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8月起,为了探索生猪定点屠宰场内猪丹毒杆菌污染情况,控制生猪定点屠宰场猪丹毒杆菌的污染,控制猪丹毒在我区的流行和传播,我们对我区两个生猪定点屠宰场猪丹毒杆菌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大连市动物卫生监督检验所对大连市肉联厂在1998年-2004年7年间屠宰的3050383头生猪检疫中,共检出89头猪丹毒病猪,34头猪瘟病猪。 相似文献
3.
猪丹毒杆菌和其他细菌一样,有其特异的变异性。这种变异性,随着菌体内在因素与外界环境不同条件的影响和作用,有时表现非常的突出,而其变异情况,可以在自然界或人工培养下于不太长的时间中观察得到。兹将我们几年来观察的初步结果,简要地报告于下,以供有关方面参考并希指正。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某肉联厂作为北京市屠宰行业的龙头企业,一直承担着屠宰和卫生检疫的重要任务,在病猪的检出、病害肉的无害化处理、控制畜禽疫病的扩散、让人民吃上“放心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该厂1987年~1998年12年间的屠宰及检疫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和分... 相似文献
5.
6.
沙门氏菌属细菌广泛地存在于猪、牛、羊和家禽以及鸟和鼠类等各种动物的内脏,尤其是肠道中。据某些单位调查报道,在我国屠宰的生猪中,沙门氏菌阳性检出率达10.7—34.8%;在国外,荷兰报道,其屠宰猪感染率高达30.1%以上;苏联已确认在牛中间有 相似文献
7.
8.
自Watts(1940)发现猪丹毒杆菌具有不同血清型以后,Dédié(1949)采用酸裂解透析法制取猪丹毒杆菌沉淀抗原,通过与相应抗血清做沉淀反应的结果,将猪丹毒杆菌分为A、B和N三个血清型。此后,Heuner(1958)采用盐酸浸出法和醋酸浸出法制备的沉淀抗原进行沉淀反应,又将A、B两型分为A_1、A_2和B_1、B_2四个亚型,还发现了C和D型,在Murase和Castro等人的报告中,提出C、D、E、F、I、J、K和N型。1964—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不断发现猪丹毒杆菌新血清型菌株,对不同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诊断与免疫等,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我国对丹毒杆菌血清型的研究,早在五十年代马闻天等以Dedie,k的方法,检查了从我国各省区搜集的丹毒杆菌107株,其中A型46、B型40、N型21株。以各型的代表株经琼扩沉淀反应检查结果,证明有不同的抗原构造,崔治中1979年报告在河北省馆陶县除分离到A、B、N型外,并有他命名的G_1,G_2及G_3型。1980—1982年中监所搜集到了国外现有的22个血清型的参考菌株,经分别制成了免疫血清,初步检查我国各地从急性病例分离的丹毒杆菌148株,结果1a型占81.0%,2型占18.2%,但从15头健康猪分离的菌株,除1a型和2型外,还有5、6、8、3、11及21型。而且出现有用同一菌株制的抗原对2或3个型血清有反应。据荣昌畜牧兽医学院佘永建等人用免疫血清作培养凝集试验,对1及2型均有凝集。R.L.Wood报告用1型茵制的菌苗,对9及10型免疫力低或无免疫力。为此,猪丹毒杆菌的血清型与流行病学和免疫的关系如何有待深入研究。为了有助于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将阐述较全面的1975年Howard.w.Dunne的《猪病学》第四版猪丹毒杆菌血清学特性一章全文译出,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12)
猪丹毒杆菌感染,病猪的颈部背部皮肤有大面积瘀血。分析此症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理,阐述猪丹毒的诊治要点,为今后有效遏制此症的蔓延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1.
12.
《湖南畜牧兽医》2016,(5)
为检测猪丹毒杆菌疫苗的安全性,试验分为猪丹毒疫苗原液组(A1、A2),猪丹毒疫苗分离组(B1、B2),猪场猪丹毒分离组(C1、C2),阳性参照组(D1、D2),阴性参照组E,共九组,每组菌液2个梯度,每个梯度菌液接种10只小鼠。同时疫苗还注射30~40日龄仔猪30头,观察小鼠、小猪生长、死亡、精神状况、剖检情况。结果显示,与疫苗相关的菌株A、B、C组感染小鼠后,小鼠体重、生长、精神状况、剖检情况与阴性参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实验结束没有死亡,而阳性参照组小鼠在感染24小时后,出现松毛,扎堆、不食、皮肤发红、精神颓废、于72小时内全部死亡。疫苗注射小猪后,小猪精神状态、生长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结果表明,本试验用猪丹毒杆菌疫苗批次对小鼠、小猪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我县是个山区县份,全县奶牛不多,只100头左右。奶牛布氏抨菌病的阳性率为3.3%;绵羊布氏杆菌病的阳性率是2.3%。黄牛布氏杆菌病的阳性率是多少,从来没有人检查过,还不清楚。为此,我们于1982年7月在我县13个乡、1个镇、1个国营畜牧场进行了黄牛布病的检查。方法是现地平板凝集反应;检出的阳性黄牛,采血送县化验室作试管凝集反应。两 相似文献
14.
从貌似健康猪的扁桃腺中分离到的6株猪丹毒杆菌血清型不同于国际标准的22个型,是一种新的猪丹毒血清型菌株。按照Kucsera(1973)命名法,定为23血清型。这6个菌株对小白鼠的毒力较强,1,000个菌可使小白鼠全部死亡;100个菌可使大部分小白鼠死亡;有的菌株甚至10个菌也可使小白鼠全部致死。以1,000万个菌接种3个月龄的健康猪,可使1/2的接种猪呈现局部红肿反应。 相似文献
15.
崔治中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1979,(1)
关于猪丹毒杆菌的血清型研究,国外已积累了不少资料,至今已发现有十六个血清型。但是,国内除A、B型外,对猪丹毒杆菌的其它血清型还很少有报导。笔者从1975年到1977年,在河北省馆陶县检查了猪丹毒杆菌的血清型分布,从败血型猪丹毒病猪分离到十株猪丹毒杆菌,1976年7月——1978年9月,在206头临床表现健康的屠宰肥猪中,有50头猪(24.3%)从扁桃体分离到猪丹毒杆菌。根据菌体上的酸溶性抗元,应用琼脂扩散沉淀反应鉴定了它们的抗原结构。 相似文献
16.
17.
18.
用猪丹毒杆菌人工感染2月龄肉鸽,对其进行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病理组织学观察。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感染猪丹毒杆菌肉鸽在接种细菌后12h出现症状,18~45h全部死亡。剖检可见肠道卡他性炎,脾呈典型的败血性变化,心、肝、肾、肺等不同程度的淤血和出血。病理组织学检查表明,在感染肉鸽的心、肝、肾、肺等组织出现炎症及坏死性脾炎等病变。 相似文献
19.
<正>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是由猪丹毒丝菌引起的一种急慢性传染病,也叫"钻石皮肤病"(Diamond skin disease)或"红热病"(Red fever);主要是通过创伤感染人类,感染部位常常发生灼热、疼痛、肿胀等一系列反应。本文根据猪丹毒杆菌病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特征,提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