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麦田灰飞虱种群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灰飞虱不仅直接为害水稻、大小麦,还是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的主要媒介。了解灰飞虱在越冬作物大小麦田的分布特证和合适的抽样技术,可以为春季防治灰飞虱从而控制水稻病毒病的发生流行发挥重要作用。为此笔者进行了麦田灰飞虱种群分布调查,并采用扩散型指标法和Iwao回归法测定了浙江北部大小麦田灰飞虱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麦田灰飞虱成虫、若虫和成若虫田间分布趋于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主要是由灰飞虱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素引起的。根据空间分布型的参数,建立了理论抽样数模型为n1=1172.84/ —X +37.46,n2=293.21/ —X +9.36,n3=130.3/ —X +4.16,适用于不同虫口密度下的田间抽样。在每样方虫口密度5、10和15头以上时,分别取样70、40和20个样方。研究结果为准确抽样调查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灰飞虱在玉米田空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监测预报与持续控制水平,应用聚集度指标法测定、Iwao法和Taylor幂法则,研究了浙西北玉米田灰飞虱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灰飞虱在玉米田以聚集分布为主,聚集强度随虫口密度增加而增强。其聚集原因经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测定,当m<1.8072头/株时,其聚集是由某种环境因素(如气候、生育期、长势等)所引起的;当m≥1.8072头/株时,其聚集是由灰飞虱本身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研究结果为田间灰飞虱的准确抽样调查和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7月2日,笔者从安徽省植保总站获悉,安徽省农委近日发出关于加强灰飞虱监测和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强灰飞虱虫情监测,实行达标防治。近期调查,全省单季稻田灰飞虱平均百丛虫量为196.6头,数量大多高于上年,其中南谯区、凤阳县、凤台县、当涂县、含山县平均百丛虫量高达358~1400头,个别田块接近  相似文献   

4.
一种室内大量饲养灰飞虱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飞虱是重要的农业害虫和病毒传播介体,为给相关研究提供足够的活体材料,建立了一种室内灰飞虱规模化饲养的方法,笔者经一系列生物学试验,对温度、光强、饲养密度等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产卵和换苗时间进行了规定。试验表明饲养温度24~28℃,光照强度5000~7000lx,不同龄期虫的饲养密度分别为300~400头/杯(若虫)、200~300头/杯(3~4龄虫)、100~200头/杯(成虫)适合各自饲养时水稻苗的生长、灰飞虱的发育繁殖、卵的孵化等。为保证同批次虫龄的一致性,规定产卵时间和换苗时间分别为48h和8~10天。此方法条件因素明确,可操作性强,不受场地、时间、环境等自然条件限制;可随时提供足量试验用龄次标准试虫。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灰飞虱田间爆发的动态规律及其与玉米粗缩病发生的相互作用,降低粗缩病发病率和减少对玉米等作物产量损失,2008~2010年在麦田和玉米田系统调查了灰飞虱的发生消长规律,并设置11个播种期调查分析玉米粗缩病发病规律。结果表明:济宁市越冬灰飞虱虫量平均在75000头/hm2以上,大部分以2龄或3龄若虫在稻茬麦田越冬,越冬死亡率极低;初春后越冬若虫开始发育,5月上中旬始现一代灰飞虱成虫,下旬开始由稻茬麦田向旱作麦田和玉米苗田迁飞;6月上旬灰飞虱在旱作麦田密度达最大;6月中旬前后大量迁飞到玉米田;6月下旬随着温度和湿度升高一代灰飞虱大量死亡,部分迁到杂草上越夏,进入下一个生长周期。播种期是影响粗缩病的重要因子。5月初至6月上旬播种玉米后,玉米多处于10叶以下的敏感叶龄期,在灰飞虱成虫扩散高峰期和传毒率较高的环境下几乎完全致病,6月20日后播种的玉米出苗后能够避开灰飞虱成虫扩散高峰,受传毒的几率明显降低。因此,根据气候资料及时预报灰飞虱发生数量和动态,确定玉米安全播种期等农业措施,在时间和空间上严格有效控制玉米粗缩病发生,为科学防控灰飞虱危害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鄢铮  王正荣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5):194-198
为了明确甘薯大象甲幼虫的空间分布和种群特征。2011年通过对15块甘薯田的调查,应用聚集度指标的计算公式和Iwao的m*-m回归分析法、Taylor的幂法则等,对其空间分布型和田间理论抽样数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薯大象甲幼虫在甘薯田间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与密度相关,聚集强度随着幼虫密度的升高而增强;而个体群所占的空间随密度的升高而减少。导致甘薯大象甲幼虫聚集分布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幼虫虫口密度调查的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n=1.962/D2(1.1047/m+0.8737)]和序贯抽样模型[T0(n)=0.2n±0.4759 ]。  相似文献   

7.
稻褐飞虱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褐飞虱别名褐稻虱、稻褐飞虱,分布于除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和新疆以外的我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尤以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各省发生量大。食性较单一,只危害水稻及普通野生稻等稻属植物。一、为害特点成、若虫都能危害,一般群集于稻丛下部,密度很高时或迁出时才出现于稻叶上。用口器刺吸水稻汁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绿盲蝽严重为害春茶、防治指标空缺的问题,根据田间绿盲蝽若虫为害特征,对若虫的田间计数方法进行研究;利用田间试验,测算在不同绿盲蝽虫口密度下,茶鲜叶的经济损失率,并结合日照茶区绿盲蝽防治费用和茶鲜叶收益分析,确定日照茶区以虫口密度为测度的绿盲蝽防治指标。结果表明,绿盲蝽在茶丛的活动范围,受到鲜叶密度的影响。鲜叶密度大的茶园,一般在小范围内取食;鲜叶密度小的茶园,在略大的范围内取食。但是无论哪种茶园,其取食活动的茶丛横向范围都在一个不超过直径70cm的圆内。采摘单芽的区域,绿盲蝽防治指标应为0.99头/千梢;采摘一芽一叶的区域,绿盲蝽防治指标应为1.08头/千梢;采摘一芽一二叶的区域,绿盲蝽防治指标应为1.48头/千梢。以田间绿盲蝽虫口密度为测度的防治指标,具有很高的准确性,为防治费用和茶鲜叶收益与日照类似的茶园提供了科学依据,但由于绿盲蝽若虫田间一般呈聚集分布,且刚孵化若虫虫体较小,而且生活较隐蔽,不易被发现,应采取多次观察计数的方法,确定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9.
陈丽萍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24):186-189
为了研究信息素诱虫板对茶叶上黑刺粉虱的防治效果,每667 m2安装放置20片信息素诱虫板,每2天调查一次虫口数量,计算校正防效。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信息素诱虫板对茶叶黑刺粉虱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安装信息素诱虫板20天后处理区平均虫口密度从923头/50片叶降到190头/50片叶,防治效果逐渐增加,校正防效达78.9%,20~30天仍保持较高的防治效果。黑刺粉虱信息素诱虫板的持效期可长达1个月。  相似文献   

10.
<正>受台风"潭美"影响,近期全省出现明显降水,局部地区暴雨和大暴雨,各稻区灯下出现褐飞虱迁入高峰,局部稻区迁入虫量超万头。同时据近期调查,全省各地约有20%50%不等的稻田虫量超过防治指标,尤其是浙江中部和西部稻区田间虫口密度较高,个别田块已经出现"冒穿"。结合水稻生育期、未来气候条件,以及历年褐飞虱发生规律,8月30日浙江省植保检疫局监测预警科发布六(四)代褐飞虱大发生警报,预计  相似文献   

11.
早熟柑橘黄龙病空间格局参数特征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柑橘早熟宫川黄龙病的空间分布信息和病株行为特征,2004-2009年采取多级抽样法于每年11月上旬在果实成熟期对2块定点样地逐株进行病级调查,取得了12组样本资料,应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 法和Taylor法等对其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检验,结果表明柑橘黄龙病在早熟宫川果园呈聚集分布,其聚集强度是随着病级升高而增加。其聚集原因经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测定,当m<2.1184时,其聚集是由于某些环境如气候、栽培条件、植株生育状况等所引起的;当m≥2.1184时,其聚集是由病株本身的聚集行为与环境条件综合影响所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n=(1/D)2?[1/m+0.6761] 和Tn=1.831 /[D02-0.1581 /n]。  相似文献   

12.
猕猴桃溃疡病田间分布型分析-以“徐香”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经典的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分析法对猕猴桃溃疡病的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以探明该病害的田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聚集度指标计算结果为C>1,I>0,m*/m>1,CA>0,K>0,说明猕猴桃溃疡病病株在大田呈聚集分布,分布的的基本形式为个体群。根据Iwao抽样模型,获得不同病情等级情形下猕猴桃溃疡病大田抽样的最适理论抽样数,大田抽样数量随着病情指数的增加而递减。“徐香”猕猴桃大田溃疡病的序贯抽样模型为,并由此确定了该病害抽样的最佳样方大小。上述研究可有效提高调查抽样的效率,为提高该病害的田间调查的准确性和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玉米粗缩病危害动态及空间格局和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对玉米粗缩病监测预报与持续控制水平,对浙西北桐庐地区玉米粗缩病侵染循环及发病动态与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的调查研究,明确了玉米粗缩病侵染循环及年际消长与发病规律,年际间粗缩病株发病率与灰飞虱种群年诱虫量呈正相关,回归式为y= 0.860605+0.071623x (R=0.9636**)。年际内夏玉米粗缩病5月底6月上旬为初病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病情较快增长期,7月中旬达发病高峰。夏玉米发病株空间格局以聚集分布为主,在株发病率较高或较低时,聚集程度下降,或为均匀分布。根据夏玉米粗缩病病株以聚集为主的空间分布特征,田间抽样调查以单行或双行直线平行跳跃法等较宜。理论抽样模型为n=(1.96)2/D2(1.02728/m+0.10287),序贯抽样模型为Tn=1.02728/(D2-0.10287/n)。  相似文献   

14.
西花蓟马在月季上的空间分布和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通过田间调查,和应用聚集度指标检验和线形回归方程检验,研究探讨了西花蓟马的空间分布型和种群动态。结果表明,该害虫在月季上呈聚集分布, 其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这种聚集主要是由环境条件和西花蓟马本身聚集习性引起。运用Iwao的m*-m直线回归方程建立了理论抽样数模型,田间理论抽样数可用N=1/D2[6.7692/m+0.4799]进行估计。田间抽样调查以棋盘式为最佳。6月8日到7月4日之间西花蓟马在月季上种群动态为单峰型,6月19日为种群密度最高时期。  相似文献   

15.
桃蚜作为世界范围内农作物主要害虫,在我国主要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因其繁殖能力强以及对蔬菜尤其是辣椒质量造成危害而成为重要防治对象。为了明确四川省成都主要辣椒种植区桃蚜空间分布格局,本试验运用2种回归方法和8个聚集度指标(K, C, CA, I, M*, m*/m, L*, L*/(1+m))对桃蚜盛发期种群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Iwao回归法和Taylor幂法计算桃蚜种群理论抽样数,Iwao和kuno序贯抽样技术拟合桃蚜的序贯抽样模型。结果表明桃蚜种群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且个体间相互吸引,其聚集原因是由桃蚜习性与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但8月下旬开始聚集原因主要有环境因素决定;通过种群密度与聚集度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用平均拥挤度(m*/m)、负二项分布指标(K),久野指数(CA)及L*/(m+1)分析桃蚜空间分布型更具说服力;并利用空间格局参数确定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16.
水稻稻秆潜蝇种群发生动态与持续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秆潜蝇为中国南方山区和半山区水稻的主要害虫。通过2000—2005年的调查试验研究,初步探明水稻稻秆潜蝇种群发生规律、影响因子与为害损失,研究提出了以成虫盛发至卵孵盛期为防治适期,秧田平均每百株有卵10粒,株危害率1%以上,大田平均每丛水稻有卵1粒,株危害率3%~5%的防治指标;明确稻秆潜蝇卵为均匀分布,幼虫为聚集型分布,建立了序贯抽样、简易“查定”和GIS监测预警技术,组建了包括数据库管理、逐步回归预测、种群动态模拟的计算机系统;改进稻秆潜蝇测报办法,提出“狠治一代压基数,巧治二代保丰收”的防治新策略及其适用的农业、物理、化学防治技术,初步形成适于中国南方特点的水稻稻秆潜蝇综合防治与可持续控制技术体系,生产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7.
水稻大螟为害株空间分布格局与抽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水稻大螟田间调查抽样技术,提高水稻大螟预报准确率,通过聚集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幂函数法,研究浙江北部地区水稻大螟的田间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水稻大螟无论是第2代引起的枯心还是第3代引起的白穗,无论是田埂边还是田中间,均呈聚集分布,聚集原因由大螟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互作的结果。第2代引起的枯心有“趋边”现象,田埂边水稻比田中间容易受害,二者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第3代基本一致,无显著性差异。抽样数量随着为害程度的加大而递减,第2代、第3代的最适理论抽样模型分别为n2=287.83/m+38.57和n5=447.42/m+10.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