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糯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高产育种方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糯稻育种目标的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通过连续两年对我省近年来选育的11个糯稻品种(系)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株高、生育日数、穗长与产量负相关;时产量形成贡献最大的依次是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因而糯稻高产育种中,应以恰当的生育期、中矮杆株高、增加有效穗数和每德实粒数为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2.
优质早籼稻产量性状分析及育种策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15份优质早籼稻新品系的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产量性状均与产量呈正相关,除株高外,其余5个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均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产量性状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关系;每穴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47.84%),其次为每穗总粒数(21.86%),再次为千粒重和结实率(分别为14.47%和9.46%).根据分析结果,笔者认为优质早籼稻高产育种应主攻分蘖和提高分蘖成穗率,同时注意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优质早籼稻高产(即产量达500~600kg/667m^2)育种的产量性状模式为单株有效穗8~10穗、每穗总粒数125~150粒、结实率80%以上、千粒重24~27g.  相似文献   

3.
棉花产量育种的数量性状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产量是棉花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提高棉花产量育种效率,本文从产量结构模式、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关系两方面,分析了与棉花产量育种有关的数量性状,并讨论了提高棉花产量遗传潜力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旱作对籼粳稻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研究了旱作对籼、粳亚种间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并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亚种间水稻旱作的产量回归模型。研究表明,旱作在生育期、分蘖数、有效穗、穗长、株高、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性状上对籼型品种的影响较粳型品种的影响大。在旱作条件下,粳型产量总体表现比籼型品种高。  相似文献   

5.
徐宗俦 《耕作与栽培》1991,(6):39-40,49
作者1988年报道了香糯稻“国香4号”在N、P、K为1:08:0.7,4月中旬前播种,每亩3万窝密度处理产量最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N、P、K不同数量、配比的肥料运筹,对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参试品种为“国香4号”,因素水平见表1,选用L_8(2~7)正交设计,三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0.012亩,株行距13.2×16.5cm,每窝5本苗(不含分蘖),1988年4月13日播种,6月15日移栽。本田肥力中上等,pH6.6,有机质6.93%,水解氮25.70  相似文献   

6.
为更好地助力湖北省籼型糯稻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调研方式,详细了解产业主要做法,系统总结发展取得成效,深刻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发现,湖北基本形成以孝感市为中心,以江汉平原和鄂东南丘陵为两翼的籼型糯稻百亿级产业集群。针对调研发现的主要问题,靶向提出“强化协同联动、强化科技创新、强化典型带动、强化宣传引导”等“四个强化”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稻米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及籼粳分化度的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通过QTL的连锁关系和性状相关性研究表明,供试的籼粳重组自交系群体的籼粳分化程度与籼、粳稻的直链淀粉含量高低无直接关系,籼粳分化度与胶稠度、碱消值、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之间呈现显著相关和密切连锁关系;直链淀粉含量的高低不是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关键因素,胶稠度和碱消值是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最重要因素;单株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下,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作单季晚稻栽培的穗、粒、重结构,利用相关、回归及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提出了单季杂交晚稻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途径:在保证有一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提高结实率,主攻大穗,适当兼顾粒重。  相似文献   

9.
10.
优质高产糯稻育种方法及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质高产糯稻育种方法及途径探讨谢杏松,王建中,胡晨康,孙惠友(浙江省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312000)江省的糯浙稻生产在经历了60、70年代低产优质和80年代前期高产低质的困惑后,已逐步跨上了高产优质的道路。近5、6年内,有2个糯稻品种(祥湖84、绍...  相似文献   

11.
安徽中籼稻主要产量因子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安徽省2000—2005年的中籼稻区域试验和联合鉴定试验的424个品种(组合)为材料,对产量性状作了相关分析及主成份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和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呈显著正相关,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有效穗呈极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有效穗呈负相关。所以在中籼品种(组合)的高产育种中,应以选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为主攻目标,即要选育穗大粒多型品种,不必过于追求有效穗和千粒重。穗实粒数、产量与全生育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即生育期短的品种(组合)也可以实现高产。主成份分析也表明穗实粒数、穗总粒数是高产育种主攻的关键。并在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中籼稻品种(组合)高产育种策略建议,为中籼新品种(组合)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籼型黑糯三系及其杂交组合的选育与营养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珍汕97A为母本与“珍稀黑米”杂交,再以优质矮秆黑糯品种“黑糯83”为父本进行复交,并以其为轮回亲本,选株连续成对回交,经过14个世代的选择、鉴定,育成籼型黑糯不育系186A和保持系186B。同时,从黑糯品种“云香糯”与“明恢63”的杂交后代中,按系谱法选育与测交鉴定育成籼型黑糯恢复系161R。黑糯杂交组合186A/161表  相似文献   

13.
影响籼稻品种产量水平的主要根系性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2001和2002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分别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籼稻代表品种(品系)88个和122个为供试材料,抽穗期测定12个有关根系形态性状和根系活力,成熟期测定产量、冠根比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籼稻品种的产量进行聚类,研究不同产量类型籼稻品种根系有关性状的差异以及影响籼稻品种产量水平的主  相似文献   

14.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测定干物重(包括根系)、根系性状和根系活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单穗重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研究各类品种根系的基本特点。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间单穗重的差异很大(两年分别相差493%和764%),A、B、C、D、E、F类品种的平均单穗重,2001年分别为0.99、1.56、2.00、2.54、3.16、4.08 g,2002年分别为0.82、1.38、1.80、2.38、3.04、4.29 g。大穗型品种每株不定根总长、每株根干重、每株根系总吸收面积显著大于小穗型品种。大穗型品种每穗根数、每穗根重、每穗根长、每穗根系总吸收面积、每穗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每穗根系活性显著优于小穗型品种。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显著影响单穗重的主要根系性状是每穗根长、每穗根重、抽穗期冠根比、每穗根系总活力,决定系数为0.620~0.639。随着每穗根长、每穗根重、抽穗期冠根比、每穗根系总活力提高单穗重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不同年代中籼水稻品种的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旨在探明中籼水稻在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的变化特点。以江苏省近70年来不同年代在生产上广泛应用的12个代表性中籼水稻品种(含杂交稻组合)为材料,依据应用年代将其分为20世纪40—50年代、60—70年代、80—90年代和2000年以后4个类型,设置0 N(全生育期不施氮)、MN(全生育期施氮210 kg hm–2)和HN(全生育期施氮300 kg hm–2)3个施氮量处理,研究其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及其生理特性。结果表明,随品种应用年代的演进,不同年代中籼水稻品种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均获得较大提高。2000年以后的品种(超级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较高,根系性状和叶片光合特性以及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强是其重要生理基础。超级稻抽穗后根系氧化力和剑叶光合速率下降的幅度较大可能是导致超级稻结实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提高灌浆中后期超级稻的根系氧化力和剑叶光合速率,有望提高超级稻的结实率。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水稻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宁化河龙贡米水稻新品种‘玉针香’、‘农香32’和‘宜优673’为试验材料,进行3种不同密度种植,设置15万丛/ hm2、18.75万丛/ hm2及22.5万丛/ hm23个处理的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水稻生育期、抗病性、植物学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高低对水稻生育期和稻瘟病发病率影响不大,高密度种植时水稻纹枯病发病率和有效穗数增加,分蘖数和穗总粒减少;‘玉针香’和‘农香32’在种植密度18.75万丛/ hm2时产量最高,‘宜优673’种植密度22.5万丛/ hm2时产量最高;3个品种在3种密度组合种植中,以‘宜优673(A3) ’×密度B3(丛距20.2 cm)组合产量11.04 kg最高,较其他2个品种相比增产幅度在6%以上,因此‘宜优673’可做为河龙贡米首选优良水稻品种,种植密度22.5万丛/ hm2为宜。  相似文献   

17.
中籼水稻品种产量与株型演进特征研究   总被引:40,自引:11,他引:40  
以江苏省近60年生产上应用的16个代表性中籼品种(含杂交稻组合)为材料,依品种应用时期结合株型和基因型,将供试品种分为早期高秆(ET)、改良高秆(IT)、矮秆(DC)、半矮秆常规品种(SDC)、半矮秆杂交稻(SDH)和超级稻(SR)6个类型,研究其产量、源库关系和株型变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品种改良,籽粒产量逐步提高。这主要是由于总颖花量的增加,其关键在于每穗粒数的增多;结实率以DC最高,SR最低,千粒重变化不大。由ET到DC,植株高度降低,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同步提高,收获指数的提高更为明显。由DC到SR,植株高度略有增加,生物产量明显提高,抽穗后增加的量尤为显著,收获指数变化较小。品种改良明显减小了顶部3叶的着生角度,增加了抽穗期的叶面积,但颖花量的增加超过叶面积的增加,导致粒叶比(颖花数与叶面积之比)提高。随品种的演进,抽穗期根重以及根冠比提高,但根系伤流液量减少。抽穗至成熟根系伤流液和叶片中玉米素+玉米素核苷浓度下降的速度表现为SR>SDH>SDC。依据品种演进特征,对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黄麻纤维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黄麻纤维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可为高产育种与生产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159份不同来源黄麻种质资源的12个农艺性状对纤维产量即单株干皮重的影响表明, 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变化在11.89%至38.50%之间, 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变异。黄麻纤维产量与各性状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其中, 与单株鲜皮重、株高、始花期的相关系数较大, 分别为0.814、0.760和0.648。黄麻纤维产量和单株鲜皮重、株高、出麻率、鲜皮厚的回归方程达显著水平, 其标准回归系数依次为0.443、0.437、0.291和0.113。通径分析显示, 单株鲜皮重、株高在决定黄麻纤维产量时起主要作用。出麻率的相关系数(0.253)与直接通径系数(0.291)表现基本一致, 说明出麻率直接对黄麻纤维产量起作用, 具极显著正相关。因此, 在黄麻高产育种中, 应该以始花期、单株鲜皮重、株高、出麻率与鲜皮厚为主要筛选对象, 兼顾综合性状的改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