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刚竹毒蛾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刚竹毒蛾(Pantana phrllosta chrsae)为鳞翅目毒蛾科竹毒蛾属的害虫。1976年曾在福建省瓯县大发生危害面积达41,000多亩。它主要分布于房道、吉阳等7个公社22个大队,虫口密度一般在800—1,000头,多者达6000头。危害轻者影响毛竹生长,翌年出笋量减少,严重者竹叶全被食光,致使毛竹成片枯死。1976年建瓯县被害致死毛竹100多万根,给群众生活和  相似文献   

2.
淡竹毒蛾(Pantana simplxs Leech)是危害竹类竹叶的一种重要害虫,幼虫取食量大,将竹叶食尽,形如火烧。以卵在竹叶背面越冬,采用人工摘除茧(蛹),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 刚竹毒蛾(Pantana phyllostachysaechao)是毛竹的主要食叶害虫。据报道,在福建、江西、广西、四川、湖南等省均有发生,严重时竹叶被食光,致使毛竹成片枯死。 1981年,我们在闽清县上莲公社文革山林场毛竹林内,发现不同龄期的刚竹毒蛾幼虫自然罹病死亡。死虫以尾足倒挂在枝条上。1982年4-6月间,在上述竹林采集自然罹病死亡虫尸,进行分离、提纯与鉴定,确认病原体是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4.
灰顶竹毒蛾(Pantana droa Swin-hol)属鳞翅目毒蛾科,主食楠竹叶,具有虫口密度大,突发成灾的特点,1973年在我区桃源县竹园大队首次发生,1974年在桃源、常德、汉寿等地相继发生,仅桃源县兴隆街公社就有3万多亩竹林受害,严重者达1万余亩。据调查,虫口密度一般400—800条,最多达2000余条,造成局部成灾,为了摸清其发生规律和找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我们作了室内外的观察记载  相似文献   

5.
华竹毒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竹毒蛾Pantana sinica Moore是毛竹的重要害虫之一,1978年秋,浙江嵊县长乐、钱岭一带竹区,该虫突然猖獗成灾,波及面积2,000余亩,其中500多亩竹叶全被吃光,形如火烧。据有经验的篾工反映,受害的毛竹出篾量低,韧性差,出笋量减少;立地条件较差的竹林,连续数代被害后,还会引起竹株的成批死亡。  相似文献   

6.
刚竹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是竹子的主要害虫。该虫分布于四川、福建、江西、浙江、安徽等地,幼虫取食竹叶,成竹受害后严重影响发笋,并造成竹子材质变脆,降低竹材的使用价值。近几年在祁门县西武岭林场竹区时有发生,严重时将竹叶食尽,造成严重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刚竹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大部分省区,危害毛竹、刚竹、慈竹、淡竹等,是竹林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幼虫危害竹叶,初孵幼虫体长1.5~2.5mm,灰黑色,体毛疏而长;老熟幼虫20~25mm,体灰褐色,被黄色和黑色长毛。食性较单一,大发生时,不但将当年竹叶食尽,使竹节  相似文献   

8.
华竹毒蛾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竹毒蛾(Pantana sinica Moore)是竹类重要害虫之一,分布在我国南方,已知为害刚竹属内10个竹种。1973年湖南毛竹林被害面积达6万余亩。该虫在浙江一年发生三代,以蛹越冬,幼虫为害期分别为5月上旬到7月中旬;7月上旬到9月上旬;9月上旬到12月上旬。幼虫第一、三代5—7龄;第二代6—8龄。幼虫期取食量为90—200平方厘米,雌虫比雄虫多食叶1.7—2.0倍。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刚竹毒蛾是贵州省赤水市毛竹产区发生的一种重要食叶害虫,影响毛竹出笋率,导致产量下降,其幼虫危害竹叶,属周期性局部发生,对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后证明,未造成灾害性发生,通过此次防治工作,总结了一些常用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0.
溪口林场杨家山林区,位于东经119°12′,北纬28°52′,该地年平均气温17.3℃,极端最低温度-10.4℃,年平均降水量1778.2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9%。土壤属山地红壤,土层深厚,pH值4.9~5.2,适宜毛竹生长。毛竹试验山面积计337亩,自1964年开始进行挖山松土和施肥抚育以  相似文献   

11.
刚竹毒蛾为鳞翅目毒蛾科竹毒蛾属的害虫。1983年在湄潭地区中部的流河渡、湄江、双龙等公社的五个大队相继发生,危害面积达100余亩,往后发生面积迅速扩大,且十分严重。虫害猖獗竹林面积达1000余亩,为了摸清刚竹毒蛾发生危害情况,我们做了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根据现有资料,对此虫标本进行了鉴定,学名为(Pantana phyllostachysae chao)。现将该虫调查和观察的结果整理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12.
在1982~1983年杉木害虫调查时发现(艹雀)茸毒蛾幼虫严重为害,经室内饲养获得四个完整发育虫态,现作一报导,供参考。 (艹雀)茸毒蛾属毒蛾科(Lymantriidae)茸毒蛾属(Dasychira)学名Dasychira melli Collenette分布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四川等省区。浙江境内在江山、昌化二地采获此虫,并在江山林场广渡分场进行饲养。幼虫取食杉木当年针叶为主,将叶食光或仅残留针叶  相似文献   

13.
华竹毒蛾是毛竹的重要害虫之一。据介绍,1962年该虫曾在庆元县产竹区大量发生,为害面积达数万亩。1978年秋,我县长乐、钱岭一带竹区,华竹毒蛾猖獗成灾,波及面积2,000余亩,其中有500多亩的竹叶全被吃光,形同火烧。被害毛竹质量明显变劣,竹笋产量下降。连续数代被害的竹林,还会引起竹株的大批死亡。  相似文献   

14.
兴安落叶松诱导抗性对舞毒蛾幼虫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不同诱导处理与落叶松诱导抗性及广食性昆虫舞毒蛾协同抗性之间的关系,以喷施茉莉酸甲酯、茉莉酮、舞毒蛾幼虫取食和松毛虫幼虫取食4种方法处理落叶松幼苗,检验舞毒蛾幼虫取食不同处理诱导的落叶松后,其中肠酸性磷酸酯酶(ACP)、碱性磷酸酯酶(AKP)、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4种解毒酶活性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取食不同处理诱导的落叶松后,舞毒蛾幼虫酸性磷酸酯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取食经舞毒蛾幼虫取食诱导的落叶松后,试虫中肠碱性磷酸酯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除此之外,取食其他3种处理诱导的落叶松后,幼虫中肠碱性磷酸酯酶活性均受到抑制;幼虫羧酸酯酶活性也都受到不同程度抑制,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幼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取食茉莉酸甲酯和舞毒蛾幼虫取食处理的幼苗显著低于对照,而取食另外2种处理的幼苗显著高于对照。舞毒蛾幼虫取食诱导的植物抗性,可影响同一种群后续取食者的解毒机制,这是植物抗性和昆虫种内竞争的综合表现。茉莉酸甲酯作为一种外源植物激素,可诱导植物产生抗性,且有效抑制后续取食者的解毒作用,其作用强度与作用时间与舞毒蛾幼虫取食处理极为相似。茉莉酸甲酯可作为有效的植物诱导剂,在害虫...  相似文献   

15.
刚竹毒蛾一年发生3代,以卵或1~2龄幼虫在叶背过冬。幼虫群集于毛竹、绵竹、苦竹、龙竹等竹叶背面危害。气温是影响刚竹毒蛾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防治可采用加强竹林管理、药剂喷雾、人工刮除虫茧、灯光诱杀等方法.防治效果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竹两色绿刺蛾(Parasa bicolor wa-lker)属鳞翅目刺蛾科(Eucleidae),幼虫食害竹叶,寄主限于竹类(毛竹、刚竹、淡竹、桂竹及各种杂竹).此虫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安徽等省.在我省现已遍布苏南竹区.近年来无锡、苏州两地毛竹常因此虫为害竹叶被食光秃而造成大量死亡.为了有效控制其发生危害,我们对此虫进行了生物学特性观察和防治试验.一、形态特征1.卵 淡黄色,扁平椭圆形,长1.5—1.7毫米,宽1.0—1.2毫米.卵块呈长方形,鱼鳞状排列,据12块卵考查:卵块长  相似文献   

17.
毛竹原状和粉状叶片分解特征对施氮和温度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叶片分解与竹林碳循环和养分周转关系密切,通过室内模拟氮沉降和温度升高试验,为预测未来气候变暖和氮沉降条件对凋落竹叶分解的调控提供参考,为科学管理毛竹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毛竹原状叶片及粉状叶片(粉碎过2 mm)为研究对象,布设3因素2水平试验,即施氮(添加氮5 mg·g-1)和不加氮对照,12℃和28℃培养温度,原状和粉状叶片,恒温箱中培养78 d,采用密闭碱液吸收法定期测定CO2释放量,并计算分解速率。[结果]表明:施氮处理、培养温度和叶片形态及其交互作用对凋落竹叶分解速率的影响因培养阶段不同而存在差异,总体上表现为培养前期(0—23 d)和培养中期(24—48 d)的分解速率高于培养后期(49—78 d)。从均值来看,施氮处理抑制原状叶片在12℃培养下的分解速率,而对两种形态叶片在28℃培养条件的分解速率影响不显著;施氮处理可增加原状凋落竹叶分解速率的温度敏感性(Q10),但对粉状凋落竹叶分解速率的Q10值影响不显著,且原状凋落竹叶分解速率的Q10值高于粉状凋落叶。凋落竹叶C/N在培养后期显著升高,且氮添加显著促进粉状竹叶C/N增加。[结论]氮沉降对毛竹凋落叶分解的影响效应与培养温度和叶片形态有关。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因素众多,凋落物分解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不仅应该深入研究其化学和生物学机制,还要关注物理过程及其调控潜能。  相似文献   

18.
苦参·烟碱烟剂防治刚竹毒蛾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刚竹毒蛾(Pantana phyllostachysae Chao)是毛竹林一大害虫。对不同剂量的苦参·烟碱烟剂防治刚竹毒蛾的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施药量在15kg/hm^2时,对刚竹毒蛾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达96%以上,可在刚竹毒蛾暴发时应用。  相似文献   

19.
刚竹毒蛾(Pantana phyllostachysae Chao)是我国南方毛竹产区新发生的一种重要食叶害虫。据报道,该虫在江西、福建、浙江、四川和广西等省(区)皆有分布。近几年来该虫在江西省婺源、德兴、弋阳、贵溪、万载和宜春等县相继爆发成灾,发生面积和发生周期逐渐扩大和缩短。据调查该虫在历史上曾造成过灾害。1959年该虫首先在婺源县江湾公社发生,1973年又在德兴县境内的大茅山垦殖场爆发成灾。此后,在1977年和1981年再度猖獗危害,使竹林遭受严重破坏。例如在1973年该虫大发生时,大茅山垦殖场有2500亩毛竹被食殆尽,形同火烧,造成死竹2万余根。1981年据上饶地区不完全统计,全区竹毒蛾发生面积达10万亩以上。为了有效地控制这种害虫,保护森林资源,我们对该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和研究,并作了药剂防治试验,现整理报道如后。  相似文献   

20.
刚竹毒蛾(Pantana phyllostachysae Chao)在贵州从江1年发生3代,危害较重的多发生在村寨旁的山洼、阴坡竹林中,经选用4.5%绿色高氯乳油对受害竹林进行林间喷雾防治,取得良好效果,防治效果达86.8%~9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