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抗寒性冬小麦叶鞘质膜的稳定性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叶鞘质膜稳定性与小麦抗寒性的关系,以返青率不同的4个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寒地冬小麦越冬期叶鞘质膜稳定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低温下,冬小麦叶鞘相对电导率与自由水和总水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丙二醛含量与SOD和POD活性、As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封冻后,抗寒性强的冬麦品种(系)的SOD活性和GSH含量显著高于抗寒性弱的品种(系)。在深度封冻期保持叶鞘质膜稳定性有助于增强冬小麦抗寒性。  相似文献   

2.
新消息     
0249小麦对白粉病成株抗性的遗传──小麦对白粉病的成株抗性较过敏的上基因抗性更具有持久性.但很少了解这类抗性的遗传。为此,C.A.Griffey和M·K·Das利用4个冬小麦杂交试验研究了小麦成株期抗性的遗传.在田间自然感染白粉病条件下评价了亲本、F1、F2、F3。和反交群体的各自特性,并对Massey和Knox62小麦中控制成株抗性的基因数量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表明,这些品种中涉及白粉病成株抗性的基因为2至3个。用标准化后的F3/F2回归分析法得出成株期抗性的估计系数为0.4-0.56…  相似文献   

3.
遗传育种冬小麦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的遗传变异“··········“…软粒冬小麦的改良”··“·一·“·”····“················……干旱条件下矮秆基因对春小麦生长和水分利用的效应硬粒小麦种质评价·······一‘·‘”’‘一““’““.’‘’“”“’“‘四倍体小麦中黑麦B组染色体的细胞特性与遗传效应明尼苏达大麦对网斑病的抗性遗传···“··“····“·~·…小麦育性恢复中的非整倍体效应····················……日本普通小麦品种染色体易位的鉴定···”·····…  相似文献   

4.
小麦品种冬春性、抗寒性与广适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我国冬小麦的冬、春性遗传改良提供参考,结合"济麦"系列小麦品种(济南17、济麦19、济麦20、济麦21、济麦22)及1996年以来年推广面积最大的冬小麦品种的特性及作者多年育种经验,分析了目前小麦冬春性的分类、鉴定方法(常规田间鉴定方法及分子标记鉴定法)及与抗寒性、广适性的关系。小麦冬春性鉴定应将2种方法有机结合,冬春性与抗寒性无必然联系。冬小麦在其他特性相当的情况下,抗寒性强的偏春性品种往往表现出广泛的适应性,冬春麦杂交可作为提高小麦品种广适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施氮量对超高产冬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给冬小麦超高产栽培中氮肥合理运筹提供参考依据,于2007-2008年在河南温县、兰考两试验点,以两个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冬小麦品种豫麦49和兰考矮早八为供试材料,在全生育期施氮0、90、180、270 和360 kg N ·hm-2(底施和拔节期追施各半)的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试验点施氮量180和270 kg·hm-2处理的籽粒产量均达到了每公顷9 000 kg以上的水平,高于其他施氮处理,与不施氮和90 kg N ·hm-2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与其他处理相比,180和270 kg·hm-2处理提高了两个小麦品种开花后旗叶光合速率和SPAD值,进而增加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两试验点的施氮处理对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成穗数影响不显著,而施氮量180和270 kg·hm-2处理显著提高了多穗型品种豫麦49的成穗数;两品种穗粒数和粒重均表现为不施氮和90 kg N ·hm-2处理显著低于适宜施氮量(180和270 kg N ·hm-2)处理。两品种在两试验点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不同,豫麦49和兰考矮早八分别在270和180 kg·hm-2获得最高产量。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两个品种在施氮量180~270 kg·hm-2、基施和拔节期比例5∶5条件下,在稳定足够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促进花后物质积累量,提高粒重,可实现超高产。  相似文献   

6.
为给在近年冬前积温增加的情况下冬小麦的种植选择适宜的播期和密度,在山东莱州大田条件下,以两种不同穗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期、密度组合对小麦叶面积系数及生育后期旗叶光合特性、籽粒库容能力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组合处理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LAI、旗叶光合特性、籽粒库容能力及产量均存在明显影响,两个小麦品种的旗叶光合特性均以中播两密度处理(10月19日播种,密度分别为180万和270万株·hm-2)的表现较优,潜在库容大,籽粒充实指数高,粒叶比值大,最终产量高。综合来看,本试验条件下,10月12日至19日可作为当前冬小麦适宜播期,大穗型品种比多穗型品种更适宜密植,多穗型品种密度应在120万~180万株·hm-2(播量60~90 kg·hm-2),而大穗型品种应在180万~270万株·hm-2(播量90~135 kg·hm-2)。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甘肃省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对以甘肃省2004-2022年审定的284个小麦品种的基本情况和抗条锈病性进行了分析,并统计了生育期、株高和产量水平。结果表明,甘肃省近19年审定的小麦品种数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育种单位主力为省内科研院所,联合育种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表明科研工作者对小麦品种选育具有较高的积极性;通过高使用频率直接亲本统计分析,发现甘肃省审定的小麦品种亲本配置组合主要来自主栽品种和人工创制的种质资源,并发现5个高使用频率直接亲本,表明近19年甘肃省审定品种遗传基础较窄;育成品种主要采用的育种方式为杂交育种,且育种方式趋于单一,表明今后要加强创新育种方式;审定的小麦品种以冬小麦为主,其中80.2%集中在陇东泾河上游川塬山地冬小麦区和陇南渭河上游河谷山地冬小麦区,而审定的春小麦97.9%则集中在河西内陆河灌溉春小麦区和陇中干旱川山春小麦区;小麦抗病性方面,审定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水平相对较好,但年际间波动较大;春小麦生育期年平均增加0.15 d,而冬小麦生育期年平均减少0.46 d;株高年平均降低1.10 cm,平均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增长47.25 kg·hm-2,其中2012年产量最高,为8 136.2 kg·hm-2;千粒重、穗粒数和有效穗数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但穗粒数变化不大,年均增加0.08粒,千粒重年均增加2.71 g,有效穗数年平均增加1.29个。综上,在后续的育种工作中,可结合不同育种方式,更进一步选育出高产、优质和高抗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8.
当前所培育的冬性普通小麦品种,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其抗寒性有减弱的趋向,往往对产量有不良影响.所以,培育兼有高生产力和强抗寒性的冬小麦品种是现阶段小麦育种的主要课题之一.据文献资料介绍,高生产力与对日照长度相对不敏感有关?1975;(?1983),而强抗寒性与对春化需求高有关(?1974).作者也得到了类似资料,并确知抗寒性和春化需求间呈正相关(?1987),高生产力与对日照长度相对不敏感有间接(通  相似文献   

9.
小麦品种抗赤霉病评价培育冬小麦对赤霉病抗性的品种相当复杂,然而不是没有前途。中国的育种家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他们用杂交创造了许多不敏感品种─—359,3,8017等;从敏感品种15,2的自然群体里选育了中抗品种;与黑麦杂交培育出了抗性品种1,47和66...  相似文献   

10.
一些抗白粉病广谱性有效抗源已在小麦中确定出来,但在许多品种中抗性基因的特性还未知.从1982年国际冬小麦白粉病与锈病圃筛选的10个冬小麦品系作为试材,研究了作用基因的数量与抗白粉病的遗传模式.每个品系都同敏感性品种Chancellor杂交,在温室内用127号B.graminis小种接种亲本、F_1、F_2、BC_1(Chancellor×F_1)及F_3代群体幼苗,评价了白粉病反应.除过ST1-25外,所有亲本都表现抗性。遗传分析表明,C39和SI5中的抗性受3个显性基因控制,A55-2、R107、GO4779、OK75R3645及BulkPV63-6中的抗性由简单的部分显性基因控制.Armada与Chancellor间杂交产生的F_2、F_3及BC_1群体抗性表现不一致,但至少表明Armada有1个抗性基因,很可能是以前指出的Pm4b.VPM1和ST1-25中抗性各由1个隐性基因控制.10个亲本中表现出3至11个不同的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抗白粉病基因数量与遗传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抗白粉病广谱性有效抗源已在小麦中确定出来,但在施工品种中抗性基因的特性还未知。从1982年国际冬小麦白粉病与锈病圃筛选的10个冬小麦品系作为试材,研究了作用基因的数量与抗白粉病的遗传模式。  相似文献   

12.
陇鉴111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冬小麦研究室于2005年以从美国德克萨斯州引进的冬小麦品种1R-1为母本,以兰天10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育种法,通过在旱、寒生态条件下选择及多年多点产量鉴定等手段选育而成的旱地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抗旱、抗寒性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高产稳产,品质好,适应性广。其于2017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甘审麦20170012。  相似文献   

13.
正陇鉴108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针对甘肃省陇东旱地冬小麦生产对品种抗旱性、抗寒性、抗病性要求较高的特点,于2002年以长武134为母本、临远3158为父本配制组合,通过混合法选育而成的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2015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甘审麦2015009)。1生物学特性该品种强冬性,中熟,生育期276d;幼苗直立,苗色深绿,分蘖力强,旗叶上冲,株型紧凑;株  相似文献   

14.
刘丽杰  苍晶  王军虹  于晶 《麦类作物学报》2015,35(10):1333-1340
为了探讨外源ABA对苗期低温下冬小麦植株蔗糖代谢的调节作用,以抗寒性强的品种东农冬麦1号和抗寒性弱的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三叶期分别于不同温度下经ABA处理48 h后取叶片和地下茎,研究外源ABA对苗期低温下冬小麦的蔗糖含量及蔗糖代谢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ABA处理使低温下抗寒性强的东农冬麦1号中积累了更多的蔗糖,尤其是叶片,而在济麦22中则抑制了蔗糖的积累。4℃以上温度时,外源ABA促进了东农冬麦1号叶片和地下茎中UGP在蔗糖合成中的作用;在4℃以下低温时,外源ABA则促进了UGP在蔗糖分解中的作用。4℃以上温度时,外源ABA提高了东农冬麦1号叶片中Ta SPS基因和地下茎中Ta SAInv基因的表达,而抑制了济麦22各器官中Ta SPS基因和Ta SAInv基因的表达。此外,4℃以上温度时,外源ABA抑制了两个小麦品种各器官中Ta SS基因的表达。表明抗寒性强的东农冬麦1号对外源ABA可能更加敏感,其蔗糖合成能力的提高将有利于冬小麦植株抵御低温,进而维持植株的存活。  相似文献   

15.
低温条件下不同抗寒性冬小麦内源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为揭示寒冷地区冬小麦内源激素与抗寒能力的关系,以抗寒性强的冬小麦品种东农冬麦1号和抗寒性弱的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自然条件下,于越冬前不同降温时期分别对叶片、根系和分蘖节取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和分析了内源激素ABA、IAA、ZR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叶片和根系中的ABA、ZR、IAA的含量随气温的降低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分蘖节中的ABA、ZR含量则持续增加.分蘖节中的IAA含量表现为东农冬麦1号随气温下降而逐渐增加,济麦22则先增后降.两个品种分蘖节中的IAA/ZR值均表现为前期急剧下降,后期趋于平稳.抗寒性强的东农冬麦1号各器官中的ABA、ZR、IAA含量均高于抗寒性弱的济麦22,对冬小麦安全越冬起重要作用的内源激素是ABA.东农冬麦1号分蘖节中的IAA/ZR低于济麦22,其分蘖能力比济麦22强,更利于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SA处理对低温胁迫下冬小麦糖酵解(glycolysis, EMP)代谢的影响,以强抗寒性冬小麦品种东农冬麦1号(Dn1)和弱抗寒性品种济麦22号(Jm22)为试验材料,在小麦幼苗三叶期喷施1 mmol·L-1 SA,于大田连续10 d自然降温至5、0、-10、-25℃时取小麦幼苗叶片和分蘖节,测定其果糖含量、丙酮酸含量及EMP代谢重要酶(己糖激酶HxK、磷酸果糖激酶PFK和丙酮酸激酶PK)的活性和相关基因(TaHxK、TaPFK、TaPK)的表达量。结果表明,SA处理提高了两种冬小麦叶片和分蘖节中果糖及丙酮酸含量,但对Jm22影响较弱;SA处理提高了Dn1叶片和分蘖节中EMP途径关键酶(HxK、PFK和PK)的活性及其相应基因(TaHxK、TaPFK、TaPK)的表达量。SA处理可有效调控冬小麦EMP代谢,促进果糖与丙酮酸积累与分解,提高植物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17.
不同小麦品种春化反应与抗寒性关系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北移号、8066、苏引10号、鲁麦22号、晋春9号等五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通过低温春化处理,观察不同品种的春化反应和抗寒性表现,以研究其春化反应与抗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品种抗寒性差异较大,同一品种经不同低温春化时间处理后幼苗的抗寒性不同,且随着春化时间的延长,抗寒性增强,适宜春化时间处理幼苗的抗寒性最强;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要求较长低温春化时间的品种,抗寒性不一定强,但抗寒性强的品种,要求的春化时间一般较长;低温春化特性与抗寒性是品种的两种性质,低温春化有利于小麦抗寒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通过把大田试验结果不同茎秆和根系结合起来,研究了4种冬小麦品种的次生根性状对倒伏抗性的效应。各品种表现出不同强度的倒伏抗性。品种Widgeon最易倒伏,其次是Galahad,再次是Riband,而Hereward不倒伏。倒伏抗性同茎秆的强度与刚度联系不大,茎秆的强度与刚度一般只对抵抗所受外力有作用。大多数植株交替穿插在土壤中的根系太弱。倒伏抗性同短而轻的茎秆有联系(因植株自重与风作用于茎秆上的力较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外源ABA及其抑制剂对低温下冬小麦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冬小麦东农冬麦1号为试验材料,于三叶期分别叶面喷施10 μmol·L-1 ABA、5 mmol·L-1 钨酸钠和50 μmol·L-1 氟啶酮,田间自然降温条件下,分别于10 d平均最低温度达到4、0、-10、-25 ℃时取叶片测定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降低,各处理组小麦叶片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升后降,在0 ℃达到峰值;脯氨酸、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逐渐升高。经ABA处理后,小麦叶片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及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不同温度下的变化水平有所差异;MDA含量低于对照组,在0 ℃时差异显著,说明外源ABA可提高冬小麦抗寒能力。两种合成抑制剂处理后,小麦叶片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和SOD活性(除0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MDA含量(除4 ℃)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其对小麦的效应与ABA处理相反,可降低冬小麦抗寒性。钨酸钠处理组各项指标与ABA处理相比变化差异显著,氟啶酮处理组各项指标与ABA处理相比差异极显著,说明ABA在参与冬小麦抗寒性的调控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且氟啶酮对冬小麦抗寒能力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不同抗条锈性类型品种的反应特征,以利于抗条锈种质资源的选择和抗锈育种选育,在大田成株期、条锈病压力相同的条件下,对分属不同抗性类型的五个冬小麦品种的条锈病感染响应动态和产量损失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感快锈类型(HX型)、高感中度快锈兼具高温抗性类型(L1型)、高感中度慢锈兼具高温抗性类型(L10型)、慢锈类型(LB型)、慢锈兼具高温抗性类型(NS型)的普遍率、严重度、病情指数呈现规律性变化,随生育进程的推进,五个类型小麦在不同生育阶段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慢锈类型品种潜育期最长,特别是与高温抗性结合的品种,对锈菌的生长发育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和发生;HX型品种潜育期最短,其他类型居于二者之间。LB和NS型品种不会出现免疫现象,反应型一般为0;~2型。高感类型千粒重和产量损失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