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行了战略布局,也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困难:农民生态文化意识淡薄、农村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制度不健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人才缺失。展望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还需加大农村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完善农村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制度、加强农村生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
在城乡生态化背景下,实施生态农村建设是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城乡生态化对建设生态农村的基本要求,以山西省榆次区和灵石县生态农村建设为例,从生态产业建设、生态人居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公众参与的生态农村建设机制"、"法律管制的生态农村建设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生态农村建设机...  相似文献   

3.
新干县城市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规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彩仙  徐鹏  殷可嘉 《安徽农业科学》2013,(33):12947-12949
对新干县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进行了分析,从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化景观建设、生态文化保护与传播、生态文化产业发展4个部分探讨了新干县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规划。  相似文献   

4.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当前,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为了实现乡村振兴,重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乡村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及环境建设,探索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本文分析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党的十七大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而十八大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战略决策,阐述了生态文明对于人类的意义。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解读,指出了图书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从图书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制度建设3个方面阐述了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提出了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严峻的环境形势,已成为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农村地区作为北京重要的生态涵养地、资源富集区以及特色产业基地,在保护首都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北京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北京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了农村自身的优劣势,并以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生态产业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以及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为切入点,为北京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例,从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宣传条例内容、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完善相关制度等方面总结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对策,以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更好地推进"三农"工作的重点是,全面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坚实基础。为此,通过农村生态政治建设、农村生态经济建设、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和农村生态社会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法治文明的美好愿景,生态文明、法治文明将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重点建设的方向。文化建设作为两种文明的"软实力"将直接影响生态法治建设的进程,建设生态法治文化是生态法治建设重要方面。文章从完善生态法治设施、生态法治平台等物质文化,规范生态法治主体言谈举止、行为方式等行为文化,制定完善生态政策法律、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习惯规范等制度文化,遵循环境正义、代际公平等理念文化几个方面,期望通过建设生态法治文化体系,促进生态文明、法治文明的美好愿景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李艳 《现代农业》2014,(11):76-77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不能再以牺牲生态代价,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其核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建设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阵地需要林业,林业必须担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并充分发挥林业生态文明建  相似文献   

11.
生态道德,也称环境道德,是指人类生态文明的道德要求,即要求人们具有生态文明的普遍信念并对人们行为产生影响的基本道德规范。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海洋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等问题,亟待加强海洋生态道德建设。加强海洋生态道德建设,要大力宣传生态善恶观和生态良心,构建海洋生态道德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要以生态公正意识和互利原则为核心任务,提升海洋生态道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要以培育自律精神为基础,做到海洋事业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江汉平原垸田开发的过程以及效应.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垸田兴衰与湿地演化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垸田开发不但改变了湿地空间格局、降低了生物多样性,而且影响了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要实现江汉平原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人地关系,切实保护好湿地资源.  相似文献   

13.
杨茗 《古今农业》2013,(2):18-23
在中国今天的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建设绿色生态城镇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和谐的需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特征。发展农村绿色生态城镇化要摆正人与自然界的位置,培养整体(区域)意识和全局观念,将农村绿色生态的城镇的选址和规划设计放在战略的高度考虑,要整合绿色生态城镇化资源,以绿色经济带动农村绿色生态城镇化的发展。发展农村绿色生态城镇还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和法规以及有关环保和环卫方面的法律和法规,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绿色生态城镇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刘社堂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6):201-204,228
以陕西澄城荒草地开发为例,分析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地整治项目中的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林网和电力工程实施对环境要素的影响机理、过程和结果,发现工程实施对土壤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生物(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等产生的主要负面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分析,提出土地整治中要基于建设生态文明要求,遵循生物多样性、土地多功能性、环境生态性等原则和景观生态学理念,提升土地整治内涵,采取必需的环保措施以及有效改进的工程技术手段,使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融合,促进生态国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广州市为例,从旅游公司不履行环境责任而导致环境恶化的角度,分析农业生态旅游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基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原则,从完善旅游公司环境责任的角度提出了几点保护环境的建议,以期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16.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往往是自然灾害频发的生态脆弱区。本文以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研究对象,从连片区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与减贫特征两方面,分析区域贫困特征——集中表现为:生态环境恶化与贫困深化共生共存。指出破解区域经济发展难题,转换传统减贫思路,将生态扶贫纳入大扶贫格局,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减贫相结合的道路。具体思路:在剥蚀构造中山区采取生态环境建设的互动模式,包括退耕还林模式、生态移民模式;在河谷阶地采取生态经济建设的互动模式,包括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生态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17.
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大理模式”,是地方政府自上而下主导的管理模式,通过政府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政府治理模式。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效果,与“大理模式”分不开,但现阶段仍存在着公众参与度不高、生态保护执法尚不规范、审判人员的环境专业素养不高和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成本较大等问题。通过分析洱海流域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构建了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体系。在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健全生态环境执法体制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提高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8.
贾良清  殷福才  王晓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5077-5078,5081
分析生态区域建设规划的概念、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对生态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进行探讨,并以安徽省马鞍山生态市建设规划为例,提出生态区域建设规划的主要步骤、技术方法和实施途径,提出编制规划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不同生态区域编制建设规划提供原则性指导。生态区域建设规划是区域谋求可持续发展,立足当地资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为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而开展的规划。生态区域建设规划在生态经济层面上为产业转型、生态产业构建以及多维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层面上创造生态环境要素保护的区域实施方法,提出区域生态环境控制要求;在生态人居层面为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生态调控战略;在生态文化建设层面促进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整合与传承,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把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建设提到了当今的重要议程,着重强调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总体各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今后相关部门与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和深远意义。众所周知人类既是环境灾难的制造者,也是环境灾难的受害者,更是环境灾难的治理者。西方国家生态观念与意识较为强烈.人们多数采用与选择适宜的绿色生活方式来实现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从分体现西方国家的文明与素养。值得借鉴的是怎样如何结合西藏实际情况保护西藏的碧水蓝天,建设美丽西藏将是本文论述的观点,在第四十二个“世界环境日”、“中国环境日”来临之际。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组建了新型事业科研单位一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我将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在保护与促进高原生态环境的循环与发展方面阐述自身的学术观点.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生态环境的根本问题,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与自然界既对立又统一,人们改造与利用自然界必须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对实现我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设美丽生态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以恩格斯生态自然观为指导,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环保意识;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模式,推动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