影响、摄食器官的形态发育特征与摄食行为的关系、食物选择及其生理生态因子对摄食的作用。初步探讨了仔稚鱼饥饿后的捕食量和捕食速度的变化,并结合食物保障,分析了食物选择性指数I在鱼类摄食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鱼虾的摄食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摄食是鱼虾类的基本生命活动,也是取得营养物质的生活方式。鱼虾的摄食行为是其摄食习性的行动表现,是由食欲、激发、探究、吞咽(或吐出)、饱食、饥饿的连锁反应才得以完成的,并且受神经系统控制。但是,环境因素和食物性状可以刺激摄食神经(下立脑中叶)的兴奋,使鱼虾得以完成摄食行为而得到营养物质。因此,研究鱼虾的摄食行为,不但在生理学、营养学有理论意义,而且在指导生产鱼虾饲料和饲养管理  相似文献   

9.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3种贝类(太平洋牡蛎、紫贻贝、菲律宾蛤仔)不同浓度组织匀浆液及5种单一L型氨基酸(甘氨酸、谷氨酸、酪氨酸、天冬氨酸、赖氨酸)等化学刺激物对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摄食行为及呼吸代谢的影响。将多棘海盘车对刺激物的行为反应分为正趋向、负趋向和无反应3类,趋向反应由简单到复杂分为4种反应类型,通过测定耗氧率来表示呼吸代谢水平。结果显示,3种贝类组织匀浆液和5种氨基酸(浓度范围10 10~10 4mol/L,酪氨酸除外)均引起多棘海盘车的正趋向反应,且多棘海盘车产生反应的数量比例随刺激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反应类型也由简单逐渐趋于复杂。同种氨基酸在低浓度下引起多棘海盘车正趋向反应,但超过一定浓度(10 3~10 2mol/L)后会引起负趋向反应(实验浓度范围内谷氨酸组未出现)。不同种类刺激物对多棘海盘车摄食行为反应的影响不同,谷氨酸、甘氨酸以及菲律宾蛤仔组织匀浆液对多棘海盘车诱引效果最好。多棘海盘车的耗氧率随刺激物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在贝类组织匀浆液中多棘海盘车的耗氧率均高于对照组;甘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各处理组中,只有在较高浓度下耗氧率才显著高于对照组,酪氨酸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研究旨在为贝类底播增养殖和人工鱼礁区敌害生物的防除提供参考,同时为多棘海盘车觅食行为机制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苏联进行鱼类行为研究在某些传统的鱼类学学科中具有显著地位。这些研究结果是建立合理利用与保护鱼类资源的基本理论原理。行为研究对象是鱼类外部活动复杂动力学系统,鱼类这种系统依照本身生物学本质在下面两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其次是在许多情况下决定了鱼类对种群水平和群落水平的适应反应。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ietary taurine levels on growth and feeding behavior of juvenile Japanese flounder. Three different taurine level diets were prepared by supplementation of taurine (T-0%, 0.5% and 1.5%) to the basal diet. Fish meal washed with 70% ethanol to remove taurine was used as the sole protein source. Feeding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wice at 20 °C by using different size of fish (average body weight: 0.3 g in Experiment I and 3.7 g in Experiment II). The feeding behavior of fish was observed throughout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At the end of experiments, fish were killed for amino acids analysis.

The final average body weight and feed efficiency of juvenile Japanese flounder fed the T-1.5% die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fish fed the T-0% diet in Experiments I and II. Abnormal feeding behavior such as multiple feeding while swimming in the water column was observed in the T-0% group in Experiment I.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aurine is essential for norm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normal feeding behavior of juvenile Japanese flounder.  相似文献   


12.
鱼类肠道内有着种类丰富、数量庞大的微生物,本文阐述了鱼类肠道微生物对机体的营养消化吸收、机体免疫力及抵制疾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及肠道微生物本身受环境、饵料、鱼体自身生长发育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鱼类行为与水体环境密切相关,是鱼类生活状况的直接体现,可以通过分析鱼类行为进行更为精准的养殖管理和操作。计算机视觉技术为鱼类行为识别和量化提供了一种非入侵式且稳定性较好的方法,已逐渐广泛用于鱼类行为研究。本文介绍了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技术流程,包括图像采集、预处理、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并对各个流程进行分类;综述了计算机视觉技术在鱼类游泳、摄食和体色变化等行为识别、量化研究的现状;分析了计算机视觉技术在鱼类行为识别、量化方面的难点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水产养殖监测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陆水水库鳜属鱼类食性及消化器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韩德举 《水产学报》1996,20(2):97-103
通过对陆水水库三种鳜属鱼类的食性及消化器官比较,结果表明,三种鳜都以摄食鱼虾为主,在鳜和大眼鳜的食物组成中,虾的出现率分别为82.35%和81.03%,鱼的出现率分别为47.06%和31.23%,斑鳜中鱼和虾和出现率分别为63.07%和50.07%,鱼虾出现率在不同月份变化圈套。鳜摄食强度最大,大眼鳜次之,斑鳜最小。但它们摄食鱼的饱满分指数均大于虾。在消化器官中,鳜、斑鳜、大眼鳜的幽门盲囊的平均数  相似文献   

15.
李松林  韩志豪  王小源  陈乃松 《水产学报》2021,45(10):1787-1795
鳜是我国名贵的淡水经济鱼类,2019年其养殖产量已达33万t。本文从养殖现状、养殖模式及良种选育等方面介绍鳜的养殖概况。同时,鳜摄食习性独特,终生以活鱼为食。养殖生产中,主要以活饵料鱼直接饲喂,这种以鱼养鱼的方式不仅资源利用率低,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也极大。据此,本文从环境因素和饵料性质等方面概述了影响鳜摄食的外在因素,并从摄食感觉器官和摄食调控因子剖析鳜摄食特性的内在因素,这有助于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调整鳜的摄食习性,为其转食配合饲料提供必要的支撑。此外,需加强鳜摄食调控机制及营养生理需求特性的研究,实现鳜配合饲料的突破,促进其养殖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工鱼礁生态诱集技术的机理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工鱼礁是用于营造海洋牧场、调控和优化海洋生态环境、增殖渔业资源的人工设施。人工鱼礁所形成的环境可以作为鱼类良好的栖息、庇护和产卵场所,有利于鱼类的生存和繁殖,因此对鱼类具有良好的诱集效应。本文从多个角度论述了人工鱼礁生态诱集技术的机理以及鱼类行为和生态诱集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目前人工鱼礁生态诱集技术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和主要发展方向,旨在为我国沿海人工鱼礁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好斗性是一种适应性行为特征,对于配偶、食物和领地的竞争以及社群等级的建立非常重要。其中社群等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的生理状况,也避免了过度的好斗行为带来的相应伤害,所以好斗性也是一种处于稳定性选择的特征。在遗传学上,好斗性作为一种数量性状,在包括人在内的各种动物中均表现出了较高的遗传率。但是好斗行为的表现却受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有必要将人类和不同物种的好斗性研究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解释动物好斗性复杂的分子调控机制。本文介绍了鱼类好斗性的判别方法,并综述了与鱼类好斗性相关的分子通路及基因类别的研究概况,内容包括5-羟色胺通路、多巴胺通路、组胺通路、生长激素抑制素通路、一氧化氮通路、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通路、下丘脑-垂体-肾间轴通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通路和其他相关基因,以期为深入研究鱼类好斗性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不同鱼类胰α-淀粉酶基因5'端调控序列转录因子差异与鱼类食性分化之间的关系。通过PCR克隆测序和查询NCBI数据库,获得32种鱼类胰α淀粉酶基因5'端824 bp序列,并对鱼类胰α淀粉酶基因5'端序列进行转录因子和系统发育分析。按不同的营养类型将鱼类分为杂食性、植食性和肉食性,通过百分比相似性分析不同食性鱼类的胰α淀粉酶基因转录因子的组成差异以及转录因子与鱼类食性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食性鱼类的胰α-淀粉酶基因5'端序列存在转录因子种类差异,植食性-肉食性鱼类差异主要体现在E47、C/EBPalpha、NF-Y和Pax-2,植食性-杂食性差异主要体现在deltaEF1、MyoD、NF-Y、AREB6和Pax-2,杂食性-肉食性差异主要体现在GATA-1、SRY、MyoD、HFH-8、AREB6、Pax-2、STAT5A和AP-1。系统发育结果与传统形态分类学大体相符,相同食性的鱼类并没有聚为一类。鱼类胰α-淀粉酶基因5'端调控序列中与食性分化相关的转录因子有E47、C/EBPalpha、NF-Y、Pax-2、deltaEF1、MyoD、AREB6、GATA-1、SRY、HFH-8、STAT5A和AP-1;胰α-淀粉酶基因5'端序列的转录因子与鱼类食性分化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中高分子量聚乙烯(MHMWPE)、等规聚丙烯(iPP)、乙丙橡胶(EPDM)进行熔融共混、纺制MHMWPE/iPP/EPDM渔用共混单丝,研究i PP和EPDM含量对共混单丝的力学性能和动态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iPP或EPDM含量基本不会对共混单丝中MHMWPE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_g)造成影响。共混单丝中iPP含量的增加使MHMWPE的结晶生长受阻,结晶度下降,α峰对应损耗因子峰值(tanδα)下降,α峰峰温(Tα)向高温移动。共混单丝中EPDM含量的增加使MHMWPE的结晶度下降,α转变移向低温,tanδα增加。研究表明,一定含量的iPP可有效改善共混单丝的力学性能,提高单丝的断裂强度和结节强度,EPDM的引入可进一步增加渔用单丝韧性和结节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