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刘湘松 《农业考古》2002,(4):202-204
对陆羽《六羡歌》结尾二句“千羡万羡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来” ,今人约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 ,这两句诗表达了陆羽怀念家乡 ,谨记师傅的教训 ,淡泊名利的心情。其理由是 ,清乾隆《天门县志》载 :天门县河姜家河至截河口约三里长一段河道称为西江 ,即陆羽《六羡歌》中的西江。西江是陆羽的出发地竟陵的一条河 ,千羡万羡表达的是一种思乡情怀。另一种观点认为 ,西江水是马祖道一的口头禅 ,即“一口吸尽西江水”的简称。陆羽借以表达他的禅宗理想 ,或者说他用禅宗的思维方式表达对水 ,特别是茶水的挚爱。 (见寇丹著《陆羽与…  相似文献   

2.
寇丹 《农业考古》2001,(4):209-210
1994 - 1999年 ,我先后写了《论陆羽的“西江水”》和《从 <茶经 >和 <六羡歌 >看陆羽的理想》两文 ,继续对陆羽的“千羡万羡西江水”进行探讨。我的观点是不主张把“西江水‘作为天门的一截河水而有怀乡之情的解释。这一观点被日本成田重行著的《茶圣陆羽》一书辑入 ,而国内学者对比尚未作出多大的反应。大约这个题目如食鸡肋。“西江水”是南禅宗的代称。研究茶文化不能离开对禅宗的了解认识。因为它对中国的宗教、思想、人格、文化艺术都有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我们日常的语汇中诸如“衣钵”、“祖传”、“入门”、“法眼”、“超脱”等…  相似文献   

3.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2,(4):200-201
不羡黄金 ,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来。《六羡歌》在《全唐诗》中题名《歌》 ,其词为 :“不羡黄金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入台。惟羡西江水 ,曾向金 (竟 )陵城下来”。在《天门县志》题作《六羡歌》 ,取歌中有六个“羡”字之意。歌词如文首 (据朱自振等撰《陆羽诗踪》 ,刊《陆羽研究集刊》卷一 )。陆羽一生写过许多诗歌 ,然而留存下来的完整诗歌祗有二首。一首《会稽东小山》 ,一首就是《六羡歌》 ,因此弥足珍贵。《六羡歌》歌词流畅 ,感情激越 ,历来受人喜爱 ,乐于讽诵。但是对陆…  相似文献   

4.
试论陆羽《茶经》"一之源"中的"上"与顾渚紫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盛有 《农业考古》2004,(2):250-252
据许多史料证明,陆羽隐居湖州苕溪撰写《茶经》期间,经常身临顾渚山茶区,调查考察茶事,开展研究工作。如《全唐诗》载耿湋和陆羽的一首联句诗,其中有“禁门闻曙漏,顾渚入晨烟(耿湋)。拜井菰城里,携笼万壑前(陆羽)”。明确指出陆羽常到顾渚山去。唐代皮日休作《茶中杂咏并序》云:“余始得季疵(陆羽)书(指《茶  相似文献   

5.
甘良华 《农业考古》2005,(4):102-102
中国人与茶结缘,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在历经数千年嬗变演进之后,人类对茶的利用,尤其是我们中国人最早从食用、药用发展到饮用。陆羽在《茶经》第一章茶之源中写道:“茶之为用,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热渴、凝闷……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这里告诉我们,人在饮茶时把自己与自己的精神联系起来.“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这也是“以茶悟道”的最初注释了。  相似文献   

6.
钱时霖 《农业考古》2004,(2):259-263
《陆文学自传》,是茶圣陆羽留给我们的一篇十分珍贵的史料,但至今仍不断有人对它产生怀疑,如说自传中某些文字为后人增补进去的,有的则干脆称自传为赝品。我则始终认为自传是真品,并且认为该传文字百分之百为陆羽所写,并无他人增补之迹象。我曾写了“《陆文学自传》真伪考”、“《陆文学自传》真伪考辨”等文章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现在继续为《陆文学自传》作考辨,并求教于广大陆学研究者。  相似文献   

7.
杨连正 《农业考古》2003,(4):177-183
茶圣陆羽26岁时,也就是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在江西登临匡庐品尝谷帘泉之水,他认为此水“甘腴清冷,具备众美。”逐评为天下第一泉。  相似文献   

8.
通过蒋村湾西江西岸一期绿化工程设计实践,对滨水绿带的趋水性设计、滨水绿带的空间营造及造景手法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4,(2):256-258
《陆文艺自传》是研究陆羽的重要文献,也是除《茶经》之外得以留存至今的陆羽的主要文献。但是对这篇重要文献的认识,历来存在一些疑窦和歧见,至今未能在研究上有所突破。笔者不揣浅陋,试作一点大胆的假设和分析,以期促进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钱时霖 《农业考古》2006,(5):196-196
1984年就有人提出陆羽初隐于余杭苎山。 1989年,《陆羽研究》提到:“陆羽初隐居苎山(余杭近郊)。自称桑苎翁,著《茶记》一卷。”  相似文献   

11.
陆羽《茶经》是茶文化的“圣经”.发展当代茶文化必须继续重视陆羽《茶经》,以弘扬光大陆羽的精神;必须精研陆羽《茶经》,于继承中创新;必须超越陆羽《荼经》,接轨世界,与各国茶人合作.建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组织各国茶经济、茶文化专家编撰《世界茶经》,以推动全世界的茶经济、茶文化持续发展,造福全人类.  相似文献   

12.
陈郑 《农业考古》2020,(2):212-215
宋雷编撰的《西吴里语》“皆记吴兴轶事”,是记录湖州典故的资料总集,而陆羽在湖州多有活动,因此《西吴里语》中也有记录陆羽的相关材料,本文对其中两则有关陆羽的材料做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3.
赵大川 《农业考古》2002,(4):205-230
提 要一、古籍对陆羽在上元初的记载 ,有“结庐于苕溪之湄”、“更隐苕溪”、“隐苕溪”、“隐居苎山”、“隐居苕” ,和“闭关读书”、“阖门著书”、“著茶经其地”等说法 ,需考证清楚。二、陆羽著“茶记”、“茶经”考。古籍上对陆羽有著“茶记”一卷 ,“茶记”二卷 ,“茶经”三卷 ,“茶经”二卷 ,“茶论”三卷等说法 ,应以陆羽著“茶经”三卷又“茶记”一卷为妥。三、“余杭苎山考”。大量古籍、地图证实陆羽曾隐居余杭苎山并著“茶记”一卷。四、苕即余杭考。南宋嘉泰二年进士、兵部尚书、兼修国史洪咨夔之“余杭县治记” ,是“苕…  相似文献   

14.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7,(5):121-123,153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整套唐代宫廷茶具,是在茶圣陆羽死后69年(公元873年)封藏的,这是陆羽生前没有见过的,也是《茶经》没有记载过的茶具,其规格之高,品种之全,价值之昂贵,都是前所未有的,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器物的工艺价值之大自不必说,仅就其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意义来说也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但让我们亲眼目睹了唐代皇宫煮茶的整套器具,了解其煮茶的整个程序,加深了对《茶经.五之煮》有关煮茶过程的理解,也让我们得以想象当年皇宫举行“清明宴”时的豪华气派,但是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作为中国茶文化四个组成部分的最高层次“宫廷茶文化”的历…  相似文献   

15.
西江低水地区包括封开、郁南、德庆和云浮四个县份。这些县份的临江地区,或地势背山向水;或四周山丘中间低洼呈锅底状。稻田低洼,既无大基围保护,又无电排设备。群众把这类田称为低水田。这四个县份,低水田约占稻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而沿江各公社的低水田所占面积比例更大,少的有三、四成,多的达六、七成。这类稻田历来由于春寒烂秧和西江洪水的限制,生产全受自然支配,早稻产量极不稳定。许多稻田只能“十年三收”,低浸田只能“十年一收”。由于災害频繁,农民的生产信心不足,一  相似文献   

16.
陆羽《茶经?四之器》专篇介绍了煮茶的器具及各器具的使用方法, 其中有一个过滤煮茶之水的器具——漉水囊, 吴觉农先生的《茶经述评》指出陆羽深知其用途, 但其书中并未详细说明, 本文结合陆羽的生平及佛教知识来说明漉水囊其实是一种佛家用具, 并且佛教思想对陆羽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丁俊之 《农业考古》2003,(2):205-206
茶的效用 ,引起世人越来越大的兴趣 ,因为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饮料也更讲究 :要求饮料不但能解渴 ,还能防治疾病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健康水平 ;寓防病治病于品茗之中 ,还要为“两个文明”服务”茶叶的科学、文化价值 ,值得深入探讨。陆羽在他的《茶经》这部 1 2 0 0多年前 (公元 780年 )世界上第一部权威性茶叶著作中 ,( 1) 对茶叶效用的评价 ,既有他自己的观点 ,也有引述别人的话。《茶经》的“一之源”有写道 :“茶之为用 ,味至寒 ,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  相似文献   

18.
醍醐及其他     
阎莉 《农业考古》2006,(2):241-241
《茶经》中陆羽把茶比作醍醐。从字面上说它是乳制品,是乳、酪、生酥、熟酥、醍醐这五味中的最者。在象征意义上说,佛教把醍醐代表佛法的开示,“醍醐灌顶”并非奶油浇头。陆羽认为茶与醍醐相等,湖州的寇丹先生在说明了它是乳制品后,理解为陆羽是在借用佛语,指的是精神象征;湖州  相似文献   

19.
寇丹 《农业考古》2000,(4):203-205
茶圣陆羽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是世人皆知的。但对陆羽的研究和目前茶文化事业的进展有相当的距离。这是因为除了他的《茶经》之外的一切,留给我们只是一个大的轮廓,哪怕就是一个年表,在编写中也存在许多空白与矛盾。陆羽是怎样一个人?一种是出于崇敬之心,把陆羽带有神秘色彩的一生加上想象寄托,让他头上的光环一再扩大;一种是取其传说故事加以渲染附会,诉诸于文艺影视作品;再一种是从他生活的时代、足迹、交往及在《茶经》中折射出的思想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认识。因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过一本权威性的研究陆羽的专著来全面地、历…  相似文献   

20.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6,(2):131-140
一.早期的茶具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泡好茶,也必须具备一套适合的器具。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茶滋于水,水藉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顾,缺一则废。”人们品茶,不仅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形和心境、环境等,还要讲究茶具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既可以冲泡出理想的茶汤,又可增强品茶时的文化氛围。所以古人历来很重视茶具。陆羽《茶经》中的第四章“四之器”就是专门讲茶具的,只是他将采茶、制茶的工具称为“具”,而将煮茶、饮茶的工具称之为“器”。本文节所指的茶具就是专指煮茶、饮茶的工具,即《茶经》所称之“器”。茶具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