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药剂拌种结合土壤处理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5种种衣剂分别拌种,结合播前以20%三唑酮乳油处理土壤,在河南博爱开展小麦全蚀病防治试验,调查各药剂处理的安全性、防治全蚀病的效果以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处理麦种防治小麦全蚀病的效果最优:处理后的小麦出苗整齐、生长健壮、未见药害;拔节期病株防效为98.62%,乳熟期白穗防效为92.04%;处理区小麦产量较清水对照区增加54.37%,均为各处理中最高。  相似文献   

2.
立克秀拌种防治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1996~1997年分别在自然病地和土壤混合接菌条件下,应用立克秀6%悬浮种衣剂和2%湿拌剂拌种进行防治小麦纹枯病和小麦全蚀病试验,结果表明:立克秀悬浮种衣剂以100kg麦种拌50mL、67mL,湿拌剂按种子重量0.2%拌种和对照药剂10%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4%拌种4个处理防效显著;尤以立克秀悬浮种衣剂67mL/100kg种子拌种防效最高,对纹枯病平均防效50.76%~64.03%,对全蚀病平均防效45.20%,增产幅度为16.13%~22.13%。而立克秀悬浮种衣剂较湿拌剂防病保产效果更为突出。立克秀拌种比三唑醇拌种安全性高,对小麦生长和发育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田间抗性监测发现了大麦云纹斑病菌新型的抗性菌株,这类菌株对苯并咪唑类(多菌灵)、Phenylcarbamate(乙霉威)及三唑类(三唑醇)表现多重抗性,先前发现的多菌灵抗药性菌株均是在β-维管蛋白基因的198位点出现等位基因的突变,而新发现的菌株则仅在200位点(TTC)由苯并氨酸转变成赖氨酸(TAC)而导致对3种药剂的抗性。温室试验证明,这类菌株的致病性和野生敏感菌的致病性几乎一致,说明大麦云纹斑病菌对杀菌剂抗药性的发展与致病性之间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三唑类杀菌剂(triazole fungicide, TFs)是一类广谱、高效、低残留、长效、内吸传导性好,同时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的新型杀菌剂,对真菌性病害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在作物病害防治上被广泛应用。三唑类杀菌剂在防治水稻中、后期真菌性病害上取得了极好的防效,是应用量较大的杀菌剂之一。但由于三唑类杀菌剂使用不当,在生产上造成了大量的药害实例,导致水稻减产或绝收,同时引起了一些社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在作者多年的调查和研究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阐述了三唑类杀菌剂的分类、使用方法、作用机制,对水稻产生药害的原因、症状表现和机理,使用三唑类杀菌剂时避免发生药害的措施及药害发生后的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小麦白粉病在我国小麦产区上升为主要病害,严重制约小麦生产。沿海北部及淮北地区,小麦白粉病常年发生4级左右。目前麦类白粉病的防治药剂主要有三唑类、嘧啶类、苯并咪唑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及硫代氨基甲酸盐类等。但小麦白粉病菌变异快,繁殖迅速,以及药剂长期单一使用,造成小麦白粉病菌易产生抗药性。1995年我国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平均抗性水平在16.8倍以上。因而,急需寻找和开发替代三唑酮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新型药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继三唑类杀菌剂后出现, 是一类内吸保护型杀菌剂,主要作用于真菌的线粒体呼吸链中细胞色素bc1复合物,阻止电子传递,抑制真菌生长。此类药剂于1996年投入德国市场,尚未在我国小麦白粉病防治上大量使用。  相似文献   

6.
1980年8月24—29日在山东太安召开了第五次全国小麦全蚀病防治研究协作会。会议对小麦全蚀病的病菌来源、防治策略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分析了农作物根病,特别是小麦全蚀病与土壤微生物、栽培管理等因素的关系。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根病,其发生发  相似文献   

7.

三唑类杀菌剂因具有高效、广谱及持效期长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病害防治。大量研究表明,随着三唑类杀菌剂的长期、广泛施用,大量未被有效利用的残留药剂进入土壤或滞留在植株上,最终通过雨水冲刷或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危害水生生物的安全。本文综述了三唑类杀菌剂在水环境中的残留现状,并从急性毒性、氧化应激毒性、发育毒性、遗传毒性、内分泌干扰效应、对机体代谢的影响及联合作用毒性等多个方面、多层次概述了该类杀菌剂暴露对鱼类、两栖类、溞类和藻类等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该类杀菌剂的未来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旨在为三唑类杀菌剂的合理应用和有效管理提供参考,为减少三唑类杀菌剂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产品评价     
续接2001年第3期“产品评价”8杀菌剂品种药效试验评价8.1防治梨黑星病参试品种6个 ,其中以福星效果最好 ,福星有内吸治疗作用 ;其次为仙胜、好力克、Orius在防治梨黑星病上虽也表现出有一定防效 ,但这几个产品还需作进一步的药效试验验证。喷克、克菌丹作为保护性杀菌剂可以考虑与三唑类杀菌剂轮换使用 ,以延缓病菌对三唑类杀菌剂的抗性产生。需指出的是 ,福星在砀山酥梨上使用要避开开花期。8.2对苹果轮纹病的防治在参试的6个品种中 ,好力克的保护及治疗效果均是非常突出的 ,波尔多粉是保护剂中最好的。易保是新型的杀…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菌核净、噁霉灵和丙硫唑杀菌剂对核盘菌进行了毒性测定,明确二甲酰亚胺类、异恶唑类和三唑类杀菌剂对核盘菌的作用效果的区别,为生产上防治菌核病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生物毒性上三唑类的杀菌剂丙硫唑对核盘菌的抑制最显著,其EC_(50)为0.857 8μg/mL。生理毒性上,菌核净对细胞膜透性抑制效果最显著,丙硫唑对麦角甾醇含量的抑制效果最显著,为92.49%;菌核净对草酸含量的抑制最为显著,为73.00 mg/mL;丙硫唑对蛋白质含量的抑制较好,为78.77%。  相似文献   

10.
防治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的有效药剂及其降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树下土表施药防治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的取代药剂。用毒土法测定了分属4类的13种药剂对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的触杀毒力,其结果以毒死蜱、三唑磷、高效氯氟氰菊酯、甲基对硫磷和辛硫磷毒力较高,LC_(90)值依次为18.38、22.48、35.95、47.63及49.57 mg·kg~(-1),甲氰菊酯、丙溴磷、阿维菌素、甲胺基阿维菌素、氰戊菊酯、马拉硫磷、丙硫克百威和丁硫克百威LC_(90)值处于77.11~205.86mg·kg~(-1)之间。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毒力较高的毒死蜱、三唑磷、高效氯氟氰菊酯以及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半衰期分别为8.28、11.37、10.17及19.70天。欲达30天的有效控制期,按LC_(90)值计算,这4种药剂在土壤中的初施浓度应分别为226.36、139.90、278.03及346.81mg·kg~(-1)。从药剂毒力、降解速率、相同控制期所需剂量及应用成本综合评价,毒死蜱、三唑磷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2018年-201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选用土壤熏蒸剂棉隆进行土壤消毒防治小麦全蚀病、地下害虫和田间杂草。结果表明,98%棉隆颗粒剂75~450 kg/hm 2处理对麦田地下害虫的防效达到100%,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为64.71%~100%,对小麦田杂草的鲜重防效为75.24%~89.81%,小麦增产幅度为4.44%~15.31%。综合投资效益并结合小麦产值比,建议选用75~225 kg/hm 2施用量,可达到较好的控害、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降解三唑类杀菌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唑类杀菌剂因具有高效、低毒的特性已在中国得到广泛使用,但同时也因其残留期较长、易污染土壤而备受关注。微生物降解被认为是修复被污染土壤的有效措施。文章从降解三唑类杀菌剂的微生物种类、降解机理及影响微生物降解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同时指出,目前有关微生物降解三唑类杀菌剂的研究多数仅限于降解菌的筛选及影响降解的因素分析等方面,对于三唑类杀菌剂的微生物代谢途径、降解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酶和基因,以及对手性三唑类杀菌剂的对映体选择性降解机制等机理方面的研究仍较少,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3.
控制小麦全蚀病扩展蔓延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蔓延扩展迅速,为害严重。减产轻则1~2成,重的可达5成以上,甚至绝收。丰润县近几年小麦全蚀病迅速扩展,成为制约小麦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为此,县植保站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全蚀病防治方法,成功地控制了小麦全蚀病的扩展。1 传播侵染特点 小麦全蚀病是1种土传病害,病菌寄生范围广,可寄生小麦、大麦、玉米等多种禾谷类作物和禾本科杂草。可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过腐生生活。所以,潜伏在病残体上的菌丝是病害的主要侵染源。种子带菌和夹杂在种子、粪肥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防治西瓜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安全、高效防治技术,本研究对浅耕、深耕、浅耕+棉隆、深耕+棉隆4种土壤连作障碍处理耕作机械化技术防治西瓜根结线虫的效果及对土壤微量元素的影响等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普通耕作模式相比,4种处理均能显著降低土壤中西瓜根结线虫的数量,提高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增加西瓜的产量。其中,以深耕+棉隆处理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最好。深耕+棉隆处理可以增加交换性镁和有效硒的含量,对交换性钙和有效铜的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综合评价认为深耕+棉隆处理适于在西瓜根结线虫发生非常严重的地区推广应用,而对于根结线虫发生特别轻的地区,仅以浅耕处理就能有效控制其危害。本研究提供了一种耕作措施与化学农药熏蒸相结合防治根结线虫的新方法,对于减少化肥农药用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小麦白粉病(Wheat Powdery Mildew)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常发性病害之一[1]。小麦白粉病的防治主要采用抗病品种和化学药剂,辅之以栽培措施的综合防治技术。由于目前生产上抗病品种相对缺乏,药剂防治成为我国小麦白粉病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2]。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唑类杀菌剂一直是我国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主要药剂,由于长期、大范围、单一的使用导致小麦白粉病菌对三唑类杀菌剂的抗药性大大提高。监测结果表明,2009年我国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三唑酮的平均抗性水平已经达到56.58倍,抗性频率达到99.09%,其中高抗菌株占49.09%[3]。目前小麦白粉病菌对三唑酮的抗性形势十分严峻,寻找三唑类杀菌剂的替代药剂成为控制该病害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小麦白粉病流行频率增加、危害加重。本文对5种防治小麦白粉病的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40g/L氯氟醚·吡唑酯EC(50mL/667m~2)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效果最好,防效高达99.01%,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除三唑酮外的三唑类单剂和复配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效果较好,防效为70%左右;三唑酮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最差,仅50%左右。生产上要注意各类防治药剂交替使用,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土壤深耕和整地镇压处理,可有效提高耕地地力,减轻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全蚀病、地下害虫的为害。  相似文献   

18.
采用超临界流体色谱,以超临界二氧化碳(CO2)作为流动相,研究了6种手性三唑类杀菌剂(苄氯三唑醇、联苯三唑醇、叶菌唑、乙环唑、糠菌唑和醚唑)在Chiralcel OD-H手性色谱柱上的对映体分离。考察了不同改性剂种类(甲醇、乙醇、异丙醇)、体积分数(0~15%)以及系统背压(13~17 MPa)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并与其在Sino-Chiral OJ和Chiralpak IB手性色谱柱上的分离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单独以超临界CO2为流动相时,6种三唑类杀菌剂的保留时间均大于60 min,而添加了醇类改性剂后其在40 min内均得到了洗脱。苄氯三唑醇、联苯三唑醇、叶菌唑和糠菌唑在柱温为34℃、系统背压为15 MPa、流动相流速为2 m L/min时,在20 min内均实现了基线分离(Rs≥1.5);优化改性剂(体积分数)分别为3%乙醇、13%乙醇、6%甲醇和7%乙醇。Chiralcel OD-H柱对6种供试杀菌剂的手性识别效果优于Sino-Chiral OJ和Chiralpak IB柱,但对映体分离时间要长10~20 min。  相似文献   

19.
化学防治锈病是综合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尚缺比较理想的防锈药剂。据国外报导粉锈宁(Bay Meb 6447)对条锈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此药剂系三唑类,化学名称为[1—(4——氯苯氧基)—3、3—二甲基—1—(1—H—1、2、4—三唑—1—基)—2丁酮]。从1977年冬开始,我们用南开大学元素所和沈阳化工研究院提供的粉锈宁药  相似文献   

20.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三唑类杀菌剂最终通过环境介质传递进入水体,给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因此,本研究以六水合氯化铝和四(4-羧基苯基)卟啉 (tetra (4- carboxyphenyl) porphyrin,TCPP) 为功能单体制备三维Al-TCPP金属有机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MOF)纳米片,并以Al-TCPP纳米片为吸附剂,构建了水体中16种三唑类杀菌剂的高效吸附去除方法。探究了Al-TCPP纳米片用量、吸附时间和pH值等对其吸附三唑类杀菌剂吸附能力的影响,并获得最佳吸附去除条件;选取3种典型杀菌剂,研究了Al-TCPP纳米片对目标物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和吸附热力学等吸附行为机制。结果表明:Al-TCPP纳米片对三唑类杀菌剂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且吸附过程是自发的放热反应,低温有利于该反应进行。采用本方法吸附不同环境水体中的三唑类杀菌剂,结果表明:Al-TCPP纳米片对不同环境水体中的16种三唑类杀菌剂的去除率均达到85%以上。综上所述,Al-TCPP纳米片对三唑类杀菌剂的吸附去除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可为环境水体中三唑类杀菌剂残留去除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