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菜用大豆在辽宁省不同生态区农艺性状及产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辽宁省大豆不同生态区,比较研究了菜用大豆新品种(系)辽鲜1号、辽00139和辽00128农艺性状及产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菜用大豆采收期在7月31日至9月13日间;3个菜用大豆品种(系)株高差异大,株高平均值在24.1~70.0 cm;鲜荚产量为297.5~983.9 kg/667m2,鲜荚产量最高的地区是铁岭,最低的地区是岫岩。从鲜荚商品性状和产量性状结果分析,铁岭、丹东、瓦房店和锦州地区适宜生产菜用大豆。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植密度对饲用大豆品系15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饲用大豆品系15草产量、农艺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筛选出品系15在通辽产区的最佳种植密度,为品系15的栽培及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行距(A)和株距(B)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品系15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品系15的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在种植密度(行距×株距)为60 cm×40 cm时,草产量最高。不同种植密度对品系15的农艺性状有显著影响,在种植密度为60 cm×30 cm时,品系15株高较高,分枝较多,主茎较粗,单株地上生物量较大。主茎粗和单株地上生物量与鲜草产量及干草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种植密度为60 cm×30 cm时,品系15的单株粒重及籽粒产量最大。若品系15作为牧草应用,行距×株距为60 cm×40 cm是最佳的密度设置,若品系15作为籽实饲料或繁殖种子,行距×株距为60 cm×30 cm是最佳的密度设置。  相似文献   

3.
始花期追施尿素对早熟菜用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个早熟菜用大豆和1个晚熟菜用大豆品种为试材,探讨了始花期追施尿素对菜用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旨在为提高菜用大豆的产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早熟菜用大豆品种植株矮小、分枝少、主茎节数少、结荚高度低于晚熟品种。始花期追施尿素对菜用大豆品种形态性状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可以增加二粒荚和三粒荚的比例,且中等施肥水平优于高施肥水平;始花期适量施尿素有利于增加菜用大豆的单株荚数、单株荚重、单株粒数、百粒重、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且早熟品种的增产幅度大于晚熟品种。从综合性状来看,早熟品种沈农引48更具有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4.
不同种植密度对四川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不同大豆品种在四川的适宜种植密度,以便为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油6019、南夏豆35、南夏豆38、南农99-6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20万、25万、31.25万株·hm-2共3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各品种的株高、底荚高...  相似文献   

5.
密度及行距对不同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间条件下,以3个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铁丰31、铁豆63和沈农12为试材,采用再裂区设计,考察不同密度及行距处理对不同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缩小行距可以提高3个大豆品种的株高;增加密度,3个大豆品种的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减少,结荚高度提高;不同行距处理条件下,大豆产量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行距为30 cm时,大豆产量最高;密度为25万株·hm-2,行距30 cm时,3个大豆品种产量最高,铁丰31、沈农12和铁豆63的产量分别为4 961.2,3 840.0和3 539.1 kg·hm-2。  相似文献   

6.
采用早熟菜用大豆品种为试材,对不同菜用大豆品种农艺性状、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早熟菜用大豆品种株型矮小,分枝少,节问长度较短;一粒荚、二粒荚所占的比例较大,百粒重和收获指数均较高;不同生育期品种间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没有显著差异;在籽粒形成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和脂肪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品种间蛋白质含量和蛋脂总含量积累有所差异.综合籽粒产量和品质性状,沈农引48是更适合选用的早熟菜用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7.
夏大豆群体结构对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在南方地区选择不同类型的代表品种,研究不同密度及同密度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密度与株行距配置显著地影响产量,品种类型不同,其对密度要求不同,主茎结荚型品种密度以3.0万株/亩为宜,而分枝型品种以1.0-1.5万株/亩为宜,相同密度下株行距愈接近,则产量愈高,因而建议均匀种植。文中分析讨论了密度对产量影响的原因,并对结论的应用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以九三农垦地区推广面积较大的大豆品种北豆53、黑河45和垦鉴豆27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不同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北豆53和黑河45的株高降低;垦鉴豆27的主茎节数增多;北豆53和垦鉴豆27的产量下降;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垦鉴豆27表现最好,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35万株/hm~2。  相似文献   

9.
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来研究秋大豆品种、施肥和密度因素对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是影响秋大豆产量形成的最主要因素,增加密度可显著提高秋大豆产量(P<0.05);施肥对秋大豆有效分枝数影响最大;株高、结荚高度和百粒重主要由品种自身的遗传因素决定;主茎节数、有效荚数和单株粒数受施肥和密度因素的共同影响.综合考虑,重庆地区秋大豆的最优措施为:浙春3号施用过磷酸钙675 kg·hm-2+尿素75 kg·hm-2,密度为50万株·hm-2,此时产量可达2 268.5 kg·km-2.  相似文献   

10.
密度与施肥对春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育37为试材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大豆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叶面积指数呈现上升的趋势,干物质积累呈现下降的趋势;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都呈现上升的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加,大豆产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大豆产量呈现上升的趋势.在密度为19×104株/hm2、施肥量为200 kg/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出适宜四川丘陵山区大豆生产的株行距配置,以结荚习性不同的两个大豆品种南夏豆25和南农99-6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株行距配置下的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密度为25万株·hm-2时,相同株距下行距配置的变化对主茎高度和重心高度影响不明显,株距从8 cm扩大到10 cm有利于抑制植株主茎高度的增加.重心高...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作物轮作现象严重,为研究连作、轮作对玉米和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2009—2014年进行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和大豆不同年限轮作后,对玉米的株高影响不显著,而对大豆的株高影响非常显著;玉米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量、单株粒重、单位面积产量均为T3(豆-豆-玉)最大,大豆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量、单株粒重、单位面积产量均为T2(豆-玉)最大;玉米单位面积产量T3(豆-豆-玉)达10 954.82kg/hm~2,较T1(玉米连作)增产27.37%,大豆单位面积产量T2(豆-玉)达2128.46 kg/hm~2,较T9(大豆连作)增产26.89%,可见,玉米和大豆不同年限轮作可有效提高2种作物的产量。  相似文献   

13.
不同遮光处理对菜用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置遮双层网、遮单层网和不遮网3种处理,对32个菜用大豆品种(系)各小区的标准荚数、标准荚重、百粒重、产量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筛选出了3种处理条件下平均小区产量均超过1 300 g的上海红皮、灵川吕竹豆等菜用大豆品种(系)6个;各处理小区平均产量与标准荚数、标准荚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耐阴性较强的菜用大豆品种(系)在遮光和正常条件下平均产量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枣棉间作对中棉所43、中棉所49、新陆中26、新陆中36、新陆早50和品系6011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枣棉间作对不同棉花品种苗期和现蕾期生育进程无显著影响,但延长开花期至吐絮期生育阶段,叶面积指数不同程度降低.不同棉花品种产量显著降低,主要原因是单株结铃数下降;其次是铃重和衣分.综合分析认为新陆早50、中棉所43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较好,适宜枣棉间作.  相似文献   

15.
利用10个菜用大豆品种,通过其产量性状鉴定与评价,筛选出适宜河北省种植的优良菜用大豆品种,并为育种改良提供种质基础.连续2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10个供试品种在产量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品种苏早2号、春绿60、AGS-292和绿75表现产量较高且稳定,适宜在该地区种植.此外,10个品种的农艺性状遗传基础较为丰富,可作为菜用大豆育种的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16.
不同棉田间作模式对棉花农艺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完善豫东地区棉花与花生、大豆、甘薯、芝麻、向日葵、糯玉米间作栽培模式,对不同间作模式下棉花农艺、产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间作作物株高的增高棉花的生育期延长,株高增高,单株成铃数、铃重、衣分及籽棉产量下降;6种间作模式中,以棉花与花生间作的总产值和纯收入最高,分别为35 844.9 元·hm-2和16 497.7 元·hm-2。  相似文献   

17.
以大豆品种吉育88为试材,在移动旱棚内,采用根钻挖掘法,研究幼苗期、分枝期、开花期和结荚期干旱胁迫下大豆根系干重在土壤中的分布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幼苗期轻度和重度干旱促进了21~110cm土层根系的分布,增幅显著;分枝期和开花期出现干旱胁迫对根系影响最为严重,尤其是开花期重度干旱,根系总重降低22.55%,21~110 cm根系减少60%以上。与CK相比,幼苗期轻度干旱对株高、节数、单株荚重、粒重、百粒重无显著影响,分枝期、开花期轻度干旱多数性状受到显著影响,鼓粒期轻度干旱,仅百粒重显著降低;幼苗期至鼓粒期重度干旱,单株荚重、粒重、百粒重均显著降低,分枝期和开花期重度干旱,对各性状影响最大,株高、单株荚重、粒重的降幅都在40%以上,节数的降幅在20%以上。  相似文献   

18.
宿根甘蔗不同地膜、蔗叶还田覆盖模式的试验表明,地膜全覆盖的甘蔗农艺性状、产量显著和极显著地优于不覆盖的对照;不同覆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都不同程度地优于对照.旱地种植宿根蔗,因地制宜选择、应用合理的蔗叶还田和地膜覆盖模式,是一条提高和稳定甘蔗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