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州大尾羊主要生长于兰州市城郊,是我国优良的肉脂兼用型地方绵羊品种之一,具有耐粗饲、生长发育快、肉用性能好、脂尾肥大等优点,也是我国优良的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兰州大尾羊一度濒临灭绝。随着种质资源国家战略的提出和深入实施,我国加大了对地方优良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力度,开展兰州大尾羊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创新利用,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本文就兰州大尾羊保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合理的保护对策,以期为兰州大尾羊保护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卷曲相关同源蛋白(FRZB)基因作为候选基因,以同羊、小尾寒羊、兰州大尾羊和湖羊4个品种共计582只绵羊个体为试验材料,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结合DNA测序技术对FRZB基因的InDel进行筛查,旨在寻找与4个品种绵羊生长性状相关的InDel位点。结果表明,绵羊FRZB基因第1内含子上检测到一段14 bp的InDel突变;FRZB基因内含子区InDel突变位点在同羊、小尾寒羊、兰州大尾羊和湖羊群体中均存在II、ID、DD 3种基因型;关联分析表明,FRZB基因中检测到的InDel突变对同羊生长性状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II基因型的体长、背高、荐高、距骨宽度、尾长和尾宽在同羊群体中显著优于DD基因型,可以作为候选分子标记用于同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这些结果提示,绵羊FRZB基因第1内含子上一个14 bp的插入突变可显著影响同羊生长性状,可以作为绵羊育种中生长性状的潜在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卷曲相关同源蛋白(FRZB)基因作为候选基因,以同羊、小尾寒羊、兰州大尾羊和湖羊4个品种共计582只绵羊个体为试验材料,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结合DNA测序技术对FRZB基因的InDel进行筛查,旨在寻找与4个品种绵羊生长性状相关的InDel位点。结果表明,绵羊FRZB基因第1内含子上检测到一段14 bp的InDel突变;FRZB基因内含子区InDel突变位点在同羊、小尾寒羊、兰州大尾羊和湖羊群体中均存在II、ID、DD 3种基因型;关联分析表明,FRZB基因中检测到的InDel突变对同羊生长性状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II基因型的体长、背高、荐高、距骨宽度、尾长和尾宽在同羊群体中显著优于DD基因型,可以作为候选分子标记用于同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这些结果提示,绵羊FRZB基因第1内含子上一个14 bp的插入突变可显著影响同羊生长性状,可以作为绵羊育种中生长性状的潜在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4.
兰州大尾羊(Lanzhou fat tailed sheep)是我国16个著名地方绵羊品种之一,属长脂尾型,是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5年)由陕西大荔一带引进的同羊与兰州当地蒙古羊杂交自然选育而成,主要分布在兰州市及定西市临洮县等周边地区。具有耐粗饲、抗病能力强、饲料利用率高、适应性强、肉质鲜美等特点,尤以其尾大、脂肪充实而著称。1999年被国家列为濒临灭绝的资源。2006年6月,农业部确定兰州大尾羊等138个畜禽品种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研究结果表明,其灭绝频率为0.77,为北方11个绵羊品种之首,品种贡献率为10.52%,居于第三,保护潜力为0.1419,居第1位。因此,保护兰州大尾羊这一珍贵的地方绵羊品种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兰州大尾羊     
兰州大尾羊(Lanzhou Large-tailed sheep)原产于兰州市,是我国优良的肉脂兼用粗毛型地方绵羊品种,具有体格大、早期生长发育快、肉脂生产能力高、肉质鲜嫩、适应性强等特点.1989年兰州大尾羊被收录于《中国羊品种志》,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MyoG)基因内含子Ⅱ的多态性及其对绵羊生长性状的影响,筛选对绵羊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分子标记,以期为绵羊的分子育种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大尾寒羊、小尾寒羊、豫西脂尾羊、湖羊、杜泊羊5种绵羊为研究对象,采用PCR-RFLP技术对MyoG基因内含子Ⅱ(Eco72 Ⅰ)进行基因分型,利用PopGene32软件计算绵羊MyoG基因内含子Ⅱ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利用SPSS 17.0软件对不同基因型与绵羊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小尾寒羊、杜泊羊、湖羊群体中MyoG基因内含子Ⅱ均存在3种基因型:AA(368/540 bp)、AB(908/368/540 bp)和BB(908 bp);大尾寒羊和豫西脂尾羊群体中仅检测到2种基因型:AB(908/368/540 bp)和BB(908 bp)。大尾寒羊、小尾寒羊、豫西脂尾羊、湖羊、杜泊羊的A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845、0.633、0.917、0.706和0.811,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55、0.033、0.083、0.176和0.054,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333、0、0.118和0.135。小尾寒羊的杂合度最低(0.455),杜泊羊的杂合度最高(0.497),表明杜泊羊的遗传多样性要高于其他群体;5个群体多态信息含量(PIC)均为中度多态(0.25<PIC<0.5)。关联分析发现,小尾寒羊MyoG基因内含子Ⅱ BB基因型个体胸围、胸宽、头长、颈长均显著低于AA、AB基因型(P<0.05)。【结论】 MyoG基因内含子Ⅱ Eco72 Ⅰ位点可作为影响绵羊生长性状的分子标记,结果可为今后绵羊生长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牛羊多胎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研究采用了RAPD、PCR RFLP、微卫星、PCR SSCP、序列分析等方法对2个牛品种(秦川牛和荷斯坦奶牛共60头)、6个中国固有绵羊品种(多胎品种小尾寒羊,双胎品种大尾寒羊,单胎品种兰州大尾羊、蒙古羊、同羊和哈萨克羊共197余只`进行了分子遗传基础研究,旨在寻找牛羊多胎性状合适的分子标记,为进一步对牛双胎基因、绵羊多胎基因的探索和高繁殖率牛羊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研究地方绵羊品种的遗传变异,为种质资源评价、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数据。利用5个微卫星标记分析4个地方绵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根据等位基因组成及频率进行群体遗传统计分析;基于品种间标准遗传距离(Ds)和Nei氏遗传距离,分别构建UPGMA系统发生树。4个地方绵羊品种共检测到70个等位基因,各位点等位基因数(Na)在10~18之间;4个地方绵羊品种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81~5.68个,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152~0.7373,平均遗传杂合度(H)为0.6711~0.7820;4个地方绵羊品种间遗传分化系数为0.0847,标准遗传距离(Ds)和Nei氏遗传距离晋中绵羊与乌珠穆沁羊为最大(0.5775、0.6126),小尾寒羊与乌珠穆沁羊为最小(0.1542、0.1955),首先小尾寒羊与乌珠穆沁羊聚为一类,晋中绵羊与广灵大尾羊聚为另一类,然后两类聚在一起形成一大类。结果表明,4个地方绵羊品种遗传变异大、多样性丰富;品种间遗传分化小,但小尾寒羊和乌珠穆沁羊与晋中绵羊和广灵大尾羊间已有明显分化。选择的5个微卫星座位均为高度多态位点,可作为有效遗传标记用于绵羊品种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分析。各地方绵羊品种分子聚类关系与其形成史、分化及地理分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绵羊PRND基因多态性及其对生长性能的遗传效应,旨在寻找改良绵羊生长性能的分子标记。方法:本研究采用DNA测序的方法检测了兰州大尾羊(n=120)、小尾寒羊(n=190)、滩羊(n=1 020)3个群体共1 330个个体在绵羊PRND基因中的遗传变异,并分析了绵羊PRND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能的关联性。结果:绵羊PRND基因存在多态性。其中,兰州大尾羊未检测到DD型,II基因型频率高于ID型,等位基因I频率高于等位基因D,SNP处于低度多态(PIC0.25);小尾寒羊、滩羊均检测到DD、ID、II三种基因型,II基因型频率均高于DD、 ID型,等位基因I频率高于D,SNP均处于低度多态(PIC0.25);关联分析表明,兰州大尾羊ID型个体的各种生长性能均高于II型个体。其中,兰州大尾羊ID型个体的胸围普遍高于小尾寒羊和滩羊,体斜长差异显著(P0.05)。小尾寒羊管围差异显著(P0.05)。滩羊生长性能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PRND基因在兰州大尾羊、小尾寒羊、滩羊中都存在多态性,对绵羊生长性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兰州大尾羊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作者对兰州大尾羊遗传资源现状及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兰州大尾羊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和可持续发展利用模式,认为兰州大尾羊遗传资源保护应在进一步调查现有遗传资源并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从原种数量、种群遗传结构、种群纯洁性和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产业化开发等方面综合考虑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遗传资源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1.
文章宗旨是(目的)研究地方绵羊品种的遗传变异,为种质资源评价、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数据.(方法)利用5个微卫星标记分析4个地方绵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根据等位基因组成及频率,进行群体遗传统计分析.基于品种间标准遗传距离(DS)和Nei氏遗传距离,分别构建UPGMA系统发生树.(结果)4个地方绵羊品种共检测到70.0个等位基因,各位点等位基因数(Na)在10.0~18.0之间;4个地方绵羊品种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81~5.68个,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15 2~0.737 3,平均遗传杂合度(H)为0.671 1~0.782 0;4个地方绵羊品种间遗传分化系数为0.084 7,标准遗传距离(DS)和Nei氏遗传距离晋中绵羊与乌珠穆沁羊都为最大(0.577 5,0.612 6),小尾寒羊与乌珠穆沁羊都为最小(0.154 2,0.195 5),首先小尾寒羊与乌珠穆沁羊聚为一类,晋中绵羊与广灵大尾羊聚为另一类,然后两类聚在一起形成一大类.(结论)结果表明4个地方绵羊品种遗传变异大、多样性丰富;品种间遗传分化小,但小尾寒羊和乌珠穆沁羊与晋中绵羊和广灵大尾羊间已有明显分化.选择5个微卫星座位均为高度多态位点,可作为有效遗传标记用于绵羊品种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分析.各地方绵羊品种分子聚类关系与其形成史、分化及地理分布(相)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甘肃地方绵羊品种微卫星遗传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甘肃省6个地方绵羊品种(240只个体)15个微卫星座位的等位基因的研究,结果共发现了179个等位基因。其中在藏羊中发现的等位基因数最多(136个),兰州大尾羊最少(94个)。多态信息含量、期望杂合度和观察杂合度的数据表明:在研究的6个绵羊品种中藏羊和甘肃高山细毛羊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而兰州大尾羊和岷县黑裘皮羊的遗传多样性较低。DA遗传距离和D s遗传距离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均表明:兰州大尾羊、蒙古羊和滩羊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预示这3个品种可能具有相同的原始祖先。而甘肃高山细毛羊与其他5个甘肃地方品种的遗传距离较远,另为一类。  相似文献   

13.
洼地绵羊与四个羊种分子遗传标记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RAPD技术,利用混合基因池(DNA pool)法,对洼地绵羊、小尾采羊、大尾寒羊、滩羊和鲁北白山羊进行了遗洚相关分析。其中洼地绵羊与大尾寒羊间的遗传距离为0.0560,与小尾寒羊的遗传距离为00678,与滩羊的遗传距离为0.1266,而与鲁北白山羊的遗传距离为0.3607。可以认为洼地绵羊、小尾寒羊、大尾寒羊、滩羊有共同的原始祖先,均是由蒙古羊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经过长时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地方优良品种。根据遗传距离做出了它们之间的聚类图。同时在分析过程中发现,洼地绵羊、小尾寒羊、大尾寒羊和鲁北白山羊均出现了具有品种特征的特异性条带。可以作为各自的分子标记来进行品种鉴定。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微卫星标记ILSTS011的遗传多态性,研究以河南省地方绵羊品种大尾寒羊、小尾寒羊和豫西脂尾羊为研究对象,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离微卫星标记的带型.结果表明:在3个绵羊品种中均检测到微卫星标记ILSTS011有3个等位基因,微卫星标记ILSTS011的平均杂合度为0.614 1,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614 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51 3.说明ILSTS011为高度多态基因座,可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用于大尾寒羊、小尾寒羊和豫西脂尾羊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文章宗旨是利用5个微卫星标记分析5个绵羊品种的遗传结构变异,了解特克塞尔羊和地方绵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以期为种质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根据5个绵羊品种在5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组成及频率进行群体遗传统计分析.5个微卫星座位在5个绵羊品种中共检测到78.0个等位基因,各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11.0~19.0个;5个绵羊品种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G)为0.615 2~0.7373,平均基因杂合度(He)为0.671 1~0.7820.特克塞尔羊与晋中绵羊的标准遗传距离(DS)为最大(1.6668),其余依次为广灵大尾羊(1.3062)、小尾寒羊(1.095 9)、乌珠穆沁羊(0.8308).表明5个微卫星座位均为高度多态位点,可作为有效遗传标记用于绵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品种间遗传关系分析;5个绵羊品种在5个微卫星位点遗传变异大、多态性丰富.据DS推测,特克塞尔羊(Texel)与晋中绵羊(Jinzhong sheep)杂交可望获得较大的杂种优势,与广灵大尾羊(Guangling Large-tailed sheep)、小尾寒羊(Small-tailed Han sheep)的杂种优势次之,与乌珠穆沁羊(U jumqin sheep)杂种优势稍小.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Lpin3基因变异对绵羊肉用性状的影响,选择广灵大尾羊和小尾寒羊两品种脂尾型绵羊为研究对象,采用DNA直接测序法检测Lpin3基因5'非编码区部分序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并分析SNPs与尾型和屠宰性状的关联。结果检测到Lpin3基因5'非编码区起始密码子上游约1 200 bp的DNA序列13个SNPs,其中-334~-332ins TAA显著降低了小尾寒羊的尾宽(P0.05),提高了小尾寒羊的屠宰性状(P0.05),在小尾寒羊中的突变频率显著高于广灵大尾羊(P0.05),对广灵大尾羊各性状无显著影响(P0.05)。尽管不显著,小尾寒羊中-443 TC与-334~-332 ins TAA具有相似的遗传效应。该研究可为绵羊Lpin3基因功能及肉质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GHRH基因作为绵羊生长性状候选基因的可能性,寻找与绵羊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对萨福克羊与哈萨克羊杂交成年母羊GHRH基因rs400079090和rs419322328位点的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rs400079090位点检测到3个基因型,rs419322328位点TT基因型缺失;rs419322328位点GG基因型个体胸宽显著大于GT基因型个体(P〈0.05),体斜长极显著小于GT基因型个体(P〈0.01)。说明GHRH基因2个SNP位点多态性对萨福克羊与哈萨克羊杂交成年母羊生长性状有一定的影响,可以作为进行绵羊生长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8.
绵羊是世界上最早被驯化的畜种之一,且在我国品种种类繁多,但如今由于长期进行杂交,导致畜种趋于减少、濒于消失甚至泯灭,其中我国特有的绵羊地方品种——兰州大尾羊便是其中一个濒临灭绝的畜种。本研究通过对甘肃地区的大尾羊绵羊品种的线粒体Cytb基因(Cytochrome b gene)进行扩增,并与国内外其他绵羊品种进行进化树分析,对其种群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现存兰州大尾羊这一品种可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杂交情况,对探讨种群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及兰州大尾羊品种起源提供了理论依据,且对研究甘肃地区的绵羊品种起源以及对绵羊品种的保护和利用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畜牧与兽医》2016,(9):16-20
脂尾(臀)性状是绵羊逆境生存的耐逆性状,其臀尾部大量储积脂肪的基因组变异研究目前仍是空白。本研究以国外新近报道的5号染色体上存在的可能与尾脂性状相关联的两处SNP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PCR-RFLP和PCR-SSCP的方法检测两SNP在我国尾型极端差异的阿勒泰羊、湖羊、细毛羊以及藏羊群体中的多态性、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验证两SNP是否可作为我国低脂绵羊新品种培育的分子标记。研究结果表明:两SNP在我国脂尾(臀)型阿勒泰羊、湖羊与瘦尾型中国美利奴羊细毛羊和藏羊群体中高度分化,两SNP的T等基因与A等位基因在瘦尾型绵羊品种中高频出现,存在与瘦尾性状密切相关的趋势,提示此两个SNP可作为选育低脂绵羊新品种的有效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20.
研究旨在分析兰州大尾羊、小尾羊、滩羊和藏羊的系统发育关系,并与国内外其他绵羊品种进行比较.试验分别对甘肃地区兰州大尾羊、小尾羊、滩羊和藏羊等4种绵羊品种进行线粒体基因COX1与Cytb基因序列的扩增和产物的测序,并基于COX1与Cytb基因与国内外其他绵羊品种构建发育树,分析种群遗传现状和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4种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