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引起的以腹泻、繁殖障碍和免疫机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1-2]。BVDV进入机体后可造成免疫抑制和持续性感染。BVDV持续感染牛  相似文献   

2.
牛病毒性黏膜疾病是牛养殖中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会导致牛只出现腹泻以及急性和慢性的黏膜性炎症病变,进而导致牛只出现持续性疾病感染以及免疫耐受和免疫抑制的情况,妊娠母牛在感染疾病后将出现流产或者分娩出畸形胎儿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牛养殖的生产性能和机体健康状况,同时制约了牛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牛病毒性黏膜疾病主要是由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所导致,这种致病病毒不仅在牛养殖中出现,对于羊、鹿、耗牛、猪等动物养殖中也会导致患病的情况,给畜禽养殖生产带来负面影响。本文将对现阶段牛病毒性黏膜疾病的研究进展以及疾病的防治措施进行介绍,旨在为牛养殖中病毒性黏膜疾病的防治以及牛养殖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正>牛病毒性腹泻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所致的,最常见的是亚急性和慢性感染。犊牛和母牛是易感群体,患病牛的主要特点就是口腔糜烂,病死牛存在黏膜病变。牛病毒性腹泻是其体内存在非常多的黏膜病毒,该病毒对牛机体的免疫机制产生了破坏作用,它是热性传染病。该疾病的传染源可能是动物自身,也可以是携带该病毒的动物间接传染。因为动物分泌物以及粪便内存在很多的病毒,这些病毒会直接或间接的对其他动物造成感染。牛病毒性腹泻  相似文献   

4.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一种由黏膜病病毒引起的疾病,这种疾病主要表现为患病牛出现黏膜糜烂发炎以及黏膜坏死和患病牛出现腹泻。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又被称作牛病毒性腹泻或者牛黏膜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国养牛业的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5.
肉牛病毒性腹泻(BVD)也叫做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由于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而发生的一种临床表现非常复杂的疾病。该病主要特征是体温升高,咳嗽增多,发生腹泻,黏膜糜烂、溃疡,白细胞数量减少,还会出现先天性缺陷、免疫抑制、免疫耐受与持续感染,妊娠母牛还会发生流产、产出畸形胎或者死胎等。由于该病毒存在较大的变异性,给该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类症鉴别、疫苗免疫以及防控工作增加一定困难,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正>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BVDV感染牛的典型症状是牛病毒性腹泻、急慢性黏膜病、发热以及随后的产奶量下降。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从而可导致怀孕母牛的流产和死产,产下存活的小牛可出现免疫耐受,并会终生排[1]  相似文献   

7.
陆峰 《兽医导刊》2012,(7):45-46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又称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或黏膜病毒,在分类学上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与羊边界病病毒以及猪瘟病毒,在血清学上有交叉反应,并能够突破宿主特异性交叉感染,因此该病毒不仅是感染牛的一个重要病原,可引起感染牛多种临床症状—高热、白细胞减少、沉郁、下痢、大量流涎、反刍停止、结膜炎、口腔黏膜充血并出现溃疡斑,孕牛可能引起流产、产死胎和畸形胎等,还可引起牛的免疫耐受与持续性感染,免疫抑制等疾病。  相似文献   

8.
牛病毒性腹泻(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被感染后,会导致牛群腹泻、发热、黏膜糜烂溃疡、先天性免疫等症状。本文通过对牛病毒性腹泻流行情况、检测方法、临床类型以及预防与防控等进行论述,为我国的牛病毒性腹泻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又名黏膜病病毒)引起的,以患牛出现腹泻,口腔、鼻腔黏膜发炎、糜烂、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简称牛病毒性腹泻或牛黏膜病. 1 病原及流行病学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病原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成员,该病毒为单股RNA病毒,呈球形,有囊膜,直径50~80nm,其对高温较为敏感,56℃条件下可很快被灭活,但在低温条件下病毒较稳定,其在-70℃条件下可冻干保存多年,普通消毒药物可很快将其杀死.该病毒可在胎牛的肾、睾丸、肺等牛源性细胞及猪肾细胞上生长,胎牛睾丸细胞和肾细胞最易被感染.  相似文献   

10.
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和免疫质性疾病,又被称为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牛主要表现为严重腹泻、黏膜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和烂斑,该病除了威胁牛之外,羊、猪等多种动物也可被感染,但不同牲畜感染病毒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特征存在很大差异,牛群对该病毒的易感性最强,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最为明显。文章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机理、流行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希望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正牛病毒性黏膜病又称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幼龄牛感染率最高,全年均可发病。本文简要介绍了牛病毒性黏膜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诊断方法,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建议。1流行特点牛病毒性黏膜病是牛感染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该病毒各年龄的牛都易感染,而且感染率还很高,以幼龄牛最为高发。这是因为新生牛犊在吸吮母乳时,可以获取一定的母  相似文献   

12.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断要点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又称牛病毒性腹泻、牛黏膜病。本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引起的牛的热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是厌食,腹泻、脱水、体重减轻,黏膜发炎、糜烂和坏死,以及流产胎儿发育异常等。  相似文献   

13.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和猪瘟病毒(HCV)同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成员。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除了引起牛发生黏膜性腹泻外,还可引起羊、鹿、猪及许多野生动物感染。一般情况下,生猪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不表现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症状而呈现亚临床感染,其症状和病理变化类似温和型猪瘟。  相似文献   

14.
肖定汉 《动物保健》2005,(10):19-19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又称牛病毒性腹泻.牛黏膜病。本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引起的牛的热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是厌食,腹泻、脱水、体重减轻,黏膜发炎.糜烂和坏死,以及流产胎儿发育异常等。  相似文献   

15.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由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引起,该病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牛群中,给养牛业带来的主要影响有腹泻、黏膜病、持续感染、免疫抑制等,并伴随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综述了该病疫苗在国内外使用情况及研究进展,为我国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疫苗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牛病毒性腹泻病,又称牛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引起牛、羊、猪、鹿以及驼科动物等多种动物感染的一种重要传染病,严重危害我国养牛业的发展。该病主要表现为被感染动物腹泻、脱水、电解质失衡、持续感染与免疫耐受及母畜流产、产死胎和畸形胎等特征。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呈世界分布,尤其是欧美等畜牧业发达国家地区,血清抗体阳性率很高。每年世界各地死于该病感染的牛不少于500万头,由于持续感染等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猪瘟病毒 ( HCV)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BVDV)同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成员。猪瘟是我国猪的最重要传染病之一。近些年来 ,其流行特点出现新的变化 ,以温和型、母猪繁殖障碍及新生仔猪死亡的猪瘟为多见 ,常发生于“免疫”猪群 ,呈现免疫失败现象。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除了引起牛发生黏膜性腹泻外 ,还可引起羊、鹿、猪及许多野生动物感染。一般情况下 ,猪感染 BVDV不表现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症状而呈现亚临床感染 ,其症状和病理变化类似温和型猪瘟。我国自 1 981— 1 987年在全国 2 9个省市共查出阳性牛血清 8万多头份 ,表明 BVDV已遍及全国。因…  相似文献   

18.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可以感染的动物种类较多,牛、猪、羊、鹿等都可被感染。病牛主要以消化道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为特征。1病原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为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是单股RNA、有囊膜的病毒。新鲜病料作超薄切片进行负染后,电镜下观察可见病毒颗粒呈球形,  相似文献   

19.
<正>为了了解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河南分离株对家兔的致病性,采用腹腔注射方法感染家兔,通过体温测定、临床观察1周后剖杀,采用RT-PCR技术对血清、脾脏、肝脏、淋巴结和肠黏膜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家兔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河南分离株的感染不呈现明显症状,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分离株对家  相似文献   

20.
本病是由牛感染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热性、传染性疾病。发病牛表现为发热和腹泻,还可以见有黏膜溃烂等症状,处于妊娠期的母牛会出现流产和胎儿畸形等症状。发病牛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给养殖场造成严重损失,本文通过对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深入研究,着手于本病的诊断和防治,可以为广大牛场防控本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