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黄瓜种子采前不发芽自交系Q12和采前极易发芽自交系P60为亲本,构建P_1、P_2、F_1、B_(1:2)、B_(2:2)、F_(2:3)群体,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对黄瓜种子采前发芽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瓜种子采前发芽性状的遗传符合D-1遗传模型,即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在B_(1:2)、B_(2:2)、F_(2:3)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76.38%、45.59%、87.54%,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3.12%、41.18%、3.36%,表明主基因对黄瓜种子采前发芽性状的遗传起到重要作用。环境方差所占比例较小,说明黄瓜种子采前发芽性状主要受遗传基因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对黄瓜果顶形状进行QTL分析和候选基因预测,可为黄瓜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以果顶平头形自交系玉女和果顶瘦尖形自交系R7构建的F2代分离群体为材料,对黄瓜果顶形状遗传及其QTL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瓜果顶瘦尖形为不完全显性遗传的数量性状.基于QTL-Seq发现6个与黄瓜果顶形状有关的QTL,分别位于1号、2号、3号、4...  相似文献   

3.
黄瓜苦味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以3 种不同苦味类型(营养器官与果实均苦BiBiBtBt , 仅营养器官苦BiBibtbt 及营养器官与果实均不苦bibibtbt) 的纯合黄瓜自交系为试材, 通过对其后代F1 、F2 、BC1 表现型分离比例的分析, 得出结论: 控制黄瓜植株营养器官苦与不苦的基因Bi 和bi 在后代表现为独立遗传, 不受控制果实苦味基因Bt的影响, 纯合基因型bibi 对Bt 存在隐性上位作用; 当为杂合状态Bibi 时, 即使控制果实苦味的基因Bt 不存在, 果实也会出现苦味, 但苦的程度较含Bt 基因的轻, 出现苦味瓜的比例也低。  相似文献   

4.
以大果刺黄瓜自交系CNS5和小果刺黄瓜自交系RNS4为亲本,构建P_1、F_1、P_2、B_1、B_2和F_26世代群体,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法,对连续两季的黄瓜果刺大小的表型值(基座直径)进行遗传分析,以探究黄瓜果刺大小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黄瓜果刺大小的遗传符合C-0模型,即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基因加性和显性效应均为正向,基因上位性效应累计为正向。2016~2017年连续两季F_2群体中多基因遗传率分别是79.21%和71.25%,相对较高,环境效应分别为20.79%和28.75%,影响较小。在基因定位策略上,选择高代回交群体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5.
黄瓜果皮光泽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黄瓜(Cucumis sativus L.)果皮有光泽自交系‘1101’(P1)为母本,以3 个无光泽自交 系‘1116’(P2)、‘9930’(P3)、‘1107’(P4)为父本,分别构建6 世代遗传群体,对黄瓜果皮光泽性状 进行遗传规律分析和基因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黄瓜果皮有光泽性状由显性单基因G 控制,有光泽对无 光泽为显性。利用‘1101’ב1116’的F2 群体,结合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ulked segregate analysis, BSA)筛选得到了30 对与黄瓜果皮有光泽基因G 相关的SSR 标记,将该基因定位到黄瓜第5 染色体上, 侧翼标记为CS28 和SSR15818,遗传距离分别为2.0 cM 和6.4 cM。两侧翼标记之间的物理距离为454 kb, 在该区域中共预测了177 个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6.
黄瓜无毛基因gl-2的遗传分析和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瓜(Cucumis sativus L.)有毛类型‘9110Gt’(P1)和无毛突变体‘NCG-042’(P2)为试材,对无毛基因gl-2进行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黄瓜的有毛、无毛性状由一对核基因控制,有毛对无毛为显性。结合分离群体分组混合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以F2为作图群体,筛选得到18对与黄瓜无毛基因gl-2相关的SSR引物,构建了gl-2基因的SSR连锁群,并将该基因定位在黄瓜第2染色体上,两侧最近的连锁标记为SSR10522和SSR13275,遗传距离分别为0.6 cM和3.8 cM。经过回交群体验证,SSR10522和SSR13275的正确率分别为94.4%和91.6%。  相似文献   

7.
黄瓜果实主要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加性-显性模型,对黄瓜果实的主要性状进行遗传分析。  相似文献   

8.
黄瓜复雌花性状QTL定位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具有复雌花性状的华北保护地类型黄瓜材料9930和具有单雌花性状的欧洲温室类型黄瓜材料9110Gt构建的含148个株系的F9代RILs群体进行QTL定位分析。利用已构建的遗传图谱,使用MapQTL4.0软件进行多座位QTL模型(MQM)检测。共检测到8个控制复雌花性状的QTL,分布在第1、2、3、6、7染色体上。各QTL的LOD值在3.62 ~ 8.37之间,可解释8.2% ~ 20.0%的表型变异。6个QTL贡献率超过10%,位于第3染色体的Mp3.2贡献率(2007秋季20.0%,LOD = 8.37)最大;位于第6染色体的Mp6.2(2006春季13.9%,LOD = 5.95;2007秋季11.9%,LOD = 5.10;2009春季11.5%,LOD = 4.38)在两季的位置都很稳定。获得紧密连锁(< 10 cM)的特异标记(SSR04635、SSR13466、SSR00584、SSR10449)为将来进行QTL精细定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苦瓜自交系K7-359(P1)和K7-422(P2)分别作为母本和父本,通过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群体,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苦瓜种子长度、宽度和单粒质量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苦瓜种子长度和单粒质量的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C-0模型),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4.91%和76.55%,说明对苦瓜种子长度和单粒质量的选择宜在高世代进行;苦瓜种子宽度的遗传符合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D-0模型),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9.30%和3.86%,主基因遗传效应主要以加性效应为主,说明对种子宽度的改良可以采用组合育种的策略,且适宜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0.
成熟黄瓜果皮红色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其基因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瓜(Cucumis sativus L.)成熟瓜红色果皮自交系‘NCG127’(P1)和成熟瓜黄色果皮自交系‘9930’(P2)为试验材料构建F2遗传群体,对成熟瓜红色果皮R基因进行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黄瓜成熟瓜红色果皮性状由显性单基因控制,红色对黄色为显性。以256株F2分离群体为试材,应用群体分离分析(BSA)法筛选得到与R基因连锁的20个多态性SSR标记,构建了R基因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将R基因定位到黄瓜4号染色体上,物理距离为213.4 kb的区段内,两侧翼标记为UW019319和UW019203,与R遗传距离分别为0.8 cM和0.7 cM。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区段存在30个预测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1.
西瓜种子大小形状相关QTL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黏籽西瓜(Citrullus lanatus ssp. mucosospermus)‘PI186490’和普通栽培种西瓜(Citrullus lanatus ssp. vulgaris)‘LSW-177’为亲本,利用F2群体对种子大小和形状的QTL进行分析,构建了1张包含195个CAPS标记,并与染色体一一对应的11个连锁群的西瓜种子相关性状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覆盖基因组长度2 029.8 cM,标记间平均距离10.46 cM。共检测到与种子相关性状QTL 23个,分布在连锁群LG1、LG2、LG3、LG5、LG6、LG8和LG11上,LOD值介于2.5208 ~ 36.0847之间,可解释2.2014% ~ 28.8950%的表型变异率。贡献率 > 17%的QTL位点4个,其中种子长度、种子宽度、种子厚度及种子百粒质量各1个。连锁群LG6定位到10个QTL,包含3个种子长度QTL、4个种子宽度QTL、1个种子厚度QTL及2个种子百粒质量QTL,4个贡献率 > 17%的QTL位点全部定位在连锁群LG6上,其中种子宽度和种子百粒质量主效QTL共同定位在标记WⅢ6-503和WⅢ6-502之间。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长江流域圆柱形莲子资源‘中间湖野莲’为母本,泰国圆球形莲子资源‘清迈野莲’为父本,构建了含86个单株的F2遗传群体。2017和2018年对亲本及群体黑子期莲子长、莲子宽、单粒质量、开花数、心皮数、饱粒数等6个莲子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表型鉴定,利用197个SSR标记对亲本及F2单株进行基因分型,结合表型和基因型数据对相关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和分析。结果表明:莲子产量相关性状在F2群体中均呈近正态连续分布,表明均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6个莲子产量相关性状共检测到28个QTL位点,分布在7条连锁群上,LOD值变幅为2.55~12.34,可解释5.5%~27.4%表型变异率。贡献率≥10的QTL位点有25个,占QTL总数的89.29%。黑子期莲子长(bsl1),莲子宽(bsw6)、开花数(fn4.1,fn5)可在两年被稳定检测到,贡献率变幅为7.33%~17.6%。  相似文献   

13.
唐慧珣  司龙亭 《园艺学报》2013,40(3):549-553
 采用发芽率作为种子休眠性的参考性状,对黄瓜种子休眠性进行遗传分析。运用植物数量 性状主基因 +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2 个稳定的黄瓜高代自交系M6(P1)与M87 (P2)杂交组合的P1、P2、F1、B1、B2 和F2 共6 个世代群体的种子休眠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瓜 种子休眠性的遗传符合1 对加性–显性主基因 +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D-0),在B1、B2 和 F2 这3 个家系世代,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5.75%、44.60%、64.2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3.89%、13.20% 和3.38%。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为50.36%、42.20%、32.33%。黄瓜种子休眠的遗传体系中主 基因具有重要作用,环境方差占有较大比例,不适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14.
黄瓜渐渗后代遗传变异分析及 QTL 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栽培黄瓜(Cucumis sativus L.,2n = 14)渐渗酸黄瓜(C. hystrix Chakr.,2n = 24)遗传物质后的遗传变异情况,以12 个黄瓜-酸黄瓜渐渗系及其受体亲本栽培黄瓜‘北京截头’为试验材料,对表现酸黄瓜主要特征的生物学性状进行调查分析和相关QTL 检测。结果表明:各渐渗系的变异系数介于6.17% ~ 46.26%,平均为20.81%,在多数性状上与受体亲本差异极显著,表现出酸黄瓜的遗传特性。通过t 测验,以P ≤ 0.001 为阈值,在10 个性状上共检测到87 个QTL,平均每个性状9.67 个QTL,每个渐渗系7.25 个QTL,每个导入DNA 片段0.8 个QTL。上述结果证明控制相关性状的野生酸黄瓜遗传物质已渐渗进入栽培黄瓜,且使其遗传基础有所扩大。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切花菊瓶插寿命的数量遗传变异机制及其相关的分子标记,以80个切花菊品种和100个‘南农雪峰’ב蒙白’F1代杂交株系为材料,系统调查瓶插寿命的表型变异,并通过关联分析和连锁作图解析瓶插寿命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切花菊品种的瓶插寿命为20~58 d,变异系数为17.96%;F1群体瓶插寿命在24~56 d之间,基本符合正态分布,且普遍存在超亲个体。基于混合线性模型(MLM)的关联分析检测到6个与瓶插寿命性状显著相关的标记,单个标记的表型贡献率为8.67%~11.26%,其中,标记SSR131-3、SSR149-4和SSR150-5的贡献率较高,分别为10.20%、11.26%和11.14%,应为主效位点;QTL定位分析在‘南农雪峰’连锁图的X2连锁群检测到2个控制瓶插寿命性状的加性QTL(qVLX2-1、qVLX2-2),其加性效应分别为11.60和10.86 d,贡献率分别为6.34%和3.15%。  相似文献   

16.
食用菌QTL定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龚文兵  肖扬  周雁  边银丙 《园艺学报》2011,38(9):1800-1806
 综述了食用菌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定位方法和研究现状,指出应在使用稳定性和重复性好的分子标记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基础上,采用多种分离群体开展食用菌QTL定位研究。  相似文献   

17.
弱光胁迫下黄瓜幼苗下胚轴性状QTL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黄瓜耐弱光品系M22和弱光敏感品系M14杂交衍生的152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利用21个SSR多态性标记和135个SRAP多态性标记构建遗传图谱,结合2008年秋季和2009年春季弱光胁迫下123株F2:3家系(F2代单株衍生为F2:3的家系)的下胚轴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在两季共检测到15个控制下胚轴性状的QTLs,贡献率在5.5% ~ 19.8%,分别定位在LG1、LG2、LG4、LG6和LG7连锁群上。2008年秋季分别检测到6个控制下胚轴长和2个控制下胚轴粗的QTLs,总贡献率分别为58.2%和27.7%;2009年春季分别检测到4个控制下胚轴长和3个控制下胚轴粗的QTLs位点,总贡献率分别为34.6%和34.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