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分析了杨木一秸秆层合梁在弯曲变形中的失效情况,并根据实际需要,在层合梁结构总厚度一定的情况下,以梁的弯曲变形和弯曲应力为约束,以减少复合结构的总质量为目标,利用ANSYS有限元工程分析软件对梁的横截面结构尺寸进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2.
针对杨木—秸秆层合梁的弯曲问题,利用分层剪切理论对其变形和强度进行了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经典理论、一阶和高阶剪切变形理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分层剪切变形理论用于分析杨木—秸秆层合梁弯曲问题,不但具有理论价值,而且也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3.
采用玻璃纤维布与碳纤维布复合材料及分步热压法增强杨木单板层积材,研究了玻璃纤维布与碳纤维布复合材料的铺设位置及分步热压法对杨木单板层积材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增强方式对杨木单板层积材静曲强度(MOR)和弹性模量(MOE)的增强效果均较明显;采用对称铺设相同的增强材料时,铺设位置靠近杨木单板层积材表层时对MOR和MOE等力学性能的增强效果较铺设在靠近芯层时的增强效果明显;采用分步热压法可以明显改善单板层积材水平剪切强度.  相似文献   

4.
利用木薯秸秆粉末和可降解的聚碳酸亚丙酯(PPC),采用挤出造粒、热压成型方法制备木塑复合材料,分析木薯秸秆粉末的粒径和填充量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综合考虑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以及木薯秸秆的利用率,确定较优的木薯秸秆粉末粒径为80~140目,填充量为50%。依此条件制备的复合材料,弯曲强度达到GB/T24137-2009《木塑装饰板》的要求(≥20 MPa)。  相似文献   

5.
将杨木单板置于-5~-30℃条件下进行冷冻预处理,对采用冷冻预处理的单板制造的杨木LVL进行静曲强度、弹性模量、吸水厚度膨胀率、24 h吸水率测试.结果表明,对杨木单板进行冷冻预处理后,杨木LVL的吸水厚度膨胀率平均降低22.4%,而弹性模量、静曲强度和24 h吸水率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6.
为开发轻质高强度的藤/木复合材料,研究了2种藤/木复合材料的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研究表明,藤芯重组材料显示出较高的强重比,在藤芯重组材料中引入杨木单板,可使各种藤/木复合结构的力学性能有不同程度增加;而将杨木配置在藤芯重组材料的表层,对提高力学性能最有利.  相似文献   

7.
利用传统热压工艺制造秸秆/聚乙烯复合材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预热板坯和粉碎PE粒料等方法,探索利用人造板传统热压工艺,压制大幅面秸秆/聚乙烯(PE)复合材料的方法.按此方法制备板材,可缩短热压升温时间,减小秸秆碎料热降解,改善对秸秆碎料的粘结作用.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达到14 MPa,弹性模量1.1 GPa,平面抗拉强度0.3 MPa,吸水厚度膨胀率在4.05%以下.  相似文献   

8.
正南京林业大学(泗阳)杨木加工利用技术研究院是南京林业大学联合泗阳县政府、江苏晟宇地板有限公司共同承建的省级产学研重大创新服务平台。研究院以杨木全量、高值、环保利用为宗旨,以服务杨木加工产业为目的,组建了生物质胶黏剂实验室、杨木基新型复合材料研究室、杨木材性改良研究室、杨木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室、VOC测试室,建有江苏省南京林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泗阳分中心、研究生基地、技术咨询服务中心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研究院  相似文献   

9.
木塑复合工艺因子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选用2种人工林木材(马尾松与杨木)和3种废弃塑料(聚乙烯、聚丙烯及聚苯乙烯)为原料,采用木材与塑料冷混-热压工艺,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不同树种、木材组元形态、补强剂、塑料种类、板材密度及不同木塑混合比等复合工艺因子对木塑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树种、木材组元形态、塑料种类、木塑复合比例、板材密度与补强剂等复合工艺因子对木塑复合材料性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提高塑料在木塑复合材料中的比例也可以达到与添加酚醛补强剂同样或更好的结果;以杨木原料、细长刨花形态、聚丙烯塑料、板材密度为1g*cm-3等为最佳复合工艺因子,制成的复合材料性能达到或超过相关普通刨花板,包括室外结构用刨花板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0.
杨木干燥皱缩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木生长较快,适应性强,是我国三大速生丰产树种之一,在我国北方地区被广泛种植.但杨木具有密度低,材质软,干燥易皱缩等缺陷,使其高附加值利用受到严重制约.长期以来,杨木主要被应用于胶合板、细木工板及运输包装材料等低附加值产品的制造.宜家作为全球最大的家具供应商,在杨木的实木高附加值利用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特别是较好地解决了杨木干燥易皱缩的难题.笔者在阐述木材皱缩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避免杨木干燥过程中出现皱缩的技术措施,并提供了成熟的杨木干燥基准,以期为实际生产过程中杨木干燥过程控制,杨木实木高附加值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通过Abaqus软件建立了考虑层板脱落的交错层积竹(CLB)板抗火性能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ISO-834标准火灾升温曲线对模型的温度场及炭化特性进行分析,并与现有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于温度场分析,该数值模型在层板间的有限元解与试验值吻合精度较高,而层板内部有限元解与试验值存在一定的误差;对于不同受火时间下CLB板炭化深度的有限元解,均与实验结果吻合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段建  言志信 《森林工程》2004,20(5):68-69
详细地阐述了如何运用有限单元法进行挡土墙设计 ,通过与常规的设计理论对比 ,得出有限单元法是一种可靠的设计方法 ,其结果可应用于施工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13.
钢筋混凝土组合梁的ANSYS有限元程序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混凝土组合梁是指钢梁和混凝土板通过剪力连接件连接形成整体共同工作的受弯构件,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当前组合梁采用部分剪力连接设计但是滑移效应更为突出。本文主要针对有限元分析中所使用到的单元类型、材料属性做了基本介绍。验证所选用的有限元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混凝土和钢材的非线性性质以及混凝土板与钢梁之间的滑移性能。通过算例分析结果表明,使用ANSYS程序对组合梁进行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王瑞雪 《森林工程》2013,(6):135-138
有限元模型修正是桥梁健康监测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桥梁有限元模型和真实桥梁之间的响应差异主要表现在有限元模型的离散程度、建模参数误差、简化假定以及施工过程中造成的误差,这些都将导致有限元模型不能准确地反映桥梁的真实工作状态.本文对自锚式悬索桥的修正进行概述,阐述有限元模型修正的目的和意义,有限元模型修正技术研究现状象等,在此基础上对该种桥进行有限元模型修正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普洱茶翻堆机挖掘装置是实现茶叶翻堆的关键设备,其动力是否满足要求、是否会产生共振以及应力应变的大小等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采用ADAMS和ANSYS软件进行动力学和有限元分析,动力学分析的结果文件即为有限元分析的栽荷文件,可通过格式转换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然后进行静力学及模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挖掘装置工作所需挖掘力小于动力,最危险截面在连接点处,工作频率远离固有频率。  相似文献   

16.
杨林  江怀军 《森林工程》2010,26(5):68-71
主要对分层填筑情况下排水板处理的软土地基沉降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荷载与沉降曲线关系,以便于工程应用。采用固结度等效原则,将砂井地基转换成平面应变有限元。对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软基路堤,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二维有限元数值计算,并将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其吻合度较好。计算结果表明:排水板具有加快土体沉降,减少固结时间的作用;同时可为路面施工时间的确定提供依据,以保证试验路段的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7.
根据具体的试验规划,建立支撑线与梁横向交角为0°、15°、30°、45°三跨连续铜箱梁的试验模型;同时利用ABAQUS通用有限元程序建立与试验相对应的计算模型.其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通过试验数据采集和有限元计算,主要考虑钢箱梁在弹性工作状态和塑性工作状态下的底板应力、腹板应力和挠度,分析斜率对钢箱梁受力的影响,并进行较为详细的对比.  相似文献   

18.
建立某柴油发动机机体有限元实体模型,并应用ANSYS软件对该型号柴油发动机机体进行有限元模态分析,得到机体前10阶振型,根据前4阶振型特点设计相应的结构动态特性试验测试方案进行机体的动态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试验值和有限元分析值能够很好吻合,有限元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采用的计算方案能合理地反映机体振动,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有限元法在木材热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有限元法对木材升温杀虫过程中木材的热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木材截面形状、环境温升速度和保温值对木材热响应的影响,描述了这种方法的优点及应用的可行性,为监测系统和升温杀虫工艺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引用简化的罚函数本构方程,完成幂律非线性随机有限元方法,将随机有限元方法引入木材断裂力学。考虑到裂纹尺寸的随机性,根据J积分的变化率以及J—K的关系计算出木材强度因子的变化曲线。为验证其可行性.进行相关实验,木材强度因子的测试曲线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误差在同一个标准差内,从而证明采用随机有限元方法对木材的断裂特性进行计算和预测是可行和适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