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提高花生地膜覆盖栽培的经济效益,几年来我们对提高花生地膜覆盖的增产效果和减少用膜数量两个方面,从栽培技术上进行了多项试验研究,从而,提高了花生地膜覆盖的经济效益,加快了这项技术的推广速度。 一、提高花生地膜覆盖栽培增产效果的研究 为了提高花生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效果,1980年以来我们主要从地膜覆盖栽培适宜的品种、土壤肥力、播种期、种植方式、密度以及覆盖程序、质量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总结出了一整套适合我省花生地膜覆盖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花生地膜覆盖增产机制着手,结合全国各地气候条件和栽培制度,对各地2—3年花生地膜覆盖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进行全面的经济效益分析,以经济效益之高低衡量各地是否适宜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从而得出:东北花生区、黄土高原花生区、云贵高原花生区及秦巴山地的中海拔地带为花生覆膜适宜区;黄河流域花生区春花生为临界适宜到适宜、夏花生适宜覆膜区;长江流域花生区为春花生适宜,夏花生不适宜区,东南沿海花生区是春花生临界适宜、夏秋花生不适宜区;海南岛及其他热带区冬花生适宜,其他花生不适宜覆膜;其他地区花生不适宜地膜覆盖。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在鲜食花生- 秋菜一年两作种植模式下,城郊鲜食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即选地改土,配方施肥;选用良种,合理搭配;地膜覆盖,合理密植;适期早播,一播全苗;科学管理。经生产实践证明,切实可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地膜覆盖技术在北方花生产区的试验示范中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各地涌现出不少创纪录的高产典型。在探讨花生地膜覆盖的主要增产原因方面也有不少报道。本文根据1982年本所地膜覆盖对花生荚果发育影响研究的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花生是我省的主要油料作物。近年来,由于采用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因而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花生生产的发展,颇受农村广大干群的欢迎。为了继续提高花生产量,针对花生覆膜栽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地膜覆盖花生栽培技术研究。经过几年试验,  相似文献   

6.
不同覆盖物对红壤旱坡地土壤环境和花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种植花生的红壤旱坡地为对象,研究液态地膜覆盖(LFM)、塑料地膜覆盖(PFM)、稻草覆盖(SM)和无覆盖(NM)对土壤环境和花生生长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有覆盖物可以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调节土壤温度,加快花生光合作用,使花生干物质的分配更合理,且提高花生产量;不同覆盖物对土壤和花生生长等各项指标的综合效应不同,表现为稻草覆盖塑料地膜液态地膜无覆盖。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以含mLLDPE地膜及生物可降解两类地膜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类型地膜覆盖种植花生产生的效应及花生生育期后地膜的回收效率和降解率。结果表明,0.006mm厚含30%mLLDPE的地膜覆盖种植能显著提高花生产量,且易于回收。而生物可降解地膜均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避免地膜回收的繁重工作,但在提高花生产量方面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8.
1984—1986年湖南省粮油生产局组织10个地、市的15个县农业局和4个省、地、县科研单位进行花生——稻耕作制度研究。主要探讨花生在稻田栽培条件下的适宜品种、密度、施肥量和施肥法、地膜覆盖栽培增产效应、一播全苗技术,以及高产栽培的配套技术和轮作的生态效益等。试验分别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裂区设计、多因子正交试验,大区对比试验以及田间调查的办法进行。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1、筛选出适合花生——稻耕作制的花生和晚稻品种。花生品种有新城早、海花一号和粤油551—116。这些品种,一是丰产性好。新城早1985年平均单产为312.2公斤,1986年为339.4公斤,居参试品种  相似文献   

9.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播种适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前言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的效果在我国虽已肯定,但覆膜的播种适期尚缺乏明确的研究。近年来各地虽然亦作了一些播期试验,而衡量最佳播期的标准均以荚果产量为依据,因而不能真实反应花生生育前期的物候期,播种适期难以掌握。为了明确覆膜播种适期的依据和指标,更好的发挥地膜覆盖的水热效应和充分利用各地光热资源,获取高产稳产,1983~1985年我所牵头的四省市花生地膜覆盖栽培研究课题协作组对花生覆膜播种适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我市花生地膜覆盖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从1981年的百多亩,至1985年发展到11万亩,约占花生种植面积的24%。但是,由于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我市推广年限较短,有的技术内容还没能全面合理运用,障碍着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下面提出来加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适期早播双膜覆盖栽培菜用花生,可以有效地提早鲜果上市时间,提高花生种植效益。试验以不同播期处理研究提早播种对花生生长发育,鲜果产量、产值以及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初步明确、泰州及相近地区早春双膜覆盖栽培菜用花生,最早播期为3月14,安全播期为3月24日,适宜播期为3月20日前后。  相似文献   

12.
福建春花生覆膜栽培生育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福建春生覆膜栽培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开花习性,光合特性,库源关系及部分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花生采用覆膜栽培能提高出苗率和单株生产力,增产极显著。同时覆膜花生花量增多,开花提早,花期变短,开花结荚集中,花多集中于前期,有效花率,成果率,饱果率高,果大仁大等特点,与裸地花生相比,覆膜花生的净同化率(NAR)较低,但前期叶面积指数(LAI)大,积累干物质多,以及分配系数大,库/源比大,这些是福建春花生覆膜栽培增产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3.
玉米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技术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比较了垄上覆膜、行间覆膜、大垄直播、小垄直播4种栽培方式。结果表明:大垄行间覆膜比直播能显著提高玉米子粒重,提高产量,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湿度,生育期提前,减少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孔隙度,提高产量构成因素,使产量提高13.58%。  相似文献   

14.
地膜覆盖对小麦土壤水热状况及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适合旱地小麦新品种普冰151的高产栽培模式,在关中平原西部杨凌地区550mm降水条件下,对覆膜穴播、起垄覆膜沟播和露地条播小麦的土壤水热状况、灌浆特性及产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地膜小麦的土壤含水量在越冬至拔节期高于露地条播,有利于冬前形成壮苗和早春返青,拔节期之后覆膜穴播小麦田土壤含水量最低(除0~20cm);覆膜于小麦拔节期前增温、保温效果显著,拔节期后地温较对照有所降低;覆膜穴播和起垄覆膜沟播平均灌浆速率比露地条播分别提高11.9%和5.5%,且能延长灌浆持续期;与露地条播相比,覆膜穴播和起垄覆膜沟播分别增产10.8%和4.9%,差异显著。综上所述,覆膜穴播小麦在保墒、保温及增产方面表现最好,起垄覆膜沟播次之;地膜小麦是适宜半湿润易旱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不同播期、不同覆盖和不同施肥量试验,研究超甜玉米"黄金1号"的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结果表明,甜玉米种植以春播最好,最佳播种时间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早春(4月以前)播种最好采用地膜覆盖和起垄栽培技术,施NPK15∶15∶15复合肥1 125 kg/hm2作基肥能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地膜覆盖种植甜菜的模式,对甜菜地膜覆盖栽培模式与直播栽培模式进行比较试验和调查表明,地膜甜菜保苗率、产量、含糖率和效益分别比直播提高13%~22%、19.5%~31.5%、0.4~0.7度和5880.0~9600.0元/hm2。对地膜覆盖栽培模式青头率较高、田间地膜残留造成白色污染等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7.
不同花生品种对稻田镉富集及转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湖南湘江流域稻田镉(Cd)污染治理方法,筛选稻田替代种植作物,于长沙县和湘阴市受污染稻田 改种花生,选用5个大果品种,设置2种(露地、覆膜)栽培方式,研究品种与栽培方式组合下对稻田Cd吸收、富集及 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花生营养器官(根、茎、叶)Cd含量较高,生殖器官(果壳、籽仁)Cd含量较低,且品种间有明显差异。5 个花生品种的组织器官中Cd 含量最高的是茎(5.413~8.859mg·kg-1),果壳和籽仁最少(0.523~ 1.326mg·kg-1),但是籽仁Cd含量超出NY/T 1067-2006标准的规定值,食用安全存在风险。覆膜栽培尽管降低了花生茎、叶、果针、果壳及籽仁等的Cd含量,但提高了植株干物质重和Cd总积累,其中,营养器官(根、茎、叶)Cd富集系数高于2.5,生殖器官(果壳、籽仁)Cd富集系数为0.8~1.7。不同部位间Cd转移系数大小顺序为:根→茎秆>茎秆 →叶>果壳→籽仁>果针→果壳>茎秆→果针。不同品种的花生油中Cd含量范围在0.012~0.074mg·kg-1,符合标准, 因此花生油食用是安全的。以地上部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及其Cd含量作为高镉积累筛选指标,5个品种中09-3106 的单株可高积累镉元素。建议在湘阴、长沙等地的Cd污染稻田进行覆膜栽培花生。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山东花生科技推广的主要技术经验,其中包括品种更新、两(多)熟制栽培、地膜覆盖、高产栽培与中低产田开发以及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同时指出院 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花生生产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