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菌核秆腐病包括小球菌核病、小黑菌核病、褐色菌核病、球状菌核病.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在我省最近几年时有发生. 1发病症状 1.1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侵害稻株,茎秆腔内充满灰白色菌丝和黑褐色小菌核.  相似文献   

2.
1992~1994年,在沈阳市辽中县乌伯牛乡设置试验点,对水稻纹枯病病菌越冬菌核密度、病株初侵染病斑密度、扩展趋势、流行病情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核越冬密度与前茬水稻病情密切相关。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始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盛发(病情陡增)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水稻孕穗期至圆秆期是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供试水稻品种对纹枯病抗性有差异,但无免疫者。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包括水稻纹枯病、水稻菌核秆腐病、稻飞虱、稻叶蝉、稻秆蝇等,以期促进水稻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4.
1992~1994年,在沈阳市辽中县乌伯牛乡设置试验点,对水稻纹枯病病菌越冬菌核密度,病株初侵染病斑密度,扩展趋势,流行病情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核越冬密度与前茬水稻病情密切相尖。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始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盛发(病情走增)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沙稻孕穗期至圆秆期是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供试水稻品种对纹枯病抗性有差异,但无免疫者。  相似文献   

5.
水稻秆腐菌核病药剂防治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稻秆腐菌核病菌对不同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5%施保克Ec抑制菌丝生长效果最好,50%多菌灵Wp次之。两种药剂的适宜用量,25%施保克Ec为1125mL/hm^2,50%多菌灵Wp为1500g/hm^2。  相似文献   

6.
水稻秆腐病也叫菌核秆腐病。2009年在吉林省大安市有零星发生,2010年个别乡(镇)发生严重且有扩展的趋势,如果不认真对待及时防治,将成为抑制大安市水稻夺取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各级农业科技人员要加大工作力度,抓好防病宣传,  相似文献   

7.
江西水稻菌核秆腐病发生的生态因子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菌核秆腐病是世界产稻国的一种普遍性病害,在我国南方稻区广泛发生。它包括小球菌核病、小黑菌核病、褐色菌核病、灰色菌核病和赤色菌核病等。通常以前面二种病分布最为普遍。 我省各县均有稻菌核秆腐病发生,但尚未有过系统研究报道。迄今我省稻田栽培制度发生一系列变革:三熟制出现,复种指数增加;肥料水准逐年提高,以合成氨、氮为主的化肥大量施用;品种的变换以及近年来杂优良种的大面积推广。在这高产栽培的条件下,水稻菌  相似文献   

8.
<正>水稻秆腐病也叫菌核秆腐病。2009年在吉林省大安市有零星发生,2010年个别乡(镇)发生严重且有扩展的趋势,如果不认真对待及时防治,将成为抑制大安市水稻夺取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各级农业科技人员要加大工作力度,抓好防病宣传,积极搞好对广大农  相似文献   

9.
寒地水稻鞘腐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鞘腐病主要危害水稻植株的剑叶鞘部位,进而影响营养物质的产生和积累。黑龙江省该病病原菌优势种为禾谷镰刀菌。本文报道了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病规律,并提出了较为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温室种植地不断增加,茎基腐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本病由真菌立枯丝核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丝体和菌核在土中越冬,腐生性强,可在土中生存2~3年,翌春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出菌丝侵染幼苗,导致番茄大苗或结果初期植株发病.病菌发育适温24℃,最高为40~42℃,最低为13~15℃.寄主范围广,可危害多种蔬菜.  相似文献   

11.
佟立纯  贾兰 《新农业》2010,(10):26-26
<正>水稻是凌海市的主要作物,平均单产在500公斤以上。近几年,一种水稻次要病害菌核秆腐病发生有上升趋势。此病刚开始零星发生,以后逐  相似文献   

12.
水稻纹枯病,俗名花脚秆、烂脚秆,是我市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发生面广,用药次数多,危害损失重. 1发生及为害 水稻纹枯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里越冬,第二年飘浮水面的菌核萌发抽出菌芽,侵入叶鞘形成病斑,病斑上再长出菌丝蔓延形成新的病斑.当菌丝落入水中又借助流水传播.当气温在22℃以上、相对湿度97%时纹枯病开始发病.菌核发育与致病温度均以28℃最为适宜,以25~31℃和饱和湿度为病害流行最为有利条件.过量施用氮肥,高密植,灌水过深过多或偏迟,均为诱发病害的因素.水稻从分蘖期开始发病,孕穗期前后达发病高峰期,乳熟期后病情下降.纹枯病危害后,造成烂茎,常使主茎和大部分分蘖不能正常抽穗,有的病株虽能抽穗,但每穗粒数减少,千粒重减轻.  相似文献   

13.
一、小麦纹枯病引起白穗 (一)症状 小麦纹枯病是由喙角担菌引起的,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发病早的减产20%~40%,严重的形成枯株白穗或颗粒无收。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烂芽芽鞘褐变,后芽枯死腐烂,  相似文献   

14.
选用了“通科37”“吉农大521”“广稻1号”“松粳18”和“龙洋17”5个水稻品种进行田间小区试验。采用田间五点取样法、以0~9病情分级为标准,分析水稻秆腐菌核病对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秆腐菌核病可导致水稻千粒重降低,垩白率增加;5个水稻品种的千粒重与秆腐菌核病的病级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垩白率与秆腐菌核病的病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选取“长白九”水稻品种,在水稻孕穗期和抽穗期进行液体益地硅和固体活性水溶硅防效试验。结果显示:硅肥能显著降低水稻秆腐菌核病的病情指数,且病情指数在施用液体和固体硅肥后差异显著。此研究结果可有效控制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的发生和病情蔓延,并为开发新型绿色防治试剂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稻曲病多发生在水稻长势好的年份,是水稻生长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不仅直接影响水稻产量,且因病菌严重污染稻谷,人、畜食后影响健康。因此,水稻稻曲病的发生应引起重视。1、病害发生特点稻曲病主要以菌核或附着在种子上的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次年7~8月,当菌核和厚垣孢子遇到适宜条件时,即可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侵入水稻花器及幼颖。病菌早期侵害子房、花柱及柱头,后期侵入幼嫩颖果的外表皮,蔓延到胚乳中,然后大量繁殖并形成子座。病菌侵染后,首先在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菌块,后膨大如球,包裹全颖壳成墨绿色,最后龟裂…  相似文献   

16.
腐霉利和多菌灵及其复配剂对黄瓜菌核病菌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多菌灵和腐霉利对黄瓜菌核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腐霉利和多菌灵的EC50分别为0.4874mg·L^-1和0.9949mg·L^-1;腐霉利与多菌灵以有效成份浓度1mg·L^-1按1:3和1:6混配,对黄瓜菌核病菌具有增效作用。另外,腐霉利与多菌灵以1:3和1:6混配对黄瓜菌核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85.51%、80.97%和65.35%、60.97%,但对甜瓜叶枯病菌和枯萎病菌则抑制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7.
西芹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发病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叶柄,多从叶柄基部开始侵染,发病初期呈淡褐色水渍状不规则病斑,发病后期逐渐扩展到叶柄和茎基部变成褐色软腐,湿度大时,发病部位发生浓密絮状白霉,而后生成鼠粪状黑色菌核。 2.发病规律西芹菌核病发病适宜温度为5~25℃,湿度为80%以上,菌核混杂于种子中或残留在土壤中越夏、越冬,病菌通过土壤、气流、种子、灌溉传播,土壤湿度过大,种植过密,连续耕作和氮肥施用过大,均促使该病扩大和蔓延。  相似文献   

18.
1鞘腐病简介水稻鞘腐病的发生不仅影响营养物质的产生和积累,而且其产量也在随病害发生而降低.水稻鞘腐病(RiceSheathRot)是一种新病害,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开始发生,是为害叶鞘的真菌病害。病菌在病稻草和种子内越冬。田间发病主要靠病稻草上病菌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为害。高温、多雨、偏施氮  相似文献   

19.
采用常规方法对水稻菌核秆腐病菌生物学特性及菌核萌发条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菌丝在PDA培养基、30℃、pH值5.5、黑暗条件下生长最佳,3d时菌落直径可达80mm,最佳碳氮源为葡萄糖和蛋白胨;在以半乳糖为碳源、NH4H2PO4或NH4Cl为氮源、25℃、pH值5.5、黑暗条件下菌核萌发率最高,达85%;菌丝致死温度为56℃、10min;菌核致死温度为61℃、10min。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水稻秆腐菌核病的发病症状,阐明了该病的病原及发病规律,指出了该病的发病条件,并提出了选用抗病品种、消灭菌源、加强水肥管理、治虫防病以及适期用药等综合防治措施,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