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试验以半直立耐密型水稻品系垦选201216为试验对象,研究新型水稻株型的配套栽培密度下,最优的施肥量。试验结果表明:在23.3 cm×10.0 cm的最优栽培密度下,全生育期总施氮量为120 kg/hm2时,水稻群体各重要性状最优,产量构成因素相互协调发展,可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2.
施肥方式与种植密度对丰华占产量及品质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插秧移栽条件下,三种施肥方式和三种不同移栽密度对丰华占的产量及构成因子、品质及理化指标的影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施肥方式对理论产量和直链淀粉的影响分别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种值密度对有效穗数、理论产量和食味品质的影响分别达极显著、显著和显著水平、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折实际产量分别与理论产量、有效穗数呈极显著和显著相关,综合试验结果,高密度(插植规格20cm×20cm)、施用控释肥是丰华占最优的插秧方式。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双季稻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实现规模种粮效益的最大化,2015年在衡阳县演陂镇罗观村建立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种植高产示范片,示范片面积33.33 hm~2,采用早晚稻品种搭配(早稻早中熟品种+晚稻中熟品种)+专业化育机插秧(早稻拱棚旱育机插秧、晚稻硬盘泥浆育机插秧)+精准机插(早稻3.5~4叶、晚稻4~4.5叶)+配方施肥+间歇灌溉+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机收+机烘模式开展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经测产验收,早稻4个组合全程机械化生产较对照常规栽培(湿润育秧手插)分别增产14.99%、14.7%、11.22%、5.46%;晚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两个组合较对照常规栽培(湿润育秧手插)分别增产23.22%、13.66%;早晚稻最佳组合搭配可增产2887.5 kg/hm~2、增收9697.05元/hm~2。  相似文献   

4.
分别在三种不同移栽方式及不同密度栽培条件下设立水稻移栽方式与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摆栽比插秧增产13%,比抛秧增产14.1%,是高产高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采用最优设计试验研究了基施氮、磷、钾肥与覆膜夏大豆产量、经济效益及成本的关系。结果表明,增施氮磷肥是覆膜夏大豆高产高效优化栽培的关键。通过对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明确了不同条件下的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6.
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绿色水稻不同插秧密度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秧苗在 壮秧超稀植栽培30.0 cm×(16.5-20.0)cm条件下,每穴基本苗2株为理想的插秧密度,水稻产量高,值 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以晶两优华占为供试材料,比较研究了印刷播种无盘育秧大苗机插技术、机钵体育秧有序抛栽技术下不同肥密处理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期,有序机抛移栽方式水稻茎蘖数比大苗机插移栽方式多,两种移栽方式下均是减肥增密处理低于常肥常密处理;水稻各生育时期单位面积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有序机抛移栽方式高于大苗机插方式,两种移栽方式下减肥增密处理高于常肥常密处理12.00%~14.00%。两种移栽方式下移栽密度为17 cm×25 cm、肥料减施24%时产量较高,比对照(常肥常密)提高4.54%~6.23%。  相似文献   

8.
杨丽敏 《中国稻米》2008,14(1):50-51
试验在本田相同插植密度条件下,采用稻田覆盖地膜、湿润灌溉栽培方式,旨在研究寒地水稻覆膜条件下,水稻生长发育、分蘖动态、产量构成因子等方面的变化,形成一项行之有效、作用明显、易于农民掌握操作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以5个优良的欧洲玉米种质BRC自交系为母本、5个不同来源的优良自交系为父本,采用NCⅡ设计,组配25个杂交组合,在3种密度下对欧洲玉米种质BRC选系的杂种优势表现和配合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下,F_1代单株产量杂种优势普遍存在,变化趋势是随密度增加而降低。自交系BRC-1在60 000株/hm~2密度下有较高的GCA效应;自交系BRC-5在3个密度条件下均有较高的GCA效应,且随着密度的增加,GCA效应增加。同一组合在不同密度下SCA效应存在较大差异,SCA效应增减与密度增减的变化方向不一致。在3种密度下,总配合力较高的组合分别为BRC-5×D37、BRC-5×S121和BRC-5×HG162,在不同密度下单株产量的总配合力效应与杂种优势极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认为,自交系BRC-5和BRC-1在实际育种中有较大的利用价值,用自交系BRC-5容易组配出高产耐密组合。欧洲种质×塘四平头和欧洲种质×旅大红骨+塘四平头的杂优模式在高产耐密杂交种选育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分别在三种不同移栽方式及不同密度栽培条件下设立水稻移栽方式与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摆栽比插秧增产13%,比抛秧增产14.2%,是高产高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机插水稻秧田期水分管理条件下床土培肥、移栽秧龄对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控水育秧比湿润育秧发根力强,发根数多;湿润育秧比控水育秧成苗率高,秧苗植株高;控水育秧条件下机插秧秧龄弹性可放宽到4.5叶期,但要控制苗的高度;控水、适量增加施肥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水稻嘉优5号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高产高效机插栽培措施。[方法]对水稻嘉优5号进行不同播种期、机插秧龄、播种量、机播密度和大田施肥量等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嘉优5号以5月底播种为宜;机插秧龄以10~15 d最适宜;机插株距以12~14 cm时产量较高,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30 cm标准盘播种量以50~75 g为好,在现有流水线下,播种量越少越好;在平衡施肥的方法下,以240 kg/hm2左右纯氮用量最为适宜。[结论]研究结果为水稻嘉优5号栽培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耐密品种辽单565进行不同密肥栽培试验,寻求最佳密肥增产效果和效益最大化,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肥力条件下,密度要求差异较大。在中等肥力下密度67500株/hm2产量、总效益最高;在高肥力水平下密度75000/株/hm2产量、总效益最高,为不同生产水平下实现合理的群体结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项研究从栽培品种、施肥、密度等方面分析了不同处理条件下的产量、经济效益及处理因子对水稻优质米品种生长发育的影响,提出了水稻优质米品种配套栽培应严格控氮,经济施肥;注重分蘖后期接力肥的施用;适当稀植和少本插。  相似文献   

15.
研究机插水稻秧田期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床土培肥对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控水育秧比湿润育秧发根力强,发根数多,湿润育秧比控水育秧成苗率高,秧苗植株高;控水育秧条件下机插秧秧龄弹性可放宽到4.5叶期,但要控制苗的高度;控水、适量增加施肥有利于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耐密玉米品种辽单565进行密度、施肥量及栽培方式等的研究,总结出辽宁西部地区在不同种植方式下,适宜的种植密度以及经济施肥量,清种(60cm垄),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0000株/hm^2,合理施N肥(尿素)量为450kg/hm^2,大垄双行(大垄宽120cm,双行间距40cm)种植,适宜的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最经济施N肥(尿素)量为375kg/hm^2,充分发挥耐密玉米品种的增产潜力,达到最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以山东釆种甜菜区一直釆用的甜菜制种栽培密度(行×株=60 cm×40 cm)为对照,在该区设行距均为60 cm,株距设5个处理(分别为30 cm、40 cm、50 cm、60 cm、70 cm)进行对比试验,以探寻与当地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形成最优组合的最佳栽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该区一直采用行距为60 cm,株距为40 cm的栽植密度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较为符合。  相似文献   

18.
本项研究从栽培品种、施肥、密度等方面分析了不同处理条件下的产量、经济效益及处理因子对水稻优质米品种生长发育的影响,提出了水稻优质米品种配套栽培应严格控氮,经济施肥;注重分蘖后期接力肥的放用;适当稀植和少本插。  相似文献   

19.
王秀华  陈冰 《杂粮作物》1999,19(1):32-34
以往的高产栽培经验证明,确定适宜的密度,并配以合理的施肥是谷子高产的重要技术环节,本试验通过田间测定,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运算,模拟与寻优,研究谷子新品种“铁谷6号”产量达到3750kg/hm^2以上水平的肥密模式,探讨种植密度,磷肥和氮肥施用量的最佳组合。为新品种的生产,示范及大面积推广,栽培技术规范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在一般高产栽培管理条件下,水稻不同群体与产量的关系,为生产上推广合理稀植提供科学依据,新宾满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进行了不同插秧行距、不同插秧穴距、不同插秧苗数的复因子试验。通过对冷凉地区水稻不同群体与产量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插秧苗数、穴数、行距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大;插秧的穴距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大,中下等地力应以13.3~16.5 cm为主,肥沃地块应以20 cm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