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余甘汁的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
几种抗氧化剂对余甘汁抗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氧化是造成余甘汁沉淀、褐变的主要原因,对4种抗氧化剂的筛选结果表明,抗坏血酸和植酸钠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效果,且混合使用效果更佳,光密度值和果汁和溶锡量可以作为马口铁罐装余甘汁抗氧化效果的衡量指标。  相似文献   

3.
余甘果汁饮料生产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艺在原生产工艺基础上,增加沸水烫漂,喷洒抗氧剂和均质等工序,改进饮料的原配方,制得稳定性更好的余甘果汁饮料,保质期可达12个月。  相似文献   

4.
氧化是造成余甘汁沉淀、褐变的主要原因.对4种抗氧化剂的筛选结果表明.抗坏血酸和植酸钠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效果,且混合使用效果更佳.光密度值和果汁中溶锡量可以作为马口铁罐装余甘汁抗氧化效果的衡量指标.  相似文献   

5.
余甘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晓梅  魏屹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094-13094,13099
通过查阅近年来研究余甘子的文献报道,就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分析与总结,为余甘子的深入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攀枝花余甘子多糖的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颖  李敏杰  杨舸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2):2523-2525,2540
运用正交设计,以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为因素,考查3个因素对提取攀枝花地区野生余甘子果实多糖的影响。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为1∶20(m∶m,下同),提取温度为100℃,提取时间为3.0 h,余甘子多糖的含量为5.91%。  相似文献   

7.
余甘子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丹玲  郑必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045-13046
[目的]测定余甘子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含量。[方法]分别采用Folin-Ciocalteu法、AlCl3-NaNO2比色法及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测定5个品种的余甘子(青油甘、玻璃甘、油甘、丙甘和甜油甘)中总多酚、总黄酮及VC的含量。[结果]青油甘的总多酚含量最高,为1.518g/100g;玻璃甘的总黄酮含量最高,为127.8mg/100g;甜油甘中的VC含量最高,为160.9mg/100g。[结论]余甘子含有丰富的抗氧化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8.
余甘果的医疗保健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余甘果的医疗保健作用梁学军(北京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100083)利用天然食物防癌及抗衰老是近十年来研究较多并取得一定成果的课题。如同我国中华猕猴桃。刺梨、大蒜、绿茶等食品具有防癌保健作用一样,余甘果也是近几年来研究较多的食品,日益引起人们...  相似文献   

9.
 针对余甘子果原汁加工工艺中存在的出汁率低,果汁中果核成分高,生产率低等问题,研制了余甘子脱核机,改进了压榨机,重组了工艺设备,使出汁率由原来的25% 提高到40%左右,新工艺获取的果汁中的Vc,类SOD,糖等含量均高于原工艺下的果汁,且口感好,二次沉淀减少,果汁质量好,经济效益显着提高。  相似文献   

10.
余甘子的雌雄花着生在结果枝叶腋内,雌花着生位置一般在1-6叶腋内,着生频率最高的是2~4叶腋,雄花分布在4~12叶腋内。余甘子雌雄花主要分布在一龄结果母枝上。雌花在结果枝分布,最多的扁甘品种平均有5.72朵,最少的是六月白为0.882朵。雌花丛生性强的扁甘、山甘、兰丰、粉甘和秋白具有较高产性状,而六月白则不具有丰产性。扁甘为单个结果枝上雄花最多的品种,平均达221.92;最低的是六月白,雄花数只有14.91。余甘子树龄越高,雌花分布越不均匀。余甘子树冠分为3种类型:半圆形树冠,雌雄花在树冠中的分布比较均衡,有花冠层占总冠层比例达92%,产量最高;扁平形树冠,有花冠层占总冠层比例为62%;倒三角形树冠,冠内雌雄花分布极不均衡,有花冠层占总冠层比例只有41%。  相似文献   

11.
余甘果汁贮藏中Vc含量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测定了在不同条件下贮藏6个月的余甘果汁中Vc的含量,以掌握余甘果汁在贮藏期间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余甘果汁在贮藏期内,Vc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其中大量接触空气是Vc减少的主要原因。另外,蔗糖加入余甘果汁,对Vc也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余甘的抗旱栽培技术,包括改善果园生态环境技术、水土保持工程及节水滴管技术、提高土壤涵水和降低树体蒸发技术,以及科学使用保水剂和适时收获。  相似文献   

13.
余甘子花粉萌发与贮藏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甘子花粉培养以25℃、15%蔗糖加2%琼脂最适宜。在最适条件下,余甘子花粉萌发呈明显的抛物线型。余甘子花粉在常温下生活力最多只能保持3~5 d,在用硅胶干燥、密封、4℃条件下保存,经30 d后,花粉萌发率已明显下降;经过半年以后,花粉萌发率已接近为零。在干燥、抽真空、-18℃条件下保存,经过1年储藏后,还能保持较高花粉萌发率,完全可用于生产。余甘子花开放后,前2 d内授粉坐果率最高。余甘子是异花授粉树种,花期早的品种可以和花期早、中的品种一起配置,而不能与花期晚的品种一起配置。  相似文献   

14.
研究通过分析比较了余甘子各器官之间、同品种不同植株之间、不同余甘子品种之间以及与野生资源之间的多糖含量。结果表明,余甘子各器官皆含有多糖类化合物,且差异均极显著,大小顺序为:鲜果肉(4.382%)>枝(4.169%)>干果肉(3.530%)>芽(2.951%)>根(2.162%)>老叶(1.750%)>幼叶(1.410%)>种子(0.965%)。不同品种余甘子同一器官的多糖含量也存在极显著差异。野生余甘与粉甘间鲜果肉和种子的多糖含量表现出极显著差异,其中2个野生植株(A、C)鲜果肉多糖含量高于粉甘,5个野生植株种子多糖含量均高于粉甘,3个野生植株(B、D、E)枝多糖含量高于粉甘。  相似文献   

15.
白玉油甘新品种引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满足广东油甘生产技术需求和提高果农栽培水平。【方法】以白玉油甘新品种为试验对象,在汕尾地区进行高接换种及其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结果】白玉油甘在汕尾地区种植适应性好,平均单果重为10.36 g,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分别为8.7%和1.03%,固酸比为8.45,总糖为58.5 mg/g,维生素C 2.77 mg/g,单宁为1.18 mg/g,可食率为92.5%;且可留树保鲜,延迟采收,不影响其品质;配套关键栽培技术中高接换种可实现3年生油甘单株产量达35.2 kg;增施生物有机肥和叶面有机液肥可显著增加油甘果实单果重和维生素C、总糖含量,降低单宁含量;地膜覆盖除草以及利用杀虫灯、黄板等物理措施诱杀害虫,结合生物农药科学使用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每年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5~7次。【结论】利用此技术可实现每667 m~2油甘栽培1年生树年产546.0 kg、2年生树年产909.0 kg、3年生树年产2 112.0 kg,果实单果大、高糖低酸、涩味轻,商品性好,达到早结丰产、绿色优质的栽培目的。  相似文献   

16.
余甘子基因组DNA提取及RAPD反应条件优化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以余甘子叶片为材料,研究了余甘子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及RAPD反应条件.结果表明,采用改良的SDS方法,提取的DNA质量较高,适宜于RAPD-PCR分析.在25μL反应体积中,RAPD分析的优化反应体系为:0.6mmol·L-1Mg2+、500-600μmol·L-1dNTP、300nmol·L-1随机引物、25ngDNA、1.00-1.25UTaqDNA聚合酶.  相似文献   

17.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平丹1号余甘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药壁发育为双子叶型;绒毡层为腺质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胞质分裂为同时型;产生四面体形四分体;成熟的花粉粒为二细胞型花粉;平丹1号余甘的雌蕊为上位子房,3心皮3室,每室含倒生胚珠2枚,为厚珠心,具珠心喙,胚囊为蓼形;平丹1号余甘部分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及胚囊发育异常,致使不能形成正常的卵细胞,不能进行受精.  相似文献   

18.
橄榄余甘果复合果醋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酸甜适口、风味独特、营养保健的橄榄余甘果复合果醋。【方法】以新鲜橄榄、余甘果为原料,经取汁、调配后,采用液态发酵法进行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然后对橄榄余甘果汁配比、醋酸发酵等主要工艺进行探讨。【结果】酿制橄榄余甘果复合果醋最佳条件为:橄榄余甘果汁混合比例1∶2,醋酸发酵初始酒度14%vol,醋酸菌接种量4%,发酵温度32℃,发酵时间5d。【结论】橄榄余甘果汁可混合发酵得出澄清透彻、醋味清香、酸甜可口、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新型橄榄余甘果复合果醋,为进一步研发诸如橄榄、余甘果等营养丰富、不宜鲜食水果的深加工产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