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陈永双 《中国种业》2011,(10):78-79
水稻是麻江县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达6666.7hm2以上.其中杂交水稻种植面积6333.3hm2以上,在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培育壮苗是杂交水稻生产的关键.秧苗素质的好坏决定着杂交水稻的增产潜力。目前,该县主要推广旱育水寄、旱育直播两种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2.
宋治祥 《耕作与栽培》1998,(3):25-25,47
水城是贵州西部的高寒山区,大部分土地分布在1200~1900m;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历年种植面积在4669hm2。左右,占全县粮食总种植面积的8%左右,产量则占全县粮食总种植面积的8%左右,产量则占全县粮食总产的14%以上,在我县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力推广杂交水稻优良组合及相应的配套技术、是水稻增产的有效措拖。我县自1987年引种杂交稻6.67hm2在发耳试种成功以来,随着育秧技术的不断改进,杂交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大,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特别是近年在水稻生产上推广旱育稀植育秧技术以后,使杂交水稻的种植面…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种子贮藏是杂交水稻利用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保持杂交水稻种子播种品质和生活力是推广杂交水稻和杂种优势利用的前提。特别是延续杂交水稻陈种生活力,对缓解杂交种子供求矛盾,确保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发展粮食生产具有积极作用。现根据多年来实践和外地贮藏经验,谈谈杂交水稻种子贮藏特性和质变规律,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4.
刘蓉华 《中国种业》2002,(11):10-11
随着益阳市稻作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过去的长期短缺变为丰年有余,价格连年下跌,劣质稻谷出现大量积压而优质稻谷却供不应求,优质稻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虽然经过育种家们的巨大努力,杂交水稻的米质已经得到显著改善,但目前大面积推广达到我省二等优质米以上档次的优质稻品种尚主要是常规水稻品种,因而我市优质常规水稻的种植面积稳中有升.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口迅速增长,贫困国家和地区对水稻需求不断增长,但水资源日益匮乏导致粮食生产面临巨大压力。中国农业科学家成功研制杂交水稻,为中国解决粮食问题作出卓越贡献。世界各国对杂交水稻开发推广倾注很大热情,但杂交水稻走向世界面临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杂交水稻新品种,加快杂交水稻栽培新技术研究及推广。开展遵义红花岗区杂交水稻新品种引种筛选试验,总结参试品种产量与特征特性表现,荃9优2号性状综合表现突出,建议在当地大面积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6.
荣冶粗 《种子》1990,(3):36-39
推广杂交水稻是增产粮食的一项重要措施,而抓好制种又是确保杂交水稻种植计划完成的关键。湖南省是杂交稻的发源地,自杂交水稻问世以来,经过狠抓制种高产技术研究,使制种面积逐年减少,单产逐年提高,总产种量逐年增多,种植杂交稻面积逐年扩大,增产粮食效益逐年显著。“五五”期间全省制种面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具有长势旺盛、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高产稳产的特点。我省在1977~1989年间,累计种植杂交水稻750万亩,增产稻谷3.6亿公斤,为海南粮食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省大面积种植的汕优6号、优汕64、汕优63等杂交稻组合,由于种植多年,在适应性、抗性、丰产性等方面已有所减退。而通过对选育引进新组合以适应海  相似文献   

8.
广西藤县是农业经济县,属于双季稻种植地区,随着国家大力增加良种补贴和提高粮食综合直补的惠农政策的大力实施,以及一直以来积极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种子,优质杂交水稻在全县的种植面积也逐年增加,2008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4.4万hm2,其中,杂交水稻种植面积3.98万hm2,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90.22%.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的推广,是我省发展水稻生产的一项战略性措施。1976年开始试种,1977年进行多点示范,截至1978年全省累计推广面积1340余万亩;比种植常规稻增产17.7亿多公斤。1987年全省杂交稻推广面积240万亩,比1986年增加70万亩,是1980年以来年际间面积增加  相似文献   

10.
水稻是黔东南州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对粮食生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广杂交水稻是水稻生产发展的基本措施。2002年黔东南州农业局计划开展杂交水稻新组合推广,拟通过引进推广一大批在品质、产量、抗性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优良新组合,淘汰退化品种,促进黔东南水稻生产的发展。项目计  相似文献   

11.
《种子世界》2009,(11):56-56
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透露,近年来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全球每年推广杂交水稻面积约1600万hm^2,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7000万人。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措施,并在全球累计推广播种超过3.3亿hm^2,增产粮食5亿t。水稻作为主要农作物,在世界上120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栽培种植,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粮食安全成为当下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为提高粮食产量,中国就开始对杂交水稻进行研究。经过十几年的科技攻关,  相似文献   

12.
我国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对提高水稻单产,增加粮食总产,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三系”亲本混杂、退化,致使杂种优势下降,严重影响了杂交水稻的增产效果和推广速度。根据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一年我省和南方稻区杂交晚稻联合区试验,产量结果  相似文献   

13.
试论逐步取消杂交稻种海南鉴定的可行性江苏省盱眙县种子公司毛道行自杂交水稻推广近20年来,到海南进行种子纯度鉴定已成了杂交水稻生产上必不可少的程序。目前,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每年都在2.5亿亩左右,产量增减1%就是十多亿公斤粮食。因此,人们十分注重海南...  相似文献   

14.
稻米是世界上一半以上人口的主要食粮,因此稻米产量的增加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和减少贫困人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全球人口增多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严峻形势下,推广种植杂交水稻是解决全球范围内粮食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是水稻种植大国,至今全国各地种植的水稻 60%以上为杂交种,可见,提高水稻杂交制种的质量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程义华 《种子》2002,(2):85-85
1 甘薯的发展与利用甘薯在浙江省种植历史悠久 ,通过人们对甘薯生产的实践认识 ,甘薯全身都是宝 ,地下的薯块可作粮食 ,地上的茎叶即可做蔬菜食用又可作饲料。由于时代在发展 ,农业生产随着发展而变化 ,70年代末杂交水稻生产的突破 ,从 80年代以来 ,水稻产量跃进性提高 ,尤其是浙南山区以水稻替代甘薯作粮食 ,以粮食为主的甘薯转向发展畜牧业的饲料粮为主。致使农村种植结构的观念重水稻忽视旱粮 ,甘薯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指引下 ,农业生产责任制得到落实 ,农民种植积极性得到发挥 ,农业种植结构得到调整。 90年代以…  相似文献   

16.
沈森和 《种子》1991,(3):30-32
1964年,我国袁隆平教授发现水稻雄性不育株,开始进行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试种示范,1976年大面积推广,1990年全国已累计种植杂交水稻17亿亩,增产稻谷854多亿公斤。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16年,对提高我国粮食产  相似文献   

17.
李卓杰  傅家瑞 《种子》1991,(3):68-69
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为粮食生产开僻了新的途径,为我国粮食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我国种植杂交水稻的面积已近2亿亩,每年需用杂交水稻种子达5~6亿斤。杂交水稻的增产效果与杂交水稻种子的纯度关系十分密切。使用了纯度不高的杂交水稻种子,不仅不能达到增产的效果,甚至会导致减产,造  相似文献   

18.
付玲 《中国种业》2020,(11):48-51
湖北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素有“鱼米之乡”的美名。水稻是我省种植面积最大、总产最多的农作物,常年占粮食种植面积的50%、总产的70%,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作物。抓好水稻良种推广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至关重要,对实现乡村振兴至关重要[1]。本文总结了湖北水稻种业发展现状,分析了良种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水稻良种推广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熊玉唐  黄俊明 《耕作与栽培》2001,(1):62-64,F003,F004
水稻是贵州省的主要粮食作物 ,常年播种面积 73.3万hm2 ,总产 45亿kg ,面积约占粮食播种面积的四分之一 ,总产约占粮食总产的五分之二以上。稳定提高水稻生产水平 ,对增加全省粮食总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贵州近年来发展水稻生产的实践证明 ,在狠抓杂交水稻的基础上 ,大力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是促进贵州水稻生产再上新台阶的突破口。 1992年引进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1998年推广面积达到 2 4万hm2 ,累计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达6 8万hm2 ,增产粮食 5 .1亿kg以上。为加快示范推广 ,促进全省水稻生产发展 ,确保粮食稳定…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玉米品种利用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是江苏省的主要粮饲作物,集中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常年种植面积 43万公顷左右,占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的 8%左右,在我省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结合江苏省玉米品种利用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期为适合本省特点优良杂交组合的选育和推广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