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以22个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采用室内淹水直播试验,分析了胚芽鞘、成苗率、株高、根长、根数、地上部干物质量、地下部干物质量等指标性状表现,并基于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鉴定评价了晚熟中稻直播品种萌发期的耐淹能力。结果表明,直播水稻萌发期经过淹水胁迫后,根长、地上部干物质量和地下部干物质量等3个指标的耐淹性系数较低,平均值为0.21~0.25,表明受淹水胁迫的影响最大。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分别为3.39、2.13、0.97和0.86,贡献率分别为42.36%、26.59%、12.08%和10.79%,累计贡献率为91.82%。其中,第1主成分主要由株高、根长、成苗率的耐淹性系数决定,其包含的信息量占总体信息量的42.36%,可作为晚熟中稻直播品种萌发期耐淹能力鉴定的主要指标。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0.19处将22个供试水稻品种的耐淹能力分为强、中、弱3个等级。其中,耐淹性相对较强的杂交水稻品种有7个,包括荃优华占、川优6203、深两优1177、渝香203、旌1优华珍、隆两优黄莉占和宜优2108。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油菜苗期耐淹性鉴定方法,对油菜种质资源进行耐淹试验。通过调查幼苗期湿害/渍害、半淹、全淹三种处理下的死苗率,发现全淹(没顶淹水)6d、排水后7d的相对死苗率可作为幼苗耐淹性鉴定指标;具体过程如下:选取饱满种子,置于铺有1层湿润滤纸的培养皿中,25℃处理36h,取正常发芽的种子均匀移栽到塑料杯里的潮湿土壤中,培养条件为光照10h 25℃、黑暗14h 20℃,生长36h;待幼苗子叶平展时,每杯留苗20株全淹6d,排水后7d调查死苗率。用此方法对50份油菜种质资源进行耐淹性鉴定,获得3个较耐淹材料和5个淹水敏感材料。与已知耐湿系数的材料相比,它们的耐淹特性在形态和生理上均得到验证,表明本文方法可行,具有快速、准确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油菜苗期耐淹性快速筛选方法的建立及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油菜苗期耐淹性鉴定方法,对油菜种质资源进行耐淹试验。通过调查幼苗期湿害/渍害、半淹、全淹三种处理下的死苗率,发现全淹(没顶淹水)6d、排水后7d的相对死苗率可作为幼苗耐淹性鉴定指标。具体过程如下:选取饱满种子,置于铺有1层湿润滤纸的培养皿中,25℃处理36h,取正常发芽的种子均匀移栽到塑料杯里的潮湿土壤中,培养条件为光照10h 25℃、黑暗14h 20℃,生长36h;待幼苗子叶平展时,每杯留苗20株全淹6d,排水后7d调查死苗率。用此方法对50份油菜种质资源进行耐淹性鉴定,获得3个较耐淹材料和5个淹水敏感材料。与已知耐湿系数的材料相比,它们的耐淹特性在形态和生理上均得到验证,表明本文方法可行,具有快速、准确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油菜苗期耐淹性鉴定方法,对油菜种质资源进行耐淹试验.通过调查幼苗期湿害/渍害、半淹、全淹三种处理下的死苗率,发现全淹(没顶淹水)6d、排水后7d的相对死苗率可作为幼苗耐淹性鉴定指标.具体过程如下:选取饱满种子,置于铺有1层湿润滤纸的培养皿中,25℃处理36h,取正常发芽的种子均匀移栽到塑料杯里的潮湿土壤中,培养条件为光照10h 25℃、黑暗14h 20℃,生长36h;待幼苗子叶平展时,每杯留苗20株全淹6d,排水后7d调查死苗率.用此方法对50份油菜种质资源进行耐淹性鉴定,获得3个较耐淹材料和5个淹水敏感材料.与已知耐湿系数的材料相比,它们的耐淹特性在形态和生理上均得到验证,表明本文方法可行,具有快速、准确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淹涝条件下水温对水稻幼苗形态和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淹涝水温对具有不同耐淹能力水稻材料形态和生理的影响,明确淹涝水温对水稻幼苗耐涝能力影响的机理,采用盆栽试验,选取导入耐淹基因的耐淹品种IR64Sub1和淹水敏感品种IR42以及耐淹能力较强的品种冈优725和泰优398,设计20℃和30℃两种水温进行淹水处理,淹水时间分为0,3,6,9和12d。结果表明较低淹水温度下,水中的溶氧量显著高于高水温处理;随着淹水时间延长,高水温处理溶氧量下降速度显著快于低水温处理。高水温条件下水稻幼苗株高增长率要显著高于低水温处理,虽然高水温处理下耐涝品种株高增长率也显著增加,但是增长量要显著低于其他材料。高水温处理水稻茎鞘内可溶性糖和淀粉消耗高于低水温处理,但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两种温度处理间差异逐渐变小,较低的水温可以减少叶片叶绿素降解速率。因此,降低淹水温度可以提高淹水条件下水稻幼苗的成活率。以上结果揭示了低水温可以减少茎鞘的伸长,减少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消耗及叶绿素的降解,从而水稻淹涝后能维持较高的成活率。这些发现有助于理解较低洪涝水温下水稻存活更长时间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淹水对低温胁迫下直播早籼稻幼苗生长的影响,为南方稻区直播稻生产与抗逆栽培奠定生理基础.[方法]以耐冷品种湘早籼6号和冷敏感品种中嘉早17为材料,设置低温处理(8℃)、低温淹水处理(8℃+淹水)与常温对照(25℃)3个处理(处理3 d),分析秧苗农艺性状、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光合酶活性和内源激素含...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准确、简单易行的种质资源耐深播评价体系,以15份耐深播能力存在不同程度差异的小麦种质为材料,在大田环境下,研究6个播种深度(5 cm、7 cm、9 cm、11 cm、13 cm、15 cm)下小麦出苗率、出苗时间、苗高、地中茎长、胚芽鞘长、胚芽鞘横截面积及初生根长的差异,筛选小麦耐深播评价的最佳播种深度及其密切相...  相似文献   

8.
拔节期杂交中稻对淹水胁迫的响应及指示性指标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强降水频发,杂交中稻在拔节期易受涝害影响。为定量揭示淹水胁迫对水稻的影响和科学评估灾损,提供形态学、生理特性和产量结构的数据基础,同时筛选拔节期水稻淹水胁迫后受涝及减产程度的指示性指标,在丰两优香1号拔节期设计了不同淹深(1/4PH、1/2PH、3/4PH和全淹)及不同淹水持续时间(3 d、6d和9 d)交互试验。结果表明,拔节期杂交中稻受淹后,株高、节间显著伸长,且第2节间伸长速度快于第1节,植株黄叶数显著增多,最长叶片长度显著增长,且株高增长量(Y_(PH))、节间长度(Y_(IL))、黄叶数(Y_(YL))、最长叶片长度(Y_(LL))均与淹涝天数(D)和淹深(H)呈显著的二元一次关系;同一淹水持续时间处理,随着淹水深度的增加,水稻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降低,而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剑叶中MDA含量均随淹水历时和淹水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在根系中,当淹水持续时间为3 d和6 d时,其MDA含量随淹水深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在淹水持续时间为9 d时,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其拐点在1/2 PH淹水深度;同时,在同一淹水持续时间下,随着淹水深度的增加,叶片和根系中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而剑叶中POD活性持续升高,且水稻受淹越深,其增加幅度愈大,但在根系中的变化趋势是先升高后降低,拐点出现在淹水第6 d的1/2 PH淹深;拔节期水稻受到不同程度涝害后,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当淹水深度达到株高的1/4且持续6 d,其结实率降低20%以上,产量减少19%以上。灰色关联度和聚类分析表明,叶绿素b、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a可作为拔节期水稻受涝后的关键性生理指标,用于指示、监测水稻受涝及减产程度。  相似文献   

9.
近年,直播稻面积在我国迅速扩大。本文结合国内外直播稻生产概况,指出了直播稻在抗倒伏、出苗率、耐冷性、防治杂草以及生育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育“生育期适中、抗倒伏、耐低温、耐低氧萌发”的适合直播的水稻新品种选育策略。  相似文献   

10.
《北方水稻》2021,51(5)
为探明播种深度对滨海稻区水稻旱直播生育及产量的影响,以盐粳1403、盐粳927、盐粳933为材料,采用盆栽方式进行了水稻旱直播播种深度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旱直播播种深度在2 cm、3 cm效果最佳,两个处理间差异不大。播深2 cm较播深3 cm、4 cm、5 cm、6 cm三个品种平均出苗率分别高出1.29、21.05、41.15、49.06个百分点,出苗时间分别提早1、3、5、7 d,中胚轴长度分别短0.37、0.9、1.14、1.5 cm;各时期茎蘖数随播种深度增加逐渐减少,齐穗期推迟1~7 d,成熟期推迟1~9 d;三个品种平均实际产量播深2 cm最高,比播深3 cm、4 cm、5 cm、6 cm分别高0.48%、18.16%、41.47%、53.26%。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耐深播小麦种质资源,以国内部分育成品种、地方种质及引进种质共100份小麦材料为对象,测定了7和15cm两种播种深度下小麦出苗率、胚芽鞘长、地中茎长和苗高,研究了小麦耐深播相关性状之间的关系,对100份小麦种质的耐深播能力进行了聚类分析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播种深度从7cm增加到15cm,小麦出苗率显著降低,而胚芽鞘长、地中茎长及苗高却显著增加。在7cm播种深度下,小麦出苗率与苗高以及胚芽鞘长与地中茎总长之和呈正相关;在15cm播种深度下,小麦出苗率与胚芽鞘长、地中茎长、苗高以及胚芽鞘长与地中茎长之和均呈极显著正相关。100份小麦种质可划分为强耐深播、中等耐深播及弱耐深播3种类型,其中富尔纳尼、红春麦、红齐麦、青芒麦、陕地535、三道塘(有芒)、陇春31号等29份材料为强耐深播小麦种质。  相似文献   

12.
王芳  赵团结  盖钧镒 《大豆科学》2007,26(6):828-834
大豆资源耐涝性鉴定,是开展大豆耐涝育种的基础。耐涝性可分为耐湿(渍)性和耐淹性。研究旨在通过对大豆资源的耐淹性评价筛选出耐性强的种质,为大豆耐涝性育种提供耐源。抽取不同来源地的栽培大豆和野生材料,以相对死苗率为鉴定指标,在苗期进行耐淹性盆栽鉴定试验。结果表明,野生和栽培大豆耐淹性均存在相当大的遗传变异;野生大豆中的极端耐淹材料略比栽培大豆的多,但在全国二者大部分材料的耐淹性差异不大;野生大豆的耐淹性在区域内和区域间均存在一定的变异,栽培种的耐淹性在区域内的变异比区域间的变异大,各个区域内均存在丰富的变异,变异系数均在30.0oA以上。耐淹性与地理纬度、种皮色、籽粒大小、生育期长短及脂肪含量等有低程度相关;筛选出N24835.0、N24850.0、N23444.0、N04974.1等11份耐淹性极强的野生和栽培优异种质。  相似文献   

13.
孕穗期淹水胁迫对早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淹水胁迫对孕穗期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受淹以后的减灾避灾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选取嘉兴8号和早籼807两个早稻品种,设置半淹和没顶2个淹水深度,3 d、6 d、9 d和15 d 4个淹水时间,于孕穗期进行淹水处理,以未淹水作对照,研究不同淹水时间和深度对植株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胁迫后两早稻品种生育期均相应延迟,且与淹水时间和深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半淹水各处理株高在胁迫后24 h及成熟前7 d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没顶超过6 d的处理在处理后24 h及成熟前7 d株高显著低于对照;淹水胁迫后绿叶数、绿叶面积显著低于对照;顶叶SPAD及净光合速率在处理后24 h显著低于对照,且随着淹水时间推移和深度加深下降幅度越大,但到成熟前7 d时除没顶9 d、半淹15 d及没顶15 d 3个处理显著低于对照外,其余处理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产量及其构成分析显示,半淹处理情况下有效穗数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没顶淹水则显著高于对照;千粒重与淹水时间和深度相关性不显著;淹水胁迫使得植株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显著降低,这是造成产量显著低于对照的主要原因,其中半淹水9 d和没顶淹水6 d处理的产量已经下降至对照的50%左右,植株每穗粒数、结实率及产量与淹水时间和深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参照棉花耐渍涝性鉴定技术标准,在棉花种子萌发期模拟淹水胁迫,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及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涝渍胁迫处理对6份陆地棉材料出苗率、株高、主根长、子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幼苗鲜物质质量、幼苗干物质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苗鲜物质质量、株高、主根长、出苗率、幼苗干物质质量和SPAD值可以作为棉花萌发期耐涝性鉴定的指标;6份参试材料的耐涝性强弱顺序依次为402、晋棉36、冀丰908、宛棉3号、苏棉9号、TM-1,其中402和晋棉36为耐涝性较强的材料。相关研究方法可为批量鉴定和评价棉花种质资源的耐涝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经研究苎麻种质湿害反应首先是麻茎下部叶的萎蔫脱落,次为生长点及附近幼小叶的水渍状枯死斑块;地上部致死时间在96小时以上,地下部致死时间在120小时以上,地下部的营养及生理状况对湿害鉴定的影响较大。水胁迫下,离体种蔸的相对出苗期,淹没顶尖离体种苗的成活率、钵栽麻的茎粗湿害指数与干茎重湿害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777、-0.606与0.684 ̄*,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钵栽麻淹水96小时,其生物产量损失37.16%,干茎重损失44.24%,品种间耐淹性差异明显,从10份材料中筛选出构皮麻1号、蔸麻2份耐淹性强的种质提供应用。离体种蔸是大批量种质资源耐淹性鉴定的适宜材料,茎粗是较好的湿害性状指标。  相似文献   

16.
以亚洲大豆育成品种为对象,评价其幼苗期耐淹性,揭示其遗传变异特点,从而为耐涝育种提供种质基础。采用我国黄淮、南方及亚洲其它15国的350份大豆育成品种,以相对死苗率为主要鉴定指标,结合叶片相对失绿率与相对萎蔫率,在苗期进行大豆耐淹性盆栽鉴定。结果表明:以相对死苗率为主的指标体系可以有效鉴定大豆品种的苗期耐涝性。亚洲品种群体存在丰富的耐淹性遗传变异,相对死苗率变幅为4.8%~212.0%。中国黄淮、中国南方、东亚、东南亚和南亚5个区域的品种均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单峰态分布,遗传变异系数均高于21.24%,耐淹性变异丰富,尤其中国黄淮地区覆盖了全群体相对死苗率变幅。各地区均存在耐淹品种,山东、江苏相对较多;从5个区域中依次优选出7、4、1、1、2,共15份耐淹性种质;系谱追踪发现莒选23、南农493-1、黔豆2号的耐淹性可能传递给后代;4份国外耐淹性品种兼具有抗病性可作为亲本拓宽中国耐涝育种的种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小麦萌发期的高铵胁迫临界浓度以及耐高铵胁迫的基因型差异,采用温室水培方法,通过研究不同铵(NH~+_4-N)浓度对小麦种子萌发时期的形态学影响以及不同品种对高铵环境的响应,系统评价了24个小麦品种间种子萌发耐高铵胁迫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随着铵浓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总根长、根数、株高、胚根干重和胚芽鞘干重逐渐降低;当铵浓度为5.0 mM时,上述指标较对照均显著降低。此外,5.0 mM铵显著降低了萌发种子内α-淀粉酶活性、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了淀粉含量,表明5.0 mM铵抑制萌发种子贮藏物质动员,影响小麦种子萌发形态形成,确定5.0 mM为高铵胁迫临界浓度。从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胚根长度与胚芽鞘长度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胚根干重与根冠比和植株干重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根系对高铵胁迫的响应更敏感。以胚根长度、胚芽鞘长度、植株干重和根冠比耐性指数为筛选指标,将24个小麦品种分为高铵敏感型、中间型和耐高铵型。  相似文献   

18.
早稻灌浆期淹水对剑叶理化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天优998和桂农占为试验材料,盆栽条件下在灌浆期进行2/3淹水和没顶淹水处理(淹水历时0 d、1 d、3 d、5 d和7 d,0 d为对照),对淹水后早稻剑叶理化特性以及产量和品质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灌浆期水稻在1 d~3 d短期2/3和没顶淹水后产量和品质显著下降,淹水5 d~7 d产量下降最为严重。有效穗数下降是淹水导致产量下降的主要因素。相同淹水条件下,两个水稻材料间产量和品质变化差异不显著。灌浆期水稻淹水后水稻剑叶的游离脯氨酸和MDA含量升高,SPAD值和SOD酶活性下降,随淹水深度和持续时间的延长变幅增大。灌浆期淹水后水稻剑叶SPAD值和MDA含量与产量和品质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是反映淹水后水稻产量和品质变化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9.
水稻出苗顶土动力源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在自然条件下,通过设计不同的出苗阻力(覆土深度2 cm、4 cm和6 cm)来测定中胚轴伸长潜力不同的水稻种质的出苗速度、成苗率和芽鞘节及中胚轴的长度,以分析影响水稻种子顶土出苗的动力源。结果表明,水稻种子的出苗动力主要来源于芽鞘节间和中胚轴的伸长。在不同阻力处理条件下,不同种质出苗动力差异较大,其中覆土2 cm的不同种质出苗率相差不明显,与室内发芽率结果比较接近,覆土4 cm和覆土6 cm的两个处理不同种质间出苗率差异明显,长胚轴种质出苗速度快,出苗率高,出苗率与室内发芽率相差不大;而短胚轴种质出苗速度慢,出苗率低,其中春江683的出苗率与室内发芽率相比分别下降了6.5和86.2个百分点。研究表明水稻中胚轴的伸长对覆土较深的种子顶土出苗起到关键作用,长胚轴种质顶土出苗动力来自于芽鞘节与中胚轴的共同作用,出苗动力强;而短胚轴顶土出苗动力主要来源于芽鞘节的伸长,出苗动力较弱。还对通过选育长胚轴直播稻品种解决直播稻易倒伏和出苗差等难题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水稻中胚轴是胚芽鞘节与胚根着生点之间的部分,中胚轴伸长是直播水稻出苗的重要特征。从遗传背景、直播条件、植物激素、细胞结构、基因定位等方面综述了水稻中胚轴伸长机制的研究进展,为直播稻品种的选育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