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丽芳  曾婷 《技术与市场》2023,(9):158-162+166
以2011—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企业R&D投资的关系,以及分析师关注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对企业R&D投资具有促进效应;分析师关注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R&D投资关系中发挥了正向调节的作用。因此,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考虑政策调整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并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扶持力度。此外,应认识到分析师的重要性,规范管理分析师队伍,为企业和投资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2.
杨轲 《技术与市场》2023,(5):135-139
选取2016—2018年沪深两市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分别检验内部治理与环境绩效、高管薪酬与环境绩效以及内部治理与高管薪酬共同对环境绩效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内部治理质量良好的企业环境绩效显著优于内部治理质量差的企业;高管货币薪酬的上涨对企业环境绩效的提升有正向促进作用;相较于内部治理水平,高管薪酬对环境绩效产生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建议政府、企业、高管三方协力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提升企业环境绩效。  相似文献   

3.
以四川省资源城市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2015—2022年间企业层面微观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金融资源配置在四川省资源型地区企业技术升级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金融资源配置显著正向促进企业技术升级:企业金融配置效率越高,技术升级程度就越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越低,企业技术升级程度也就越低。据此,对企业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以促进企业技术升级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余金鸿 《技术与市场》2023,(2):156-160+163
采用2014—2019年沪深A股2 310家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高管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投资水平和投资效率在其中扮演的中介角色。结果表明:高管内部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薪酬差距与投资水平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投资水平在高管内部薪酬差距与绩效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薪酬差距与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投资效率对“高管薪酬差距—企业绩效”的中介作用也未得到证实。为提高企业绩效,建议完善薪酬激励机制,规范薪酬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5.
选取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4—2020年的数据,采用多层级混合模型,以高管过度自信为切入点,检验其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高管过度自信可以显著提高企业风险承担。引入市场竞争度这一变量,发现市场竞争度在高管过度自信与企业风险承担之间起着调节作用。要善于利用高管过度自信的心理,让其发挥正向作用,提高企业风险承担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因子分析法是对企业经营业绩作综合评价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选取了倍受投资者关注的煤炭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了沪深两市煤炭板块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水平,并对其业绩进行了排序.  相似文献   

7.
基于理论分析,构建了以供应链关系质量与产品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通过对251家企业调研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供应链关系质量对企业产品创新绩效和失败学习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失败学习对企业产品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失败学习和正式知识治理在供应链关系质量与产品创新绩效之间分别起部分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首先对突变级数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其次对创业板电子设备业共103家上市公司2014~2016年财务绩效运用突变级数法进行了实际综合评价,在获得评价结果后进行了比较,最终对创业板电子设备行业提出了建议,以期为企业管理者和广大投资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芦亚茹 《技术与市场》2023,(9):138-142+148
以2010—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市场竞争程度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内部的高管薪酬激励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并且高管薪酬激励能够强化两者间关系。通过异质性分析得出,在国有企业及我国东部地区企业中,市场竞争程度对企业创新的激励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在上市公司的综合竞争力中,盈利能力是一个核心要素。盈利水平越高,承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是吸引投资者的重要条件。文章以福建省燕京惠泉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选取并分析了一些盈利性的指标,比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0~2019年25家中国林业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选取13个指标构建林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得出了林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模型,计算了影响因子以及经营绩效综合得分,判断林业上司公司经营绩效水平.结果表明:排名落后且经营绩效不佳的企业均存在主营业务市场竞争力弱、成本费用控制体系不完善导致利润率低下...  相似文献   

12.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快车道的迫切要求。基于2016—2021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政府补贴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相较于探索式创新,政府补贴更有利于提高企业利用式创新绩效;政府补贴直接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也能够通过双元创新绩效的中介效应作用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管理者能力能够正向调节政府补贴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以制造业企业为样本,采用2011—2021年387家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对数字化转型与制造业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1)数字化转型在制造业领域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2)数字化转型在制造业中通过提升劳动生产率,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3)所有异质性分析中,国有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表现出更为显著的经营效应促进效果,表明国有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释放潜在的经营潜力,实现更为显著的效益提升。因此,以期可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管理方面的启示,从而制定差异化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4.
谭佳 《技术与市场》2023,(12):118-122
从我国企业治理结构现状出发,基于2022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运用实证方法,研究公司治理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董事会的规模与审计费用呈负相关,说明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的规模大小能影响审计费用;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与审计费用呈负相关,说明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激励机制能有效降低审计费用的收费标准。由此说明公司治理与审计费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5.
谢婷  王帅 《绿色科技》2024,(1):232-238
基于2019-2021年A股上市战略性新兴企业面板数据,对战略性新兴企业ESG表现、企业中长期信贷与企业绩效之间基于杠杆率的门槛效应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当战略性新兴企业ESG表现越好,其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越注重环境社会责任担当,能够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可能性越高,从而企业能从信贷类金融机构获取更多的中长期信贷越多,缓解战略性新兴企业融资困境;(2)战略性新兴企业获取中长期信贷后更能对周期较长的研发投产创造产能绩效,进一步提高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能力,同时中长期信贷过多会导致企业杠杆率过高,企业还债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会导致企业绩效持续下降。进而找寻到一个适度杠杆阈值来约束企业杠杆率增减,使得企业在此参考杠杆阈值内将企业中长期信贷作用最大化,以此获得企业绩效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在回顾创业学相关文献理论的基础上,基于“创业激情-创业能力-新创企业绩效”的逻辑关系,运用统计学理论和SPSS工具对465家新创小微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对各变量相关性开展研究,得出结论:企业创业者的创业激情可以正向提升创业能力,创业能力对新创企业绩效存在明显正向影响;在创业激情和新创企业绩效两者之间,创业能力存在一定程度中介作用;环境的动态性在创业激情、创业能力与新创企业绩效中存在调节效应。从微观上提出培养创业者创业激情,提升创业能力;从宏观上为政府制定创新创业政策、支持新创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绩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现金流不仅体现了企业的活力、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而且还反映了企业抵抗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能力.同时将给投资者提供企业较为真实的资金信息和相应的投资回报。总之,企业应该在降低风险与增加收益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以确定最佳现金流量。  相似文献   

18.
对于企业成本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并控制成本。但由于成本黏性的存在,增加了预测成本的不确定性,打破了传统的成本性态假设。以2012—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ABJ模型,实证检验了内部控制对成本黏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企业可以通过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黏性对企业的影响,提升企业管理层的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企业内外部绩效的博弈过程作了分析;从而为企业中职能部门提高利润提供对策。总结出企业各层面的博弈次数越多,完善程度越高,系统各方之间的关系便越接近“纳什均衡”。  相似文献   

20.
郝萌 《技术与市场》2023,(2):137-143
为研究供应链集中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1—2020年的统计数据为样本,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客户集中度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促进作用,供应链集中度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抑制作用。通过研究发现,在融资约束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客户集中促进企业创新的效应愈加明显,而供应商集中抑制企业创新的效应也逐渐被削弱;而数字化转型会明显降低供应链集中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