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促进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在江苏淮北地区的推广应用,于2019年引进17个优质食味粳稻品种,以徐稻9号为对照,从生育期、抗逆性、丰产性、品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17个品种均能在安全齐穗期内齐穗(该地区安全齐穗期为9月15日前),生育期均处于安全期范围内。比对照增产的品种有7个,其中瑞华1903产量最高,达10888.5 kg/hm^2;圣稻022生育期最短,仅131 d;南粳518株高最矮,为95.7 cm。品质测定结果显示,武运粳1706整精米率和直连淀粉含量最高,分别达75.0%和16.2%;南粳5718、南粳518、南粳2728直链淀粉含量在10.0%左右,为优良食味粳稻品种。通过产量水平、农艺性状、生育期和品质等综合分析认为,供试品种中南粳518、南粳2728丰产性较好、株高较矮,且均为优良食味品种,生产中不仅产量潜力高、米质较优,同时早熟能有效规避低温危害和缓解淮北地区稻麦茬口季节紧张矛盾,适合淮北中熟中粳稻区人工栽插、机插和直播条件下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2014,(6):68-72
利用2010—2012年江苏省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区域试验数据,对新育成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品种的主要品质性状及抗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中粳的主要品质性状与常规中粳相比没有竞争优势,杂交晚粳的主要品质性状与常规晚粳相比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在品种间的变异系数明显大于其它品质性状,是影响粳稻品质最重要的指标,也是制约江苏省杂交粳稻品质性状提高的主要因素;杂交粳稻对苗瘟、穗颈瘟、纹枯病的抗性总体优于常规粳稻,而对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的抗性弱于常规粳稻。江苏省杂交粳稻育种应加强稻米垩白度和垩白粒率的改良,重视综合抗病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水直播对寒地粳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播稻面积在黑龙江省逐年增加,为了解水直播栽培技术对寒地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笔者对黑龙江省水直播面积最大的虎林市和抚远县进行了试验调查。结果表明,水直播对寒地粳稻穗部结构的影响因品种而异,对金禾1号的穗长、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影响较小,对龙粳31号的穗长、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影响较大;在水直播栽培条件下,金禾1号和龙粳31号的产量可达7.78 t/hm2和8.73 t/hm2,但仍极显著低于插秧栽培,这主要与水直播稻千粒重显著降低有关;金禾1号和龙粳31号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表现出水直播的低于插秧,而直链淀粉含量要高于插秧,但两种栽培方式间的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金禾1号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表现为水直播显著低于插秧,而龙粳31号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在两种栽培方式间差异不显著;金禾1号和龙粳31号的食味评分两种栽培方式间的差异也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北方粳稻区域试验产量与品质及其相互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5年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试验为例,分析了黄淮粳稻、京津唐粳稻、中早粳晚熟、中早粳中熟、中早粳早熟5种类型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主要品质性状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中早粳晚熟产量最高,显著高于黄淮粳稻和中早粳早熟,5种类型产量平均值达到了10.15 t/hm~2;产量与每穗粒数均表现为正相关,总体和中早粳晚熟达到极显著水平,产量与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均未达到显著相关水平;5种类型糙米率平均值为83.59%、整精米率平均值为64.81%,直链淀粉含量基本在15%~16%,垩白度的平均值为4.44%、垩白粒率平均值为22.55%,主要品质指标都超过国标三级优质粳稻标准;籽粒长宽比与加工和外观品质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而外观品质与加工品质大多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产量本身与主要品质性状关系并不密切,增加穗数、降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有利于改善加工和外观品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出适宜在金华地区规模种植的生育期短、抗性好、稳产高产的早稻品种.[方法]采用直播栽培模式,进行不同早稻品种的对比试验,了解不同早稻品种的农艺性状及产量情况.[结果]金早09生育期适中,成穗率高,有效穗数足,但结实率偏低;中早39产量高,但生育期偏长,应适期早播或机插栽培以提高产量;中组143全生育期最短,有...  相似文献   

6.
双季优质稻产量和品质形成对开放式主动增温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作物。明确气候变暖对双季优质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对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方法 采用稻田开放式远红外主动增温系统,早稻以金早47(常规籼稻)、两优287(杂交籼稻),晚稻以象牙香珍(常规籼稻)、万象优华占(杂交籼稻)和甬优5550(杂交粳稻)为材料,设置全生育期增温和全生育期不增温2个处理,分别测定双季优质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和稻米品质。结果 与不增温相比,全生育期増温(1.3℃ ~1.6℃)对早晚籼稻产量影响不显著,但晚粳稻产量显著下降,降幅为10.2%,主要是因为其每穗粒数下降。全生育期增温降低了早晚稻株高;早稻生育期缩短了3~4 d,而晚稻生育期无明显变化。全生育期增温下,双季优质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著增加,早稻两优287出糙率和整精米率及晚粳甬优5550整精米率显著提高;同时,晚稻蛋白质含量提高,但晚粳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而早稻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无明显变化;此外,稻米RVA谱特征值因季别和品种而异。结论 全生育期增温对优质晚粳稻产量影响大于籼稻,不利于外观品质的保优,但有利于改善优质稻米加工品质,对晚稻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的影响也大于早稻。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2017,(2):47-50
以株两优211和中早39为供试材料,采用分期播种、同期机插对比试验,探索了机插对双季早稻秧苗素质、生育期、分蘖能力、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对机插双季早稻秧苗素质、生育期、分蘖能力、经济性状及产量等均有一定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株两优211和中早39作双季早稻机插栽培时,播期以3月20—25日最佳。在试验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季早稻机插品种选择的几点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
不同类型早稻干物质积累与农艺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湖南近年通过品种审定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7个不同类型早稻品种(组合),比较分析了其干物质积累、生长动态、产量及米质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杂交早稻组合前期苗高与叶面积增长迅速、分蘖能力强,具有明显的早长快长特性;两系杂交早稻比三系杂交早稻生育期缩短,整精米率提高,垩白米率降低,垩白面积减小,因而综合性状优于三系杂交早稻,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9.
连作早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应用效果及品种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嘉早32为材料,在浙江省乐清市开展钵形毯状秧苗培育及机插试验。结果表明,与普通机插秧盘相比,在相同播种量下,钵形毯状秧盘吸水性好,秧苗成苗率高、素质好;机插后秧苗伤秧轻、返青快、分蘖发生早,每丛分蘖多,有效穗足,平均增产7.1%。另据不同早稻品种机插比较试验结果,桂996和中嘉早32生育期适中、产量高,可作为乐清市双季稻机插早稻品种。  相似文献   

10.
以高产优质粳稻品种南粳5718和中产优质粳稻品种常农粳10号为参试材料,比较研究不同基因型品种分蘖发生与成穗特性的蘖位差异,明确高产味优基因型品种的优势叶位。结果表明,高产味优基因型与中产味优基因型在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特性上存在明显差异。与中产味优基因型相比,高产味优基因型一次和二次分蘖发生率与成穗率高,单株与群体成穗数多,花后各蘖位光合特性好,促进了库容充实,最终产量较高,南粳5718产量较常农粳10号显著提高7.7%,较多的有效穗数是其产量优势形成的重要基础。与常农粳10号相比,南粳5718拔节期群体穗数较低,但抽穗期和成熟期则较高。南粳5718和常农粳10号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较为一致,一次分蘖中以4/0、5/0和6/0为主,二次分蘖则以1/4和1/5为主。南粳5718单株成穗数、一次和二次分蘖成穗个数显著高于常农粳10号。不同蘖位对单株成穗数和群体产量的贡献率均表现为一次分蘖>主茎>二次分蘖。南粳5718和常农粳10号产量差异主要体现在一次分蘖和二次分蘖上,南粳5718在花后30 d一次分蘖和二次分蘖剑叶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常农粳10号。  相似文献   

11.
为观察早籼与早粳稻品种在湖南的生态适应性,2013年早季在湖南浏阳市永安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品种产量在5.37~8.25 t/hm2之间,中早39产量最高,达8.25 t/hm2,产量最低的是龙粳21,为5.37 t/hm2;品种全生育期在107~113 d之间,均在7月16日之前成熟。可见试验品种均能在湖南长沙地区做早稻栽培,籼稻品种比粳稻品种产量高,早籼稻更适合在湖南地区作早稻栽培。  相似文献   

12.
以楚粳38等5个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播期对不同粳稻品种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粳稻品种在陕南种植时,随着播期的推迟,成熟期相应推迟,产量也逐步下降;随着播期推迟,灌浆结实期日平均气温的降低,粳稻品种的垩白粒率、垩白度极显著降低,外观品质变优;不同粳稻品种之间产量、稻米品质差异显著。因此,选用优质、高产品种同时适当延迟播种,是解决陕南地区粳稻品种产量和稻米品质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东北杂交早粳稻在长江中游地区作双季早稻种植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个东北杂交早粳稻组合在长江中游地区(湖南)作双季早稻种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东北杂交早粳稻表现结实率较高、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较佳等优点,同时表现出丰产性一般、生育期较长、整精米率低等不足。提出在南方籼稻区籼改粳中,应选择耐高温能力强、米质性状对温度钝感、易脱粒的杂交粳稻组合或利用米质性状对温度钝感的热带粳稻、美国稻资源对国内现有杂交粳稻组合加以改良。  相似文献   

14.
行距对两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冠层结构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寒地粳稻龙粳20(多蘖 弯穗型)和龙粳21(少蘖 半直立穗型)为试材,研究了行距对两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冠层结构、形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与两种类型水稻成穗率呈先降后升的二次回归关系,与分蘖末期叶面积指数和单位面积最大茎蘖数呈先升后降的二次回归关系。行距对龙粳20一次枝梗的影响大于二次枝梗,而龙粳21则相反;行距与参试品种的二次枝梗结实率和穗结实率均呈负相关,其中与龙粳20二次枝梗结实率呈极显著负相关。行距与龙粳20产量呈正相关,但相关不显著,与龙粳21的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多蘖 弯穗型品种的株型性状更易受到行距的影响,其中行距与龙粳20的剑叶长、剑叶宽、倒1节间长、倒2节间长和穗长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龙粳21的各株型性状相关均不显著。较宽行距有利于多蘖 弯穗型品种穗、茎、叶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形成,龙粳20的最佳行距处理为30 cm,而少蘖 半直立穗型品种龙粳21,窄行距更佳,最佳行距为21 cm。分析认为宽行距移栽有利于改善多蘖 弯穗型品种的群体生态环境,窄行距有利于提高少蘖 半直立穗型品种的空间利用。  相似文献   

15.
马波 《中国稻米》2017,(3):40-43
以香稻绥粳18和中龙粳3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钾肥施用量对寒地香型粳稻光合生产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钾肥对剑叶SPAD值作用不显著,但适宜的施钾量可以显著提高齐穗期LAI和剑叶净光合速率;适宜的钾肥施用量可以显著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显著提高产量;钾肥可以增加蛋白质含量,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还可以显著提高香稻香味,提升食味品质。通过试验同时获得了寒地香型粳稻的最适施钾量为96.0 kg/hm~2。  相似文献   

16.
试验以盐粳系列13个品种为材料,对各品种在滨海稻区旱直播状况下成苗率、分蘖能力、生育期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同时结合田间表现及小区实脱测产、米质测量,筛选适宜滨海稻区旱直播的粳稻品种.结果表明,于8月17之前齐穗的盐粳933、盐粳1403成苗率、成穗率、收获穗较高;盐粳933实际产量为8.84 t/hm2,比盐粳1403...  相似文献   

17.
2004年选用广东省水稻研究所提供的华南双季稻品种,通过比较广州早稻栽培与湘西北张家界中稻试种的产量与米质变化,以探索华南双季优质稻与广适性超级稻对不同气候生态条件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各品种在两地生育期表现相近;张家界水稻生育前期和中期气温较高,因而有效穗数比广州增加,但每穗总粒数显著减少;由于张家界8月上旬水稻抽穗开花期常出现过高温时段,因而结实率下降,但水稻灌浆结实期气温比广州低,故千粒重比广州高;两地各品种产量水平相当,大多在7.50~8.25t/hm^2;在稻米品质方面,张家界稻区的糙米率和精米率下降而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增加,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大多高于广州。张家界低海拔地区引进华南双季稻品种作中熟中稻栽培。表现出良好的气候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金早47于2001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目前已成为浙江省早稻的主栽品种.作直播栽培,其抽穗、成熟期较早,生育期较稳定;分蘖早,有效穗数增加,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增产潜力大;株高适中,剑叶挺直,茎秆粗壮,耐肥抗倒,熟色好.其高产栽培技术有:除草、翻耕、精细整田、施足基肥;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及时除草施肥,促进分蘖早生快发;科学灌水,提高分蘖成穗率和植株抗倒力;适时用药,防治病虫害;成熟后及时收割.  相似文献   

19.
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设计3个断水时间(齐穗后29、34、39 d)、3个收割日期(齐穗后45、50、55 d),共设置9个处理。结果表明,南粳9108齐穗后39 d左右断水,55 d开始收割,可以保证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说明断水期提前,前期可以促进水稻籽粒灌浆,但最终的收获产量降低;断水过早会造成水稻糙米率降低,而土壤水分充足的情况下,收割日期对糙米率无明显影响。收割日期对垩白粒率、垩白度影响显著,收割过早,垩白粒率、垩白度高,外观品质差。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垄畦栽培、抛秧栽培、全程覆膜栽培、直播栽培、常规栽培模式对超级杂交早稻株两优02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CK)相比,垄畦栽培分蘖成穗率高,LAI适中,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大,产量结构协调,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高;抛秧栽培分蘖速率较快,分蘖和有效穗较多,齐穗期LAI较大,氮肥利用率较高,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直播栽培生育期明显缩短,LAI小,干物质积累量少,较对照减产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