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流行性的毁灭性病害,近年来在我国逐渐由长江中下游地区向黄淮麦区蔓延,给我国的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系统阐述了我国小麦抗赤霉病的遗传机制、外缘抗源的利用及抗赤霉病品种的选育等方面的遗传改良研究进展。分析了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2种技术路线,提出在加强小麦抗赤霉病优秀种质资源搜集的同时,结合分子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手段,加快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2.
江苏淮南麦区是中国红粒小麦的主产区,可分为软红麦与硬红麦2种类型.为了促进江苏省小麦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工作,带动该地区小麦产业的发展,以区域试验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不同时期江苏红粒小麦育成品种的性状变化.自1981年以来,江苏省通过省或国家审定的红粒小麦品种有53个,随育种进程小麦品种的产量水平呈上升趋势,产量构成要素中千粒重增加最多,软红麦的品质达到国家优质弱筋小麦标准,硬红麦的质量达不到国家强筋麦指标;赤霉病抗性改良较明显,白粉病改良有较好进展.育种技术中,常规育种仍然是品种选育的主体,常规育种中形成了滚动回交、协调选择等一系列育种理论,细胞工程及分子技术已经在江苏省小麦育种中得到应用.30年来的品种培育对小麦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黑麦种质导入小麦及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利用方式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通过对小麦一黑麦的特殊染色体代换和附加系的研究,证明利用外源基因小麦遗传背景之间的遗传相互作用创造小麦品种新类型的可能性。育成了一个新的1RS/1BL易位系,它具有比其小麦亲本略优的产量能力,同时引入了对白粉病和叶锈病的抗性。本文讨论了臂间易位的利用问题。通过黑麦染色体在小麦中的“单体附加一破碎一整合”的过程,把黑麦的载有有利基因的染色体小片段引入了小麦。它们包括6R染色体的载有抗白粉病基因的、3R或1R载有株高抑制基因的,以及其它载有影响产量性状基因的染色体小片段。这种小片段易位将对小麦育种有更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小麦耐热性的生理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是中国第二大口粮作物,其产量直接关系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高产和稳产一直是中国小麦的首要育种目标。小麦起源于温带,属喜凉作物,生长季节内的高温对生长发育会产生不利影响,使其产量下降,品质变劣。由于耐热性是复杂的数量遗传性状,其机制的解析一直是生物学研究难点,也是研究热点。为了解析小麦耐热的生理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基础,国内外研究人员通过正向遗传学方法,构建遗传分离群体,以冠层温度、灌浆持续时间、细胞膜稳定性和叶绿素含量等生理学参数,以及穗粒数和千粒重热感指数为指标,在小麦不同染色体上定位了多个耐热相关的QTL位点。同时利用反向遗传学方法,特别是通过转录组、蛋白组和表观遗传组等组学方法鉴定了大量的高温胁迫响应的基因、mi RNA及长片段非编码RNA,并通过转基因等手段证明了部分候选基因在小麦抵御高温胁迫中的重要作用。另外,虽然植物中高温受体至今尚未发现,但是钙离子信号通道以及ABA和SA等激素在高温信号传导中的作用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文中主要综述了现阶段高温对小麦产量品质及生理性状的影响、小麦耐热相关QTL的定位,以及小麦响应高温胁迫的转录组、蛋白组和表观遗传组的研究进展;提出应针对小麦种质资源进行系统的耐热性评价,筛选优异等位基因、解析其分子遗传机理,通过创新再利用,为选育适合中国气候条件的耐热小麦品种提供新材料,实现品种耐热性与丰产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小麦抗旱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小麦抗旱性指标研究、抗旱育种的遗传理论基础、抗旱育种技术以及生物技术在抗旱育种方面的应用等方面简要论述了小麦抗旱育种的研究进展,并对当前小麦抗旱育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方向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小麦新种质潍麦7号的系谱及选育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在小麦育种中选配杂交组合的重要性,并利用现代技术与传统育种相结合,拓宽小麦遗传基础,解决小麦基因来源狭窄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与小麦抗旱相关的分子标记、基因定位和基因工程研究进展。作物抗旱性是复杂的数量性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抗旱相关的性状进行研究,有利于阐明其遗传基础,为进一步应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小麦抗旱性改良提供理论基础,目前小麦抗旱的分子标记尚未和育种工作紧密结合,对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基因工程从渗透调节物质、Lea蛋白、转录因子3个方面进行小麦抗旱性改良,转录因子是目前转基因抗旱育种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济麦262是近十年来山东省旱地小麦增产幅度最大的小麦品种,为了解该品种的遗传构成及其亲本的遗传贡献率,利用小麦660K SNP芯片对济麦262及其亲本的基因组进行解析。结果显示,济麦262与两亲本都相同的SNP位点占总SNP位点的66.2%。临麦2号对济麦262基因组的遗传贡献率为59.0%,烟农19的贡献率则是41.0%,表明济麦262具有遗传偏亲现象。在染色体水平上,临麦2号对济麦262的遗传贡献表现为A基因组D基因组B基因组;烟农19对济麦262的遗传贡献表现为B基因组D基因组A基因组。本研究结果揭示了济麦262的遗传构成,为发掘该品种抗旱基因和辅助小麦遗传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世界农业》2007,(10):F0002-F0002
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专门从事小麦遗传育种、栽培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高新技术研究机构。中心主任兼首席专家赵昌平博士。“十五”以来.先后承担国家863、农业部、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现主持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小麦项目。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二系杂交小麦应用技术、小麦新品种选育、小麦DNA指纹图谱库的建立,以及小麦光温敏不育系遗传机理与分子机制研究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小麦抗逆育种奠定基础。[方法]结合沧麦12小麦品种的育种经验,阐述沧麦12的育种方法、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结果]沧麦12节水、抗寒、抗病、丰产稳产,遗传背景丰富,适宜河北省黑龙港流域冬麦区种植。2013年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申请国家植物品种权保护,公告号为CNA010879E。[结论]沧麦12的抗旱耐盐等抗逆性状与丰产性及产量潜力等性状有效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2 0 0 1年山东省科技厅在我国率先立项启动了“超级小麦育种”项目 ,这是一项类似于已取得重大突破的“超级稻育种计划”的重大科研课题 ,对大幅度提高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超级小麦育种既有培育产量大幅度提高的超级小麦新品种的任务 ,又有超级小麦产量形成的分子基础 ,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工作。因此 ,需要各级领导的关注和支持 ,更需要省内外小麦科技工作者的参与 ,特别是老教授、老专家的指导。本刊与超级小麦育种项目组联合举办“超级小麦论坛” ,欢迎省内外的科技工作者就超级小麦的概念和目标、可行性分析及育种理论和技术各述己见 (文献综述 ) ,更欢迎与超级小麦有关的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土壤肥料、生物技术等方面研究进展报告 (科研论文 )。论文自 2 0 0 4年第 5期起计划连载 10期 ,每期刊登论文 2篇 ,欢迎来稿 ,稿件请寄 :济南市桑园路 2 8号 ,邮编 :2 5 0 10 0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黄承彦研究员收或山东省泰安市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超级小麦育种组田纪春教授收 ,邮编 :2 710 18。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小麦赤霉病抗性表现与鉴定方法、遗传机理,表型性状对赤霉病抗性的影响,抗、感赤霉病基因的定位与分子标记,以及标记辅助选择在赤霉病育种中的应用等方面研究.分析了小麦赤霉病遗传和基因定位研究进展,并对赤霉病抗性育种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SNP标记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山西农业科学》2017,(9):1549-1552
小麦遗传育种对于小麦产量的提高意义重大。高密度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广泛应用于小麦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和标记性状关联分析,这极大推动了小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领域的发展,并有助于阐明表型和基因型之间的复杂关系,提高了小麦的育种效率。通过综述SNP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为小麦育种提供进一步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研究小麦遗传多样性对其遗传育种、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及利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概述了几种主要小麦遗传多样性研究的DNA分子标记,如RFLP、RAPD、AFLP、SSR和SRAP等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其优缺点等,进而探讨了这些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为拓宽小麦遗传基础、提高小麦遗传变异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吴澎  刘娟  田纪春 《农学学报》2019,9(1):54-58
为了了解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并为下一步在面粉制品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本研究归纳了SNP分子标记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应用比较普遍的检测方法,包括DNA构象法、高分辨溶解曲线法及直接测序法等检测方法;总结了近几年SNP标记在小麦遗传图谱的构建、作物育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遗传多样性和物种进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可开发不同作物的高通量SNP芯片使SNP的研究向高通量化、全基因组发展,以及培育具有良好面制品感官特性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布2020年农作物审定品种通告,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田纪春教授最新育成的特殊用途功能性小麦新品种"山农蓝麦1号"和"山农101"获审定,进入推广种植和加工应用阶段。功能性小麦品种指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活性成分,可调节人体有益代谢或满足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同时可以作为日常食物原料、无毒副作用的小麦品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面制品的食味品质(麦香味)是重要的感觉评价指标,主要受籽粒挥发物的种类和含量的影响.本文对小麦籽粒挥发物组成、检测技术、影响小麦籽粒挥发物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在食味品质、植物保护、小麦籽粒贮藏品质、香麦种质资源的筛选等方面的应用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期为小麦籽粒挥发物相关的遗传和分子标记研究以及小麦食味品质(麦香味)改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给小麦遗传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和经验借鉴,总结了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小麦育种团队2010年以来的科研成果及育种经验:(1)育成了11个小麦新品种(系),其中3个通过国家审定,3个通过河南省审定,4个正在参加国家和省级试验。育成的新品种(系)平均产量8 073.0 kg/hm2,较对照周麦18号增产6.80%,最高产量潜力12 000 kg/hm2;平均株高75.4 cm,抗倒性较好,抗寒,抗条锈、叶锈病和白粉病,感纹枯病和赤霉病,落黄好;63.6%的新品种(系)携带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1、7+8,平均蛋白质含量15.46%,湿面筋含量32.4%,沉降值47.2 m L,稳定时间10.0 min,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降低,周麦系列品种的品质得以明显改善。(2)采取常规育种+有限回交+分子标记+品质和抗病性鉴定+就地加代技术,把高产矮秆周麦育种材料与国内外优异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7Ag·7DL易位系、7OE优质亚基、对条锈病和白粉病表现慢病性的小麦材料进行杂交组配,创制出在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有所突破的优异种质资源10份。并针对周麦系列品种目前存在的遗传基础狭窄、感纹枯和赤霉病、资源高效利用研究薄弱等问题,提出周麦系列育种工作重点应在创制新种质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常规育种+分子标记+品质测定+就地加代技术+DH技术+抗病性鉴定等育种体系,选育出高产、稳产、广适、抗倒、抗寒、抗病、耐旱、优质、适合机械化收获的小麦新品种,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品种支撑。  相似文献   

19.
提高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生理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分类和小麦碳同位素分辨率(△)的理论基础;3种水分条件下(干旱胁迫、花后胁迫、正常灌水),WUE和△分别与产量相关性的研究进展;WUE和△在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进展;利用生理遗传育种方法研究作物WUE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生理遗传育种将是今后研究的熟点,将推动生物节水和农业节水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小麦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遗传多样性研究对小麦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形态水平、细胞水平、生化水平和DNA分子水平不同层次系统地综述了小麦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概况。各种遗传标记均显示普通小麦遗传基础比较狭窄,在此基础上,分析探讨了拓宽普通小麦遗传基础、提高遗传变异的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