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6,(5):160-163,171
一.早期的茶会、茶宴 按照现代词典的解释,茶会就是用茶点招待宾客的社交性集会。用茶叶和各种原料配合制成的茶菜举行的宴会,就叫做茶宴。但在古代,茶会和茶宴都是指用茶来招待客人的聚会,聚会时,除了饮茶之外,有时也吃其他东西,甚至还喝酒吃菜。现在人们多把只喝茶汤和吃茶点的集会称为茶会,而把吃茶菜的宴会称为茶宴。  相似文献   

2.
“以茶会友”是句老话,与此相近的还有一句“以文会友”,讲的都是自古沿袭下来的交友之道。而对我来说,正是以一批写茶的文章.结识了一批要好的茶友,可谓二者兼得,实在是幸莫大焉。那是八年前吧,我的《茶诗话》尚未连载完,就收到一封署名“寇丹”的读者来信。由于我的文章是以笔名发表的,所以这封信也辗转许久,才送到我的手中。信中说,从报上偶然读到这几篇(茶诗话),很喜欢,就开始搜集这个专栏的文章。但最后还是缺几篇找不到,只好给您写信,希望补足云云。一个写文章的人,能知道有人喜欢自己的文章,自然是非常高兴的。可…  相似文献   

3.
2004年10月20日下午,在陆羽故居青塘别业,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青塘茶会》。定名《青塘茶会》,点明了一个“茶”字,它以茶会友,以诚待人,群策群力,共商茶事。  相似文献   

4.
婺源茶道浅论江西省婺源县旅游局萧诚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民族种茶、饮茶、茶事、茶礼、茶俗、茶德的悠久历史,并由此而形成独特的茶文化,凝聚着千百年来历代茶人的辛劳和智慧。“客来奉茶”、“以茶会友”、“以茶代酒”,是我国人民重情好客的传统与礼俗,历为世人所...  相似文献   

5.
茶痴杨连正     
南建中 《农业考古》2003,(2):235-236
怎么也想不到老同学中的“大哥大”、在商海中闯荡了几十年的杨连正近年来与茶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与退休在家的夫人张清莲女士几经刻苦努力 ,双双荣获了国内权威部门授予的高级茶艺师资格和社会公众给予的“茶人”的美誉。他们“以茶会友”为宗旨的“紫云轩茶庄”也终于在古城徐州文化市场开张 ,引起社会的关注。这件事对我来说难以置信。几年来 ,我一直以为连正不过是“心血来潮” ,不知能“玩”到那一天 ,未料他们动起了“真格的”。前些天的彭城之行所见所闻、亲身感受 ,使我确信了这一切 ,连正夫妇果真痴迷于斯 ,有成于斯 ,学精于勤…  相似文献   

6.
《农业考古》2007,(2):44-44
(本刊讯)2007年4月9日至11日,在云南省普洱市举办了“第八届中国普洱茶节”、“第二届全球普洱茶嘉年华会”、“第二届云南省普洱茶交易会”和“思茅市改名为普洱市庆典”、“百年贡茶回归普洱系列活动”、“‘三百’茶会系列活动”、“祭茶大典”、“民族茶艺茶道表演大赛”、  相似文献   

7.
南宋径山万寿寺的茶礼(即茶宴,一种茶会礼仪)一直因史料不足而无法复原.现存的史料中,特别是寺院清规等文献中明确记载有“茶礼”,但却没有具体的形式.本文根据文史资料仅从文字上复原了南宋径山万寿寺的茶礼.  相似文献   

8.
赖功欧 《农业考古》2001,(2):200-208
在热爱茶与茶文化的中国历代皇帝中 ,乾隆皇帝以茶诗最多而著称。他一生写下的四万多首诗歌中 ,涉及茶字的 ,大略有一千多首 ;而专门的茶诗也有近三百首。可见 ,“君不可一日无茶”这句人人皆知的名言出自乾隆之口 ,决非戏言 ,它融入了乾隆的一种文化意识。尤其值得称道的是 ,正是这些日常生活的茶诗 ,最贴切于他的生命意识 ,从而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他的“心声” ,表征了他的人生哲学与儒、释、道理趣。明清时期的学者 ,多主儒、释、道三教合一 ,从而形成一种文化风气 ,这即便对乾隆也不无影响。他的人生哲学正是建基并构筑于对儒、释、道思想…  相似文献   

9.
侯杰 《农业考古》2003,(4):306-306
1997年4月,邮电部发行了一套以“茶”为题材的邮票,共有4枚,分别为:茶圣、茶树、茶器和茶会,在当时成为茶文化界的一件盛事。这套邮票当初的方案并非如此,而是另外一组内容,4枚分别为:蒙山顶上茶、西湖龙井茶、黄山毛峰茶和武夷山岩茶,另有1枚小型张“陆羽画像”。第一套方案虽未能实施,但亦足可见武夷  相似文献   

10.
甘良华 《农业考古》2005,(4):102-102
中国人与茶结缘,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在历经数千年嬗变演进之后,人类对茶的利用,尤其是我们中国人最早从食用、药用发展到饮用。陆羽在《茶经》第一章茶之源中写道:“茶之为用,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热渴、凝闷……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这里告诉我们,人在饮茶时把自己与自己的精神联系起来.“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这也是“以茶悟道”的最初注释了。  相似文献   

11.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3,(4):146-146
《茶十德》 (唐 )刘贞亮按 :唐·刘贞亮“茶十德”引自《庄晚芳论文选集》中《日本茶道与径山茶宴》一文。该文为庄晚芳、王家斌合作 ,初发表于 1984年《农史研究》第四辑。文中称 :“唐代我国有位刘贞亮 (据日本《茶与文化》一书 )把饮茶的好处总结为‘十德’” :   一、以茶散郁 (郁闷 )气二、以茶驱睡气三、以茶养生气四、以茶除病气五、以茶利礼仁六、以茶表敬意七、以茶尝滋味八、以茶养身体九、以茶可雅心十、以茶可行道《茶十德》 (日本 )明惠上人按 :日本明惠上人 (1173- 12 32 )“茶十德”引自陈椽《论茶与文化》一书 (农业出…  相似文献   

12.
汪星燚 《农业考古》2001,(4):189-191
或许是同属“国粹”的关系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情同手足 ,历来为文人墨客所津津乐道。而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苏东坡的一段精彩的叙述更加道出了其中的玄机。据传有一次文人聚会 ,以斗茶取乐 ,苏东坡以茶白而占了上风 ,因而面露得意之色。而司马光见状不服 ,质问东坡 :“茶、墨两物本不同 ,君何以同时爱此两物 ?”众皆愕然。苏东坡从容不迫地说 :“茶可于口 ,墨可于目。……茶与墨二者正相反 ,茶欲白 ,墨欲黑 ;茶欲重 ,墨欲轻 ;茶欲新 ,墨欲陈。上茶妙墨俱香 ,是其德同也 ;皆坚 ,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晰美恶不同 ,其德操一也。…  相似文献   

13.
4月29-5月2日,江西省星子县举办“天下第一泉”新世纪国际茶会,余赋诗多首,选抄如下: 出席“天下第一泉”新世 纪国际茶会开幕式感赋 4月29日下午,“天下第一泉”新世纪国际茶会在庐山桃花源景区举行,开幕式别开生面,喜赋古风二韵。 茶友欢聚桃花源, 恭瞻天下第一泉。 茶风弘扬新世纪, 无边春色耀江天。 咏“茶香万里”(藏头诗) 在开幕式上,有韩国茶人联合会会长朴权钦先生赠给大会礼品,题为“茶香万里”,感情真挚,遂咏一绝。(古风) 茶有经典赖陆公, 香飘四海扬茶风。 万家受惠茶文化, 里程碑上纪新功。 游桃花…  相似文献   

14.
“茶会”古时亦名“茶宴”、“汤社”,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东晋时期,后随饮茶文化的传播而盛行.茶会是一种社会文化产物,具有鲜明的社会功能性.本文以历史为脉络,分析了唐、宋、明、清以及现代等不同历史阶段的茶会活动的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丁俊之 《农业考古》2003,(2):205-206
茶的效用 ,引起世人越来越大的兴趣 ,因为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饮料也更讲究 :要求饮料不但能解渴 ,还能防治疾病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健康水平 ;寓防病治病于品茗之中 ,还要为“两个文明”服务”茶叶的科学、文化价值 ,值得深入探讨。陆羽在他的《茶经》这部 1 2 0 0多年前 (公元 780年 )世界上第一部权威性茶叶著作中 ,( 1) 对茶叶效用的评价 ,既有他自己的观点 ,也有引述别人的话。《茶经》的“一之源”有写道 :“茶之为用 ,味至寒 ,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  相似文献   

16.
2007年,普洱茶价格经历了大起大落,近期普洱茶市场逐渐出现回暖迹象,茶叶开始慢慢动销起来,价格也有略微上升。据悉,主要原因是临近年底,礼品茶需求量明显增加,以及乐于“斗茶”的普洱茶茶友逐渐活跃起来。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而又让人难以忘情的时刻啊!——2006年国庆与中秋佳节来临之际,首都北京,秋高气爽,百花齐放,到处呈现出“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迷人景象。就在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展览大厅,第三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隆重开幕,不同肤色、不同言语、不同职业的数万人徜徉在展会之中,就像走进了茶世界的“大观园”;与此同时,中国茶乡发展论坛一路高歌,突出了科技创新与品牌发展的主题;首届中国国际普洱茶会又刮起旋风,给人一种“一杯落手浮轻黄,杯中万里春风香”的感觉;中华茶人联谊会在京理事扩大会,更是把本届茶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不时…  相似文献   

18.
说“茶引”     
匡达人 《农业考古》2003,(2):290-290
在翻阅宋以来有关茶的记述 ,总常碰到“茶引”一词。这个词大多不陌生 ,但究其由 ,就不尽了然了。先说“引” ,在古代 ,“引”是量词。一作长度单位 ,一作计量单位。《孔传》 :“引 ,长也。”作为长度 ,古以十丈为一引。《汉书·律历志》 :“度者 ,分、寸、尺、丈、引也……十丈为引。”计量 ,始于宋时 ,盐或茶的销售、运输、纳税均以引为单位 ,但一引为多少斤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各不相同。宋以百斤 ,元以四百斤为一引不等。《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 :“南北盐均以四百斤为引 ,今权豪家多取至七百斤。”可见“引”的计量无一定标…  相似文献   

19.
李亚民先生,1943年10月15日生于山西定襄县,得知他今年6月26日去世的消息,不胜悲痛。大凡和我相处亲密的茶友,我们是向来都不问年龄及其家庭情况,偶尔见面总是互敬好茶,交流茶事文化,然后匆匆离别。他生病不告我想是怕打扰朋友,那是茶人的自尊自爱。他悄悄匆匆地走了,家人没有我们太原茶友的信息,因而我连最后为亚民先生送别的机会都错过,也未看到他下葬的情形,而只能把亡友埋葬在心里。  相似文献   

20.
郑启五 《农业考古》2006,(2):79-86,240
推敲闽南茶语词闽南语中的茶名茶词是闽南茶文化重要的构成,把盏品茗,胡乱推敲,在下越发觉得有滋有味。闽南语里似乎觉得把“茶”单字呼叫不大过瘾,所以就有“茶米”一说,这一方面是象形,因为闽南盛产的乌龙茶颗粒紧结,饱满如米;另一方面又说明“柴米油盐酱醋茶”,“茶”的重要性与“米”相差无几,居家百姓生活“不可一日无此君”,呼应了“粗茶淡饭”一说中二者的密切关系。闽南语中的“茶米”还有近义词,叫“茶芯”或“茶心”,究其形,观其义,与“茶米”一词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茶米”多指大众的粗茶,而“茶心”“茶芯”有“一枪一旗”的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