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新增设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风蚀2个专业委员会。  相似文献   

3.
2006年3月30-31日,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工程绿化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北京北京林业大学胜利召开,70余科技人员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4.
2009年7月28—30日,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在呼和浩特召开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张学俭巡视员,主任委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陈伟副院长,内蒙古水利厅陈欣副厅长,内蒙古水利勘测设计院路二文院长等出席会议。会议审议了《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07--2009年度工作总结》《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09--2010年度工作计划报告》和42007--2009年度会费收缴情况及成员单位委员调整情况报告》。来自119个会员单位的19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53篇,会议选出12篇优秀论文,并进行了颁奖。  相似文献   

5.
辽宁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实践与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就辽宁省城市水土保持工作,通过城市水土保持技术体系课题研究,探索出城市水土保持的思路,通过各级政府制定政策和试点实践,总结经验,着重分析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的成效,提出了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思路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于2006年7月22日在陕西吴起县隆重举行。陈志恺、韩其为、王浩3位院士出席会议,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副理事长、水土保持司刘震司长到会祝贺,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秘书长、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吴斌教授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7.
《中国水土保持》2009,(5):F0003-F0003
近年来,内蒙古包头市将城市园林化建设与城市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推动了城区内大型开发建设项目、市政工程和房地产等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审批及监督实施,建立了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以建设园林绿化城市为目标,以北郊防护林为屏障,以城区湿地及城中河流、花园、广场为基地,形成了点成景、线成荫、面成林、环成带的绿化格局及水绕城中流的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风蚀防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于2006年8月3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黄元到会祝贺并讲话。  相似文献   

9.
《水土保持通报》2006,26(1):F0002-F0002
1995年,水利部在深圳市召开首次沿海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座谈会,面对深圳市乃至沿海发达地区出现的触目惊心的城市水土流失危害,首次提出了城市水土保持问题。从1995年开始,在深圳市编制全国第一部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工作以来,先后大规模开展了以控制泥沙为重点的开发闲置地的水土流失治理和以改善背景山体生态景观为重点的裸露山体缺口整治,不断探索创新城市水土保持管理模式和技术体系。1城市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的概念城市水土流失,实际上是城市化过程中因城市建设等人为活动产生的规划区范围内的水土流失现象。城市化水土流失,可以理解为当建设规模或开发建设活动扰动土(岩)体超越城市的承载力和管理水平时,在自然外营力(降雨、重力、径流冲刷)的作用下,造成的水土资源的损失和生态景观的破坏。城市化水土保持不是要使城市化过程逆转,而是要使城市化过程有序化,确保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基础设施能发挥其正常的功能。城市水土保持,是研究城市化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方式和规律,据以防治水土流失,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改善生态景观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及管理科学。城市水土保持具有对水土资源、生态景观的保护,对破坏劣地的植被恢复及景观改善和维护态安全的功能。未来的城市化建设目标应是花园式山水型的生态城市。2城市水土流失及其危害形式大量的高强度的水土流失,不仅影响城市生态景观,而且危害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防洪安全:(1)生态失调。生态系统结构破坏、生态系统功能降低、域市生态环境恶劣,表现为突发性灾害,例如洪灾、滑坡等重力侵蚀灾害。(2)资源衰退。表现为植被破坏、用地硬化、水土资源损失、生态景观破坏、投资环境恶化。(3)设施破坏。淤积河道、市政管网、桥涵;破坏水源、影响水质;影响交通、供电设施;淤埋房屋,影响企业产生等。造成水土流失的开发方式有:采石、取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监测专业委员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2月4—5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召开。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宏伟目标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一种依靠自然、利用自然而又保护自然的文明形态。目前,贵州省的水土保持工作在预防监督、生态建设、监测网络建设、生态修复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和进展,在新形势下,全省要继续加强监督执法工作,切实加强宣传工作,加快治理速度,提高队伍素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构建生态文明的和谐贵州。  相似文献   

12.
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看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面临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城市绿地也经历了从"见缝插绿"到系统规划的转变,涉及城市生态要素的各个方面,也包括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内容.对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发展状况以及与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城市生态修复的主要内容,对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为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城市绿地规划对城市水土保持产生深刻、深远的影响,共同融入城市生态建设的大环境之中.通过城市绿地系统的建立,恢复受损的城市生态系统,恢复河流的自然风貌,净化、美化城市的水环境系统,完善城市景观,保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为城市创建理想的人居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实现由"城市中的园林"向"园林中的城市"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赵建国 《中国水土保持》2009,(10):F0002-F0002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甘肃省庄浪县坚持不懈地开展了以梯田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县域生态环境焕然一新,“层层梯田绕山问、沟道碧水映蓝天”是如今庄浪大地的真实写照。庄浪实现梯田化后,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县建设为目标,着眼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水土保持工作思路与建设重点,  相似文献   

14.
城市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城市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危害出发,总结一些水土保持试点城市的有效经验,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宏观上探讨了城市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建平县城市化水平步伐加快,经济总量加大,城市扩张迅速,导致建平县县城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根据建平县县城水土流失成因,提出了“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理念,编制高起点战略规划,采取新举措,创新机制体制,注重科技引领,通过建设“一河三带九园”的城市生态景观,建设“一环、五横、八纵”的城市主干路网,县城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提升,加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西民  董书宝  陈新军  桑胜全  公衍涛 《中国水土保持》2012,(11):I0001-I0002,I0003,I0004
<正>2012年8月10日,水利部在山东省蒙阴县组织召开了蒙阴县"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专家评审会议。专家组一致认为:蒙阴县的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达到了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的考评标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0月26日,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会议暨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监测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会议由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副主任蔡建勤主持,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熊铁到会致词,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专职副秘书长黄元到会祝贺。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监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郭索彦做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水平的”工作报告。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作总结报告。  相似文献   

18.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建立健全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及运行管理机制,是实现黄河长治久安、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关键所在。分析了通过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诸多制约因素,从加强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构建流域和谐社会有效途径等不同侧面,提出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思路:在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基础上,增加投资力度,全面加强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和预防监督工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强化政策引导,正确处理好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及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以生态优先的观点搞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我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在植被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这就是必须树立起生态优先的观点,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注重发展灌木和草本植被。  相似文献   

20.
在任何自然环境下都会有相应的植物来生存,逐步形成植物群落,并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演替;环境对生长的植物进行适应性选择,适应该环境条件的植物能够繁衍、演替,不适应的就被淘汰,这是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水土保持林草植被建设就是一个人工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必须注意生态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