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陆海三系杂交制种的特点与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棉花三系法制种不仅可简化制种程序,保证杂交棉种的纯度,而且还能降低成本,提高制种工效。根据多年对棉花三系法杂交制种技术进行不懈研究实践,成功地探索出一套利用三系法进行人工制种技术和管理方法,使亲本繁殖和杂交制种产量都得到显著提高。1三系法生产杂交棉种子的特点利用三系法生产杂交棉种子,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不育系和恢复系群体,雄性不育系的群体不育株率和单株不育度均在100%,一般陆地棉和海岛棉品种都可作保持系,雄性不育系必须依靠与其相对应的保持系来繁衍后代,雄性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才能生产杂交棉种,因此在扩大不育系…  相似文献   

2.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主要有三种途径:即人工去雄法、核雄性不育两系法和胞质不育三系法。胞质不育三系由于细胞质的减产效应和恢复系单一,未能实现商业应用;我国大部分单位采用人工去雄法生产杂交棉种子,但F1代种子生产的高劳动投入已成为人工去雄法大规模利用的“瓶颈”;以四川农科院经作所为代表而采用的核雄性不育两系法目前得到扩大应用,其中以转基因抗虫核不育系及其杂交组合在全国主产棉省的示范应用最受棉农欢迎。1棉花核不育杂交组合的共同特点1.1种子生产技术要求高。棉花核不育杂交组合的母本均为核雄性不育两用系,制种时需在蕾期识…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实践中,大多采用人工去雄制种与核不育系利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雄性不育系生产农作物杂交种,是目前利用杂种优势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由于核雄性不育具有恢复系广、不带对产量的不利因子、易于筛选出强优势组合等优点,已在国内外棉花杂种优势利用上广泛应用。因为核不育制种需拔除约50%左右可育株,尽早拔除可育株,从而进一步提高杂交制种产量,是广大育种家十分关注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棉花核雄性不育育性是否与生长势有关、早期拔除壮苗是否能够提高不育株率,从而为棉花核不育杂交制种提供参考。1材料和方法供试材料分别为通过连续多年兄妹交选育的ms5ms6核不育系绵A1、绵A2和与抗虫棉杂…  相似文献   

5.
王德华 《中国棉花》2005,32(5):14-15
目前在我国利用棉花杂种优势提高单产发展较快.但杂交棉人工去雄制种,费工、成本高的问题,至今尚未得到解决.针对这一向题,作者对发现的光敏核不育棉花进行了一些研究,以求选育出应用棉花"两系"杂交制种的光敏核不育棉花材料,为免去人工去雄制种工序,降低制种成本找出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提高杂交棉制种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技术张超胡吉远李长生(四川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641400)农作物的杂种优势已被广泛利用。棉花的杂种优势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进展较快,杂交棉的推广面积也较大。四川是利用核不育系作母本配制棉花杂种研究最多的省份之一,经过二十...  相似文献   

7.
棉花“核不育系”蕾期鉴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核不育系”杂种优势的研究利用,已被广泛重视,并用于大田生产。但是“核不育系”的育性是由核基因控制的,在不育系的群体中分离出的不育株和可育株各占50%左右,它本身既是不育系,又是保持系,故亦称“两用系”。在制种时,必须将  相似文献   

8.
四川将转基因技术与棉花核不育杂种优势利用、抗病育种等优势技术进行结合,将转基因抗虫与优质、抗病、高产等优良性状进行聚合,创制转基因骨干核不育系,利用核不育"一系两用法"、"核不育二级法"生产优质抗病虫高产核不育杂交棉种子,制种程序简化,省工省时,种子的生产成本低,与人工去雄杂交棉相比,具有较强的产业优势,应用前景广阔。加强更加简化的核不育杂交棉制种生产方法和规模化生产,是转基因核不育杂交棉产业化应用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9.
光敏不育棉花的发现及利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育棉花的发现及利目前在我国利用棉花杂种优势提高单产发展较快。但杂交棉湖北省潜江市后湖管理区农业局3人工去雄制种,费工、成本高的问题,至今尚未得到解决。针对这一向题,作者对发现的光敏核不育棉花进行了一些研究,以求选育出应用棉花“两系”杂交制种的光敏核不育棉花材料,为免去人工去雄制种工序,降低制种成本找出一条新途径。1材料和方法1.1试验材料1994年11月作者在中棉所12的棉花种植大田中,发现一变异单株只结有2个晚秋桃。对其留种后,于1995年在自然光照条件下分单桃单行进行栽种观察比较,其结果:一个单桃的单行共有13株,育性…  相似文献   

10.
新疆条件下棉花三系杂交制种技术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所近年来通过对棉花三系法生产杂交种的研究,采用冷藏花药与摘花授粉,整株杂交与集中成铃相结合的制种技术,终于攻克了高产杂交制种的难关。使应用棉花三系法配制杂交种进入实用阶段。1杂交亲本的选择应用棉花三系法配制杂交种的两个亲本(不育系和恢复系),必须具...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具有三系和两系两套不育机制的新型粳稻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2310SA分子水平上的育性机理,同时也试图对水稻雄性不育现象做进一步探讨,利用水稻基因芯片,以2310SA及其保持系两系光温敏不育系2310S为材料,在安徽合肥秋季自然短日低温条件下,比较了稳定不育的2310SA和恢复可育的2310S(对照)减数分裂期、单核期、二核期和三核期等4个穗发育时期花药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差异。减数分裂期(上调表达基因1938个,下调表达基因1635个)和三核期(上调表达基因2220个,下调表达基因2656个)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多于单核期(上调表达基因752个,下调表达基因693个)和二核期(上调表达基因1025个,下调表达基因886个),三核期下调表达基因比上调表达基因多,其他3期上调表达基因比下调表达基因多。所有差异表达基因聚类显示,单核期和二核期差异表达基因聚为一类,减数分裂期和三核期差异表达基因独立成为第2类和第3类。筛选出147个在4个穗发育时期都差异表达的基因。这些共有差异表达基因也只有在三核期下调表达基因比上调表达基因多。这些共有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了生物合成、刺激反应、光合作用、信号传导、大分子的新陈代谢、运输、转录调节、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花的发育和细胞死亡等11类生物学过程。所得共有差异表达基因中存在与脂类代谢有关的细胞色素P450家族蛋白和β-环羟化酶,与热激反应有关的热激转录因子、热激蛋白DnaJ家族蛋白及热激蛋白70等相关基因。这些基因与细胞死亡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它们的异常表达可能与不育花粉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三系杂交水稻抗稻瘟病、白叶枯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多数三系杂交稻组合抗病性较差,其抗病性受恢复系与不育系的共同影响,提高杂交稻抗性的关键是向三系亲本同步导入抗性基因.目前杂交稻的抗病育种基本立足于常规育种,但常规抗病育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三系亲本抗病单基因导入和多基因聚合育种中均取得较大进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抗病育种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13.
选取均匀分布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48对SSR引物,对28份我国杂交水稻主要不育系进行了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在所分析的48个位点中,多态性位点41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为85.4%;每1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3.5,变幅2~6个;平均基因多样性指数(He)和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指数(PIC)分别为0.40和0.36。AMOVA分析表明,不育系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各选育时期内,时期间的遗传变异仅占总变异的3.3%,且未达到显著水平。基于模型的遗传结构分析表明,我国三系杂交稻主要不育系多数含有相近血缘,背景单一。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In the process of breeding DW-type three-line hybrid rice, cross incompatibility (CI) was found when the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CMS) lines were crossed/backcrossed with some varieties. We focused on the trait to lay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improving CI of DW-type CMS lines, so as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DW-type three-line. 【Method】With isocytoplasm allonuclear materials of DW-type and isonuclear alloplasmic male sterile lines of WA-type as female parents, maintainer lines as male parents, cross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 of CI. Genetic analysis and gene rough mapping were conducted using a set of chromosome singl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 which were crossed to a DW-type CMS line DY1A, respectively. 【Result】The CI was caused by nuclear-cytoplasmic interactions. Two types of CI were observed that the first type occurred in F0 crosses and another after backcrossing. For the first type, primarily 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I was controlled by a recessive gene in the nucleus, temporarily named CI1(t), which was then mapped between the two markers RM6838 and RM5767, linked to RM3395, on chromosome 8. 【Conclusion】The CI of DW-type CMS lines could be improved by molecular methods.  相似文献   

15.
不育系是杂交水稻的“芯片”,不论三系法还是两系法,品种的不断突破都取决于不育系种质的发现与持续创新。自水稻光敏核不育种质农垦58S被发现以来,水稻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已历经50年,目前两系法杂交水稻已占据我国杂交水稻半壁江山。作者通过总结我国水稻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选育历程、取得的主要成就,以及作者团队在制种安全实用籼型水稻温敏两用核不育系创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进展,提出未来实用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种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6.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汉S是以广占63S为母本、籼粳中间材料明恢86/BC-10-46为父本杂交,经过8 a 14代系谱选择育成。该不育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低、育性稳定、败育彻底、异交结实率高、米质优,于2017年8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技术鉴定。该不育系已测配出2个组合通过湖南省审定。介绍了汉S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配组应用、制种和繁殖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7.
杂交水稻新品种深优9775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优9775是中种集团福建农嘉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引进抗病、优质不育系深97A与强恢复系N175选配成的杂交稻新品种,在福建省区试、生产试验及各地试验示范中,表现熟期较早、丰产性好、稳产、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于2012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深优9775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东野型新三系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中,发现不育系与部分品种杂交或回交存在异交不亲和性。对该性状开展研究,为东野型不育系异交不亲和性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东野型三系体系的应用。方法 采用东野型同质异核不育系和野败型异质同核不育系分别与保持系品种进行杂交,研究东野型不育系异交不亲和性的产生原因,进而利用一套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分别与东野型不育系DY1A杂交,开展遗传分析,并进行基因初步定位。结果 异交不亲和性由核质互作产生,且有两种类型,分别发生在杂交当代和回交世代。针对第一种类型,初步遗传分析显示异交不亲和性在细胞核内受单隐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CI1(t),将该基因初步定位在第8染色体RM6838和RM5767两个标记之间,与RM3395连锁。结论 东野型不育系的异交不亲和性可以通过分子手段进行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19.
烟草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烟草育种目标与杂种优势利用现状的分析,认为利用烟草杂交种来实现烟草育种目标是可能的。烟草不育系的选育现阶段以利用核质互作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转育为主,但从遗传工具的方便程度和选育效率上来看,烟草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以利用显性核不育基因或光温敏核不育基因为上策。烟草杂交种亲本的选育应遵循品质优秀、抗性强、遗传多样和易于制种的原则。烟草杂交组合配制应遵循双亲性状互补、生态适应、品质适宜和遗传差异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WANG Cai-lin 《水稻科学》2005,12(3):219-225
HISTORY OF HYBRID RICE DEVELOPMENT China is the first country to use heterosis successfully and commercially in rice. Hybrid rice research was initiated in 1964, the genetic tools essential for breeding hybrid rice combinations, such as the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line (CMS line or A line), the maintainer line (B line) and restorer line (R line), were developed in 1973. Several hybrid combinations with good heterosis and higher yield potential were identified in 1974. The hybri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