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县从1976年改生猪春秋两季防疫为四季防疫,到1979年改为月月补针,至今已整整十年。十年来我县生猪死亡率由1976年的12.2%下降到1985年的3.7%,基本控制了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主要传染病。现将我县防疫改革的情况报告如下。一、防改的依据春、秋两季防疫始于五十年代,它对控制  相似文献   

2.
我县预防猪瘟,在1980年前,采取春、秋两季普防,由于防疫时间间隔长,猪只群体免疫密度不高,结果是年年防猪瘟,年年有猪瘟。从1980年开始,全县改“春、秋普防”为“月月补防与市场补打相结合”。这样做,效果好,基本控制了猪瘟。但是,工作面广、量大。采取仔猪50日龄左右去势时接种疫苗,既可大大缩小防疫面,减轻工作量,又能保证头头注射。为  相似文献   

3.
我县从2000年3月1日起,大力改革生猪防疫体制,全面实行了动物免疫证制度。即:改“全年春秋两次防疫”为“四季四次普防结合月月补针的常年防疫”;改“猪瘟单一防疫”为“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多种疫苗的综合防疫”;改“年终按户统筹收取防疫费”为“边打防疫针边按头据实收费”;改“给生猪卡耳作防疫标志”为“依法给已防生猪发给《动物免疫证》,做到一猪一证,证随猪行”;改“防疫不影响检疫而检疫又不管防疫”为“生猪及其产品一律凭兔疫证上市检疫、交易,对无有效免疫证者,由检疫员加倍补收防疫费,从而达到以检促防的…  相似文献   

4.
过去,我县是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大传染病的重疫区,每年死于这三大传染病的猪占全年死猪总数的比例相当高。1976年疫病普查统计:全年死猪总数50168头,死于三大传染病的10789头,占21.05%(其中猪瘟7895头、猪丹毒1136头、猪肺疫1668头)。后来经过加强兽医队伍建设、扩大防疫注射面、提高注射质量,以及改春、秋两季防疫为随时补针、卡耳标记防疫,使全县生猪死亡在饲养头数逐  相似文献   

5.
一些的地方在动物春、秋集中防疫过程中存在“病弱畜禽、新生及补栏畜禽、人为因素”等未能免疫注射疫苗而导致部分动物“漏防”的现象,并因“漏防”造成防疫密度未能达到100%,给畜禽健康养殖带来了隐患。为了弥补这种“漏防”的危害,提高免疫密度和质量,采取免疫“补针”有效补救措施,以此保障畜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1.1 承担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的防疫注射工作。国家对口蹄疫、禽流感等免疫病种实行强制免疫,免疫注射率要求常年保持100%。实际工作中采取春、秋两次集中免疫为主,坚持常年补免,常年补针。  相似文献   

7.
<正>一是加大对生猪养殖的扶持力度,扩大良种基础母猪存栏量,加强对基层猪场的技术培训与技术扶持。二是强化信息服务。建立健全生猪市场预警机制,为养殖户提供养殖形势和生猪饲养同期性规律分析,引导养殖专业户和农户分期分批适时销售,及时补栏。三是完善兽医防疫体系。抓好春、秋两防、搞好检疫检验工  相似文献   

8.
当前生猪防疫推行的是春、秋普防,夏、冬补防的免疫体制,对生猪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各级着重春、秋普防,对夏、冬补防有所忽略。 随着品种改良和饲料技术的革命,生猪饲养周期从过去的10个月至1年缩短到现在的150d左右,甚至更短。春、秋防疫间隔达6个月左右,就远远不能适应生产的发展。 前2年,我们在生产调查、屠宰税、防检疫费清查,防疫检查中了解春防和秋防后补栏漏防的生猪死亡率比例高,给养殖户带来经济和精神损失,阻碍了生产发展。1996年青树村谢国建同志弃商回乡务农,在3月中旬春防后的第4d1次购回仔…  相似文献   

9.
控制猪瘟的关键是注射猪瘟疫苗。一般沿用春、秋两次季节性防疫,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部分仔猪因受母源抗体的影响,减弱了疫苗的免疫效果,使间隔期所生仔猪数个月内得不到及时的免疫保护,处于易感状态,这样虽然每年都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猪瘟病年年都有零星发生。近几年某县的一个镇对猪瘟免疫程序进行了改革试验,实行仔猪窝防及市场检疫注射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免疫效果,现分述如下供探讨。1猪瘟春、秋两次免疫注射程序的不足在生猪防疫工作中,一直沿用的春、秋两次突击性防疫注射程序,多年来对控制猪瘟传…  相似文献   

10.
现行的“定期春秋免疫,窝内市场补针,以检疫促防疫,自行收费免疫”的动物防疫体制是以适应传统的农户散养为主的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与当前的法定免疫种类多、规模饲养多、突击防疫任务重、疫情复杂的形势不相适应,暴露出了许多的弊端、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11.
1免疫程序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免疫工作。规模饲养场在乡镇动物防疫监督站的监督指导下,由场内专职兽医人员自行实施程序化免疫。散养户以春季和秋季集中免疫为主、常年补针为辅,由动物防疫员和动物防疫协防员实施强制免疫。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免疫工作由于采取春(夏)秋季节性防疫和常年补针相结合的方法,免疫程序混乱,重复注射严重,既浪费大量的疫苗和器械,又不能达到头头免疫的目的,既消耗了大量人力和时间,  相似文献   

13.
代区位于黔西北,与云南、四川交界,全区有牲畜市场233个,每年仔猪上市交易量达90~100万头,大牲畜上市量达12万头左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牲畜市场流通量不断增大,给控制疫病的流行带来了新的困难,为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保障人畜健康,我们从1980年开始,在坚持每年春、秋两季防疫注射的同时,在各县逐步推行牲畜市场检疫,弥补了春、秋防疫之不足,对切断病源传播环节,改进防疫措施,提高防疫效益,促进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当前生猪防疫推行的是春、秋普防 ,夏、冬补防的免疫体制 ,对生猪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各级着重春、秋普防 ,但对夏、冬补防有所忽略。而随着品种改良和饲料技术的革命 ,生猪饲养周期从过去的十个月至一年缩短到现在的 1 5 0天左右 (甚至规模养殖户饲养周期为 1 2 0~ 1 4 0天 )。春、秋防疫间隔达六个月左右 ,这已远远不能适应生产的发展。为了保障生猪生产的稳步发展 ,湖南省涟源市枫坪镇畜牧站对防疫制度进行了初步改革 ,1 999年底通过对 1 997年到 1 999年三年的生产调查对比 ,认为三季普防优于二季普防 :首先是漏防基本为 0 ,保持了…  相似文献   

15.
一、改革农村防疫制度1984年我站与农牧渔业部畜牧局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国家农牧渔业技术开发重点项目《猪瘟免疫程序技术推广》课题合同,采取了相应的行政和技术相结合的管理措施予以实施、理顺和健全了猪瘟免疫程序,从根本上改革了过去农村实行的季节性、突击性的生猪防疫制度,系统推行以窝头仔猪防疫为主的免疫程序,坚持做好防疫工作的"三改二凭":一改按季防疫为常年防疫;二改每季存栏猪全面防疫为平时仔猪防疫为主,漏  相似文献   

16.
自8月份以来,四川绵阳市各级畜牧部门狠抓以鸡、鸭、鹅和生猪等家畜家禽为主的秋季养殖,大力推动秋养补栏“412”工程,为犬旱之年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推动作用。据统计,截至10月18日,全市补栏牲畜51.77万头,其中:生猪40.65万头、牛0.3万头、羊10.82万头;家禽1043万只,其中:鸡590.8万只、鸭286.8万只、鹅165.4万只;兔205.6万只,圆满完成了全市秋畜秋禽增养目标任务,秋养畜牧业将使全市农民人均增收约13元。  相似文献   

17.
我国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实行强制免疫制度,农业部每年都发布免疫方案,不同地区根据情况对不同的家禽进行免疫,各地在按照要求做好"春、秋两次突击防疫行动"的同时,做好"月月补针"日常免疫工作,保证了强制免疫工作的顺利开展。但笔者在基层防疫工作中发现,部分养殖户和基层防疫工作者对鹅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工作的认识还存在着不少误区,过于重视小鹅瘟和副粘病毒病的免疫工作,免疫程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我们将春、秋两季给生猪进行全面的防疫注射,改为春季普注,6、9两个月补种,市场常年补注,卡耳为记的办法,收到了明显的效果:1.提高了存栏猪的常年免疫密度,1986年选在一个区的试点结果,全年卡耳注射密度达99.1%,全年生猪总死亡率(2.3%)比1985年(4.7%)下降2.4%,其中,猪瘟死亡数只占  相似文献   

19.
在1984年前,辰溪县防疫体制是“计划强制免疫”,1984年后推行“三包一自负”,1995年来实行“双轨制”,2001年初,为减轻农民负担县政府取消了“双轨制”,从此“防疫”走向市场。不管哪种体制,其核心不变的是防疫方式,即“春、秋两季定期突击性防疫”。每次到“定期突击性”防疫时,从县到乡,从行政到业务部门,层层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各乡镇站以猪瘟免疫为主,其它疫病免疫并重,防疫人员起早摸黑,克服困难,逐头免疫注射,并登记造册,需时半个月,才完成任务。突击防疫结束后,等待县、市检查验收,这种方式…  相似文献   

20.
根据《动物防疫法》的有关规定,我县于2001年4月起全县动物防检实行改革:一改“年终按户统筹防疫费”为“边打防疫针边收费”和“先打防疫针后在流通环节收费相结合”的办法;二改“给生猪卡耳号作防疫标志”为“免疫耳标(耳缺)和动物免疫证双重标志,做到一猪一证,证随猪走”;三改“防疫不影响检疫而检疫又不管防疫”为“生猪及其产品一律凭免疫证上市检疫、交易,对无有效免疫证者由检疫员加倍补收防疫费,从而达到以检促防的目的”。为了保证此次改革的成功,我们探索了一些新办法,采取了一些新措施,经过4个月的实践取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