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有效利用大球盖菇菌渣,研究了大球盖菇菌渣原位还田对土壤养分(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土壤酶(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及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大球盖菇菌渣还田能够显著降低土壤p H,中和土壤酸碱度,并显著提高大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碱性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大球盖菇菌渣处理组的土壤磷酸酶和土壤脱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CK),分别增加30%以上和40%以上。大球盖菇菌渣处理组的土壤真菌多样性低于对照,处理组土壤中优势菌群为Hypocreales(肉座菌目)、Russulaceae(红菇科)、Pezizales(盘菌目)、Saccharomycetales(酵母目)、Bursaria(袋形虫属),对照土壤中优势菌群为Pseudoplatyophyra(拟匙口虫属)、Aleuria(网孢盘菌属)、Onygenales(爪甲团囊菌目)、Trichosporon(丝孢酵母属)、Sordariomycetes(粪壳菌纲)、Sordariales(粪壳菌目)、Basidiomycota(担子菌门)。  相似文献   

2.
大球盖菇菌渣改良滨海盐碱土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6种大球盖菇出菇后菌渣,按一定比例与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土混合,经过雨水淋溶、自然降解4个月后,测量其土壤物理、化学及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与不加菌渣对照相比,6个混入大球盖菇菌渣处理的盐碱土p H值降低5. 71%~7. 09%,EC值降低44. 20%~48. 77%,含盐量降低48. 33%~53. 33%,土壤容重降低33. 08%~40. 00%,土壤孔隙度提高22. 87%~27. 56%;有机质含量提高60. 27%~114. 21%,速效磷含量提高257. 11%~539. 72%,碱解氮含量提高48. 85%~168. 58%;脱氢酶活性提高60. 00%~92. 38%,脲酶活性提高52. 48%~58. 71%,磷酸酶活性提高39. 28%~48. 53%,生物量碳含量提高88. 67%~109. 74%。由此看出,各培养料组成的大球盖菇菌渣对盐碱土改良均有良好效果,不同区域可以就地取材进行大球盖菇栽培获得经济效益,同时也可用菌渣改良土壤。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45团长绒棉种植区有代表性的62个盐碱土样品p H值、有机质及有效养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45团盐碱土p H值在7.18~7.63范围内,有89%的土壤偏中性;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锰、有效锌、有效硼的含量随着p H值的升高而降低;有机质含量随着p H值的升高而升高。盐碱土中有机质、碱解氮含量低,速效磷含量中等,速效钾含量中等偏高,有效硼含量丰富,有效锰、有效锌含量低。建议生产中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氮肥、锰肥、锌肥,因地制宜地用好磷肥、钾肥,控制硼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4.
对竹-大球盖菇和竹-竹荪的2种栽培模式下的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毛竹林套种大球盖菇处理土壤比未套种的毛竹林土壤的有机质、磷和全钾分别增加了39.6%、34.7%和33.3%,速效钾变化不大;套种竹荪后的竹林土壤的有机质、全钾、磷及有效磷含量则分别增加26.6%、25.9%、22.5%和13.9%,对水解性氮影响不大,但全氮和速效钾含量略减少。  相似文献   

5.
以黑龙江省大庆市善耕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试验园区盐碱土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有机种植年限处理,对盐碱土进行田间改良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种植,施用有机肥料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改善,土壤肥力随有机种植年限的增加而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P0.05)高于常规种植。另外,有机种植能够降低土壤p H值、总碱度以及容重,提高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对盐碱土具有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谷氨酸发酵废液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开展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等氮量条件下施入谷氨酸发酵废液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单施无机肥处理(F)相比,无机肥配施谷氨酸发酵废液处理(FM)和单施谷氨酸发酵废液处理(M)可明显提高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的含量,并随谷氨酸发酵废液使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处理FM、M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低于处理F,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硝态氮大幅上升,铵态氮大幅降低。施用谷氨酸发酵废液的处理FM、M与处理F相比,土壤p H值差异较小,而全盐量差异较大。因此,与单施无机肥相比,施用谷氨酸发酵废液对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和有机质有明显作用。同时,为保证土壤盐分和p H值的相对稳定,可适当降低谷氨酸发酵废液的施用比例。  相似文献   

7.
本然土壤调理剂对盐碱土的改良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盐碱土肥力差、碱性较强、难以种植作物的缺点,研究了本然土壤调理剂对盐碱土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所选用的本然土壤调理剂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高活性的腐殖酸类物质,能够提高盐碱土的透水和透气性能、改善物理性状。施用本然土壤调理剂后,盐碱土的p H值下降16.3%~19.2%、电导率下降41.6%~73.4%,有效地降低了土壤的碱度和盐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38.3%~109.9%;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增幅分别为:77.5%~84.6%、14.0%~45.1%、5.7%~40.1%。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植年限玫瑰大棚土壤中养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玉溪市不同种植年限的玫瑰大棚种植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养分指标的累积状况以及土壤电导率、p H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土壤盐分、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而土壤有机质、p H值以及全氮、全钾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有缓慢降低的趋势。连年种植玫瑰的大棚土壤理化性状发生改变是由习惯施肥所导致的,连种时间越长,变化越明显。明确花卉需肥特性,结合大棚土壤实际情况因地施肥,是花卉种植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以蚯蚓消解牛粪产生的蚓粪替代20%的无机复合肥,以基肥的方式施用于温室大棚条件下已连作3年黄瓜的劣变土壤中,研究蚓粪施用对黄瓜生长发育及盛果期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基肥相比,施用无机复合肥750 kg/hm~2对黄瓜盛果期的温室连作劣变土壤的氮磷钾碳等元素赋存和对土壤基本性质影响不显著,对黄瓜产量和品质也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黄瓜株高;低量蚓粪(3 000 kg/hm~2)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全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EC值以及黄瓜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了土壤CEC值和p H;中量蚓粪(6 000 kg/hm~2)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CEC和EC值,以及黄瓜单果重和叶片叶绿素含量,也显著增加了果实的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但显著降低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大量蚓粪(24 000 kg/hm~2)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CEC和EC值,以及黄瓜产量和单果重,但显著降低了黄瓜株高。综合来看,推荐采用6 000 kg/hm~2蚓粪替代20%的无机复合肥作为基肥施用于温室连作劣变土壤。  相似文献   

10.
葡萄林下栽培不同食用菌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葡萄枝条和稻草为栽培原料,研究葡萄林下栽培大球盖菇和棘托竹荪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栽培大球盖菇和棘托竹荪后,10 cm、20 cm、30 cm土层的含水量高于对照,土壤pH、有机质、水解性氮和速效钾的含量均高于对照,有效磷含量则在种植大球盖菇后最低(53.456 mg/kg);大球盖菇和棘托竹荪各采收3潮菇,产量分别为6.86 kg/m、1.50 kg/m;栽培食用菌后,葡萄单串鲜质量和单粒鲜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但栽培大球盖菇与棘托竹荪的差异不显著;葡萄中维生素C和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对照葡萄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栽培处理,达14.311%。综上,葡萄林下栽培大球盖菇和棘托竹荪可获得较高产量的食用菌,栽培后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葡萄的产量和品质,综合效应明显,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成都白家镇基本农田土壤作为土壤样本,分别加入比例为2.5%,5.0%,7.5%的秸秆灰,混匀后置于自然环境中,另设置对照组,每隔7 d取样,共取样6次。对土壤的部分理化性质进行测量,研究不同秸秆灰的加入量对土壤的饱和持水率、有机质、p H值、速效钾含量、速效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秸秆灰之后土壤的p H值明显升高,而且随着秸秆灰加入量的增加,土壤p H增加的也越多。该结论对加入秸秆灰后土壤的饱和持水率以及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同样适用,然而,加入秸秆灰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较小。本试验说明秸秆灰对土壤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提高土壤的饱和持水率、p H值、速效钾含量、速效磷含量,但对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大田试验,选用4种不同微生物肥料与化肥配施,探讨微生物肥对原生盐碱土理化性质及枸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微生物肥料施入后均可降低0~50 cm土壤p H及全盐含量,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有效促进枸杞生长及叶片养分吸收,达到了培肥调质的目的。以处理3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pH降低了0.49,全盐含量下降了42.5%,有机质提升56.1%,速效磷增加4.6倍,速效钾增加21.5%,速效氮增加2.2倍;枸杞植株株高增加4.5%,茎粗增加30.8%,新梢生长长度增加18.8%;叶绿素SPAD提高19.1%,总酸增加12.7%,总糖增加14%,叶片全量氮增加2.0%,全量磷增加12.5%,全量钾增加53.3%。  相似文献   

13.
绿肥是重要的有机肥料资源,对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结果表明:绿肥翻压还田可使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和全钾等肥力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未种植绿肥相比,绿肥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和全钾等含量,降低土壤容重、p H值。绿肥还田可提高作物产量,增产幅度为7.83%。  相似文献   

14.
大球盖菇菌渣对盐碱土区林地土壤的改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大球盖菇出菇后剩余栽培基质(菌渣)就地还田对滨海盐碱土区林地土壤的改良效果,选用3种不同含盐量的林地栽培大球盖菇,将出菇后的菌渣就地混翻于0~20 cm土层中,自然降解4个月后,研究其对试验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含量及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滨海盐碱土区林地土壤的EC值、含盐量及容重均显著降低;土壤...  相似文献   

15.
为合理调控氮素营养,减少氮素损失及不良环境效应,以玉米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氮源处理的玉米幼苗生长、养分吸收和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养分状况,以及植物根际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处理的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平均提高2.36μg/(g·d),细菌数量提高4%~60%,硝态氮提高137.47~174.10 mg/kg,p H值平均下降0.12~0.14;根际土壤中的玉米幼苗根冠比下降0.01~0.05,氮吸收量提高86%~193%。铵态氮、有机态氮处理的玉米幼苗磷吸收量分别比对照提高20.36%和15.57%,钾吸收量提高153%和141%。与非根际土壤相比,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平均提高1.74μg/(g·d),细菌数量提高1.4~3.8倍,速效磷含量平均提高14.38 mg/kg,速效钾含量平均降低31.53 mg/kg。根际土壤的磷酸酶活性与株高和地上部干重、铵态氮含量与氮吸收量、细菌数量与钾吸收量、脲酶活性与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硝态氮含量与速效磷含量、p H值与铵态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施用氮肥降低玉米幼苗根冠比,提高氮吸收量,提高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细菌数量、硝态氮含量,降低p H值。不同形态氮源对土壤磷酸酶活性、铵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细菌数量、速效磷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低于非根际土壤,细菌的根际效应较大。根际土壤的磷酸酶活性、铵态氮含量、细菌数量显著影响植株生长和养分吸收量。不同形态氮源中,铵态氮和有机态氮有利于根际土壤性状改善和玉米生长,促进玉米对磷和钾的吸收。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自主研发的盐碱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地土壤有机质、p H值、容重和全盐量等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土壤改良剂能有效降低土壤p 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和全盐量,且随着施用量增加、施用时间延长,改良效果越突出,考虑到经济投入和改良效果,以666.7m~2用量100~150 kg为宜。  相似文献   

17.
在黄河故道地区梨园种植不同牧草(白三叶、紫花苜蓿),在6月、10月分别测定0~60 cm、0~100 cm土层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及pH值.结果表明,在0~20 cm耕作层,生草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增加的,全氮含量在5月份果树生长期是降低的,10月份果树生长末期是增加的;对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种植不同牧草影响不同,种植白三叶可增加土壤速效钾的含量,种植紫花苜蓿可增加土壤速效磷的含量;对pH值来说,总体是降低的;20~80 cm 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是降低的.生草初期,果园应根据生草种类,追施氮、磷、钾等肥料,尤其注意生长期追施肥料;不同牧草应混合种植.  相似文献   

18.
三七种植地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的试验方法,研究了三七种植期间土壤养分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三七合理高效施肥提供指导。结果表明,同不种三七的对照相比,种植三七的土壤p H、有机质、全N、碱解N、全K、速效K、有效P、阳离子交换量、有效Mn大幅降低,其中降幅最大的是全K和速效K,降幅在20%以上,其次是碱解N和速效P,降幅在15%左右,再次是阳离子交换量降幅在10%左右;而土壤中的交换性Ca、Mg及有效Zn有所增加,有效Fe和Cu变化不大。同种植初期相比,种植三七后土壤p H、全N、速效N,速效P,速效K,及交换性Mg均不同程度降低,其中降低幅度较大的是速效K,降幅在20%左右,其次是碱解氮,降幅在15%左右;有效Fe、Cu、Zn及交换性Ca增加;有机质、全P、阳离子交换量变化不明显。不同种植年限间相比,种植三七土壤p H、有机质、碱解N、速效K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与对照差异增大。三七种植地土壤养分含量随季节变化和周期性施肥呈现每年3月升高,6月降低,9月升高,12月降低的趋势,其中大量元素变化规律较明显。综上所述,种植三七会导致土壤酸化,降低氮磷钾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增加钙、镁、铁、铜、锌,对有机质和锰含量影响不大;生产上可通过施用石灰或草木灰缓解酸化,同时在6月和12月前后增施钾肥,合理施用有机肥和氮磷肥。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葡萄避雨栽培后不同土层(0~3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p H值、电导率(EC)等肥力因子的变化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培肥对策。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等肥力因子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同一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随避雨年限增加而降低,而土壤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随避雨年限增加而上升。土壤p H值受土壤层次影响较小,其从大到小依次为避雨2年处理露天处理避雨1年处理。0~10、20~30 cm土层土壤EC值一致,高于10~20 cm土层;同一土层EC值以避雨2年处理最高,其次为避雨1年处理,露天处理最低。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间作和单作两种种植模式下植物根际土壤p 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和不同形态Cd分布状况变化,考察综合因素对土壤重金属Cd形态分布状况与续断菊(Sonchus asper L.Hill)和蚕豆(Vicia faba L.)两种植物吸收Cd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植物的生长,单作蚕豆与单作续断菊土壤p H值没有显著变化,间作土壤p H值下降0.11个单位;间作土壤有机质比单作蚕豆和单作续断菊分别增加12.64%和20.13%;随着植物的生长,间作与单作蚕豆碱解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39.87%、155.15%;间作与单作续断菊土壤速效钾含量接近,变幅在5%左右,单作蚕豆下降10.60%;不同种植模式土壤速效磷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间作显著下降7%左右,单作蚕豆与续断菊下降量接近;各时期Cd各形态含量分布为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成熟期间作Cd可交换态含量比单作蚕豆与单作续断菊分别下降21.98%、22.13%,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物结合态含量没有差异性;间作蚕豆生物量相比单作降低了24.77%,间作续断菊生物量相比单作增加15.29%;单作蚕豆根、叶、豆荚与籽粒Cd质量分数显著大于间作蚕豆,间作续断菊地上部Cd质量分数显著大于单作,根部无差异。总之,间作增强了续断菊对Cd的吸收,降低了蚕豆对Cd的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