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赤霉病是造成小麦减产的重要病害之一,病原菌产生的镰刀菌毒素严重威胁食品安全。近年来赤霉病的频繁发生和镰刀菌毒素污染超标问题日趋严重,而赤霉病抗性品种缺乏和多菌灵等化学药剂的耐药性致使现今对赤霉病控制乏力。因此,采取包括生物防治在内的赤霉病综合防控策略成为近年来赤霉病防控的研究热点。市场上可应用的生防制剂较少,防治效果不稳定。本文从拮抗菌的筛选、效果评价、拮抗机制与应用策略等方面对当前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策略进行了综述,并针对现有赤霉病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2.
为安全高效地减少由Fusarium spp.引起的小麦赤霉病带来的损失和危害,对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的类型、产毒类型及致病性差异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河北省小麦赤霉病病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性和产毒素类型分析,明确了引起河北省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及其特点。分子鉴定和形态学鉴定表明引起河北省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产毒类型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毒素类型,其中78株菌株产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cDON),1株菌株产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cDON),F.graminearum不同菌株间致病性存在差异。试验表明病原菌的扩展速度与毒素产生量之间呈正相关。研究结果对于有效筛选抗病品种、选择防控药剂、生防菌株的筛选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又称呕吐毒素,是由小麦赤霉病菌禾谷镰刀菌复合群(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产生的单端孢霉烯族毒素,毒素在小麦籽粒中累积。作为B型单端孢霉烯族毒素,DON可以引起呕吐、拒食、腹泻、出血甚至死亡, 对猪的危害尤其严重。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世界各地高频率流行,尤其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小麦生产区以及黄淮部分小麦产区、美国中西部小麦主产区,导致小麦中DON毒素严重超标,并引发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本文对国内外小麦中DON毒素的污染现状、产毒镰刀菌种类及其化学型的分布及其趋势、毒素产生的调控机制以及小麦中DON毒素的防控途径进行了论述,希望有助于镰刀菌毒素污染小麦质量安全的风险评估、监管以及科学处置。  相似文献   

4.
我国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防控是粮食优质高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赤霉病会产生脱氧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影响产量,因此需要加强DON毒素的预防和防治。本文主要对DON毒素与赤霉病的关系、认识误区、防治方式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小麦赤霉病新的化学防治的应用前景及应用趋势。  相似文献   

5.
扬花初期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最佳时期,为了探索错过扬花初期用药补防对小麦赤霉病和毒素的管控效果,本试验选择姜堰地区存在的13个小麦品种,用48%氰烯·戊唑醇SC进行赤霉病防控,通过扬花初期漏防6天后补防1次和扬花初期用药1次、扬花初期用药2次3种方式,对各品种小麦赤霉病防效和DON毒素控减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错过扬花初期6天后用48%氰烯·戊唑醇补防1次,对各品种赤霉病的平均病穗率和病指防效、DON毒素控减效果比扬花初期防治1次分别低15.87%、21.25%、35.48%,比扬花初期用药2次分别低39.79%、44.87%、66.84%。赤霉病最适首次防治时间是扬花初期,扬花初期漏防6天后补防1次,对赤霉病和DON毒素的管控效果较差,坚持扬花初期+6天后两次用药效果最好,在各个品种中该趋势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6.
小麦赤霉病和DON毒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如主要病原菌、传播途径和环境条件对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的影响等.并阐述了小麦赤霉病菌分泌产生的主要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毒理,我国赤霉病菌分泌DON毒素的差异和分布,小麦品种抗性对DON毒素产生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7.
<正>由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周明国团队领衔完成的"杀菌剂氰烯菌酯新靶标的发现及其产业化运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的团队研究发现了极其重要的杀菌剂新靶标肌球蛋白,可以精准防控引起小麦赤霉病和水稻恶苗病的镰刀菌,提高了农药创制和镰刀菌病害及毒素控制的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   

8.
由禾谷镰刀菌复合种引起的赤霉病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小麦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受病原菌侵染的籽粒还会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为主的毒素,进一步威胁人畜健康.抗赤霉病品种选育与应用是解决小麦赤霉病及毒素危害的有效途径,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抗赤霉病育种研究,70年代成立全...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防治适期、防治效果及对籽粒中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素的控制效果。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并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不同处理小麦籽粒中DON毒素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喷雾1次,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最佳施药时间是小麦扬花30%~50%时,此时施药对小麦籽粒中DON毒素控制效果达97.48%。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作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理想药剂将具有良好的应用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0.
正一、发病特征及发生条件小麦赤霉病俗称烂头麦、半截穗,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的,属兼性寄生菌。赤霉病菌为害小麦穗部,严重影响麦粒品质(病麦籽含有致呕毒素及雌性毒素,人畜食后发生头晕、呕吐、腹泻现象,中毒严重时造成家畜死亡)。小麦赤霉病一般年份发生病穗率为5%~10%,大流行年份重病田病穗率高达30%。小麦赤霉病属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阴雨天气极易导致病害流行。菌源量大,品种感病,4月下旬至5月上旬降雨偏多,  相似文献   

11.
赤霉病是我国小麦重要病害之一,禾谷镰刀菌是其主要致病因子。赤霉病菌在侵染小麦过程中会在籽粒中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素(DON)。维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DON的毒性,HGGT(尿黑酸牻牛儿基牻牛儿基转移酶)是维生素E生物合成的关键限速酶。为了揭示HGGT基因与小麦赤霉病及DON毒素积累的关系,本研究克隆HGGT基因的全长,并开发了基因特异标记,在31份小麦品种中进行标记分析,明确了该基因的分布。同时采用双花滴注法在扬花期对31份小麦品种进行赤霉病接种和抗性鉴定,成熟期利用LC-MS法测定籽粒中DON毒素含量。结果表明,HGGT基因与赤霉病抗性相关,携带HGGT基因的小麦品种病小穗率及籽粒毒素含量显著(P0.05)低于不携带该基因的品种,说明HGGT基因可以用于改良小麦赤霉病抗性,并降低籽粒毒素含量。  相似文献   

12.
科技要闻     
《北京农业》2013,(7):55
<正>南京农大巧解麦病麦种难题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团队的科研成果"重要作物病原菌抗药性机制及监测与治理关键技术",发明了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氰烯菌酯"原创性新型杀菌剂,抑制小麦赤霉病菌的活性高于传统农药多菌灵3倍以上,田间用药量可减少50%,减少小麦谷粒中的镰刀菌毒素污染90%,以及易降解、低残留,显著延缓小麦衰老和增产的作用。该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为解决困扰农业领域多年的麦病、麦种难题,拓出了新路。  相似文献   

13.
 用小麦黄化芽鞘生物测定法探测禾谷镰刀菌粗毒素的生物活性,以及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粗毒素的反应。以纯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作比较,证明了粗毒素具有与纯毒素DON相同的生物活性。对粗毒素在抗赤霉病性鉴定应用的初步探讨中,明确了小麦品种对粗毒素的敏感性与其在田间的抗赤霉病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防治小麦赤霉病和控制毒素的高效杀菌剂,通过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及小麦样品DON毒素检测,研究了4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和控制毒素的能力。结果表明,36%克菌丹·叶菌唑SC、45%戊唑醇·咪鲜胺EW、48%氰稀·戊唑醇SC和40%戊唑·多菌灵SC在小麦抽穗80%,扬花初期施用,对小麦赤霉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病指防效在84.25%~93.96%,样品DON毒素检测结果在0.12~0.64μg/ml,其中36%克菌丹·叶菌唑SC 900 ml/hm2的病指防效为93.96%,样品平均DON毒素检测结果为0.12μg/ml,控制毒素效果达93.72%。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50%戊唑·百菌清悬浮剂、32%丙硫·氟啶胺悬浮剂对小麦穗期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的防控效果和对小麦毒素含量的影响以及保产效果,开展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0%戊唑·百菌清悬浮剂750 g/hm~2对小麦赤霉病、锈病的防治效果均达到了80%以上;32%丙硫·氟啶胺悬浮剂600 g/hm~2对小麦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均达到了80%以上;32%丙硫·氟啶胺悬浮剂750 g/hm~2对小麦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的综合防效优异,且持久期长,药后21 d防效均在90%以上。这3个处理小麦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含量分别较清水对照下降91.01%、88.34%、93.16%,产量分别增加40.41%、50.21%、70.11%,是小麦病害防控减量控害提质增效理想配方。  相似文献   

16.
<正> 小麦受赤霉病危害,特别是在扬花期遇到低温,易产生大量的毒素。这些毒素主要有玉米赤霉烯酮、丁烯酸内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串珠镰刀菌毒素等。入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小麦根际土壤中分离对禾谷镰刀菌具有抑制作用的菌株,为防控小麦赤霉病及其毒素污染提供菌株资源。【方法】以小麦根际土壤为材料,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抑制禾谷镰刀菌生长的菌株;根据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对拮抗菌进行种类鉴定;通过PCR扩增抗菌脂肽基因、发酵条件试验、抑菌物质的抑菌特性分析探究拮抗菌的拮抗特性;通过接种小麦穗和小麦籽粒试验验证拮抗菌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稀醇(Deoxynivalenol,DON)的抑制作用。【结果】从小麦根际土壤中分离出5株对禾谷镰刀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其中菌株XW-10的拮抗效果最好,经鉴定该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其具有合成伊枯草菌素、表面活性素和丰原素等抗菌脂肽的基因。菌株XW-10生长的最适条件为CM培养基中培养10~48 h,抑菌物质主要存在于发酵上清液中,使禾谷镰刀菌的菌丝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使孢子萌发率下降,也使菌丝形态畸变;发酵无菌上清液在低于90℃下可保持高抗菌活性,中性pH时抑菌效果最好。菌株XW-10发酵无菌上清液中的有效成分为粗蛋白,但对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的作用不敏感。应用试验表明菌株XW-10发酵无菌上清液可促进小麦幼苗生长、通过抑制禾谷镰刀菌的生长降低小麦基质中DON毒素的含量和小麦穗赤霉病的发生率。【结论】筛选获得的菌株XW-10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有作为小麦赤霉病生防菌的潜质。  相似文献   

18.
为了展示扬彩、"麦甜+麦甜伴侣"对小麦赤霉病、小麦落黄、产量CE等综合效果,受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委托,植物保护站在涟水县朱码街道余东村对麦甜组合以及涟水县常用防治赤霉病药剂进行了药效示范,总结出小麦扬花期用"麦甜+麦甜伴侣"或48%氰烯菌酯·戊唑醇可以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同时有一定增产效果,示范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为丰富小麦赤霉病病菌拮抗菌资源,寻找替代化学杀菌剂的生物防治方法,采用平板稀释涂布法从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圃土壤、小麦根部和周边植物根部分离拮抗细菌,明确其分类地位,并采用灌根和穗部喷施法测定其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本研究共分离获得18株拮抗细菌,筛选出杀菌谱广、对小麦赤霉病病菌抑菌效果较好的拮抗菌D09;其对小麦赤霉病禾谷镰刀菌抑制率达到67.92%。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鉴定,初步鉴定拮抗菌D09为木糖氧化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木糖氧化无色杆菌D09发酵液灌根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到50.93%,与常用杀菌剂氟硅唑穗部喷雾处理无显著性差异。D09发酵液灌根处理的小麦籽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含量低于苯甲嘧菌酯穗部喷雾处理,与氟硅唑穗部喷雾处理无显著性差异,玉米赤霉烯酮(ZEN)、雪腐镰刀菌烯醇(NIV) 2种毒素含量与戊唑多菌灵、苯甲嘧菌酯、氟硅唑穗部喷雾处理无显著性差异。综上,木糖氧化无色杆菌D09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广谱抗性,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DON、ZEN、 NIV 3种毒素具...  相似文献   

20.
1984—1986年我省南部稻区发生不明原因的耕牛“蹄腿肿烂病”,发病在8000头以上,死残率高。在各种年龄中,青壮年牛多发,犊牛极少发病。据作者调查研究,本病发生系耕牛吃了霉变的带有禾谷,半裸、木贼,串珠等镰刀菌的饲草,为镰刀菌毒素中毒症。而这些镰刀菌又是小麦赤霉病和水稻恶苗病的病原菌,与1985年我省小麦赤霉病大发生有关。据此,作者提出了防治意见,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