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什么是幸福?"2013年1月,在陕西农垦大荔农场总经理刘建军到任后召开的第一次农场领导班子办公会上,他用了这样一句话作为开场白。那年他刚好40岁,是陕西农垦各农场中最年轻的当家人。他说,幸福其实很简单,一个微笑、一个肯定、一次关心,一声问候……也许就是幸福。对于农场职工而言,有一个舒心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一份能逐步改善生活的工作和收入,就是最真实和现实的幸福。作为农场领导,就应该关心和解决职工  相似文献   

2.
正在安徽农垦博物馆,当看到"东方红-75"、"康拜因"等一组农机照片时,我突然想起远在天堂的父亲和他"铁哥们"的故事。父亲叫邵志文,生于1940年。提到父亲,说他是龙亢农场第一代农垦人,不如说他是农机土专家更为贴切。从18岁被招录为农场机务工,一直到去世,父亲和他的"铁哥们"打了半辈子交道。我的老家与龙亢农场为邻,父亲对农场开垦用  相似文献   

3.
《新农业》2018,(10)
正他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也是千万人中的一个普通父亲。做过国企高管,当过地产大商,却在人生走进40岁的年纪,告别这一切,他说他要当一个农民,要种出藏着红心的苹果,要做全球第一个无人农场……邻村的王叔扒拉着嘴巴,一脸不可思议地瞪着被咬了一口的苹果,扭头就把嘴里的果肉吐在了泥地上。口中残留的汁液儿竟还带着一股说不出的清甜。"怎么,怕有毒啊!"老尹看着  相似文献   

4.
正桥是纽带,桥是心愿,桥是记忆。在安徽农垦皖河农场附近的幸福河上,有一老一新两座桥,老桥叫跃进桥,新桥叫幸福桥。时间回到1957年冬,皖河农场建场初期,第一代垦荒人在荒湖滩、芦苇荡上围垦家园。当时的农场四面环水,穿过农场中腹部的一条河,当时叫引河,阻断农场东西,两地居民出行要靠划船摆渡,很不安全。那时的引河不是"幸福河",是"祸水"……  相似文献   

5.
正我愿一生,整整一生!永远守候着您,这片不老的土地……2017年10月6日下午3点10分,人们还沉浸在国庆假期的欢乐中时。一位年仅44岁的农场基层干部默默地闭上了双眼。他走得那样匆忙,甚至来不及看一眼窗外的田野、村庄,来不及向身边的同事和亲人告别,来不及赶回生他养他的华阳河农场……生于兹、长于兹,他抱着为农场奉献一生的理想,虽英年早逝,却不负韶华。他就是优秀共产党员,安徽农垦华阳河农场副场长吴伟。初心,扎根农场勤奉献  相似文献   

6.
侨眷、知青、场长、劳模、局长……这就是彭隆荣的人生轨迹。不相关联的几个身份连着一条线:执着、使命、梦想。苦干与坚韧,工棚里住了20年成为侨眷,由不得彭隆荣——父亲自马来西亚回国,他生在广东,叔叔、伯伯等近200名亲人留在了海外。15岁,知青彭隆荣来到海南,从此与南田农场结下不解之缘。38岁,大学毕业后的彭隆荣面临多种选择,但他毅然回到南田农场,挑起场长重任。彼时的南田农场是海南农垦5个特困农场之首,负债几千万元,1万多名职工半年没拿到工资。  相似文献   

7.
金希望是广东省丰收糖业发展有限公司滨河队的一名普通职工。他扎根农场26年,坚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一步一个脚印辛勤耕耘。2013年,他被湛江市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他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向往农场,希望有个安家梦。1993年,在广东信宜打工的金希望夫妇,带着孩子,为了生活四处奔波。由于赚不到钱,他们甚至有两个春节没有回家过了。  相似文献   

8.
<正>母亲结婚那年才18岁,父亲26岁。婚后的几十年里,父亲憨厚的脸上总是布满笑容,眉宇间藏着满足和幸福。而母亲却时常戏谑父亲:"想当初,我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嫁给你这个二婚茬子,是你上辈子修来的福气。"父亲和母亲的爱情故事既老套又浪漫。当年,父亲的一名战友很欣赏父亲的人品,主动提出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我父亲。当时母亲是村上有名的生产积极分子,人又长得秀丽端庄,是许多年轻小伙追求的对象。当听说哥哥给自己介绍的对象不仅年  相似文献   

9.
板凳     
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四五岁时,家住农场连队。那时连队的生活是没有什么娱乐的,入冬橡胶停割后,胶工们闲暇之余喜欢聚在连队的娱乐室打牌。骨牌、扑克、麻将……这些都是围坐在一张木头大方桌"厮杀"的。父亲每次去打牌都会带着我,每每这时候,我  相似文献   

10.
正陕西省农垦集团沙苑农场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黄、渭、洛三河交汇处。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代又一代农垦人在这里默默地耕耘着、开拓着、奉献着,把昔日的荒草滩,变成了今天的米粮仓。任建一就是这些拓荒者中的一员。自1989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任建一一直在陕西省农垦集团下属农场工作,从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一步一步走上领导岗位,直至2013年1月担任沙苑农场场长。在带领农场干部职工向以"现代农业,美丽农场,幸福农工"为核心的陕西农垦梦迈  相似文献   

11.
<正>在江苏农垦新洋农场,有一位年逾五旬的汉子,多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着父母。他的孝亲之道,感动了农场全体干部职工。安新荣是新洋农场服装厂的转岗职工。他的父亲安凤宝是农场的离休干部。由于是家里的小儿子,安新荣一直是父母和兄姐宠爱着惯大的,个人生活大多要别人打理。他的母亲黄桂香于1986年患了中风,经全力救治虽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右侧瘫痪,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那时候安凤宝的身体状况还可以,子女们也都配合父亲服侍母亲,黄桂香的身  相似文献   

12.
正24岁的南京姑娘华梦丽的创业是从继承了父亲的"负资产"开始的。如今,她已成为一个拥有1000多亩土地的农场主。在2018年"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上,她带领团队凭借"果牧不忘家庭农场"项目摘得金奖。2009年,华梦丽的父亲带着拆迁款,在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买了一块地,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成熟的农业经营理念,农场每年亏损二三百万元。2013年,抱着"帮助父亲收拾残局"  相似文献   

13.
正他把贴心小棉袄交给了你岳父对未来女婿有啥要求?一位60多岁的老人这样说:没啥要求,只要俩人能和和气气地过日子,比啥都强。女儿婚姻幸福、家庭美满无疑是父母最期待的。我曾多次向同事提议开展"好女婿"大型公益评选活动。通过公开征集百余位准岳父母,请他们列出对女婿的希望和要求,以此梳理出的各项条件,将成为社会各界人士推荐"好  相似文献   

14.
正我的岳父叫陈志华,生于1928年。他从少年时起就投身革命,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8年以后,又远赴北大荒垦荒。岳父的垦荒岁月留下很多难忘和感人的故事。从少年游击队到北大荒垦荒队岳父十四岁那年就在山东老家拉起一支少年游击队,开始在方圆百里打鬼子,他是这支游击队的队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领导的游击队并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三纵队第九师第二十五团,他本人是这个团的侦察排长,后为连长、  相似文献   

15.
正5月正是农忙时节,江苏张家港凤凰镇千桃汇家庭农场负责人何键几乎每天都要赶到桃园除草、松土、修剪、施有机肥……"汗滴桃下土",何键黑黝黝的面庞、桃树皮样的手掌,便是见证。今年42岁的何键是张家港凤凰镇杨家桥村村民,初中毕业后,何键在凤凰镇的一家建筑公司工作了10多年。后来,公司水电班解体,他才出来单干,经营起了商铺。2008年,当地政府号召发展高效农业,何键是第一个响应的人。他毅然放弃了商铺  相似文献   

16.
正江苏省靖江市西来镇有这样一位农民企业家,他曾经是一名推着自行车走街串巷的贩羊倌,后来办厂经营食品加工,20年后,他经营的江苏骥洋食品有限公司发展成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他的名字叫朱章其。现年56岁的朱章其从小闻着羊腥味长大,对羊有一种天然喜爱的情愫。因为做事专注,再加上父亲多年经验的传授,朱章其练就了高超的"羊技",熟悉的羊贩子都说他"买羊不用摸,20米开外看一眼,就知道这羊能出多少斤肉。"这  相似文献   

17.
父亲印象     
徐卫 《中国农垦》2021,(2):76-76
父亲今年52岁,皮肤黝黑,勤劳朴实,典型的农家汉子。他是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虽然严厉但默默爱着自己的孩子。幼年时,我对父亲的印象是一个大大的帆布包。那时父亲在农场的窑厂工作,每天都要骑着自行车到六七公里外的窑厂上班,帆布包挂在自行车后座上。那时候厂里没有食堂,家里条件也不好,帆布包里总是带着奶奶烙的煎饼和咸菜,一去就是一天。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广西农垦国有沙塘农场抢抓机遇,依托资源、区位优势,深耕细作现代农业,形成了"一种两养"产业格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圆了职工的"幸福梦"。去年农场经营总收入44036万元,同比增长9.8%;职工人均纯收入34336元,同比增长10.5%。"种"出新天地沙塘农场一分场种植户韦忠革,2004年开始在农场率先种植白萝卜,每年纯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此外,他还到与农场相邻的柳州露塘农场承包  相似文献   

19.
正"农场在向社会招聘大学生,你回来应聘吧。"2012年6月的一天,父亲打电话给我。接到父亲的电话,我进退两难:一方面,通过几年努力,我已成为某公司驻山东区域的业务经理,事业正处于上升期;另一方面,我也知道我家的农垦情结:爷爷、父亲都担任过农场基层领导,他们爱农场这片热土,希望我回农场发展。再三斟酌,我决定回家应聘。公司的大区经理听说后,专程赶到安庆,劝我留在公司继续工作,他说可以把我调回安徽,离家近些。但去意已定,我婉言谢绝了公司安排。应聘结果,我很荣幸以面试和笔试双第一的成  相似文献   

20.
<正>我的父亲张雪森,1932年出生于上海,1954年至1958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留校。1969年10月,在北京大学江西鲤鱼洲农场工作。1970年12月5日,父亲在率第一届工农兵学员赴井冈山修铁路的途中不幸牺牲。记得我们全家到北大江西鲤鱼洲农场的那一年,我才12岁。北大中文系在江西农场编为"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