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平板划线法、菌落形态观察以及革兰氏染色法对生鲜乳中芽孢杆菌进行了分离,先后筛选出8株具有典型特征的芽孢杆菌并鉴定.对已经鉴定的8株菌,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获得了各个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  相似文献   

2.
在生鲜乳制作产出流程体系中,嗜冷菌可通过挤奶操作、容器卫生等途径进入到生鲜乳中,会降低生鲜乳的感官和物理品质,影响保质期、货架期。为适应更高标准的食品安全管理,规模牧场应立足鲜乳新标准,精准定位嗜冷菌风险因素,完善嗜冷菌控制措施,在提升牧场经济效益的同时,保障鲜乳产品的安全。据此,为探究嗜冷菌具体控制措施,本文立足自身经验,以嗜冷菌概念和来源为基点,以其危害性和检测方式为着力点,探究规模牧场的嗜冷菌控制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夏冬 《中国奶牛》2003,(4):52-52
食品安全问题,在食品生产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乳品生产上,对乳及乳制品中抗生素残留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而加强生鲜奶源的管理是实现乳制品抗生素残留达到安全极限的极为重要的一环,笔者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鲜乳及乳制品中含有残留超过安全极限的抗生素,人食用后可产生耐药性,对易感人群更容易产生过敏反应,如恶心、腹痛、呕吐、水肿等危害极大。因此在乳品生产上,对乳及乳制品中抗生素残留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而加强生鲜奶源的管理是实现乳制品抗生素残留达到安全极限的极为重要的一环,笔者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1来源由于防治奶牛疾病,常内服或外用抗生素药物,致使鲜牛乳中残留抗生素。饲料厂家或奶牛场,因滥用某些药物添加剂,造成动物的产品或组织中抗菌素的超标。鲜乳被污染,例如使用了被抗生素污染的容器,优质牛乳中混入了有抗生素的牛…  相似文献   

5.
冯疆蓉  李春杰 《草业科学》2016,33(9):1875-1892
近年来乳制品质量安全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作为乳制品供应链最上游的生鲜乳的质量安全是乳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其可能含有的乳源性病原体和腐败菌等有害微生物严重影响乳品质量和安全。本文综述了生鲜乳中有害微生物的来源、生鲜乳种类和冷藏、巴氏杀菌对有害微生物的影响,以及主要致病菌的发生、危害和研究现状,以期为监督管理乳制品生产、加工和食物安全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1生鲜乳中危害因子与质量安全防范措施1.1生鲜乳中的风险危害因子生鲜乳质量安全隐患问题的制约因素较多,从当前来看,生鲜乳中的风险危害因子主要包括非法违禁添加物、兽药残留、细菌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有害重金属残留。2008年婴幼儿奶粉事件后,我国食品卫生部门相继发布了《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均涉及到乳及乳制品中的非法违禁添加物、兽药残留、细菌  相似文献   

7.
目前有关益生素在动物体内作用的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益生素应是活菌,必须活着到达动物肠道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它必须具有抵抗胃酸和胆碱的能力.另外,也有人报道,用死菌喂给动物也具有与益生素相同的饲养效果.针对这些问题,试验主要探讨活菌、死菌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以及人工胃液对益生菌活性的影响和胆碱对益生菌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生鲜乳中致病微生物污染严重影响乳及其制品的质量安全。本文分析了致病微生物的污染来源,并对生鲜乳中可能携带的对消费者健康有影响的37种病原微生物综合其致病性和耐药基因传播进行危害分析,明确了需优先管控的致病微生物风险排序,为我国生鲜乳全产业链中致病微生物认知、防控、风险评估提供技术参考。同时结合我国生鲜乳不同生产模式,提出影响消费者健康的致病微生物消减措施:养殖环节要加强饲料、牛舍和牛体的微生物控制;挤奶环节加强挤奶工具、挤奶员工、和药浴时的微生物控制;贮运环节要加强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微生物控制。这些针对性防控策略建议,将促进相关方及时跟进生鲜乳质量安全控制,降低乳制品消费风险。  相似文献   

9.
为调查阿拉尔乳业公司异常原料乳中是否存在短小芽孢杆菌,采集阿拉尔乳业公司原料乳分别于55℃、37℃和5℃培养。分离培养后,挑取单一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并提取菌株DNA进行16S r RNA扩增,测序比对分析。根据结果显示:异常原料乳中存在短小芽孢杆菌,该检测结果为乳制品行业的微生物安全提供有效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乳制品工业在行业规模、乳制品产量、技术装备、质量安全等方面都有了根本的转变。但由于乳制品工业发展时间短,发展速度过快,基础薄弱,特别是由于奶源管理、质量控制、检测手段落后等方面的原因,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给消费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损害。按照标准GB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的规定,涉及生乳的标准包括铅、总汞、无机砷、铬、硒等5项指标。  相似文献   

11.
1原理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如培养基成分、培养温度和时间、pH值、需氧性质等),所得1毫升(或1克)检样中形成的菌落的总数。本方法规定的培养条件下所得结果,只包括一群在平板计数琼脂上生长发育的嗜中温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的菌落总数。  相似文献   

12.
分别对辽宁省益康生物制品厂1998年生产的3批乳康生进行活芽孢计数,样品采用封闭自然连存。隔19个月后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计数,利用前后两次计数的均数差和时间差计算出活芽孢的半衰期。为生产乳康生制定质量标准和有效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三聚氰胺是某种含氮杂环有机物,学名1,3,5-三嗪-2,4,6-三胺或1,3,5-三氨基-2,4,6-三嗪,简称三胺,俗称密胺,分子式C3N3(NH2)3,相对分子质量126.1,白色结晶粉末,能溶于甲醇、乙酸、吡啶、二甲基亚砜等,不溶于乙醚、苯和四氯化碳,微溶于水和乙醇(约0.9%)。三聚氰胺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途是与甲醛缩合生产塑料。  相似文献   

14.
生鲜乳中掺入硫氰酸钠后可有效抑菌、保鲜。但硫氰酸钠具有毒性,少量的食入就会对人体造成极大伤害。本试验采用离子色谱法于2014年对河北省唐山市4个县的乳头奶和罐奶共计643批生鲜乳样品进行了硫氰酸钠的监测,以评估唐山地区生鲜乳的质量安全。结果表明,643批生鲜乳样品中硫氰酸钠含量总体情况符合正态分布,最小、最大、平均含量分别为0.13、15.7和2.52mg/kg。对乳头奶中的硫氰酸钠和罐奶中的硫氰酸钠进行比较,发现乳头奶中的硫氰酸钠和罐奶中的硫氰酸钠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表明本研究中唐山地区生鲜牛乳不存在人为添加硫氰酸钠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生鲜乳的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对生鲜乳的危害因子之一——苯甲酸的准确检测,试验采用超声波控温、离心机离心提取苯甲酸的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鲜乳中苯甲酸的含量,计算生鲜乳中苯甲酸的检出率,通过检出率和检测结果判定生鲜乳中苯甲酸的来源,从而判定生鲜乳中的苯甲酸是否对人体有害(参照食品中苯甲酸的限量)。结果表明:散奶中苯甲酸的含量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6.
嗜冷菌能在原料乳冷藏条件下生长,其分泌蛋白酶和脂肪酶降解牛乳中的蛋白和脂肪,导致牛乳变质。本文归纳了原料乳中嗜冷菌的种类,总结嗜冷芽孢杆菌的危害研究进展,重点包括嗜冷菌常见种型、危害特点、分泌的蛋白酶和脂肪酶。最后探讨了嗜冷芽孢杆菌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饲料工业》2017,(21):27-31
为了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对甘蔗尾青贮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试验以新鲜的甘蔗尾为原料,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AP)分别以菌液体积比为1:1、1:2和2:1的比例进行添加青贮,共设了3个不同的试验组合和一个对照组,每个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取400 g甘蔗尾于聚乙烯薄膜袋中真空青贮;对照组只添加40 ml生理盐水,不添加任何菌种;试验Ⅰ组:7.5 ml BS+7.5 ml LAP+25 ml生理盐水;试验Ⅱ组:5 ml BS+10 mlLAP+25 ml生理盐水;试验Ⅲ组:10 ml BS+5 ml LAP+25 ml生理盐水。经过43 d密封厌氧青贮后,结果显示:试验Ⅰ组和Ⅱ组与对照组相比,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Ⅱ组与对照组和其它各试验组相比,粗蛋白质(CP)含量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乳酸的含量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Ⅲ组与对照组相比,pH值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与Ⅰ组相比pH值显著降低(P<0.05)。枯草芽孢杆菌与植物乳杆菌不同比例添加青贮试验组有氧稳定性最低增加了72 h,与对照组相比有氧稳定性提高了90%以上。因此,枯草芽孢杆菌与植物乳杆菌组合能够有效提高甘蔗尾青贮后的营养品质并改善有氧稳定性;尤其是枯草芽孢杆菌与植物乳杆菌比例为12时,对提高甘蔗尾青贮品质和有氧稳定性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生鲜乳中微生物控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鲜乳中微生物含量是影响生鲜乳新鲜度和成品货架期的重要因素,随着消费者乳品质量安全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对生鲜乳的第一生产车间——牧场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牧场环境建设、奶牛管理、消毒防疫、奶厅管理、生鲜乳储运管理等方面,论述了牧场管理对生鲜乳中微生物繁殖的影响,并提出了加强牧场管理,从源头上降低生鲜乳中微生物数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以2012年和2013年上海市生鲜乳中菌落总数的变化和特征为研究对象,对2年的菌落总数的数量变化进行分析,并考察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平均温度对生鲜乳中菌落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鲜乳菌落总数呈季节性差异,但不同年份的菌落总数质量性状差异也较大;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平均温度对生鲜乳中菌落总数都有影响,温度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20.
1原理 微生物是影响生鲜乳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生鲜乳的微生物质量控制指标为菌落总数。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如培养基成分、培养温度和时间、pH、需氧性质等),所得1毫升(或1克)检样中形成的菌落的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