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国内外客车车辆段轮对检修和管理模式现状,针对成都车辆段轮对检修车间特点,设计了轮对检修质量安全监控平台,并对监控平台系统架构、功能定位及其软硬件系统的搭建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监控平台初步实现了成都车辆段轮对检修车间的实时检修信息电子化管理。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了CRH2型动车组牵引电机轴承的结构类型及检修现状,通过参考检修电机出厂试验数据,分析了CRH2型动车组牵引电机检修温升试验中轴承温度不降的原因,提出了预防轴承温升试验最后温度不降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轨道车辆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驾驶技术在高速动车组上逐渐开展应用.对中国标准动车组装备ATO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与ATC系统之间的信号接口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对网络系统在自动驾驶功能上的应用研究进行了详细介绍,该应用研究有利于提高高速铁路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相似文献   

4.
根据国家木工机械质量监督和出口重大技术要求,提出木工机械智能监督和远程检测技术相结合。通过对木工机械远程检测设备与控制需求分析,运用嵌入式技术、无线传输技术、远程控制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确立了基于区块链木工机械设备智能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方案,旨在实现木工机械检测的智能化,建立全国性木工机械远程智能检测研究平台。项目的实施将服务于地方和国家制造业升级转型的重大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5.
2015年4月2日,中国林业机械协会在京组织召开了“智能制造与林木机械研讨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启升主持了会议,部分在京的协会分会秘书长、副秘书长及林业机械专家教授等人出席了会议。
  国家林业局北京林业机械研究所所长傅万四在会上作了“先进制造技术与中国制造2025”的报告。报告结束后,与会人员围绕“智能制造与林木机械”进行了交流与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当前我国林木机械总体技术水平还不够高,各版块发展不均衡,距离智能化制造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有必要加快引导林木机械行业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车轮等效锥度会造成车体晃动,影响乘客体验。当等效锥度发展较大时,则会造成车体抖动,造成转向架蛇行失稳,影响行车安全。为加强动车组车轮踏面等效锥度的检测,基于轮对踏面故障诊断系统,开展了车轮踏面等效锥度的轨旁在线检测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前机车日常检修时依然使用计划预防修,这种固定的检修范围和检修周期模式,难以在有限的人力、物力条件下有效提升机车使用寿命.机车关键部件全寿命管理系统以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公司前期建设的机车轮对(一轮一档)管理系统为依托,扩展机车关键部件管理,采用信息化技术,打通机车运用及检修各个环节,完善机车档案及履历信息,汇总机车运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智能制造的路径分析,从人造板生产线的数字、智能产品与系统的应用,连续压机生产线智能化升级,板式家具生产定制化开发和林业智能化产品研制等方面,对林业生产装备智能制造的突破口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竹编是一个古老的产业,伴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进程。但是竹编产业一直处于手工、传统和小作坊式加工模式,缺少创新理念、工业化设计、现代化技术,以及集成化加工和智能化制造手段。与纺织工业、碳材料等行业相比,竹编制造技术有很大差距,需要弯道超车,快速借鉴、集成成熟技术,实现大规模、智能化生产。可以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对竹材单元基本性质进行深入研究,开展仿真设计、开发计算机编程技术、研发自动化编制设备、实施集成与连续化制造方案,建立产品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模式,开拓竹编现代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文章阐述了中国竹编产业智能化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对加快竹编产业智能化转型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人造板是森林资源利用的延伸,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和资源匮乏问题,人造板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组成部分和碳储量流动的重要载体,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和全球气候改善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制造水平是决定人造板产品性能的关键指标。随着新一代信息科学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成为我国人造板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趋势,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工厂逐渐成为相关学者研究的重点。简要介绍了智能制造的内涵及其支撑技术,从制造装备、控制系统、检测系统、生产线、厂内物流管控、资源计划、产品服务等方面综述了我国人造板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以高强度刨花板、超薄高密度纤维板、无醛添加胶合板三类较新产品的生产线为例,总结了我国人造板智能工厂的建设进展。最后,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生产线、智能信息管理系统等方面对人造板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提高我国人造板产业的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传统人工巡检效率低,质量难以保证。为提高巡检工作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实现由人工巡检到设备自主巡检的转变,构建统一数据平台,完成全厂生产数据标准化治理,将图像识别、音频分析、视频采集等多种技术手段融合,开发并部署智能巡检系统,完成了对电厂机组和公共区域关键要素全方位、立体化、智能化巡检,并自动进行预警报警。巡检系统提升了巡检的效率和质量,减少人员需求的同时,节约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电厂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转型是新形势下高校工会建设的工作重点之一,对高校工会组织运行模式、建设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优化高校工会组织架构、组织服务链条以迎合数字化技术的智能扶持,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当前高校数字化智能工会建设现状,引入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指导思路,从2条主线、5个方面提出优化数字化智慧工会组织建设的路径,以期为高校工会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新英  连金峰 《林产工业》2020,57(4):77-79,82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木材加工机械制造逐步实现现代化,并且逐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数控技术在木材加工机械中的应用,使木材加工精细化程度得到明显提升。论述了国内外木材加工设备智能化发展概况,分析了木材加工智能数控机械自动化改造难点,基于此,提出了木材加工智能数控机械自动化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14.
指出了当今社会随着物联网和智能设备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人们的生活也愈发依赖智能化,而家居智能的发展必将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新一代年轻人在现代科技发展下,对智能化的需求增大。从智能家居的相关介绍出发,对当前成都青年人才公寓的相关政策和条件进行了有关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传统喷雾机械通常仅关注无生命的机械作业性能,而忽略了有生命的植物因素,造成喷雾机械智能化水平不高。文中在分析农林植物表型对喷雾机械设计方法和喷雾性能影响的基础上,系统综述国内外开展的智能喷雾机械研究,提出基于植物表型的智能喷雾机械设计方法研究展望,探讨分析基于农林植物表型特征参数的新型、高水平智能化喷雾机械,并指出农林植物表型技术的发展必将推动绿色智能喷雾机械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十四五”战略和“双碳”目标的共同引领下,刨花板产业蓬勃发展。将智能技术融入刨花板产业装备,实现刨花板生产检测智能一体化,提升刨花板智能装备水平,是促进刨花板工业增产和提质的有效手段。文中分析刨花板的质量缺陷和成因以及对应的生产工段,综合阐述在生产上易影响产品质量的施胶工段和热压工段的智能控制方法以及对刨花板密度和外观的先进检测技术,总结现阶段存在的不足,并从刨花板生产控制、产品检测、设备在线监测及智能生产线等方面对刨花板工业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为刨花板产业的绿色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内燃动车组因配置大功率内燃动力包,使得整车噪声控制较电动车组困难。通过对某内燃动车组进行合理的噪声控制设计,使整车噪声指标均满足合同要求。同时对卫生间噪声超标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制定优化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具有通用性,可适用于其他动车组项目。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动车组给水系统是动车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动车组乘客的饮水安全问题,同时动车组的饮用水为热水供应,水箱、管道、阀门、配件、密封件材质的选择关系到对水质指标的影响,动车组的饮用水供应必须满足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标准。基于目前文献资料,综述了动车组的给水系统设计的依据及要求,并分析了各管材对动车组饮用水的影响,为保证给水系统水质,提出了结合动车运行实际需要分析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人工智能大背景下,传统酒店智能化是大势所趋,然而在传统酒店智能化改造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困难。分析了传统酒店智能化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传统酒店在智能化过程中,可采取前厅增加酒店自助终端,实现智能化入住服务;酒店客房增购智能化设施,打造智能客房;加强酒店员工智能化培训,提高智能化管理、服务水平;建立良好的宾客关系管理系统,提供个性化服务;优化员工智能化管理系统,提高酒店管理效率等对策,以提高传统酒店的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使用51单片机的输出端口产生四路占空比可调的PWM信号,驱动四轮两路智能小车的软件实现方法。程序中哟定时器采用中断的方式控制PWM信号的频率,T1定时器采用查询的方式控制PWM信号的占空比;并通过单片机自带的串行口接收主机传输过来的控制智能小车运动方向和速度(即占空比)的信号,方便、及时、可靠、简洁地控制智能小车的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