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准确、及时地把握公益林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及其利用状况,更加有效地指导相关部门加强公益林的建设与保护,采用固定样地法对额济纳旗国家公益林进行了动态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1)额济纳旗国家级公益林胡杨和柽柳群落盖度平均增加2.69%、梭梭降低1.89%、白刺降低0.30%、沙拐枣降低0.42%。(2)胡杨、柽柳和白刺群落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平均生物量增加4.26kg;梭梭和沙拐枣群落生物量均有所减少,其中梭梭减少2.26kg,沙拐枣减少2.77kg。(3)额济纳旗7种主要植物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2014年介于0.251 9~1.701 5之间,平均值为0.963 0,相比2010年的0~1.8的值区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主要物种均有增加。Simpson优势度指数沙拐枣有减小趋势,减幅均接近于0.03。其余植物群落均有增加。Pielou均匀度指数大多物种均呈增加趋势,尤以白刺增幅最大。(4)额济纳旗胡杨和柽柳群落中离子含量较2010年均有所减少,且二者均是SO_4~(2-)减幅最大,分别为1.755g·kg~(-1)和2.688g·kg~(-1);梭梭群落阴离子含量呈增加趋势。(5)额济纳旗国家公益林综合效益增长19.04亿元,年均增长3.81亿元。  相似文献   

2.
昌宁县生态公益林效益计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进一步加快昌宁县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步伐,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提供依据,从森林的涵养水源、水土保持、改良土壤、净化空气等生态效益,森林卫生保健、科研、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社会效益以及森林立木储备价值的经济效益3个方面,采用"量化"方法计量昌宁生态公益林效益为226.165×108元,林分活立木储备价值9.084×108元,在此基础上对昌宁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林业工作参考》2009,(2):73-83
前言 本标准的制定为及时、准确、规范地反映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变化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科学、全面地评价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成效,并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沿海防护林体系生态环境效益及评价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是“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沿海防护林体系生态经济效益及其评价技术”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国内首次系统地阐明了沿海防护林体系的中尺度气象效应、区域性气候效应、降盐改土效应、海堤林带的固土护堤效应和沿海农田林网的抗灾保产效应。  相似文献   

5.
对公益林综合效益监测指标的选取,是开展公益林监测的关键,它对公益林监测工作的有效实施和监测效果的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从针对性、敏感性、公认性、可操作性的角度选取公益林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监测指标,进而掌握、反对公益林生态功能与效益、数量及质量变化、公益林建设进展情况及受灾情况,从而客观评价公益林建设成效。  相似文献   

6.
森林效益评价与公益林生态补偿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阐述了自然资源的有价论和森林多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给出了森林效益的含义 ,按森林的不同功能划分了五大森林类型。提出了森林各种效益的计量公式和评价方法 ,最后对公益林生态效益价值补偿与外部市场接轨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样点监测,为准确掌握、全面考核和科学评价林业重点工程在乌兰察布市实施情况,总结建设经验,查找不足,确保林业重点工程健康的运行,并为林业重点工程阶段性总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工程已在河南省实施、巩固了20年,目前正处于前一轮退耕还林已经结束,新一轮退耕还林启动实施的关键时期.将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县(市)作为退耕还林效益监测样本县(全省重点监测区域),每年对社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进行监测,取得了科学、真实的监测数据.  相似文献   

9.
自2005年以来,河南省对全省12个退耕县、12个退耕村和120个退耕农户进行了连续8年的效益监测。监测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能够有效地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面积,能够稳定地增强粮食产品持续供给能力,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园林绿地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绿色植物的减少,污染的增加,引起生态失调,环境质量下降,居住区条件恶化,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增加城镇园林绿地可以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改善城镇环境质量.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地方在城市、集镇建设中,把植树、栽花、种草、增加绿化面积作为重要手段,致力于建设新型的花园城市,收到了显著效果.这是因为各种乔木、灌木、花卉、草坪构成强大的自然生态系统,对恢复失调的自然生态起着巨大的作用,这些作用是任何其他措施所不能代替的.  相似文献   

11.
对高峰林场313hm2多品系混交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植苗林实施二代萌芽林生态经营措施并监测两种经营方式的生态、经济表现。结果表明,与应用一代植苗林相比,萌芽林的林下植被种类明显减少但总盖度略高,土壤性质稳定;二代萌芽林与一代植苗林的投入产出比从1∶2.79降低到1∶5.42。说明在适地适树情况下,桉树萌芽林生态经营在维护环境和经济产出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结合林业生态建设的实际分析了建立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机制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建立补偿机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针对生态环境危机中不同利益主体冲突表现特征、性质和危害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协调利益冲突,实现人与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通过总结、分析温岭生态环境建设成效及制约因素,阐明了林业在温岭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如何搞好温岭的生态公益林建设、生态林业补偿机制、完善经营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浙江省现有主要树种杉、松的成本收益分析,运用净现值计算方法,计量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尺度;并根据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对森林生态受益对象及其产品的价值构成和收益分配进行了分析,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角度,提出了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为从根本上推进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山丹县退耕还林工程区为研究区域,整理了山丹县夹河监测站研究区域的监测数据,分析了山丹县28 306.7 hm~2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实施,在不同植被造林模式下,林地土壤储水能力提高,土壤流失得到了治理,土壤肥力逐步提高,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主要河流的来水量提高。农民群众有精力经营其他事项,劳务输出大,以农林牧和其他第三产业为主。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增长,农户收入增加,生态意识显著增强,农户口粮问题和农户生活用能得到逐步解决,退耕还林林木也得到了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7.
中国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现状及环境质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是制定保护战略和实施保护行动的前提与基础。中国的森林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在80~90年代有了较大的发展, 林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先后建立起18个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站, 并且在森林生态定位研究及监测的理论、网络建设、信息管理、监测技术方法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我国的森林生态环境面临着人工林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病虫害、酸雨以及人为干扰等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甘肃省武山县退耕还林区域进行布点监测分析得出,武山县退耕还林工程树种选择合理,生态效益明显,最佳树种组成依次为:刺槐山杏混交林>刺槐侧柏混交林>刺槐纯林>落叶松油松混交林>落叶松纯林;并参照相关指标,对武山县退耕还林从2000~2009年10年来的生态效益进行了价值估算,退耕还林工程10年的生态效益总价值为378 638.9万元。结果表明,武山县退耕还林工程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9.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建立是保证我国生态公益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措施.文章从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理论角度出发,指出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必要性,即用财政政策调节存在于森林生态价值循环补偿中的“市场失灵”.运用博弈论理论和方法,构建了一个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下生态保护实施者与生态保护受益者之间的博弈模型.通过模拟现实中各方的行动策略和得益,分析均衡结果,以验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否安排有效,是否能使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符合集体理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神农架林区、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外近20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信息,结合不同时期的森林经营活动和治理手段,进行生态环境变化监测与评价。 方法 以神农架林区、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外为研究区,应用1999年、2007年和2019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基于像元二分法模型估测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采用差值分析的方法,分别估算各区域植被覆盖变化量,并结合不同时期的治理政策和经营活动进行评价分析。 结果 1999年到2019年,神农架林区总体植被覆盖度均值提高了8.25%,其中高植被覆盖度占97.50%;前期保护区内的植被覆盖度一直优于保护区外,到后期保护区内、外的植被覆盖度差异变小。 结论 近20年来,神农架林区的植被覆盖度总体处于增长的趋势,生态环境逐渐趋于平衡,说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恢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