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川南常羽乌骨鸡三种羽色系的纯繁、杂交以及与三个浅肤品种的杂交,初步揭示了川南常羽乌骨鸡肤色的遗传现象。结果表明,所用乌骨鸡的肤色主要受遗传控制,存在杂合类型,黑羽系和麻羽系的肤色遗传较为稳定。乌肤性状终生不变,且与趾色、肉骨及内膜色高度相关。乌肤公鸡与不同浅肤母鸡的杂交后代可表现出较高的不同的乌肤比例,表明适当引入浅肤血缘尚可保持乌骨鸡的乌色性状。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沐川乌骨黑鸡体重与肤色性状的相关性,试验选用125只成年沐川乌骨黑鸡母鸡,运用比色仪测定了背部肤色、翅下肤色、鸡冠色、胫色,并测定个体体重。结果表明:乌骨鸡背部肤色b*值与体重相关性显著(P0.05),相关系数0.198;背部肤色、翅下肤色、鸡冠色、胫色的亮度系数L*值与体重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鸡冠色的L*值与a*、b*值相关性极显著(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19,0.468;鸡胫色L*值与b*值相关性显著(P0.05),相关系数为0.281。可见在沐川乌骨黑鸡选育过程中可以将背部肤色b*值作为一项选育指标,增加选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川南常羽乌骨鸡三种羽色系的纯繁、杂交以及与三个浅肤品种的杂交,初步揭示了川南常羽乌骨鸡肤色的遗传现象。结果表明,所用乌骨鸡的肤色主要受遗传控制,存在杂合类型,黑羽系和麻羽系的肤色遗传较为稳定。乌肤性状终生不变,且与趾色、肉骨及肉膜色高度相关。乌肤公鸡与不同浅肤母鸡的杂交后代可表现出较高的不同的乌肤比例,表明适当引入浅肤血缘尚可保持乌骨鸡的乌色性状。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鸡酪氨酸酶(TYR)基因多态性与羽色、肤色等色素性状相关性,为他留乌骨鸡色素性状基因纯化及分子标记选择提供科学依据。采用PCR扩增池测序与PCR-RFLP标记技术,研究他留乌骨鸡麻羽、白羽和黑羽3个羽色类群以及乌骨鸡与非乌骨鸡2种类群的TYR基因多态性,计算等位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并与色素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他留乌骨鸡中共检测到20个SNP位点,其中2个SNP引起氨基酸改变。建立了TYR基因HindⅢ和MseⅠ两个PCR-RFLP分子标记,利用这两个标记对所有受试个体进行基因分型,关联分析提示,他留乌骨鸡TYR基因变异与羽色性状显著相关,但与肤色等乌骨性状相关不显著。TYR基因MseⅠPCR-RFLP标记可能是影响羽色性状变异的一个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5.
乌骨鸡黑色素沉积机理及相关候选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骨鸡的乌色度与其营养特性和药用价值密切相关,是乌骨鸡重要的经济性状之一。乌骨鸡乌色度受机体黑色素沉积影响。本文对黑色素发生、沉积机理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并讨论了影响乌骨鸡黑色素沉积的候选基因,旨在增进对乌骨鸡黑色素性状及相关分子选育的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肤色遗传研究表明,乌骨鸡的乌度性状主要由纤维黑色素基因(FM)和真皮黑色素抑制基因(ID)共同作用决定。FM基因内的两个基因片段(Dup1和Dup2)的异常复制可能是引起乌骨鸡黑色素过度沉淀的关键因素。试验利用白羽肉鸡与丝羽乌鸡杂交经三代闭锁选育后的群体,7周龄时选取体重相近肤色差异较明显的黑色皮肤公鸡(BS)200只和灰色皮肤公鸡(GS)200只,于7、10、15周龄测定皮肤不同位点的L、a和b值,结合系谱信息估计色度指标的育种值,并挑选肤色差异最极端的个体各50只,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Dup1和Dup2基因片段的拷贝数,分析拷贝数与肤色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L、a和b值育种值分别介于0.31~0.35,0.32~0.38和0.16~0.21之间;肤色差异随周龄增加逐渐减小,该性状的选择宜早不宜晚;肩部和肛门周围裸露皮肤的L值在两组间差异显著,可作为选育的主选指标并综合考虑a和b值;两组个体之间的Dup1和Dup2基因拷贝数没有明显差异,无法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利用雪峰乌骨鸡,本文分析了雪峰乌骨鸡群体的隐性白羽等位基因(C,TYR)、显性白羽等位基因(I,PMEL)、扩展等位基因(e,MC1R)、乌肤等位基因(FM,EDN3)、绿壳蛋等位基因(O,SLCO1B3)、羽速等位基因(K,PRLR)的基因型分布情况。结果显示雪峰乌骨鸡群体主要是快羽类型的品种,其中白色羽雪峰乌骨鸡群体中存在隐性白羽和显性白羽两种突变类型。雪峰乌骨鸡乌肤性状的形成与丝羽乌骨鸡的遗传基础一致,绿壳蛋性状的形成同样是由于EAV-HP的插入导致,但是其插入位置与前人研究结果稍有不同。上述结果为雪峰乌骨鸡相关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提供了基础,可以加速雪峰乌骨鸡上述性状的选育进程。  相似文献   

8.
沐川乌骨黑鸡是四川省优良地方品种资源,是集药用、滋补及食用价值为一体的特种家禽。近年来,随着沐川乌骨黑鸡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消费者对乌骨鸡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这给乌骨鸡的品种选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采用比色仪测定了鸡不同部位的肤色值,并分析皮肤和肌肉中黑色素含量的差异,以期为沐川乌骨黑鸡的选育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开发商品乌骨鸡的经济价值和遗传潜能,对商品乌骨鸡进行选育时可以针对公鸡和母鸡的质量特性及屠宰性能进行性状选择,以达到快速提高商品乌骨鸡体重的目的。方法:用单因素试验对公鸡和母鸡性能进行测定并比较。结果:在相同饲养条件下,公鸡生长速度比母鸡快,屠宰性能公鸡总优于母鸡。结论:商品乌骨鸡进行选育时可以侧重于公鸡,从而迅速提高乌骨鸡质量,以满足消费者对乌骨鸡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解决优质鸡育种中肤色的选育问题。通过分析不同肤色群体(白色肤色固始鸡、黄色肤色固始鸡和霸王山鸡)BCDO2基因的多态性分布情况,确定BCDO2基因的342位点(chr24:6264296,C/T)和肤色性状完全连锁,该位点可以用在肤色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并且屠宰前后肤色性状的观察结果表明肤色和胫色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利用引进的隐性白羽肉鸡和黑羽乌骨鸡的资源家系及由该亲本建立的资源家系群体,对MC1R基因的进行PCR-SSCP分析,分析其性状与基因型的相关性,并对检测到的基因型与肤色和胫色性状进行卡方独立性检验,结果表明:AA、BB和AB各基因型分布在不同肤色性状中差异显著(P<0.05);CC和CE基因型分布在不同活体胫色性状中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选用淅川乌骨鸡、培育的新品系青胫隐性白羽鸡和黄胫丝毛鸡,组成淅川乌骨鸡♂×淅川乌骨鸡♀、淅川乌骨鸡♂×青胫隐性白羽鸡♀、淅川乌骨鸡♂×黄胫丝毛鸡♀3个组合,分析F1代0周龄、6周龄和16周龄的肤色、胫色的变化,胫色与肤色的关系及淅川乌骨鸡♂×黄胫丝毛鸡♀肤色胫色与性别的关系等。结果表明:1从肤色上分析,纯繁组、淅川乌骨鸡×青胫隐性白组没有浅乌肤出现,只有深乌和黄白两种肤色。而淅川乌骨鸡×黄胫丝毛鸡组浅乌肤个体较多。3个组合的F1代,随着的周龄增加,乌肤比例增加,浅肤个体减少。2从胫色看,纯繁组、淅川乌骨鸡×青胫隐性白组的后代胫色逐渐加深,至16周龄,几乎全部是深乌色。淅川乌骨鸡×黄胫丝毛鸡组的后代深乌胫的比例变化较少,6周龄时浅乌肤个体几乎都变成了黄白胫,所以黄白胫的比例急剧增加。整体来看胫色与肤色基本呈现一致性,深乌胫时,肤色多为深乌肤且深乌胫深乌肤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本研究显示:淅川乌骨鸡×青胫隐性白杂交组后代能较好地保持亲本的胫色肤色,且随着周龄的增加胫色肤色具有时效性。3个组合不能根据胫色和肤色进行雌雄鉴别。  相似文献   

13.
采用PCR测序与PCR-RFLP技术,研究了SLC24A5基因变异与他留乌骨鸡羽色及肤色的关系。通过对他留乌骨鸡麻羽、白羽和黑羽3个品系以及乌骨与非乌骨2个类型的SLC24A5基因个体测序,共检测到19个SNP位点,其中3个位点引起氨基酸变异。采用每个品系或类型PCR扩增池测序技术,确定了每个SNP位点在不同品系或类型的基因频率,在分析基因频率差异及SNP变异特性的基础上,针对G482C位点,建立了Nhe I mismatch PCR-RFLP分子标记。利用该遗传标记对所有受试个体进行基因分型,并分析其与羽色肤色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SLC24A5基因Nhe I mismatch PCR-RFLP分子标记与肤色性状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旨在分析黑羽和白羽沐川乌骨黑鸡肤色性状及屠宰性能差异。选用100只黑羽和30只白羽沐川乌骨黑鸡成年母鸡,运用比色仪对比分析了不同羽色对沐川乌骨黑鸡背部肤色、翅下肤色、鸡冠色、胫色的影响,选取白羽和黑羽各10只鸡测定并分析屠宰性能和黑色素(皮肤和胸肌)沉积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黑羽鸡背部肤色和翅下肤色的L值均极显著低于白羽鸡(P0.01);黑羽鸡胫色的L值、a值和b值与白羽鸡无显著差异(P0.05);黑羽和白羽乌骨鸡的活体重和屠宰性能(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无显著差异(P0.05);黑羽鸡皮肤和胸肌中黑色素沉积量显著高于白羽鸡(P0.05)。以上结果表明,黑羽沐川乌骨鸡肤色显著较白羽鸡"乌",黑羽乌骨鸡机体黑色素沉积能力较白羽鸡强。  相似文献   

15.
利用引进的隐性白羽肉鸡和黑羽乌骨鸡的资源家系及由该亲本建立的资源家系群体,对MCIR基因的进行PCR-SSCP分析,分析其性状与基因型的相关性,并对检测到的基因型与肤色和胫色性状进行卡方独立性检验,结果表明:AA、BB和AB各基因型分布在不同肤色性是中差异显著P〈0.05);CC和CE基因型分布在不同活体胫色性状中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鸡重要性状的分子改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油鸡和特种遗传品种丝羽乌骨鸡为素材,针对生长性状和繁殖性状进行选育,采用标记辅助选择的最新形式--基因组选择,筛选出有效的分子标记,基于表型、系谱和基因/标记信息构建综合选择指数,具有较高的选择准确性;实施标记综合指数辅助选择,经过3~4世代优化标记辅助选择,北京油鸡和丝羽乌骨鸡的生长和繁殖性状均取得了一定遗传进展,选育了几个新品系,可望构建新的杂交配套系.  相似文献   

17.
丝羽乌骨鸡体尺性状与屠宰性能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在相同的饲养管理下对60只300日龄丝羽乌骨鸡(公母各30只)的体尺性状(体斜长、胸宽、胸深、龙骨长、骨盆宽、胫长、胸围)及屠体性状(体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胸肌重、腿肌重)进行测定和分析,对丝羽乌骨鸡体尺指标与屠宰性能进行相关分析,并通过SPSS统计软件测算出各性状间的回归分析。结果:公鸡的体尺性状与屠体性状均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高于母鸡。试验表明,公母丝羽乌骨鸡体型差异显著;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本试验结果为丝羽乌骨鸡的活体表型性状预测屠宰性能、进一步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研究选取乌骨鸡群体,分别于7、10和15周龄随机选取60只(公母各半)进行屠宰测定,收集颈、肩周、髋关节、肛周和胫部皮肤,肌肉、骨膜、嗉囊、肌胃、小肠、心脏、肝脏、脾脏、肾脏等不同位点L、a和b值,阐明肤色分布规律和色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7周龄时,公母鸡皮肤和肌肉的L、a和b值存在较大差异,10、15周龄公母鸡间差异不显著。L、a和b值在乌骨鸡群体中存在非线性回归关系:L=4.33a~2+0.31b~2-4.59a+4.65b+36.02,说明肤色选育需要同时约束三个指标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经因子分析发现,L值解释了31.4%的方差变异且比较有规律可以作为肤色选育的主选指标,其次是肛周和胫部的a、b值比较能够反映肤色的变异,可作为辅选指标。  相似文献   

19.
黑色素广泛分布于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体内,并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作者综述了黑色素的形成过程并详细分析总结了TYRP1基因特征及其变异对动物肤色的影响,为研究乌骨绵羊和乌骨鸡乌质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屠云洁  耿照玉 《中国家禽》2003,7(Z1):112-114
优质鸡就是仿土鸡或土鸡,也包括过去在散养条件下生产土鸡的含义。包装性状(羽色、胫色、肤色等)在优质鸡育种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羽色、胫色、肤色在优质鸡选育中的遗传机制及其选育特性进行逐一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