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讨双歧杆菌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本试验从新鲜的婴儿粪便中分离筛选出具有典型双歧杆菌形态的菌株,用16S RNA通用引物和细菌生化试验进行菌种鉴定,并对该菌株进行了生产性能测定。通过建立硫酸葡聚糖钠盐(dextransulfatesodium, 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评估该菌株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结果显示,新鲜婴儿粪便中分离的菌株经16S RNA保守序列和细菌生化试验鉴定为动物双歧杆菌(被命名为NFTY9),该菌株能够显著降低由DSS引起的小鼠腹泻和便血现象,改善肠道肠黏膜损伤,降低肠道炎性因子TNF-α和IL-6含量。结果表明,动物双歧杆菌NFTY9具有显著改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为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鹅油甘油二酯(GDG)与天蚕素抗菌肽(CAP)合用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损伤的修复作用。试验分为2个阶段。造模阶段:将184只小鼠随机分为8个组,分别为对照组(Ⅰ组)、模型组(Ⅱ组)和修复组(Ⅲ~Ⅷ组)。对照组与模型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修复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小鼠。对照组小鼠自由饮用蒸馏水,模型组和修复组小鼠均自由饮用5%DSS水溶液诱导小鼠肠道炎症,连续1周。修复阶段:将160只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Ⅰ组)、模型组(Ⅱ组)和修复组(Ⅲ~Ⅷ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对照组和模型组以生理盐水(100μL/只)灌胃;修复组给予不同水平的GDG和CAP灌胃,GDG添加水平分别为50、75、100μL/只,CAP添加水平分别为3.75、5.00 mL/kg BW。试验期为4周。结果表明:1)与Ⅰ组相比,Ⅱ组的造模后体重显著降低(P0.05),造模后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显著升高(P0.05),结肠长度显著降低(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5),表明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建立成功。2)Ⅲ~Ⅷ组修复后体重显著高于Ⅱ组(P0.05),修复后DAI评分显著低于Ⅱ组(P0.05)。3)Ⅲ~Ⅷ组的结肠长度显著高于Ⅱ组(P0.05),结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Ⅱ组(P0.05),结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Ⅱ组(P 0.05),结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Ⅱ组(P 0.05)。4)GDG与CAP合用对血清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1β、TNF-α含量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由此可见,GDG和CAP合用可以有效治疗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按75μL/只GDG+5.00 mL/kg BW CAP灌胃对溃疡性结肠炎损伤的修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动物双歧杆菌A6是一株具有较强耐受性能的双歧杆菌菌株。本研究利用动物实验评价该菌株的缓解便秘作用。将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A6不同剂量组。模型组、A6组使用复方地芬诺酯建立小鼠便秘模型,之后三组模型鼠分别给予低、中、高剂量(1×106、1×108、1×1010CFU/m L)的A6活菌液0.1m L/(kg·d),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0.1m L/(kg·d)(以体质量计)质量分数10%的脱脂乳。利用墨汁推进方法评价排便情况。动物双歧杆菌A6给药7d后,便秘小鼠首次排便时间缩短,排便粒数和质量明显增加,粪便水分含量提高;连续15d灌胃动物双歧杆菌A6,便秘小鼠小肠墨汁推进率也得到显著增加。结果表明,动物双歧杆菌A6具有良好的润肠通便功能。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姬松茸多糖和姬松茸多糖铁预防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效果,试验将64只SD大鼠随机分成8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及姬松茸多糖和姬松茸多糖铁低剂量(50 mg/kg)、中剂量(100 mg/kg)、高剂量(200 mg/kg)组,姬松茸多糖和姬松茸多糖铁各剂量组大鼠按低、中、高剂量每只灌胃给予50,100,200 mg/kg姬松茸多糖和姬松茸多糖铁溶液1 mL,每天1次,连续灌胃14 d,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从第15天起,停止灌胃,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组饮水全部替换成含4.5%DSS的水溶液,自由饮用,连用7 d,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干预结束后,测定大鼠体重、结肠长度,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采用H.E.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相关基因ZO-1、Occludin和Claudin-1 mRNA的表达,以及肠道菌群Mucispirillum schaedleri、普拉梭菌、大...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复方蒲蠊提取物(PL1、PL2)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本试验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联合醋酸建立UC模型,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灌肠给予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灌肠给予康复新液,PL1低、中、高剂量组和PL2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肠给予不同浓度的PL1和PL2。采用疾病活动指数(DAI)、病理组织学评分(HS)和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来评估康复新液、PL1和PL2对UC的治疗作用;收集结肠粪便,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粪便样本中主要菌种数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给予康复新液、PL1和PL2能够降低大鼠的DAI(P<0.01)、CMDI(P>0.05)、结肠指数(P<0.05或P<0.01)和HS总评分(P<0.05或P<0.01),显著增加结肠长度(P<0.05或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极显著减少(P<0.01),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拟杆菌和硫酸盐还原菌极显著增多(P<0.01);与模型组相比,...  相似文献   

6.
探讨苦豆子生物碱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从而明确其抗炎活性。试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苦豆子总碱治疗组(60、30、15 mg/kg)。小鼠自由饮用40 mg/mL葡聚糖硫酸钠溶液(DSS)7 d建立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同时采用苦豆子总碱进行治疗。试验期结束后处死小鼠,观察各组小鼠结肠充血水肿程度以及结肠长度的变化,用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用ELISA检测小鼠结肠组织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的水平。结果显示,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小鼠疾病指数评分降低、结肠长度缩短改善、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程度减轻以及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的水平降低。结果表明,苦豆子生物碱对UC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探究在溃疡性结肠炎小鼠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的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使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分析小鼠外周血中FGF21的含量与小鼠体重变化、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直肠长度和结肠炎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溃疡性结肠炎小鼠中,外周血中的FGF21的含量与小鼠体重变化和直肠长度呈负相关,与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和结肠炎评分呈正相关。溃疡性结肠炎小鼠外周血中的FGF21含量与疾病活动程度相关,FGF21或许可以作为检测溃疡性结肠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DPP-4抑制剂Alogliptin对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结肠的MPO值,血清IL-8、TNF-α和GLP-2水平的影响,并探讨Alogliptin对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机制.方法 雄性BALB/c小鼠48只,分为6组,每组8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吡啶治疗组(520 mg/kg),Alogliptin高、中、低剂量组(1、0.3、0.1mg/kg).模型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对BALB/c小鼠进行灌肠,制作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经灌胃给予药物治疗后,观察DPP-4酶抑制剂Alogliptin对肠炎小鼠腹泻,组织形态损伤,结肠组织MPO酶活力,血清IL-8、TNF-α和GLP-2含量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Alogliptin高、中剂量组能够改善肠炎小鼠临床症状,减轻结肠黏膜损伤,显著降低T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DAI评分(P<0.01),并且治疗组小鼠结肠组织MPO酶活性、血清IL-8和TNF-α的浓度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而Alogliptin治疗组小鼠血清GLP-2的含量较模型组和正常组都有显著升高(P<0.05).结论 DPP-4酶抑制剂Alogliptin能够有效抑制小鼠肠道炎性细胞的浸润,减轻肠黏膜的病理性损伤,对TNBS诱导的肠炎小鼠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参苓白术散(SLBZS)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选用32只6周龄、体质量18~20 g SPF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采用3.5%DSS水溶液自由饮水7 d建立UC模型,参苓白术散治疗组(SLBZS)和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组(SASP)灌胃治疗,通过观察各组小鼠的体质量变化、疾病活动指数评分(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结直肠长度、结肠黏膜损伤眼观变化及组织病理学变化评价SLBZS对小鼠UC的治疗效果,基于16S rDNA高通量测序探究SLBZS对UC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odel组小鼠体质量明显下降,DAI评分显著升高(P<0.01),结肠长度明显缩短,结肠黏膜损伤严重,眼观评分明显降低(P<0.01),组织病理学评分差异显著(P<0.01);与Model组相比,SLBZS组小鼠体质量明显升高,DAI评分显著降低(P<0.01),结肠长度明显增...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 RAS)在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血屏障损伤中发挥的作用。选取16只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和葡聚糖硫酸钠盐处理组(DSS组),等体积灌胃生理盐水。试验至第4天,DSS组小鼠在饮用水中添加DSS(终浓度为4%)制造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期间每天记录小鼠体重、粪便性状和粪便隐血情况,并计算疾病活跃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DSS饮用至第8天,所有小鼠采血后剖检,量取结肠长度,取结肠组织等样品。进行如下试验:1)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2)ELISA法检测血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A)及结肠组织中Ang1-7和AngⅡ的含量;3)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coverting enzyme 2, ACE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和质膜膜泡关联蛋白(plasmalemma vesicle associate...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益生菌对健康小鼠肠道发育的影响,选取三周龄Bal B/C雄性小鼠48只,随机分为6组:阴性对照生理盐水组、副干酪乳杆菌L9组、动物双歧杆菌A6组、长双歧杆菌BBMN68组、唾液乳杆菌FDB86组、阳性对照干酪乳杆菌代田菌株LcS组,以108cfu/mL水平每天0.2mL的剂量连续灌胃21d后处死,用免疫组化法对空肠的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以及肠道上皮细胞的增殖(Ki67核抗原)、分化(MUC2黏蛋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生理盐水组相比,副干酪乳杆菌L9对健康小鼠肠道形态发育的影响最显著,与阳性对照干酪乳杆菌代田菌株LCS组相比较,副干酪乳杆菌L9与阳性对照组试验结果相一致。结果表明,益生菌对健康小鼠的肠道形态发育有着重要作用,试验所用的四种益生菌中,副干酪乳杆菌L9对小鼠肠道的形态发育有着更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紫花地丁-白头翁配伍对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抗炎作用,试验选择80只SPF级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未设置重复,试验期共21 d。空白对照组饮用蒸馏水,其余组以灌胃法灌注3%DSS,每次灌注剂量为0.6 mL/20 g体重,3次/d,连续7 d,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然后对结肠炎小鼠分别给予紫花地丁、白头翁、紫花地丁-白头翁(1:1)、紫花地丁-白头翁(1:3)、紫花地丁-白头翁(3:1)水煎剂干预,每次0.5 mL,1次/d,连续7 d,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每日灌胃蒸馏水0.5 mL,阳性对照组每日灌胃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混悬液0.5 mL,连续7 d。观察各组小鼠体重变化、粪便性状和粪便隐血情况,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处死小鼠后,取结肠组织进行大体损伤指数(CMDI)和病理组织学指数(CHPI)评分,测定结肠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显示:紫花地丁-白头翁(3:1)组的CMDI评分和CHPI评分与模型组之间差异显著,DAI评分和MPO活性与模型组之间差异极显著;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紫花地丁-白头翁(3:1)组治疗小鼠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减轻,隐窝数量恢复明显。综合分析,紫花地丁-白头翁(3:1)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组织中MPO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探究β-胡萝卜素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选取40只6~7周龄、体重(26±2)g的昆明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β-胡萝卜素组、葡聚糖硫酸钠(DSS)组和β-胡萝卜素+DSS组,每组10只。对照组及β-胡萝卜素组小鼠自由饮水,而DSS组和β-胡萝卜素+DSS组小鼠自由饮用3%DSS溶液;对β-胡萝卜素组与β-胡萝卜素+DSS组小鼠灌胃100 mg/kg β-胡萝卜素,同时对照组与DSS组进行同等条件灌胃0.1 mL/10 g的橄榄油。每天称重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试验期7 d,记录结肠长度并观察其病理变化,采用ELISA法、q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血清及结肠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DSS组小鼠体重下降,DAI值上升,结肠长度缩短(P<0.05),有明显病变,血清及结肠中炎症因子含量、mRNA相对表达量、NF-κBp65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DSS组相比,β-胡萝卜素+DSS组各项指标有所缓解,β-胡萝卜素抑制了血清及结肠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P<0.05)。综上所述,β-胡萝卜素可能是通过抑制N...  相似文献   

14.
探讨抗菌药物引起的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为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及建立肠道菌群失调模型提供参考和依据。选用头孢曲松钠和环丙沙星作为造模药物,3周龄小鼠作为试验对象,分为5组,对照组每日灌胃0.3 mL无菌生理盐水,其余4个模型组分别每日灌胃等量的头孢曲松钠4 g/kg、8 g/kg,环丙沙星2 g/kg、4 g/kg。每天观察并记录腹泻指标,并于1、4、7 d分别取新鲜粪便进行活菌计数,观察菌群动态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4个模型组小鼠腹泻指标以及肠道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的数量均出现变化,其中头孢曲松钠组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研究长双歧杆菌BBMN68作为益生菌服用后在胃肠道中的存保留与排空情况,借助叠氮溴化丙啶-实时定量PCR(PMA-qPCR)技术开展试验。对6~8周龄的SD雌性大鼠进行BBMN68菌株分组灌胃,一次灌胃组按照一定剂量(1.0×10~(10)CFU/kg体重)灌胃一次,灌胃结束后分别测定大鼠体内胃、小肠、结肠、直肠4个胃肠道部位内容物中的菌体浓度;连续灌胃组按照上述剂量连续灌胃7天;灌月服结束后收集粪便,检测粪便中的菌体情况。结果表明,长双歧杆菌BBMN68在胃和小肠中存活率均较低,在结肠和直肠中存活率较高,并可在结肠中进行增殖。在连续灌胃7天菌种后,菌种历时3天排空。由此可知,如果想要长双歧杆菌BBMN68在肠道中维持较好状态,需每日坚持服用BBMN68益生菌。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观察丁酸梭菌-龙眼多糖发酵液预防给药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小鼠的防治作用。30只SPF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和发酵液组,10只/组。按10 mL/kg体重的剂量标准,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无菌去离子水,发酵液组灌胃丁酸梭菌-龙眼多糖发酵液,灌胃持续7 d。第8天开始,模型组和发酵液组连续7 d自由饮用5%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溶液诱导UC模型,空白组自由饮用无菌水。试验第14天,称量所有小鼠体重,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L)评分、临床评分,摘眼球采血后处死并解剖小鼠,取结肠肠段测量长度并进行组织学损伤评分,同时用甲醛固定后制作切片。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结果表明,UC模型造模成功,模型组发病症状明显。与模型组相比,发酵液组小鼠体重下降程度显著降低(P<0.05),DAL评分、临床评分、结肠缩短程度及组织学损伤评分均极显著下降(P<0.01)。发酵液组小鼠结肠组织表现出相对完整的上皮层结构及隐窝,仅有部分炎症细胞侵入上皮组织。ELISA检测结果显示,发酵液组IL-6和TNF-α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IL-10的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说明丁酸梭菌-龙眼多糖发酵液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促炎因子IL-6和TNF-α含量、提升抗炎因子IL-10含量抑制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观察微囊化布拉迪酵母菌(Saccharomyces boulardii,S.boulardii)与微囊化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E.faecalis)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采用3%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cte sodium,DSS)灌胃法制备小鼠UC动物模型,试验共分为6组,其中饮用DSS的小鼠随机分为5组:粪肠球菌菌粉组、微囊化粪肠球菌组、布拉迪酵母菌菌粉组和微囊化布拉迪酵母菌组给予不同的药物治疗,药物皆以溶液形式灌胃给药,UC模型小鼠(DSS组)每天饮用与药物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灌服与药物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观察UC小鼠的症状和组织学变化,ELSIA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6、IL-10与TNF-α)的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结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Claudin-1)表达量。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各益生菌组小鼠血清中TNF-α和IL-6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IL-10含量显著升高(P<0.05),微囊化益生菌组小鼠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结肠损伤组织学评分(粪肠球菌粉组除外)均显著下降(P<0.05),布拉迪酵母菌菌粉组与微囊化布拉迪酵母菌小鼠结肠黏膜内Occludin和Claudin-1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粪肠球菌和布拉迪酵母菌可以缓解UC模型小鼠结肠炎症病变,且经过微囊化后的粪肠球菌和布拉迪酵母菌表现出更好的缓解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症效果,其机制与粪肠球菌和布拉迪酵母菌可以降低血清中IL-6与TNF-α含量,提高Occludin与Claudin-1的表达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观察微囊化布拉迪酵母菌(Saccharomyces boulardii,S.boulardii)与微囊化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E.faecalis)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采用3%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cte sodium,DSS)灌胃法制备小鼠UC动物模型,试验共分为6组,其中饮用DSS的小鼠随机分为5组:粪肠球菌菌粉组、微囊化粪肠球菌组、布拉迪酵母菌菌粉组和微囊化布拉迪酵母菌组给予不同的药物治疗,药物皆以溶液形式灌胃给药,UC模型小鼠(DSS组)每天饮用与药物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灌服与药物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观察UC小鼠的症状和组织学变化,ELSIA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6、IL-10与TNF-α)的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结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Claudin-1)表达量。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各益生菌组小鼠血清中TNF-α和IL-6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IL-10含量显著升高(P0.05),微囊化益生菌组小鼠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结肠损伤组织学评分(粪肠球菌粉组除外)均显著下降(P0.05),布拉迪酵母菌菌粉组与微囊化布拉迪酵母菌小鼠结肠黏膜内Occludin和Claudin-1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粪肠球菌和布拉迪酵母菌可以缓解UC模型小鼠结肠炎症病变,且经过微囊化后的粪肠球菌和布拉迪酵母菌表现出更好的缓解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症效果,其机制与粪肠球菌和布拉迪酵母菌可以降低血清中IL-6与TNF-α含量,提高Occludin与Claudin-1的表达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加味理中汤方(干姜、党参、白术、甘草加茯苓、山药、木香、桂枝、砂仁)对脾虚泄泻小鼠疗效、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将72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泄泻模型组、恩诺沙星组及中药低、中、高剂量组,空白对照组小鼠灌胃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小鼠按体重灌胃30 g/kg番泻叶水提物(每天1次,连续9 d)建立脾虚泄泻模型,试验第10天,空白对照组和泄泻模型组小鼠灌胃生理盐水,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及恩诺沙星组分别按体重灌胃6.5,13,26 g/kg中药提取物及24.15 mg/kg恩诺沙星水溶液,连用3 d。试验期间每日测定小鼠体重、采食量及饮水量,计算日均采食量和日均饮水量并观察腹泻情况和一般状态,统计稀便率、稀便级及腹泻指数;试验结束后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质量浓度,统计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及结肠粪便中大肠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菌落数。结果表明:治疗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小鼠出现脾虚症状,且稀便率、稀便级和腹泻指数均极显著升高(P<0.01),日均采食量及体重均极显著下降(P<0.01),表明脾虚泄泻模型建立成功。治疗结束后...  相似文献   

20.
探讨葛根芩连汤(GQD)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道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可能作用机制。自由饮用4%DSS 6d,灌胃美沙拉嗪(Mes)及不同剂量GQD治疗14 d,通过比较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结肠长度及HE染色观察GQD对UC小鼠病变程度影响,免疫组化检测结肠咬合蛋白(occludin)和闭合蛋白(claudin 1)分布及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因子激活的B细胞的κ-轻链增强(NF-κB)和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评价炎症。结果表明:GQD干预后小鼠DAI评分降低,结肠长度增加,对结肠损伤有保护作用。免疫组化结果表明GQD升高了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Claudin 1水平,Western blot结果显示GQD降低促炎因子IL-6、TNF-α和NFκB水平,升高抑炎因子IL-10水平。综上,GQD可有效保护UC的肠道黏膜屏障损伤,其可能作用机制是调节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及炎症因子的水平,维持紧密连接(TJ)完整性及肠道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