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山东石灰岩山地荒山植被恢复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了山东省石灰岩山地的地形、气候、土壤和植被的特点。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封山育林、选用乡土树种、优化树种配置、应用种衣剂播种(拌种)造林、覆膜或覆盖灌草栽植、应用容器育苗造林等恢复石灰岩山地荒山植被的新经验、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太行山中南部造林树种的生态适宜性开展了系统研究,对主要造林树种的海拔分布、坡向、多度、树种进行统计叠加,按照针叶树、阔叶树,阴坡、阳坡和不同海拔梯度等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特别是首次对常见造林树种进行了多项因素综合排序,突破了以往单因素排序筛选的弊端,可以作为太行山石灰岩山区乃至全省造林树种选择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广西石灰岩山地受害生态系统的改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兴 《山地研究》1995,13(4):241-247
改建石灰岩山地受害生态系统,是改善石灰岩山区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分析了广西石灰岩山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石灰岩山地生态系统受害的表现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证了石灰岩山地受害生态系统改建的可行性,提出了石灰岩山地受害生态系统改建的优化模式和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石灰岩山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效果浅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0年来石灰岩山地的治理证明,水土保持技术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水平阶整地可使土壤含水量比未整地高5%,生物地堰构成疏薄型防护林带后,光照平均减弱8%,风速平均降低20%以上,空气湿度平均提高18%。  相似文献   

5.
对石灰岩山地长期放任生长的柿子林,通过采取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冠下覆草、穴贮肥水、促花保果、合理修剪、适时采收等技术措施进行开发,使柿子达到丰产、优质,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6.
徐州市石灰岩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碳储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不同造林模式的碳储量,为区域碳汇森林的营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苏省徐州市石灰岩山地分布普遍的6种植被恢复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其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进行了计算。[结果]6种植被恢复模式总碳储量的变化范围在28.379~46.561t/hm2之间,表现为侧柏(Platyclatdus orientalis)×梧桐(Firmiana simplex)侧柏×女贞(Ligustrum lucidum)侧柏×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侧柏侧柏×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侧柏×黄栌(Cotinus coggygria)。土壤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54.333%~78.290%。植被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20.213%~44.414%。枯落物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0.582%~3.897%。[结论]土壤碳储量是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总碳储量的主体。保护石灰岩山地现有土层,防治水土流失及频繁的人为扰动对于维持土壤碳储量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对侧柏的养护管理,配置适宜的阔叶树种可以有效地增加植被的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7.
以鲁中南新泰市汶南镇岩庄村洞山小流域为研究区域,以4种侧柏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荒草地为对照,旨在分析不同侧柏混交林对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侧柏混交林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效果明显,表现为侧柏黄栌混交林(CHH)侧柏五角枫混交林(CWH)侧柏山杏混交林(CSH)侧柏纯林(CBC)荒草地(HCD)。(2)4种侧柏混交林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均向右偏移,CHH偏移量最大,即其持水能力最好,其次为CWH、CSH、CBC,最小的是HCD。(3)CHH蓄水效果最好,其次是CWH、CSH和CBC,HCD最差,并且混交林蓄水能力好于纯林。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石灰岩山地侧柏纯林非生长季土壤氮矿化能力,采用PVC管原位培养法对济南南部山区石灰岩山地人工恢复不同年限(5,10,25年)的侧柏纯林土壤的氮矿化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恢复年限侧柏纯林NO3--N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然后再有所升高,NH4+-N含量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其净硝化速率和净氮矿化速率均在11月份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07±0.04)mg/(kg.d),(0.11±0.01)mg/(kg.d),(0.15±0.02)mg/(kg.d)和(0.15±0.04)mg/(kg.d),(0.29±0.02)mg/(kg.d),(0.33±0.03)mg/(kg.d)。石灰岩山地侧柏纯林土壤的净氮矿化速率与土壤湿度表现为二次函数关系,但随湿度增加,土壤净氮矿化能力降低。土壤净氮矿化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r=-0.452,p=0.018),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微生物量碳含量和C/N比均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r=0.076,p=0.707;r=0.374,p=0.055;r=0.337,p=0.086)。非生长季石灰岩山地侧柏纯林土壤有较强的氮转化能力,气温变化所导致的土壤环境因素对氮矿化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山东石灰岩山地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入渗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为探索山东石灰岩山地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入渗性能的改良作用,采用野外测定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7种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入渗过程。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类型均具有显著改善土壤入渗性能的作用,其改善程度为侧柏五角枫混交林、侧柏皂角混交林、五角枫纯林的改良效果最好,皂角纯林、侧柏黑松混交林的改良效果次之,侧柏纯林、黑松纯林的改良效果相对较差;相对应的各林分类型初始入渗速率分别是对照地的1.86,1.80,1.79,1.65,1.63,1.48,1.42倍,稳定入渗速率分别是对照地的3.03,2.95,2.94,1.95,1.81,1.28,1.28倍。(2)经霍顿(Horton)模型、通用(幂函数)模型和菲利普(Philip)模型参数拟合得出,霍顿(Horton)入渗模型在山东石灰岩山地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入渗过程具有较高的实用性。(3)土壤渗透性能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与非毛管孔隙度的相关关系达极显著。  相似文献   

10.
福建柏种子园营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柏为我国特有树种,由于品种间优劣差异较大,影响了大面积人工造林质量。为了加快珍贵树种基地建设步伐,应大力建设福建柏优良种源基地,以实现福建柏造林良种化。本文根据白濑国有林场多年的生产实践总结了福建柏无性系种子园营建技术,以便为全省福建柏种子园或相关树种种子园营建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风景林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北京市西山试验林场为例,利用林相图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从3个等级划分风景林景观斑块类型,并利用GIS软件,分析各级斑块类型的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风景林自然状态保留程度、游客对风景林的干扰利用特征、林分固有自然属性分别从3个等级影响斑块分维值的高低,也是影响各个等级景观格局的主要驱动因子;2)整个景观过度受制于部分斑块类型,景观多样性不高;3)灌木林地的继续减少,不利于维持景观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针对以上结论提出其在风景林管理中,根据不同等级景观格局驱动因子的特点,采取相应经营措施:对于油松、侧柏、刺槐等比重过大的斑块,可通过调整混交比例、选择适当混交树种等手段,调整斑块类型间的分配比例;对于灌木林斑块,特别是立地条件极其恶劣、造林难以成功的地段,应适当保留,有利于不断提高景观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游憩活动对泰山风景名胜区环境冲击的调查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泰山风景名胜区为对象,研究游憩活动对泰山植被、土壤、水体的影响以及游客对环境改变的可接受程度。研究表明:游憩活动对植被、土壤和水体的冲击程度均为南天门景点>扇子崖景点>天烛峰景点>桃花峪景点;游客对环境改变的可接受程度依次为桃花峪景点>天烛峰景点>扇子崖景点>南天门景点。方差分析显示,4个景点受游憩活动冲击存在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游人数量与植被、土壤、水体受到的冲击程度均呈正相关性,其中,植被和土壤是两个最主要的受冲击对象,且植被与土壤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对泰山风景名胜区进行游憩活动环境冲击的调查评估,有利于促进泰山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沂蒙山林区不同植被对土壤分形结构及入渗性能的改良作用与机制,运用土壤分形学和水文学原理与方法,研究沂蒙山林区7种植物群落下的土壤颗粒组成和入渗过程。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具有显著改善土壤颗粒结构和入渗性能的作用,其改善程度为针阔叶(赤松+麻栎)混交林依次高于阔叶林(刺槐纯林、麻栎纯林)和针叶林(赤松纯林);2)研究区土壤颗粒组成具有石质山地典型粗骨土的结构特征,其分形维数与土壤入渗速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3)植物群落改良土壤分形结构和入渗性能的分形学机制,是通过增加土壤粉粒与黏粒等细粒物质含量而提高土壤分形维数,进而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孔隙结构,提高土壤质地均匀程度和入渗能力的。研究成果可为沂蒙山区水土保持植被类型的合理选择与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北京八达岭地区典型林分林地土壤抗蚀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八达岭地区不同森林植被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揭示不同林分林地土壤抗蚀性特征,以该地区典型植被类型(油松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灌木林)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及相关分析方法,研究该区域内,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的抗蚀性.结果表明:八达岭地区林分林地土壤干筛时,团聚体主要集中于5~2 mm粒径范围内,在0.5-0.25 mm粒径范围内质量分数最少;湿筛后,<0.25 mm小粒径范围内质量分数最大,在10~5 mm大粒径范围内质量分数最少.为比较各典型林分林地土壤抗蚀性,选取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团聚特征等12种指标,以主成分分析方法为基础,确定评价北京八达岭地区土壤抗蚀性的最佳指标体系,同时,经相关分析选定干筛时,土壤几何平均直径(GMD)为八达岭地区各典型林分林地最佳土壤抗蚀指标.经分析,八达岭地区各典型林分土壤表层(0~10 cm)抗蚀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阔叶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油松林;对于主要发生土壤侵蚀的0~20 cm土壤表层抗蚀性由强到弱为灌木林>油松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在各土层平均值综合情况下,评价结果选取抗蚀性综合指数表示,得出各林地土壤抗蚀性由强到弱依次为灌木林>油松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  相似文献   

15.
土壤固化剂集流面不同施工工艺比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土壤固化剂以土壤为固结对象,具有就地取材、减少砂石量和节省工程造价等优点,在集雨工程特别是集流面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在提出固化剂集流面施工工艺分类的基础上,阐述了干硬性-整体施工-固化剂浆液收光、干硬性-整体施工-自然收光、干硬性-砌块施工、塑性-整体施工-自然收光等4种不同施工工艺的技术要求。通过测定集流面的集流效率和粗糙系数,认为固化剂集流面的集流效率达到90%以上,表面粗糙系数在0.011~0.014之间。与混凝土集流面比较,固化剂集流面的建造成本可节约40%以上。试验结果表明:砌块施工工艺在未来固化剂集流面的发展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单一用途的集流面应考虑塑性施工工艺;表面采用固化剂浆液收光有利于降低集流面的粗糙系数和表面干缩裂缝。  相似文献   

16.
毛乌素沙地防护林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纯林的直径和树高结构均比混交林结构有规律,且符合一般树种的变化规律。在叶层结构中,樟子松纯林和林带的叶层峰值比混交林和油松林带的叶层峰值出现的树高较低,且随着树高的增加而缓慢的减小,构成较厚的叶层。所以该地区应积极发展樟子松片状或带状林的营造建设,提高樟子松林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7.
报道广西石灰岩特有珍稀药用植物的环境背景和类群组成,重点分析了该植物类群的基本特征。由于岩溶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广西石灰岩特有珍稀药用植物达133种,隶属于53科81属,区系成分复杂多样,热带性质明显,古老和进化成分并存,单种属、寡种属多,喜钙植物及近新分类群所占比重较大。  相似文献   

18.
徐州矿区充填复垦土壤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矿区复垦土壤的特性、环境质量状况,探寻矿区特殊生态环境中污染物料的时间路径、人工土壤的质量品质,为煤矿塌陷区的充填复垦、环境治理提供依据,采用对复垦场地进行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对不同物料充填复垦场地的土壤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1)土壤环境:从渗透性来说,矸石复垦场地的保水性高于粉煤灰复垦场地,土层的保水性高于充填物料层的保水性;从土壤紧实度来说,粉煤灰充填复垦场地充填物料层的紧实度低于土层的紧实度,但都在适宜作物生长的范围内;对照地的土壤紧实度偏高;粉煤灰充填场地的土壤偏碱性;(2)土壤品质:粉煤灰充填土壤能够正常种植小麦、稻、草本的植物、蔬菜等;粉煤灰充填场地的土层虽然是沙土,但比较容易板结,不利于水分的渗透,而底层的粉煤灰保水性比较差;煤矸石充填复垦场地表层覆土厚度不均匀,且煤矸石保水保肥性比较差;(3)充填土壤的适种性和产量分析:粉煤灰回填的土壤适合草本蔬菜类植物的种植,单产与正常产量相当;对于种植稻的田块,保持正常的单产水平;种植小麦的产量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9.
沂蒙山林区不同森林群落土壤水分贮存与入渗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给沂蒙山区森林植被建设中合理群落类型的选择与配置提供参考,采用森林水文学方法,对淮河流域沂蒙山林区典型森林群落的土壤水分贮存与人渗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森林群落具有显著提高林地土壤孔隙度、土壤贮水量和土壤入渗速率的作用,其作用程度混交林大于纯林,阔叶林大于针叶林;2)森林群落对土壤(非毛管)滞留贮水量的提高程度明显大于土壤毛管吸持贮水量,因而具有明显的涵养水源作用;3)Horton模型和Kostiakov模型能较好模拟研究区森林群落的土壤人渗过程,但通用经验模型和Philip模型的适用性较差;土壤入渗速率与孔隙度之间具有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徐州市时空尺度下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与脱钩效应,为江苏省徐州市及其周边资源型城市未来农业的绿色高质可持续发展以及农业经济的良性增长提供理论与数据参考。[方法] 采用排放系数法测算2000—2020年时空尺度下徐州市农业碳排放总量、强度和结构,而后基于Tapio脱钩模型分析其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脱钩关系。[结果] ①徐州市农业碳排放变化趋势总体呈“快速上升—波动上升—快速下降”3阶段,从2000年的1.61×106 t先增后减至2020年的1.69×106 t,形象地表现为“M”形。对农业碳排放贡献率大小依次是耕地利用(46.44%)、作物种植(31.90%)和牲畜养殖(21.66%),化肥是最主要碳源。②徐州市各区(县、市)农业碳排放量差异明显,经历了由升到降的长期演化进程,空间层面上总体呈现出“中部高,周边低”的分布格局,邳州市最为突出; ③徐州市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发展总体经历了“弱脱钩—强负脱钩—扩张负脱钩—强脱钩”的变化历程,且“十三五”以来主要表现为强脱钩。[结论] 徐州市农业碳排放随着低碳减排理念的不断深入而日趋合理,农业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