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棉花杂交制种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七师农科所一直进行杂交棉育种,选育了多个有希望的品系。杂交棉制种有多种方法,目前生产上仍以人工去雄授粉制种法应用为主,严格执行杂交棉制种技术规程,确保杂交种的纯度和质量是杂交棉制种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杂交棉供种数量严重不足的矛盾,新疆奎屯农七师2006年在团场杂交棉制种面积达到40hm^2。初步掌握了杂交棉制种技术要点,同时摸索出适宜新疆奎屯现行制度的制种最佳组织形式。应加以示范推广应用,并不断探讨杂交棉制种生产技术细节,力求达到制种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新的制种技术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人工去雄杂交制种在棉花生产上仍占主导地位。随着杂交棉生产的日益扩大.人工杂交制种的规模和难度均在增加,探索高质量、低成本的人工制种技术是杂交棉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根据几年来在生产基地一线从事棉花制种的经历.摸索出一套提高杂交棉制种产量和质量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抗虫杂交棉制种全程质量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虫杂交棉的制种是抗虫杂交棉能否推广、推广面积多少、推广效益和效果好坏的关键环节,因为只有好的杂交种子,抗虫杂交棉才能在棉花生产上发挥出其高产、优质、抗虫的优异特性。抗虫杂交棉的制种方法与常规杂交棉的制种方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抗虫杂交棉亲本中至少有一个亲本是抗虫的。抗虫杂交棉制种根据父本的育性及去雄方法又可分为人工去雄制种、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种和化学杀雄制种等三类,前两种当前应用较为普遍。本文仅以抗虫杂交棉人工去雄制种方法为例,针对抗虫杂交棉制种的主要技术和环节,分析探讨其全程质量监控的关键技术和应引起重视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疆棉花杂交制种技术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制种问题一直是制约新疆杂交棉推广的主要瓶颈。本文介绍了几种新疆常用的杂交棉制种方法,并比较新疆与内地在杂交棉制种方法上的异同:不同的制种方法在两地的制种效率明显不同。内地采用人工去雄授粉法制种效果最佳,其次是免去雄套管隔离制种法,不育系人工制种法产量较低;而新疆正好相反。建议新疆采用免去雄套管隔离制种法进行常规杂交棉制种,不育系人工制种法将成为生产杂交种子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三系杂交棉中棉所83在江苏盐城示范种植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盐城市是我国棉花生产的优势区域,也是江苏省棉花生产的重点地区。20世纪末开始推广种植抗虫杂交棉品种,并迅速发展应用,到2010年抗虫杂交棉种植面积已达到植棉面积的95%以上。但是由于抗虫杂交棉品种在制种方面劳动强度大、成本高、纯度难保证,因此近几年杂交棉制种规模逐步缩小,制种产量逐年下降,种子价格不断上升,已严重影响抗虫杂交棉品种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哈密垦区杂交棉人工去雄高产高效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棉人工去雄是杂交棉制种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可大大提高杂交棉制种的产量和质量,本文简要介绍了哈密垦区杂交棉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8.
正大面积推广种植杂交棉是提高棉花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场自2005年引进种植杂交棉标杂A_1以来,体现出其增产效果显著、优质及多抗等特点。开展标杂A_1杂交棉制种工作,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新疆北疆气候条件下杂交棉高效制种关键技术,以及杂交棉制种模式,为带动垦区杂交棉制种和杂交棉的生产发展提供依据。1亲本材料来源标杂A_1是利用两个纯合的有标记性状的自交系杂交而成。由于双亲自交系的遗传异质性大,杂交优势较强。  相似文献   

9.
杂交棉F2代应用示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杂交棉制种仍然以人工剥花授粉为主,耗时费力,制种面积有限,杂交1代种子难以满足大田生产的需要。棉花杂交2代也具有一定杂种优势,如果能够被利用,将会迅速推动杂交棉的大面积推广,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也提高了经济效益。为了充分利用杂交棉2代的杂交优势,探讨杂交棉F2代在本地区的大田应用价值,2008年,一二三团对杂交棉F1和F2代种植表现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柯艳  龙朝宇 《种子科技》2011,29(7):27-28
杂交棉由于较强的杂种优势逐渐被利用,但是,由于杂交制种成本高和种子价格高等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杂交棉在生产上的大规模种植。而杂交棉二代种子价格相对较低但是否具有可利用价值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不同棉花品种对棉蚜羧酸酯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取食不同棉花品种后棉蚜羧酸酯酶比活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棉花品种对棉蚜羧酸酯酶活性影响较大,并且能影响棉蚜羧酸酯酶对底物的活性。棉蚜取食高抗品种后,总的羧酸酯酶活力提高,并且酶活力与单宁的含量呈不显著的正相关(r=0.787)。这种相关性表明棉花中的单宁的含量可能是影响棉蚜外源解毒酶活性提高的一个因素,同时棉蚜羧酯酯酶的活性也是衡量棉花抗性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2.
棉酚合成及棉花腺体形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棉酚是限制棉籽开发利用的重要因子。培育低酚棉,特别是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创制低酚棉是解决棉籽开发利用难题的关键。棉酚合成以及棉酚储存场所棉花腺体形成相关基因的研究,是基因工程创制低酚棉的基础。综述了国内外对于棉酚合成途径、棉花腺体形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创制低酚棉的相关实例,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滴灌年限对棉田苗期水盐分布及棉花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滴灌年限对膜下滴灌棉田苗期水盐分布及棉花生长的影响,选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121团连续应用膜下滴灌0~16年棉田——8个相近地块,对各地块在苗期的水盐运动规律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滴灌应用7年以上地块,垂直方向上,苗期含盐量由表层至深层呈上升趋势。滴灌应用7年以内及荒地,含盐量由表层至深层逐渐下降;第一次灌水后土壤中水盐水平方向向远离滴灌带方向运移,在蒸发作用下,盐分逐渐在膜间裸地0~10 cm聚集。垂直方向,盐分随水向下运移至90 cm以下,0~20 cm土层深度储盐量变化率为负值;滴灌7年内棉花出苗率和株高随滴灌应用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滴灌7年以上棉花出苗率基本稳定在83%以上,滴灌7年以上棉田苗期株高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专用棉育种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1991~1993年国家联合科技攻关中,我国育成各类专用棉新品种11个,累计推广面积40万公顷,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和超过了当地常规推广品种,标志着我国棉花育种达到新的阶段。本文对4种专用棉育种的理论问题及发展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5.
棉花品种对棉铃虫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取食不同品种棉叶的棉铃虫,其体内羧酸酯酶,乙酰胆酯酶、谷胱甘酞-S-转移酶的活性不同,用新复极差法测验,解毒酶活性差异显著。取食高抗品种棉叶的棉铃虫,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比活力较大,而取食感虫品种叶片的棉铃虫,其比活力较小,由于食料不同,高效氯氰菊酯、辛硫磷对羧酸酯酶,辛硫磷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力也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型抗虫陆地棉对红铃虫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2002年,以33份次陆地棉新品种(新品系或新组合)为材料,对不同类型棉花的抗红铃虫性进行了研究。抗虫鉴定在网室进行,以种子虫害率为抗虫鉴定指标,以鄂棉18为感虫对照品种,根据棉花受红铃虫危害情况将棉花的抗虫性分为免疫(I)、高抗(HR)、抗虫(R)、中抗(MR)、感虫(S)和高感(HS) 6级。试验结果表明,对红铃虫表现高抗的品  相似文献   

17.
天然棕色棉纤维色彩遗传特性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将深棕色棉品种与白色棉杂交,观察F1代和自交F2代棉纤维的颜色表现,并且测定了各世代植株棉纤维中的色素含量。杂交F1代棉纤维的颜色介于两亲本之间,自交F2代可以分为三类:深棕色类型、中棕色类型和白色,F2代深棕色类型棉纤维的颜色和纤维中色素含量接近亲本棕色类型,F2代中棕色类型棉纤维的颜色和纤维中色素含量与F1代较一致,F2代三种类型经过卡平方检验符合1:2:1的比数(p >0.05),所以棉纤维棕色对白色为不完全显性遗传。本文还讨论了质量性状与“修饰基因”的关系。本试验有助于天然彩色棉的品种选育和新色彩品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转Bt基因棉抗棉铃虫鉴定技术及抗性表示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7~1998年通过接幼虫和即将孵化的卵,进行转Bt基因棉室内鉴定技术及表示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以接即将孵化的卵粒,4d后观测其取食情况最为简便准确,根据试验结果拟定检测分级标准,提出利用抗虫指数计算各抗虫棉群体抗性,依此可以量化地表示转Bt基因棉的抗虫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室内对不同密度棉蚜两次为害棉株的生态学参数测定,结果表明:棉株在受到棉蚜二次为害后,无论是棉株生长点或是不同生长期棉株受害,均可影响棉蚜种群数量下降,增长率降低,发育历期增大,扩散率提高,体色趋变黄色。可以证明受害棉株明显存有诱导抗性,且6片真叶以后的诱导抗性大于6片真叶以前。  相似文献   

20.
转Bt基因棉310品系在不同发育阶段,对棉铃虫的毒性表达测定表明,(1)棉株各空间组织在不同发育阶段均能强力阻止棉铃虫取食,表达出较高的抗虫效果。(2)棉株不同空间组织在同一时期,毒性表达存在差异,以营养组织,中、小蕾高于大蕾和铃。(3)同一组织毒性表达随着棉株生长、发育、成熟、衰老逐渐呈动态下降。(4)前后各阶段,同一组织饲喂棉铃虫,死亡所需要天数呈动态增加,但最终生存率降低到一个较低水平。存活老熟幼虫重量、蛹重及蛹羽化率比对照棉铃虫下降30%~50%,羽化的蛾子进行自交或异交均能产下受精率、孵化率很高的卵。取食Bt转基因棉的雌蛾产卵量比对照减少50%~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