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华北、西北和西南3 个地区11 个牧场采集了351 头各阶段牛的粪便样品,采用生化快速检测法调查了产气荚膜梭菌的感染情况。同时,对11 头犊牛使用克洛生TM-R前后产气荚膜梭菌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牧场产气荚膜梭菌污染情况严重,尤其是在犊牛和泌乳牛阶段,重度感染率分别为49.35%和36.64%,综合感染率分别为79.22%和64.12%。其他阶段牛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使用克洛生TM-R后,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率明显下降,表明克洛生TM-R在控制梭菌类疾病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常见病原菌敏感的精油和乳化剂,首先采用牛津杯法测定了12种精油对产气荚膜梭菌、大肠埃希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抑菌作用,然后将筛选出的5种抑菌效果较好的精油与吐温系列乳化剂分别按不同比例互作,测定对上述3种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后根据MIC结果,测定产气荚膜梭菌在低于精油MIC下的生长曲线以及在MIC下的菌体形态变化。结果显示,肉桂醛对产气荚膜梭菌最敏感,且10%吐温40乳化肉桂醛可显著降低对产气荚膜梭菌的MIC;生长曲线表明1/2、1/4、1/8MIC的肉桂醛对产气荚膜梭菌的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扫描电镜显示肉桂醛作用后的产气荚膜梭菌形态发生明显改变。肉桂醛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抑菌效果优于其他精油。试验结果为临床防治产气荚膜梭菌引发的梭菌性肠炎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许多牛场暴发产气荚膜梭菌病,同时产气荚膜梭菌病疫苗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本试验以牛源A型产气荚膜梭菌强毒株C987株为基础,通过灌胃或皮下注射方式接种小鼠,记录其发病和死亡情况,并剖检观察小鼠内脏各器官病变及组织学变化,建立小鼠感染模型.结果表明,灌胃和皮下注射接种方式,A型产气荚膜梭菌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4.35×109 CFU和8.0×106 CFU.感染小鼠腹部明显膨大,剖检内脏器官均出现明显病变,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内脏器官大多出现淋巴细胞浸润及不同组织学变化.皮下注射方式在接种细菌数量、试验平行性、小鼠死亡率上均优于灌胃接种方式,因此皮下注射接种方式更适合作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小鼠感染模型的接种途径.本试验为牛A型产气荚膜梭菌疫苗的评价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合适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旨在探究甘肃省牛和羊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情况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对采集自甘肃省不同地区的229份牛、羊源肛拭子进行了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到的产气荚膜梭菌菌株进行毒素基因检测、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及四环素耐药菌株的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在229份样品中分离到53株A型产气荚膜梭菌,分离率达23.1%...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小型屠宰场生产牛肉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消费风险及其生产链中的关键风险防控点,以北京市某小型肉牛屠宰场不同样品的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监测数据和调研数据为基础,构建了牛肉中产气荚膜梭菌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并通过@Risk软件模拟运行分析。通过模型模拟的屠宰后单头牛胴体表面产气荚膜梭菌污染量90%的可能分布在102.00~563.00 CFU,平均值为280.84 CFU,而实际监测数据拟合为291.17 CFU,说明模型可信。根据屠宰过程中各环节的模拟数据,构建了牛胴体表面携带产气荚膜梭菌消长变化图,发现产气荚膜梭菌携带量从剥皮后的122.31 CFU/头上升至屠宰后的280.00 CFU/头,屠宰环节携带量为0.11 CFU/100 g,而销售环节升至4.95 CFU/100 g。通过模型对各变量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胴体表面产气荚膜梭菌污染对牛肉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风险贡献最大(R=0.69),其次是空气中的带菌量,而销售环节100 g牛肉携带产气荚膜梭菌的风险主要与从屠宰到销售过程中牛肉带菌量变化有关(R=0.96)。可见,屠宰过程中肉牛的本底携带、空气中带菌量以及储运销售过程中的交叉污染是牛肉中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关键控制点。结合剂量-反应关系和膳食数据,模型评估的本屠宰场生产牛肉中产气荚膜梭菌引发的感染风险每年不足1例,风险极低。本研究构建了小型肉牛屠宰场屠宰过程中产气荚膜梭菌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可为牛屠宰场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确定宜春市肉牛犊牛腹泻的发病原因,试验采用牛腹泻五联病原体快速诊断试剂盒初步检验9头腹泻犊牛的粪便样品,对试剂盒检测为阳性的样品进行细菌的分离、纯化、生化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牛腹泻五联病原体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到有7份产气荚膜梭菌为阳性,2份大肠杆菌为阳性;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结果符合产气荚膜梭菌的特性;青霉素、呋喃唑酮、多西环素和苯唑西林等药物能够明显抑制分离菌的生长。说明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是引起犊牛腹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多重PCR方法快速检测3种消化道病原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一种检测和鉴别诊断动物奇异变形杆菌、沙门氏菌和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的方法,本研究针对奇异变形杆菌脲酶调节子基因(ureR)、沙门氏菌侵袭蛋白A基因(invA)及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基因(α-toxin)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一种同时检测3种细菌的多重PCR方法,并对扩增体系和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特异性良好,对3种目的菌最低检出限均在105cfu/mL以上。初步应用该方法检测3种细菌单独人工感染小鼠的病变组织和人工模拟细菌混合感染的临床样品,结果证明该方法可以用于临床样本检测。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鼠李糖乳杆菌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抑菌作用,试验采用牛津杯法检测了鼠李糖乳杆菌与三种细菌共培养的细菌数、抑菌圈直径,并测定了细菌生长曲线。结果表明:共培养后三种细菌的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鼠李糖乳杆菌发酵上清液和全菌裂解液与三种细菌共培养后,细菌对数生长期明显滞后或未出现对数生长期;鼠李糖乳杆菌发酵上清液和全菌裂解液对三种细菌的抑菌圈直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全菌裂解液对大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抑菌圈直径显著大于上清液(P0.05)。说明鼠李糖乳杆菌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抑制效果最强,全菌裂解液的抑菌效果优于上清液。  相似文献   

9.
丁酸梭菌对致病菌和有益菌的体外作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丁酸梭菌在体外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和对有益菌的增殖作用。将丁酸梭菌分别与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产气荚膜梭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后进行培养,并与菌种单独培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培养36~48 h,联合培养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产气荚膜梭菌菌数均显著低于单独培养组;菌数比例为(1~100)∶1至100∶1时,丁酸梭菌对沙门氏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菌数比例为100∶1时,丁酸梭菌对大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抑菌作用较强;菌数比例为10∶1时,丁酸梭菌对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增殖效果最好。联合培养8 h后,菌数比例为10∶1时,丁酸梭菌对双歧杆菌有显著的增殖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产气荚膜梭菌对中国养牛业的危害巨大,其流行型别和致病特点较以往也在发生变化,本文主要对牛产气荚膜梭菌病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以及防制措施方面进行了综述。产气荚膜梭菌原称魏氏梭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也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在菌之一,能产生多种外毒素,对人和动物致病,是引起各种动物坏死性肠炎、肠毒血症,人类食物中毒和创伤性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产气荚膜梭菌病主  相似文献   

11.
产气荚膜梭菌又称魏氏梭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致病菌,可分为A、B、C、D、E型,在猪群中主要流行A、C型,A型主要产生α-毒素,产生肠毒血症,导致中、大猪的突然死亡; C型主要产生α、β-毒素,是造成仔猪红痢的主要病因。其普遍存在于人畜粪便、土壤、水、尘埃中,加之夏季高温高湿气候、雨水多等因素,加快了细菌、病毒繁殖扩散和传播速度,极易造成产气荚膜梭菌等一些自然疫源性疫病的流行。产气荚膜梭菌常与巴氏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混合感染,使病情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2.
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 (Clostridiumperfringens)简称产气荚膜梭菌 ,又称魏氏梭菌 (Clostrdiumwelchii) ,根据该菌产生的α、β、ε、ι 4种主要毒素 ,将其分为A、B、C、D、E 5型。1 994年笔者报道了国外由A、B、C型菌感染或混合感染所致仔猪坏死性肠炎的猝死症。近年国内也时有由产气荚膜梭菌A、B、C、D、E五型菌所致多种家畜猝死症的报道。现将产气荚膜梭菌所致疫病、所产毒素及近年国内由产气荚膜梭菌所致家畜猝死症概述如下。1 产气荚膜梭菌所致疫病及所产毒素类型毒素中和试验对…  相似文献   

13.
为了了解1例经诊断为产气荚膜梭菌病而死亡的阿尔巴斯种绒山羊感染的产气荚膜梭菌的毒素型和16S rRNA基因的遗传进化特性,试验设计5对特异性毒素引物,采用PCR方法进行毒素型的鉴定,对16S rRNA基因扩增和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只有α毒素引物扩增出约475 bp长的目的条带,阿尔巴斯绒山羊梭菌性肠炎的致病菌毒素为α毒素,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其16S rRNA基因序列与天津地区产气荚膜梭菌(登录号为KP944160.1)位于同一分支,亲缘关系最近,核苷酸相似性为98.53%。说明此次阿尔巴斯绒山羊感染的产气荚膜梭菌的毒素型是A型,且鉴定菌株与天津地区产气荚膜梭菌(登录号为KP944160.1)起源于共同的祖先。  相似文献   

14.
魏氏梭菌病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虽然发病率低,但是死亡率高。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杆菌,且可与巴氏杆菌和大肠杆菌等混合感染,使死亡率进一步提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春季等气候变化较大时该病的发病率较高,给畜牧生产造成极大损失。产气荚膜梭菌主要通过分泌外毒素、酶类对机体产生致病性。根据分泌的致死性毒素类型可将产气荚膜梭菌分为A、B、C、D、E 5种血清型,不同血清型的菌株可对机体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笔者主要介绍了产气荚膜梭菌的血清型分型、危害及其防治措施,以期为魏氏梭菌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分离体外培养的牛源D型产气荚膜梭菌参考株菌体抗原,甲醛灭活后加弗氏佐剂免疫家兔,获得兔抗牛源D型产气荚膜梭菌多抗,并对其进行纯化,用25 nm胶体金标记多抗制备金标探针,分别以兔抗牛源D型产气荚膜梭菌IgG和羊抗兔IgG作为硝酸纤维素膜上的检测线和质控线,组装胶体金试纸条,并对试纸条的检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试纸条操作简单,肉眼于15 min内可判定结果,对D型产气荚膜梭菌抗原具有高度特异性;试纸条在4℃保存6个月,其特异性及灵敏度没有明显变化。本研究建立的牛D型产气荚膜梭菌肠毒血症免疫层析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敏感、稳定、操作简单快捷等特点,适合用于牛D型产气荚膜梭菌肠毒血症的现场检测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兔的梭菌性肠炎是由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引起的严重危害养兔业的一种疾病,为了更好地控制此病,本研究调查了青岛地区规模化兔场爆发此病时产气荚膜梭菌的毒素型及遗传多样性。2010年11月-2012年5月期间,采集青岛地区规模化养兔场疑似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兔的肝脏进行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采用Multiple—PCR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毒素型分析,应用ERIC-PCR方法分析分离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共分离到25株产气荚膜梭菌,其中A型24株(96%),C型1株(4%)。用ERIC—PCR方法将25株分离株分于9个聚类中,其中V型为主要流行型。结果表明:青岛地区规模化兔场中产气荚膜梭菌流行的毒素型主要为A型,且具有多种基因亚型,其中V型为主要流行型。此结果为该地区兔产气荚膜梭菌病的免疫和微生态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利用TaqMan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一种快速、敏感、特异的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检测方法,根据产气荚膜梭菌各型之间共同的生物学特性,以编码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的基因序列作为靶序列,设计1对引物和探针,分别以A、B、C、D 4个型的产气荚膜梭菌DNA为模板,通过优化引物、探针浓度和扩增条件,建立了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同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当上下游引物浓度和探针浓度均为0.25μmol/L时,Ct值最低;该方法与大肠杆菌、巴氏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均无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度高,对A型产气荚膜梭菌基因组DNA的最低检测限为9.1 pg/μL;重复性好,组内及组间试验标准差均小于0.4;对2023年收集的24份样品进行检测,发现本方法的阳性检出率(20.83%)与商品试剂盒一致。综上,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稳定、特异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可对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进行快速检测,为防控产气荚膜梭菌病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奶牛产气荚膜梭菌病又称为猝死症。引起该病的原因较多,但一般认为是由牛A型产气荚膜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杆菌)引起的。临床上以病牛突然死亡,消化道和实质器官出血为特征。大、小奶牛都可发病,但以犊牛、孕牛和高产牛多发,死亡率70%~100%。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两季高发。目前该病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呈全球流行态势,严重危害各国畜禽业发展,对奶牛生产也造成了很大危害。笔者现将一奶牛场发生奶牛产气荚膜梭菌病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对宁夏一绵羊场疑似大肠杆菌与A型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的死亡病例进行确诊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案。采用产气荚膜梭菌显色培养基及伊红美蓝固体培养基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对分离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PCR检测,依据16S rRNA序列构建分离株分子进化树;之后对大肠杆菌分离株毒素因子进行PCR检测,对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进行毒素分型鉴定。结果显示,分离株PCR检测获得了16S rRNA特异性条带;分子进化树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分离菌株NXDC001与大肠杆菌在同一分支,产气荚膜梭菌分离菌株NXSJ001与产气荚膜梭菌在同一分支。大肠杆菌分离株检测出毒素因子HPI (irp2)及LEE (eae);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携带毒素因子cpa,证明分离株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研究表明,试验成功分离鉴定大肠杆菌及A型产气荚膜梭菌各一株,证明病死羊为大肠杆菌及A型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探究厚朴提取物对产气荚膜梭菌感染肉鸡生长性能、肠道组织形态和屏障功能的影响。将264只1日龄肉仔鸡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1只。试验期为23 d。对照组和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组饲喂基础饲粮,厚朴提取物组和厚朴提取物+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00 mg/kg厚朴提取物。于18~23日龄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组和厚朴提取物+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组口服接种A型产气荚膜梭菌悬浮液1 mL(1×108cfu/mL,每天1次),对照组和厚朴提取物组肉鸡灌服等量的灭菌培养基。结果显示:产气荚膜梭菌感染造成肉鸡小肠黏膜损伤,提高了23日龄回肠损伤评分(P<0.05)和血清二胺氧化酶活力,并降低了十二指肠绒隐比(P<0.05)及肉鸡空肠sIgA含量(P<0.05);而日粮中添加厚朴提取物有降低1~17日龄肉鸡平均日采食量的趋势(P=0.05),降低了23日龄肉鸡空肠绒毛高度(P<0.05),提高了肉鸡空肠sIgA含量(P<0.05);产气荚膜梭菌感染下调了空肠occludin、claudin-2及回肠mucin5ac、occlud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