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长抓林打牌,一,短抓牧,不去赌,一一抓住香菇当棚能挣一万一年富;不五;一花生壳,种香一菇,种菇圆一了富民梦。"一这首新民谣,如今在河南省正阳县汝南埠镇杨岗村广泛流传。说的是该县人大代表、杨岗村的"兵支书"张扬将花生壳变废为宝,发展食用菌富民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树老板,孔永健,外出打工挣万元;四百万,建桑园,桑葚结出产业链;产业链,不简单,种桑赛过活神仙……"眼下,这首民谣正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汝南埠镇杨围孜村流传,说的是汝南埠镇翟店村孔永健外出务工返乡,投资400万元创建千亩桑葚采摘园当"树老板"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正>安仁县金紫仙镇源田村距县城60多公里,是典型的贫困山村。"有女莫要嫁源田,三户人家两户穷。呷稀饭,莳硬田,来粉沾肉二三钱。"这首民谣生动地说明了源田村从前生活贫穷之窘境。令人称奇的是,短短几年功夫,该村破茧成蝶,华丽转身,2016年被评为湖南省美丽乡村。向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4.
<正>"脚踏洋水河,石笋对石鹅;谁人识得破,金银用马驮。"这首民谣曾经广泛流传于贵州开阳洋水地区。但是,要想"金银用马驮",其前提是要有人"识得破"。这个叫洋水的地方,千万年来,山,静如处子,水,是蛙鼓伴萤灯的野水——一个被世界遗  相似文献   

5.
20多年前,我们北大荒文联一行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考察。在兵团文联举办的联欢晚会上,主持人为我们报了一个节目,点名让我和考察团的一位女同志合唱一个"北大荒啊,真荒凉,又有兔子又有狼,就是缺少大姑娘……"这是很久以前在北大荒流传的一首民谣,在电影《老兵新传》中曾被作为插曲。尽管这个主持人并无恶意,但我还是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可能看过电影《老兵新传》,但他对北大荒的印象还停留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于是,我立即予以更正:"我们唱一首《北大荒人的歌》。"  相似文献   

6.
一、正余的过去(人不停留、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南通东部,黄海之滨,偏僻一角,有一块泥沙冲击而成的贫瘠地,俗称"通东大岸桥",这几个字过去在南通是贫穷、落后、愚昧的代名词,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划分为9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现有耕地面积30.57平方公里,总人口34076人,组成全省最小的自然镇。这个镇历史上老百姓以晒盐谋生,土地是盐碱地,这是曾经留下这样一首民谣"三天日晒白如霜,两天下雨水汪汪,斜沟高墩密如网,野草不生是荒荡",是人不停留,兔子不拉屎的鬼地方,这里的人民世世代代同贫困结下不解之缘。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这儿仍然是"三穷三咸"即地穷、人穷、  相似文献   

7.
正"树老板"孔永建,外出打工挣百万;四百万,建桑园,桑葚结出产业链;产业链,不简单,种桑赛过活神仙……"眼下,这首民谣正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汝南埠镇杨围孜村流传。返乡种桑葚,帮助乡亲延伸产业致富链今年47岁的孔永建,是汝南埠镇人大代表、翟店村民兵连的一名外出务工创业的普通民兵。20年前,他高中毕业加入了村基干民兵队伍,跟随村里  相似文献   

8.
<正>"姜开胃、蒜打毒、辣椒吃了走筋骨;盐适量、水适中、酱菜吃了更健康!"这是流传在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振太镇的一首民谣。振太侨乡,地域广阔、气候适宜、物产丰富,是酱菜制作的天然理想之地。这里腌制出的酱菜酸辣可口,香味诱人,历来都受到消费者的喜爱。首家落地振太镇的酱菜企业——松子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蔬菜种植、酱菜腌制、加工、销售为一体  相似文献   

9.
<正>"未来首农看津冀"。这是10年前,首农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福平说的一句话。如今,在首农集团"走出去"发展理念指导下的一体化战略部署中,"未来首农看津冀"已从规划变了现实。作为较早与河北、天津建立全面合作关系的首都国企,首农集团发展的足迹已经遍及天津和河北大地。10多年前,首农就开始在河北、天津等地布局现代农业、畜牧业基地,目前其京外项目规模已远超北京本地。10年间,首农集团先后投资近50亿元,  相似文献   

10.
城市民谣作为一种新兴音乐形式在媒体泛化的社会中受到了当代青年人的热捧,其背后是各种社会因素的推动,而其中人物作为音乐文本中的主要构成因素是当代城市民谣引起人们共鸣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赵雷民谣《理想》中"我"的框架的构建,从而揭示出"我"的形象意义所在,并进一步指出当代城市民谣受到热捧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1.
新疆有首流行的民谣:“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一枝花.”  相似文献   

12.
<正>在河北定州市高蓬镇,我们又听到一则"红手印"的故事:这里两个村的144名党员希望将自己的土地适度流转,参与首都农业集团的奶牛养殖项目。首农到河北养牛,这已不是新闻,10多年前,首农就开始在河北、天津等地布局现代农业、畜牧业基地,目前其京外项目规模,已远超北京本部。而新落成的定州项目,更是让沙荒地变身世界先进水平的"智能养牛"大牧场。首农跨区域发展,除了政府部门大力推动,更重要的是遵循了市场规律,实现了与当地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3.
正"张举塬、张举塬,吃水更比吃油难,姑娘不嫁张举塬,就怕嫁来把水担……"一曲民谣,唱出了张举塬村群众往昔生活的艰辛。张举塬、陈家河、九站村是合水县出了名的3个贫困村,也是甘肃省科协在庆阳市合水县的定点帮扶村。如今,这3个村都走出了一条顺民意、得民心的脱贫致富之道,群众的生活过得一天比一天有起色,这得益于省科协的精准施策  相似文献   

14.
<正>河北省大名市是北方最大的花生集散地,自古大名就有"家家户户种花生,花生就在卫河东"的民谣,花生种植面积达50多万亩。大名花生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对花生的品质及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邦生态肥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专门从事生态肥研发推广的企业,推出的  相似文献   

15.
<正>安徽省砀山果园场位于砀山县的黄河故道上,系苏、鲁、豫、皖交界之地,素有安徽的西伯利亚之称。当地土壤由黄河携带大量泥沙沉积而成,建场之前一片荒凉、寸草不生,遍地黄沙,沙随风扬,遮天蔽日,当地流传的一首民谣"走路难睁眼,张口沙打牙",就是砀山果园场建场时真实写照。自1955年建场以来,通过拉淤压沙、广种绿肥等改良土壤,把黄河故道改造成了果海绿洲,开发建设果林面积近2万亩,主打产品砀山酥梨享誉全国。  相似文献   

16.
正【看景】"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人民吼叫秦腔,调一碗黏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这句出现在陕西作家贾平凹小说中的陕西民谣,真真切切地展现了陕西关中平原的风土人情。作为一个陕西人,我自然是听得惯秦腔、吃得了油泼辣子的。但长年工作在外,自己的"老陕胃"也被"折磨"的够呛。2019年回乡探亲,老爸说在咸阳市礼泉县新建了一个叫袁家村的关中印象体验村,里面的小吃街上都是纯正的陕西小吃。老妈也随声附和,说:"那儿有你爱吃的搅团、柿饼、漏鱼……"  相似文献   

17.
<正>东智东的香椿是密云的八大特产之一。民谣早有流传"东智东有三宝,青水杏,黄米草、香椿芽子买到老",由此不难看出东智东香椿的名气。这的香椿之所以闻名是因其具有独特之处,这就和它的土质有着莫大的关联,这里的土质属石灰岩风化土和大黄土结合构成,最适宜香椿树的栽培和生长。据资料记载,早在解放前,东  相似文献   

18.
如今在昌邑市北部沿海村庄到处传颂着“多年盼水如了愿,今得甘泉进家园”的民谣。这民谣道出了对昌邑市委、市政府解决北部沿海群众吃水差、吃水难而完成的输水工程的感激之情。目前,昌邑市北部3个乡镇及驻军、企业单位共7万多居民,已  相似文献   

19.
“坝上”莜面飘香杨捷“张家口三宗宝,莅面山药羊皮袄”。南来北往的客人只要是在张家口第一次驻足,便会有热心肠的山城人告诉他们这首古老的民谣。的确,在地域食欲文化的结构中,进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民众传统生活中维系生命的基本口粮,而且也是享誉华夏...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西部的定西地区,“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十有九年旱,岁岁人发愁。”这首定西民谣,也是过去这里的真实写照,早在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曾上书朝廷称: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解放后,当地绝大多数农民仍然过着“全天两顿粥、三代一张被、草皮做燃料、洪水解饥渴”的日子。缺粮、缺水、缺衣、缺房……一道道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